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才華橫溢,有想法有膽識但卻常常碰壁,創業道路不順屢屢失敗,或許你選錯了行業,也或許你沒有抓住機遇,創業者光有激情和創新是不夠的,也必須得有自己的人脈,有自己的圈子,如果你不想讓自己的事業出現「騎驢找馬」的情況,那就關注我吧!
誰都想成為千裡馬,可成了千裡馬,又感嘆自己遇不上伯樂,有人說伯樂可遇不可求,其實不然,能不能遇到伯樂,能不能獲得伯樂的支持和青睞,還得要看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
如果自信地認為你就是一匹「千裡馬」,如果再加上伯樂的提攜, 那你一定能夠平步青雲,馳騁天下。
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那麼身為漢人的曾國藩何以在清朝滿族的統治下獲得如此豐功偉績?這不能不提到一個人,曾國藩能夠在京師發跡便得力於這位「貴人」 ——穆彰阿。
穆彰阿,字子樸,號鶴舫,滿洲鑲藍旗人。翰林出身,曽擔任過各部侍郎、工部尚書、兵部尚書、戶部尚書,拜文華殿大學士,還做過軍機大臣的領班。穆彰阿的門黨特別多,其中就包括曾國藩。
穆彰阿深受道光帝的寵信,除了皇帝,沒有人能壓得過他的權勢。在穆彰阿當軍機大臣的20多年間,控制了中央科舉考試選拔官員的大權。自嘉慶朝到道光朝,典鄉試三次、典會試五次。大凡複試、殿試、朝考,穆彰阿都要參與或主持,這是「衡文大權」,即選官大權。
在當時,凡是在閱卷、主考官手下產生的進士等功名者,都會把考官看作是最親近的人,並成為自己終生的「老師」,比學校中真正的老師還要親近。所以,穆彰阿利用幾十年的時間,拉攏門生故舊,廣樹黨 羽,時稱「穆黨」。因此,穆彰阿成為顯赫一時的人物,但凡他所推薦的人,無一例外地取得了各種各樣的成就。在當時,他的門生舊故可謂
是遍布朝野,很多知名人士都是由他提攜的。
曾國藩的貴人和老師即是穆彰阿。道光十八年,已經快30歲的曾國藩,第三次赴京會試,以第三十八名的名次得中進士。按照慣例,他這樣的成績只能到各部去任主事,或者到某地去做個小小的縣令。這對於心懷大志的曾國藩來說可謂是當頭一棒,在這種情況下,他連朝考都不想參加了,心想收拾一下東西回家下次再考,最後終於在同窗好友的勸 說下才勉強留下參加朝考。
曾國藩應該很慶幸自己沒有回家,正是朝考,讓他的命運就此改變。
當時,穆彰阿擔任會試總裁,聽說湖南有個名叫曾國藩的小夥子文章寫得很好,於是,在朝考結束後,特意拿了他的試卷仔細閱讀。他認為曾國藩的文筆非常出眾,而且說得字字在理,想必是個可塑之才,於是當即拍板,讓他成為一等第三名。
朝考結束後呈給皇帝審核時,穆彰阿在道光皇帝面前,又特別把曾國藩的文章大加讚賞了一番。皇帝也同樣賞識曾國藩的說理與文風,於是又把曾國藩調升為第二名。就這樣,曾國藩的成績就由殿試的三甲第四十二名,一躍而成為朝考一等第二名,不僅曾國藩本人覺得不可思議, 所有關注這次朝考的人也都大吃一驚。
後來,曾國藩登門拜謝,並與穆彰阿暢聊國事,說出了許多對內政外交的想法,結果與穆彰阿的想法不謀而合,穆彰阿越來越覺得自己又看中了一匹「千裡馬」。除了內政外交,穆彰阿還告訴曾國藩翰林院的重要性,並叮囑他好好為國家效力。曾國藩當然連連點頭表示認同,並一再感謝穆彰阿的知遇之恩。
曾國藩其實原來名叫曾子城,正是這次拜謝,穆彰阿為他更名為曾國藩,取自國家藩籬、保衛國家的意思。從那以後,兩個人一直保持著師生的交情。由於曾國藩勤奮好學,又具有卓越的政治才幹,穆彰阿對曾國藩非常器重和賞識,處處予以關照。
在穆彰阿的支持和提攜下,曾國藩在翰林院果然走得非常順,可謂是步步為營,在短短5年內官銜就由七品躍為二品,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曾國藩對於受到穆彰阿的厚愛更是感恩戴德,在以後的歲月裡, 對穆彰阿一直執弟子禮,在京任職時,曾國藩常上穆府討教,出外做官後,曾國藩每次進京必先到穆府問安。穆彰阿去世後,曾國藩還照常到穆府探望其家人,感激貴人知遇之恩。
曾國藩之所以成功,當然源於自己的真才實學與踏實能幹,但是如果沒有「貴人」穆彰阿的提攜與栽培,在10年之內連躍10級也是不可能的。正是穆彰阿發現了曾國藩這匹千裡馬,並一次次給他施展才幹、 建功立業的機會,這才為曾國藩後來活躍於晚清政治舞臺提供了可能。
所以說,一個人要想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成功,就必須有貴人的幫助,也許我們的能力和才幹不敵曾國藩,但要想成就一番事業,我們同樣需要穆彰阿一樣的貴人來加快自己成功的步伐,以縮短自己成功的路程。只要你的人脈足夠充實,而且這些人脈真的能助你一臂之力的話, 你離成功也不會太遠。
喜歡就關注我,小編會給大家持續更新,帶大家突破重圍,解決你的煩惱和困惑,歡迎點讚評論留言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