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的小夥伴們:
大家好。
我們非常熟悉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故事,現在來重溫一下歷史片斷: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我們把鏡頭推至齊桓公即位為君時,丞相一職由誰來擔任至關重要,也是舉棋不定最為糾結紛擾的問題,作為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職,關乎社稷江山的未來,萬萬不可掉以輕心。
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
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我們看到了齊桓公的不計一己私仇任人唯賢廣闊的胸懷,我們看到了齊桓公任用管仲後收穫無數將士的尊重,我們還看到了齊桓公的稱霸天下指點江山的氣魄。
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孔子的這句話充分肯定了管仲的才能,管仲在齊國協助齊桓公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倡「尊王攘夷」,終於幫助齊桓公成就了霸業。
齊桓公的君主氣度,管仲的雄才偉略都是有目共睹的,齊國的崛起稱霸就是不爭的事實,但令我感觸最深的人卻是那個力薦管仲做丞相併甘居其下的人————鮑叔。
伯樂的眼
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天下人不稱讚管仲的賢能,反而更加稱讚鮑叔牙能夠了解舉薦賢人,可見鮑叔牙有一雙辨識人才的火眼金睛,還有知人善用的大智慧。
韓愈在《馬說》中提到:「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管仲有才能是真,是匹千裡馬不假,但沒有鮑叔子這位伯樂引薦給齊桓公,管仲縱有無邊的能耐也施展不了丞相之才,也是枉然。
我們經常驚嘆那些有才華而被大眾所熟識的人,她(他)們或許是才華橫溢脫穎而出,亦或是囊中之鋒芒畢現,概而言之就是已經被發現才能的千裡馬;
我們也還會遇到一些懷才的人,她(他)們「才美不外現」,或是具有某方面的才能而不自知,終有一天,機緣巧合遇到了一位伯樂慧眼識才,還原其千裡馬的風採,使其在擅長的領域一日千裡而異於常馬。
但還有一些懷才的人沒有那麼幸運,一生都沒有被伯樂發現而泯然眾矣。恰如韓愈筆下「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世間有才能的人很多,術業有專攻的人很多,但是大多數人才沒有發揮才能的機遇,伯樂就是發掘人才,給人才以機遇的人。
沒有伯樂,這些人才都埋沒在社會中,因而世間都認為是千裡馬罕見人才稀少,追其根源其實是伯樂稀罕而已。
伯樂的才在於眼,能識別常人「不知其能千裡也」的能力,不具備伯樂知馬識馬能力的常人很多,而獨具慧眼發現千裡馬的伯樂不多,可遇不可求的機緣,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在對的時間,千裡馬遇見發現才能的伯樂,一切都是剛剛恰如其分的最好,是千裡馬的福,也是伯樂的樂。
伯樂的心
《管晏列傳》中一段文字,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這段文字記載了管仲與鮑叔子的一些過往,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文字,真切看到鮑叔子為人處事的格局:
當管仲與鮑叔子一起做生意的時候,管仲分得的利益多一些,鮑叔子不認為管仲是個貪婪的人,是因為管仲比較貧困而已;當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的時候,結果把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不覺得管仲愚笨,反而安慰管仲,是因為時機不成熟而已;
管仲曾經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罷免,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沒有才能,而是因為管仲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人。管仲曾經帶兵打仗,每次都臨陣逃跑,鮑叔牙不認為管仲膽小怕死,是因為管仲家裡有老母親需要侍奉;當年公子糾敗北,管仲被囚禁起來受屈辱,鮑叔子不認為管仲不知羞恥,而是不拘泥於小節,而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為羞恥。
鮑叔子覺得管仲的才能在自己之上,事事替管仲辯護,極力掩蓋管仲的缺點,完全是出於愛才惜才的初心。而管仲也道出「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的知心感嘆。
伯樂的心,因為懂得而慈悲,因為同理而博大。
伯樂之道
伯樂會發現人才,深知千裡馬要有千裡馬的待遇,像常馬一樣餵養,拉車做苦力是無法發揮出其優勢創造奇蹟的。
韓愈《馬說》中提到:「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裡也?」
伯樂深知千裡馬與常馬的區別,日行千裡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裡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餵養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裡的能力,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質也就不能表現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麼能夠要求它日行千裡呢?
伯樂之道在於精通如何發現千裡馬,如何挖掘看似平常的馬之潛力,使之成為真正的千裡馬。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馬說》韓愈
按照驅使千裡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按照竭盡它的才能去餵養,聽千裡馬嘶鳴能通曉它的所要表達的意思,這才是伯樂與千裡馬最好的相處模式。
孔子:「齊有鮑叔.……知賢,智也;推賢,仁也;引賢,義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
伯樂之道在於智,在於仁,在於義。
鮑叔子有自知之明,知人善用,寬厚仁慈,他並沒有因為與管仲所選擇的政治道路不同而有所敵視。相反的,通過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王位這一歷史事件,我們看到了鮑叔子的大智慧,在大是大非而前,以國家利益為主,不摻雜任何政治成見,深諳什麼樣的人才適合什麼樣的位置才能發揮最大的才幹。
鮑叔子也因管鮑之交贏得了歷史諸多名人墨客的讚譽與尊重。
知人未易,相知實難。談美初交,利乘歲寒。管生稱心,鮑叔必安。奇情雙亮,令名俱完。---陶淵明
當我們欣賞千裡馬風馳電掣馳騁的矯健時,我們很少想起發現這匹千裡馬的伯樂;
當我們感嘆創造豐功偉績或天賦異稟的人才時,我們很少想起發現這些人才背後的伯樂;
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世間懷才的人很多,而發現他(她)們才能的人很少。
#2020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