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燈
□新時報記者 徐敏
比起頂著無限光環的重點大學學生,二本院校的學生總是缺少一些「存在感」。他們很多出身平庸甚至寒微,來自小城鎮或者農村家庭,大多沒有遠大理想和激昂的生活態度,一生平凡。在二本院校任教的非虛構作家黃燈,近期出版了《我的二本學生》,聚焦和關注她所教過的二本院校的學生。這些學生雖然算不上社會上的精英群體和中流砥柱,卻折射了中國最為多數普通年輕人的狀況。他們的命運,勾畫出中國年輕群體最為常見的成長路徑。
非虛構視角下的二本學生
黃燈是近幾年非虛構寫作領域中備受關注的作家之一,目前她任教於廣州市的一所二本職業院校。
2016年1月,黃燈發表《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一文,以一個博士的身份,以及兒媳婦的角度,關注農村的留守兒童、養老、醫療等基層問題,引發了春節期間全國鄉村話題大討論,並被中央電視臺拍攝了紀錄片《家在豐三村》。2017年,黃燈出版了當代農村家族口述史的作品《大地上的親人》,其「序言」部分《逃離與回望》,獲得「第二屆華語青年作家獎」非虛構主獎。《我的二本學生》首發於《人民文學》雜誌,引起強烈反響,近期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從書名中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部記錄二本院校學生學習、生活、就業以及精神狀況的作品,以黃燈最擅長的非虛構的形式創作而成。事實上,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本教學札記,或者說更像普通高校教務處要求老師提供的教學反饋,不過黃燈用另一種語言和形式表達了她對多年從教經歷的審視。在這本書的序言《看見他們》一文中,黃燈闡述了寫作這本書的初衷:當年她也畢業於一所二本院校,2005年博士畢業後又進入二本院校做了大學老師,見證了80後、90後兩批年輕人的成長。自我成長和見證他者成長的參差圖景讓她思考,20多年間,這些起點不高的二本學生是否與她一樣,總能倚仗高等教育提供的資本,越過一個個在今天看來無法逾越的暗礁?
在大眾教育化的時代,越來越多年輕人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然而事實上只是很少數的優秀者或者說幸運者進入重點大學,大多數只能走進數量龐大的普通二本院校。而這些學生從踏入二本院校的校門那天起,就找準了自己的定位,沒有太多野心,也從未將自己歸入精英的行列,他們安於普通的命運,也接納普通的工作。「我深刻意識到,中國二本院校的學生,從某種程度而言,折射了中國最為多數普通年輕人的狀況,他們的命運,勾畫出中國年輕群體最為常見的成長路徑。」黃燈認為。
在夾雜著自我瓦解、自我提問以及自我解答的寫作過程中,本書的落腳點,意在探討中國轉型期青年群體尤其是普通青年群體的命運和可能。黃燈自言,這些文字不僅面對教學日常,更面對青年成長、命運和去向,它打開和呈現了一個群體隱匿的生命境況,是有關年輕個體的生命史和心靈史。
不富有不「開放」的廣東孩子
在這本書中,黃燈所關注到的學生大多來源於廣東。這不僅是因為學校位於廣州市,絕大多數學生來源於廣東,也和湖南人黃燈在這裡感受到的異質性生活有關,更和廣東複雜維度與她先前的南方想像的落差有關。但其直接動因,則源於一次課堂的偶遇。
2006年5月17日,周三。課表上,排給黃燈的是計算機系的《大學語文》,根據教學進度,當天安排的是作文課。因為天氣是少有的大颱風,黃燈將原本準備好的作文題臨時改為《風》,讓學生現場完成。作業收上來後,一個名叫鄧樺真的女孩所寫的內容讓她無法平靜。「從她簡短的敘述中,我還原了一個家庭的基本脈絡:多子女、半年沒拿到生活費、家庭月收入不足一千,因為父母年齡不到四十五歲,樺真申請的助學貸款被拒。」黃燈寫道,這名學生所描述的狀況和無奈,讓入職不久的她極為震撼。
