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
謀而無當。
一)
範增,一出場已經很老。
「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
70歲老頭,天天窩在家,鑽研所謂高深出奇的謀略。
嗯,結合老範後來的經歷,這句話可以理解為——
脫離社會,閉門造車。
他的一生,司馬遷只記了七件事,計謀四,事跡三:
計謀:勸項梁立楚懷王熊心;勸項羽急擊劉邦;鴻門宴示意殺劉邦;漢三年反對漢軍求和。
事跡:被楚懷王心任命為末將;參與項羽分封諸侯;陳平用反間計,範增離走,半路病死。
二)
獻策項梁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是不是奇計?
後來的事實證明,不是,只能說是權宜之計。
對此計,歷代多持否定態度。
中原秦鹿待新羈,力戰紛紛此一時。
有道弔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兒?
——王安石《範增》
擁立熊心,確有一時的輿論轟動效應,但脫離當時現實。
當時的社會現實是什麼?
「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
——《史記·陳涉世家》
三老、豪傑,地方各界群眾代表,一致認為陳勝「功宜為王」——
功勞大就可以當王,沒要求你是不是六國王室後人。
「懷王之約」也是這樣規定的:誰先攻入關中,誰就當王。
項羽分封諸侯,也是論功行賞,「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之籍之力。」
可見,「功宜為王」,才是當時社會各界的代表性觀點。
範增「素居家」,對社會觀念變化理解不透徹,想當然地提出擁立熊心,後患無窮:
一旦反秦勝利,項家如何安置楚懷王?
後來事態的發展,範增此計全面失敗——
項梁死後,楚懷王一度奪走項羽兵權,不許項羽西行攻秦,差點扼殺了項家霸業;
項羽稱霸後,楚懷王果然死得不明不白,為劉邦提供了現成的絕佳政治藉口。
三)
項羽初入關,範增勸說急擊劉邦,算不算奇計?
不算,我覺得這是頭腦發熱的表現,是輕率的行為。
項羽率領諸侯聯軍勞師遠徵,真要「急擊」對反秦立有大功、政治沒有什麼過錯的劉邦,風險極大——
違背「懷王之約」的政治風險;引發其他諸侯叛變的反秦陣營分裂風險;劉邦部隊以逸待勞的軍事風險。
況且,劉邦「約法三章」,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廣受關中人民愛戴。
項羽入關前坑殺20萬秦降卒,手上沾滿關中「秦子弟」的鮮血,不可避免受到關中人民仇視。
如果他初來乍到就迫不及待加害劉邦,更加不可能獲得關中人民的擁護和信賴。
此種情勢下,提出「急擊劉邦」,多少顯得政治上有些不成熟。
相反,項羽和項伯上兵伐謀,「反客為主」,在鴻門宴上不費一兵一卒逼令劉邦乖乖交出地盤,才是正確策略。
這段故事,詳見本號《唯為 | 「設局」鴻門宴》
四)
鴻門宴上刺殺劉邦,更加不算奇計。
鴻門談判,談判桌前,眾目睽睽之下,你居然想要常先生做掉M先生!
在一個各路諸侯和天下人所有的目光都聚集的一個政治場合上,你堂而皇之殺掉那個抗戰有功、廣受人民愛戴的先生。
老兄,你不用考慮後果?這種事,常先生都不敢做!
範增甚至舉起手中的玉佩,多次給項羽打眼色。
「範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肯定不會理他,可能心中還暗罵:你可別壞了我的好戲啊!
要知道,殺伐果斷,辣手斬人,是項羽一貫的作風。
起兵之初,殺會稽太守令,叔父項梁的一個眼神,項羽馬上手起刀落——
「須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
救趙路上,斬殺宋義,奪取兵權,項羽眼睛連眨都不眨一下——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
「拔劍斬守頭」、「帳中斬宋義頭」,項王的手段,項王的風採。
鴻門宴上,如果項羽真想幹掉劉邦,根本用不著範增「示之者三」!
宴會結束,範增扔掉張良替劉邦所送的玉鬥,拔劍擊碎,罵了起來——
「唉!豎子不足與謀。」
計策不合時機,不被領導採用,不去反思自己,卻賭氣罵人,缺乏智者的風度。
五)
作為謀士,我沒有看到範增有什麼「奇計」。
他提出的,都只是一時之策,只能解決眼前的一時之困,卻從不考慮後果。
別說鴻門宴上不是殺劉邦的合適時機,直到後來分封諸侯時,也不能殺劉邦。
這一點,範增應該也想通了。分封諸侯期間,《史記》有一句話——
「項王、範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
項羽和範增達成共識,雖然看劉邦很不爽,但畢竟不能殺他——
劉邦已臣服,有怕背負違反「懷王之約」的惡名,更擔心引發諸侯連鎖背叛。
縱觀項羽整個革命生涯,司馬遷沒有寫,估計亞父範增沒作出其他什麼重大貢獻。
入關前,項羽在新安坑殺20萬秦卒,召集前來開會研究的,是黥布和蒲將軍;
項羽屠鹹陽、殺子嬰、燒秦宮、搶貨寶、都彭城,也沒看到範增提出什麼勸阻意見;
唯一值得稱許的,漢三年劉邦因軍糧不足想割地求和,範增反對,建議趁機進攻。
可惜,就在這一次,陳平反間計得逞,因不被項羽信任,範增一怒之下告老還鄉,病死半路。
這就是亞父範增,因缺乏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未能正確提供符合形勢的策略。
垂垂老矣,謀而無當,抑鬱辭世,令人同情。
2019年7月11日
++++++++++++
唯為主號「歷史求諸野」已於6月3日被下線,新號已啟用,請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