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索究竟有多難?

2021-01-14 中國教育在線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全新的理念與模式,還需要克服經費、體制、機制乃至各種資源的約束。過去十多年,國內高校進行了諸多探索。

  日前,教育部印發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的名單,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共有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和基礎醫學六個基地入選。這個成立於2009年的特殊學院最初定位就是創新拔尖型人才培養實驗特區,創始院長是時任校長、中科院院士張杰。之所以會有如此安排,是因為即便在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使命的實驗特區,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索也遠非一帆風順。從辦學經費到師資,從辦學場所到體制機制乃至學生的選拔,都困難重重。日前,致遠學院創始院長張杰接受記者採訪時回顧了探索創新人才培養之路。

  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窗口期比預計的還要短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學的發展歷程,其最大作用就是全面支撐了中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快速發展,與此同時,中國大學在全球的學術地位和社會影響力也取得了世界的認可。

  執掌上海交大十年,張杰親歷了中國高等教育飛速發展的時期。他說,在去年的各大排行榜上,前百位幾乎都有包括上海交大在內的中國高校,但是十多年前,這是不可想像的。

  毫無疑問,如果用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或者以推動人類文明進步過程中所作出的貢獻等高標準來衡量,中國的頂尖大學與世界頂尖大學仍然有巨大差距。但是,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發展窗口期比我們預計的還要短。張杰說,這也是為什麼創新人才培養的任務如此緊迫。

  張杰回憶,他2006年11月赴任校長時,上海交大就已首次提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在當時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交大2020」 中有一個議題:2020年時交大的年度經費究竟該達到多少?

  當時交大的年度辦學經費還不到30億,這在當時國內高校中已是名列前茅。而2006年排名全球前100位的世界一流大學,一年辦學經費的均值約為100億元人民幣。「這在當時很多老師看來是不可想像的,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中國高校距離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張杰說,「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有諸多因素,但是絕對離不開資金和資源的支持。」

  最終,學校在2020年的發展目標上達成的一個重要共識:抓住國家快速發展的機遇期,與國家同步發展。研究型大學的科研經費大約佔學校總經費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因此學校的科研經費增長不能低於國家研發經費投入的增長速度,「當時中國研發投入的年增長17%,我們定下了交大科研經費的增長不能低於這個速度,否則就意味著我們在國家科研體系中影響力的降低」。

  同樣,中國高等教育界就大學領導層應該在學校發展中發揮什麼樣的作用也曾有過討論:大學領導層究竟是應該帶領學校快速發展,還是應該像海外一流大學校長那樣「無為而治」?

  「在我看來,如果可以有一兩百年發展時間的話,那我們可以『無為而治』,讓大學自然成長為一流大學。但是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對中國大學的發展速度和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現在回頭看,國際形勢急劇變化留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窗口期,比想像的還要短。因此,中國的大學應該根據國家需求的優先級規劃學校發展的方向,並在其中實現學校的發展願景和成就師生個人的人生夢想。這其實也是中國特色的大學發展道路。」

  從科研的角度來說,大學必須將有限的資源集中起來有針對性地投入到優先發展的學科方向。在學校推進以人為本的制度激勵治理體系綜合改革的環境中,學校發展的動力機制才會有根本性的變化,「每個師生都將自己的夢想與學校和國家的發展目標緊密結合在一起時,學校才能成就輝煌,學校的文化才能變成真正的世界一流。」張杰說,「這也是中國大多數高校的發展路徑。」

  不過,他也坦言:「十多年的快速發展過後,如果今天的大學再以GDP考核的方式來推進大學發展,顯然不太合適。」

  從大學的根本使命——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如何培養創新性人才培養,回答錢學森之問,也是在那個時候同時開始啟動探索的。

  培養一流創新型人才是評價一流大學的重要標準

  評價一流大學最重要的標準就是能否培養一流的創新型人才。這需要對人才培養的理念和模式進行根本意義的改革。身為物理學家,張杰擅長根據規律尋找解決問題的關鍵。物理學家的思維方式,也決定了他更傾向於通過實驗,探索根本意義上的改革,成功後再推廣。

  2009年恰逢國家推出珠峰計劃,鼓勵高等院校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當時北京大學創辦了元培學院,清華大學創辦了清華學堂。按照教育部的規定,申請珠峰計劃的學院本身必須要有一流學科和國家重點實驗室,而當時的致遠學院連門檻都沒有達到。

  為了獲準加入珠峰計劃,張杰連續三次去教育部申請。直到第三次,他立下「軍令狀」:自己擔任院長親自主持致遠學院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試點工作,五年後,與全國各高校一起接受評估,如果不能進入前三名就摘牌退出。最終教育部破格批准致遠學院進入珠峰計劃。