和很多人一樣,多年來黃燈看慣廣東經濟發達和改革開放的宏大敘事,親聞珠三角火熱的經濟勢頭對全國吹起的號角,對南方的理解和想像始終停留在發達、開放的單一向度。偶然的《風》,讓她第一次糾偏了這單一的印象,她從來沒有想到,僅僅通過一次課堂作業就能窺視到學生群體中竟然還有很多面臨吃飽穿暖層面的現實困境。這些學生要麼來自不知名的鄉村,要麼從毫不起眼的城鎮走出,身後有一個打工的母親或一個下崗的父親,和一排排尚未成人的兄弟姐妹。務農、養殖、屠宰、流連於建築工地,或在大街小巷做點小生意,是他們父母常見的謀生方式。而這些,與黃燈以及多數北方人概念上的廣東,差距甚大。
刻意聚焦廣東學生讓黃燈意識到,本地生源與她所成長的湖南以及很多北方省份的學生所不一樣的是,他們在上大學時很少會考慮離開家鄉去外地讀書。不只是大學,也包括碩士以及博士階段的教育。「這種對故土的牽念,與廣東改革開放的形象,形成了奇妙的對比。」黃燈寫道。而探及學生們對故土貪戀的原因,一方面源於對外地的陌生和對北方的隔膜,另一方面則源於他們頑固的生活習慣,比如無法想像不能天天洗澡、天天喝湯以及天天說粵語的生活。當然或許還有人們都知道的真相:廣東本來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中國經濟發達的熱土,他們沒有理由去比之落後的內地。
超出了大多數人對廣東學生的認知,黃燈所接觸的本地二本院校的學生,他們並不富有,也超乎尋常的貪戀故土。
平凡學生的精神光芒
這本書中,最讓人感受到黃燈對學生一腔赤誠的地方在於,儘管書中寫到了上百個她教過的學生,黃燈無一不清晰地寫出他們的名字、所在班級、相貌、性格、家庭情況以及畢業後就業情況等信息。這些畢業於二本院校的學生大多成了社會上最普通的謀生人群,有考了3次研究生最終考入復旦大學的二本學生冉辛追,也有真正有目標和夢想的喜歡寫武俠小說的農村男孩王國偉,還有2005級文秘專業,畢業不久就因腦瘤去世的女生朱潔韻。當然,更多的是性格上沒有鮮明稜角,學習和工作都和大多數人一樣的庸常的普通人。
人們總是願意將目光聚焦在那些進入名牌大學的學生身上,認為他們不僅天資聰穎並且勤於用功。黃燈在接觸了十幾年的二本學生之後發現,這些孩子們也是從高考的千軍萬馬中闖過來,也懷揣著「多考一分,幹掉千人」的激情。他們中有些甚至也是班裡學習成績的佼佼者,或者是村裡唯一走出的大學生,他們的格局和胸懷並不遜色於那些邁入更好大學的孩子。
比如早逝的朱潔韻,黃燈翻閱了她多年的作業後發現,她也曾有一個闊大的世界。她不關心糧食和蔬菜,不關心愛情和美貌,她的筆下有遇難的礦工、落後的農村教育等社會問題。比如喜歡畫畫的陳倩,她後來加入了丈夫的家族企業,將其經營得風生水起,是受益於時代發展之勢的典型代表。時隔多年,黃燈始終記得他們,「他們像一群螢火蟲,在夜空中閃爍著微弱的光芒,恰如他們獨自蓬勃的青春。」黃燈坦言,這種光芒令她著迷。
在教學過程中,黃燈喜歡和學生探討農村教育、文化發展以及青年人的精神困惑等問題,有些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異常深刻而通透。其中有些人清醒表達過這樣的觀點,他們並不排斥看起來並不太公平的高考制度,畢竟這是目前寒門弟子可以改變命運的為數不多的途徑之一。「我們並不奢望得到幸福,只祈求避免不幸。希望能夠賺很多的錢,如果賺不到,就平平凡凡生活著。」正如一名讀過《我的二本學生》的二本院校的畢業生所言。
而透過這些極為細緻和具體的生命切片,黃燈看到的已經不再是二本學生,而是85後、90後這一批年輕人。儘管年輕人的奮鬥夾雜了無數心酸,但他們蓬勃的生命力依然呈現出了生命本身蘊含的創造本質。他們努力、認真、淡定,有著無法想像的韌勁;他們蘊含的巨大力量,足以迸發出各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