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是人們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多用於感嘆社會上「有人才,但是缺乏識別人才的智者」的情形。雖然此句出於唐代著名詩人韓愈的《馬說》,但人們的理解止於此,故懷疑多數人沒有認真品讀完整文章。
千裡馬,指代的是那些有真本實才的「精英」,對於「精英」而言,福利待遇按說應該區別於其他泛泛之輩,因為他們付出多、嘔心嚦血多,在回報上自然應該得到更多,即使具備了「為人民服務」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尚情操,主人也不應該讓老實馬吃虧。「雖有千裡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裡也?」普通馬整天混日子、碌碌無為,待遇還是高,人家精英馬,孜孜不倦最後落得個精疲力盡,沒得到相應認可,與泛泛之輩毫無區別。
也可能有人會置疑:為什麼有人才不用,舊社會的領導都傻了?不明白獎優罰劣對於整個社會的推動作用嗎?想把自己家買賣做死嗎?竊以為,沒那麼簡單,關鍵是不能把有才的人撮到一定高度,萬一控制不住怎麼辦?另外,自己馬腳露出來也很麻煩,因為自己也不是靠才能上位的,萬一被超越,那就極不爽了。某些團體確實還是首先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對下只要給點賞賜、牆上給畫張餅胡弄一下就罷了,至於是否有利於整體、未來,先可以不在考慮之列。
等同於普遍人,並不是「精英」最慘的結局。「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裡稱也」,這才是最倒黴的。有本事不是嗎?管理者最懂得如何調理你、收拾你,不給你機會去日行千裡,而是讓你們死於「槽櫪之間」,就讓你在圈裡呆著,就問你服不服?死後,墓志銘上也不會追認千裡馬,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是一種讓你死不瞑目的境界。
管理者為什麼專門和「精英」過不去?這難道不足以讓你們反思嗎?確實——自認為是精英,整天嘰嘰歪歪,恃才傲物,做出一些常人從未有過的思維與行為,很難讓人看得慣。「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即使你的意思全天下人都通了,能決定命運的人卻偏偏不通,憋死你!!你煩躁了,坐不住了,想要待遇、想發牢騷了,態度上就出現嚴重問題了,於是可以提起馬鞭和你上綱上線,大聲宣布「天下無馬」 ——就你這種人還配叫千裡馬?我呸!
《馬說》一開頭,「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就不符合唯物主義理論,按說,有沒有伯樂,千裡馬是客觀存在的;然而,又不無道理,如果伯樂不把你挑出來、封你為「千裡馬」,你算老幾?「說你行你才行,不行也行」,所以必須對伯樂感恩戴德才是。再細細品味,作者眼中的伯樂並沒有什麼獨到之處,只要不嫉妒千裡馬、把應給馬待遇給到位,千裡馬終究還會有千裡之能。另,其實伯樂遍地都是,只是「無私心、品行正、胸懷寬」的伯樂太少了,而大環境也並不一定鼓勵出這樣的伯樂和千裡馬,這些才是問題的關鍵。
古時候舊社會那套東西確實操蛋!
附:《馬說》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馬之千裡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裡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裡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