  所謂根本意義上的改革,必須是育人方式的根本性改革,必須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為核心,而不是以獲取儘可能多的知識為核心。

  「我喜歡說的一句話是,一流大學必須聚集一群極具創新思維的老師和一群極具創新潛質的學生,讓他們的思維在課堂內外不斷發生碰撞,從而讓學生形成可以受益終身的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張杰說,如果要實施人才培養的改革,「就必須在世界範圍內找到足夠多的具有創新思維的老師,參與人才培養,我們要給學生的是我們自己從來沒有接受過的教育。」

  創辦一個新學院,不在於學習美國模式,而在於探索一套適合中國的模式。「我們想在中國的大學裡辦一個學院,讓我們的學生接受我們從來沒有接受過的教育,培養中國和未來世界所需的創新型領袖人才,這是我們致遠學院創辦的初衷,也是後來知名學者鄂維南、蔡申甌、金石、季向東、鍾偉民、楊英姿、約翰·霍普克羅夫特等大批來自世界一流大學的老師加入進來的重要原因。」張杰告訴記者。

  創新人才培養一切都是從零開始

  要讓學生接受我們自己從來沒有受到過的教育,那如何找到足夠多的極具創新思維的老師?如何吸引他們加入人才培養的探索?引進人才、建學院、招生,經費從哪裡來?地方設在哪裡?這些都是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張杰說,自2007年開始,他就與交大同事一起遍訪國內外高等教育的名師,尋覓志同道合的同行。「當時在普林斯頓大學執教的鄂維南教授、在紐約大學執教的蔡申甌教授、在馬裡蘭大學執教的季向東教授和威斯康星大學執教的金石教授等與我多次在紐約、在馬裡蘭、在交大校園徹夜暢談,一起探討創新型拔尖人才培養應該採取的模式與路徑。」後來,這些教授都參加了致遠學院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改革實驗。

  而校友沈南鵬、楊振宇等慷慨解囊設置的獎學金則緩解了致遠學院的試點經費問題。

  當時在紐約大學柯朗研究所工作的蔡申甌第一個決定加入致遠學院。張杰回憶起自己與他徹夜長談創新人才培養的願景「讓我們的學生接受我們從來沒有接受過的教育」時,立刻引起了他的強烈共鳴。此後,蔡申甌全身心地投入到致遠學院的人才培養中,直到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留給我們很多財富,他對培養學生無私的付出,對科學探索的不懈追求,都已經成為致遠學院口口相傳的經典。在致遠學院和自然科學研究院還有很多年輕的教師,不論是中國的還是外籍的,都受到他很大的影響」。

  有了人,還得有辦學場所。交大閔行校區算得上是上海高校最大的校園,但是致遠學院設在哪裡?最後,在圖書館的支持下,致遠學院和自然科學研究院設在包玉剛圖書館北側的四樓和五樓,為了與圖書館的人流分開,致遠學院只能使用圖書館北側底層的入口,這個入口非常矮,不得不向地下挖了40釐米,勉強可以算是學院進出的大門。

  學院在2009年成立,當年通過全校選拔,同步招收了2008級和2009級的學生。2008級學生來自學校不同的院系,為了解決他們起點不同的問題,鄂維南等人在暑期專門給這批學生「開小灶」補課。

  而這一經歷也讓學院有了「意外的收穫」,這些學生是經過一年在不同院系學習後的自主選擇,因此,儘管他們在入學時不是理科學生,但畢業後卻是表現最出色的一批,以至於成為後面學生中口口相傳的「致遠一期神話」。

  「另一方面的困難還在於我們當時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與今天相比相距甚遠,甚至可以說,當時的中國大學很難與國外頂尖大學平等對話,因此要請海外知名的教授來任教非常困難。」張杰回憶起了一個故事。當時他想邀請美國康奈爾大學圖靈獎得主約翰·霍普克羅夫特教授來交大致遠學院任教,但是三次給霍普克羅夫特教授發郵件,三次都只得到「No」的回覆。

  有一次,他在與霍普克羅夫特教授的電郵溝通中「探聽」到霍普克羅夫特要到重慶短暫停留參加一個學術活動。於是他就在霍普克羅夫特到達的當天連夜趕到重慶, 「偵查」到他入住的酒店。第二天清晨,張杰就去敲了霍普克羅夫特房間的門。「一打開門,當我告訴他我就是給他發了三封郵件的那個人時,他那驚訝的表情我至今還歷歷在目。」張杰說,霍普克羅夫特當即就答應每年來上海交大致遠學院上課,因為他說「我在你身上看到了70年代美國大學校長們的進取精神」。

