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為 | 範增「奇計」?

2021-02-23 唯為歷史

謝謝!

謀而無當。

一)

範增,一出場已經很老。

「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

70歲老頭,天天窩在家,鑽研所謂高深出奇的謀略。

嗯,結合老範後來的經歷,這句話可以理解為——

脫離社會,閉門造車。

他的一生,司馬遷只記了七件事,計謀四,事跡三:

計謀:勸項梁立楚懷王熊心;勸項羽急擊劉邦;鴻門宴示意殺劉邦;漢三年反對漢軍求和。

事跡:被楚懷王心任命為末將;參與項羽分封諸侯;陳平用反間計,範增離走,半路病死。

二)

獻策項梁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是不是奇計?

後來的事實證明,不是,只能說是權宜之計。

對此計,歷代多持否定態度。

中原秦鹿待新羈,力戰紛紛此一時。

有道弔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兒?

——王安石《範增》

擁立熊心,確有一時的輿論轟動效應,但脫離當時現實。

當時的社會現實是什麼?

「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

——《史記·陳涉世家》

三老、豪傑,地方各界群眾代表,一致認為陳勝「功宜為王」——

功勞大就可以當王,沒要求你是不是六國王室後人。

「懷王之約」也是這樣規定的:誰先攻入關中,誰就當王。

項羽分封諸侯,也是論功行賞,「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之籍之力。」

可見,「功宜為王」,才是當時社會各界的代表性觀點。

範增「素居家」,對社會觀念變化理解不透徹,想當然地提出擁立熊心,後患無窮:

一旦反秦勝利,項家如何安置楚懷王?

後來事態的發展,範增此計全面失敗——

項梁死後,楚懷王一度奪走項羽兵權,不許項羽西行攻秦,差點扼殺了項家霸業;

項羽稱霸後,楚懷王果然死得不明不白,為劉邦提供了現成的絕佳政治藉口。

三)

項羽初入關,範增勸說急擊劉邦,算不算奇計?

不算,我覺得這是頭腦發熱的表現,是輕率的行為。

項羽率領諸侯聯軍勞師遠徵,真要「急擊」對反秦立有大功、政治沒有什麼過錯的劉邦,風險極大——

違背「懷王之約」的政治風險;引發其他諸侯叛變的反秦陣營分裂風險;劉邦部隊以逸待勞的軍事風險。

況且,劉邦「約法三章」,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廣受關中人民愛戴。

項羽入關前坑殺20萬秦降卒,手上沾滿關中「秦子弟」的鮮血,不可避免受到關中人民仇視。

如果他初來乍到就迫不及待加害劉邦,更加不可能獲得關中人民的擁護和信賴。

此種情勢下,提出「急擊劉邦」,多少顯得政治上有些不成熟。

相反,項羽和項伯上兵伐謀,「反客為主」,在鴻門宴上不費一兵一卒逼令劉邦乖乖交出地盤,才是正確策略。

這段故事,詳見本號《唯為 | 「設局」鴻門宴》

四)

鴻門宴上刺殺劉邦,更加不算奇計。

鴻門談判,談判桌前,眾目睽睽之下,你居然想要常先生做掉M先生!

在一個各路諸侯和天下人所有的目光都聚集的一個政治場合上,你堂而皇之殺掉那個抗戰有功、廣受人民愛戴的先生。

老兄,你不用考慮後果?這種事,常先生都不敢做!

範增甚至舉起手中的玉佩,多次給項羽打眼色。

「範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肯定不會理他,可能心中還暗罵:你可別壞了我的好戲啊!

要知道,殺伐果斷,辣手斬人,是項羽一貫的作風。

起兵之初,殺會稽太守令,叔父項梁的一個眼神,項羽馬上手起刀落——

「須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

救趙路上,斬殺宋義,奪取兵權,項羽眼睛連眨都不眨一下——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

「拔劍斬守頭」、「帳中斬宋義頭」,項王的手段,項王的風採。

鴻門宴上,如果項羽真想幹掉劉邦,根本用不著範增「示之者三」!