  後來,霍普克羅夫特教授在交大培養出很多人工智慧和數據科學方面的人才,他放棄版權在交大出版社出版了世界上首個數據科學數學基礎的教材,他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這個教材的定價不能超過10美元,以方便中國學生使用。2016年底,約翰·霍普克羅夫特教授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

  2013年9月26日,致遠學院在教育部「拔尖計劃」階段性總結交流會上的辦學經驗匯報,獲得與會專家 「全優」的高度評價,其後致遠的人才培養模式獲得了一系列國內外的教育大獎。

  2014年9月,上海交大副校長徐學敏接任了致遠學院院長,接力致遠築夢的第二段旅程——「致遠榮譽計劃」,將致遠學院拔尖創新人才的實踐與經驗輻射到全校。2018年底,在教育部拔尖計劃十周年考評中,致遠學院再次獲得全優的成績。

  「其實,我想說的是,當今世界,正在經歷著最深刻的快速變革,國際形勢讓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人類社會的進步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加需要原始創新的推動,中國若想成為世界主要的科學中心和思想高地,就必須進一步奠定創新人才的成長基礎,把培育更多拔尖創新人才作為高等教育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但是,即便是從零開始,我們也有希望做好這件事。因為我們有很多願意為了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偉大事業付出的學者和同路人。」張杰說。

相關焦點

  • 高師音樂專業多元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
    在新形勢背景下,高師音樂專業如何保持自身的專業特性,探索多元創新型人才培養新模式,是廣大音樂從教者面臨的一個新課題。一、高師音樂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意義高師音樂專業多元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建立健全多元化、創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旨在提高高師音樂專業配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適應力,培養與時俱進的多元創新型音樂專業人才,促使高師音樂體系下的教育更加符合新時代數位化的人才需求,滿足學生的社會應用要求,實現理論教學與藝術實踐的高度融合
  • ...構建人才培養新範式——湖北大學物電學院人才培養的創新式探索
    原標題:促進科教融合 構建人才培養新範式——湖北大學物電學院人才培養的創新式探索高等教育的改革關鍵在於人才培養的社會面向性,即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能夠快速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直接服務社會發展。在這一要求的驅使下,人才培養效果要實現一種轉換:書齋型學生向社會實踐者的轉換。
  • 培養應用創新型「三能」海洋人才
    為培育新時代英才,廣東海大提出了「愛校如家、待生如子」的育人理念,試行了「思政小助理」「校園小天使」學生參與學校改革發展的新探索。近年來,學校向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初步構建了向海經濟發展所需的高素質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漁不僅是專業技能,更是職業道德和價值觀。」
  • 未來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體系重構的挑戰和路徑
    因此,本文提出,我國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急需進行體系性重構,一方面要積極構建多層次結網賦能的支持性科研體系,探索「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科技人才培養新模式;另一方面要打破普通高等教育相對封閉的體系,構建多主體學分互認的人才培養供應鏈;推動集「教育、學習、生活、培訓、研發、產業、金融」於一體的社區型多業態融合的社會經濟生長模式。
  • 頂尖創新人才如何培養?清華大學「姚錢數」高智商人才班最新探索
    不管是國際前沿科學研究領域,還是創新型技術競爭,國內對頂尖人才的需求,遠遠超過歷史任何時期。因此,國內高校也一直加強頂尖創新型人才的培育。以清華大學「姚錢數」為代表的高層次人才班,是頂尖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探索。這種將「高智商」人才聚合起來進行高強度培育的模式,究竟能否為國家培育更多高層次創新人才呢?
  • 同濟在高中建設AI創新實驗班探索人才貫通培養新模式
    同濟大學在高中建設人工智慧(AI)創新實驗班,探索麵向戰略需求的人才貫通培養新模式。 週遊 攝人才缺口超500萬 同濟在高中建設AI創新實驗班探索人才貫通培養新模式中新網上海5月13日電 (許婧 黃艾嬌)從同濟大學13日在上海張江人工智慧島舉行的人工智慧專業人才貫通式培養研討會上傳出消息,目前中國人工智慧的人才缺口超過500萬。
  • 山東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創新求發展」的辦學理念,發揮理工科教育的綜合優勢,通過多元化、特色化、差異化教學,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大學是獨立人生的開始,是走向社會新的起點、新的徵程。它像一個豐富多彩的舞臺,上演不同的角色,成就不同的結局。
  • 探索「外培計劃」引領路徑創新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
    近年來,學校緊密契合國家和北京市發展建設需求,重點落實北京市教委主導實施的「北京高等學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養計劃」重大改革舉措,以「外培計劃」為引領,探索國際化專業人才培養路徑,創新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水平、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 創新型科學教育 培養拔尖後備人才
    該校將堅持「開門辦學、資源共享」,以構建科學與基礎教育創新融合的特色辦學模式、培養創新型科技後備人才為己任,建設有中國氣派、有國際視野、有學府氣象、有大家氣質、有創新靈魂的基礎教育實驗高中。 據悉,中科附高位於光明區科學公園南側、光輝大道與樓環路交會處,總建築面積為82000平方米。
  • 人才對接「前移一公裡」湖南信息學院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湖南信息學院推出了一項全新的實戰應用型企業人才培養方式——「軟體卓越人才班」。所有課程的學習都是在課餘、周末、節假日進行,學員們既是學生也是「員工」,導師們既是老師也是「主管」,教室既是班級也是「公司」,通過角色互換,場景互換強化實踐教學帶入感,提高學員市場適應能力,立志於培養「年薪制」人才,讓學員走出校園即可享受年薪待遇。
  • 培養創新農林人才,「仲愷方案」又添新動力!
    產教融合推動科技創新,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又有新動作!近日,仲華基因科技產業學院開班儀式在仲愷農業工程學院舉行。該學院致力於培養擁有新農科、新工科思維和統籌綜合工作能力的創新型、產業型和複合型高級專業人才,首批選拔30名學生入選。
  • 重慶大學機器人創新人才培養中心正式揭牌
    6月4日,在重慶大學機器人創新人才培養交流研討會上,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黨委書記陳曉慧,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湯寶平,重慶智源機器人產業生態研究院執行院長、中關村人工智慧創新創業基地總裁蒙洋,重慶智源機器人產業生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關村人工智慧創新創業基地高級副總裁劉晶晶,共同為重慶大學機器人創新人才培養中心揭牌。
  • 2020創新人才培養論壇:共建培養智能時代創新人才的完整生態系統
    「未來教育的起跑線-2020創新人才培養論壇」邀請了從創業到大學、中學、小學再到幼兒階段進行大膽探索的十位資深教育者,分享他們的有益實踐和經驗體會,直面家長的焦慮與痛點,暢談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愛文世界學校深圳校區作為協辦方之一參與論壇活動。
  • 劉先省:應用型高校在專業研究生培養上的探索與實踐
    本屆論壇以「新徵程——面向未來三十年」為主題,探索新時代類型教育的歷史方位與未來方向,探索「十四五」規劃與數智治理體系建設,探索產教融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機制,探索國際應用技術教育合作格局。黃淮學院院長劉先省接受中國教育在線採訪,圍繞應用型高校的專業研究生培養,介紹了黃淮學院的一系列探索與實踐。
  • 創新「新農科」人才培養新模式
    那麼「新農科」究竟是什麼?昨天下午,山東農業大學學工處副處長宋偉做客山東商報高考「雲講堂」現場答疑,並對學校招生政策進行了詳細介紹,此次直播共吸引11.2萬人次收看。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記者楊芳鄒元德農業科技人才的搖籃很多人對農業大學都不太了解,此次山東農業大學學工處副處長宋偉在直播中進行了解讀。宋偉表示,每一個專業都有自己的專業特點、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
  • 清華大學電機系構建電氣工程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清華大學電機系構建電氣工程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獲2014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清華大學電機系的成果《瞄準國家新需求,適應行業大變革,構建電氣工程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獲得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 西安交大獲批實施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創新項目
    近日,教育部、國家衛健委公布了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創新項目立項單位名單,我校公共衛生學院入選。12月3日,教育部、國家衛健委聯合召開項目啟動會,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洪大用司長、國家衛健委科技教育司楊青司長出席會議並作講話。參加會議的還有教育部、國家衛健委相關司局領導和11個獲批立項單位的領導和負責同志。
  • 多元教育評價助力創新人才培養
    [摘要]創新人才是我國升級為創新型強國的關鍵。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基礎教育的指南針必須從「唯分數、唯升學」的單一評價轉變為注重「德智體美勞」並舉的多元教育評價體系,從而為我國培養具有21世紀核心素養的創新人才提供支撐。
  • 深職院與騰訊教育聯手 發力產業網際網路創新人才培養
    今後,雙方將整合各自的優質資源,圍繞創新人才培養、認證考試中心搭建、智慧校園共建、信息安全校企合作解決方案落地等領域進行深度合作,聯手打造具有行業示範價值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移動應用開發」、「物聯網」、「數字創意」等領域,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聯手共育符合產業網際網路發展需求的複合型、應用型創新人才。
  • 培養複合型和創新型跨境電商精英人才|中國(杭州)跨境電商學院舉行...
    杭州市政府辦公廳一級巡視員何美華在開學典禮上指出,中國(杭州)跨境電商學院是繼在杭兩所高校獲批設立跨境電商本科專業之後,杭州在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方面的又一重大舉措,希望跨境電商精英學院能加快跨境電商複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