宴會結束,範增扔掉張良替劉邦所送的玉鬥,拔劍擊碎,罵了起來——

「唉!豎子不足與謀。」

計策不合時機,不被領導採用,不去反思自己,卻賭氣罵人,缺乏智者的風度。

五)

作為謀士,我沒有看到範增有什麼「奇計」。

他提出的,都只是一時之策,只能解決眼前的一時之困,卻從不考慮後果。

別說鴻門宴上不是殺劉邦的合適時機,直到後來分封諸侯時,也不能殺劉邦。

這一點,範增應該也想通了。分封諸侯期間,《史記》有一句話——

「項王、範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

項羽和範增達成共識,雖然看劉邦很不爽,但畢竟不能殺他——

劉邦已臣服,有怕背負違反「懷王之約」的惡名,更擔心引發諸侯連鎖背叛。

縱觀項羽整個革命生涯,司馬遷沒有寫,估計亞父範增沒作出其他什麼重大貢獻。

入關前,項羽在新安坑殺20萬秦卒,召集前來開會研究的,是黥布和蒲將軍;

項羽屠鹹陽、殺子嬰、燒秦宮、搶貨寶、都彭城,也沒看到範增提出什麼勸阻意見;

唯一值得稱許的,漢三年劉邦因軍糧不足想割地求和,範增反對,建議趁機進攻。

可惜,就在這一次,陳平反間計得逞,因不被項羽信任,範增一怒之下告老還鄉,病死半路。

這就是亞父範增,因缺乏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未能正確提供符合形勢的策略。

垂垂老矣,謀而無當,抑鬱辭世,令人同情。

2019年7月11日

++++++++++++

唯為主號「歷史求諸野」已於6月3日被下線,新號已啟用,請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歷史人物|範增
    人物生平七十反秦範增是居鄛人,平時在家,好出奇計。陳勝大澤鄉起義時,他年屆七十。接著範增論證和提出了反秦的策略,他認為項梁渡江以來,楚地將領紛紛前來依附,就是因為項氏世代為楚將,人們以為他能復立楚國社稷。他建議應該順從民眾願望,扶立楚王的後裔。項梁等人毅然接受了範增的提議,找到了在民間替人放羊的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熊心,復立為楚懷王,草創了楚國政權。鴻門鬥智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在定陶大破楚軍,擊殺項梁,緊接著渡河攻打趙國。
  • 範增---項羽亞父
    範增,前半生,生活在戰國末期;後半生,大部分是在秦代。改變「苦秦久矣」這一現實,實現「老驥伏櫪」人生自我,或許是七十歲範增出仕動因。     《鴻門宴》中對範增著墨雖不多,但他在整個情節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卻是至關重要的。當曹無傷告密說「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立即大怒,並要「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 範增—70歲才出山的權謀家
    漢三年,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係,被項羽猜忌,範增辭官歸裡,途中病死。    70歲出山的權謀家範增,平時在家,好出奇計。陳勝大澤鄉起義時,他年屆七十,當時他只是一個看門人,不過這個老頭子倒是有兩把刷子,上上下下,沒有人敢輕視他。範增出道的時候已經70歲,是完全經過了秦朝時代的。那麼他壯年時候在哪裡呢?在秦國滅六國中間,範增由壯年長成為了老年人,他做了什麼呢?
  • 範增與張良
    範增與張良的表現,誰更出色?張良。     謀略高明與否,最終比拼的是情商,是對人性的了解。張良知人。他知道自己的主公是什麼人,知道如何順著劉邦的脾性來提建議。他也知道項王的性格,知道該派誰去救場。範增的謀略不差,他輸在對人性格——無論劉邦還是項羽——的判斷,都是錯誤的。
  • 範增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相比於項羽,範增起碼就是大父、叔公,又怎麼會被認作父輩呢?再來看範增找項梁的意圖,那就是竭力推薦放羊人熊心上位楚王。他的那一套說辭,可以打動項梁,卻一定不合項羽的心思。對於這樣一個與自己意見不同的老朽,有什麼理由讓項羽心悅誠服、尊為父輩呢?這或者也為後來種種埋下了伏筆。書上說,項梁在世時,曾經多次告誡項羽要尊重範增。
  • 六出奇計就是最好回擊
    陳勝、吳廣起義時,他投奔魏王咎,並屢次為他出謀劃策,但咎拒不採納。陳平一氣之下投奔了項羽,被拜為都尉。不久,殷王司馬印謀叛項羽,項羽派陳平前去徵討。陳平一兵未發,只憑寥寥數語就將司馬印說的謝罪重降。項羽很高興,就重獎了他。但不久劉邦攻打司馬印,項羽的救兵未到,司馬印卻投降了劉邦。項羽便怨恨起陳平來。陳平也就封還金印,脫身西走,通過劉邦部將魏無知面見了劉邦。
  • 範增和張良同為謀士,為何被稱「不在同一級別上」?
    最終他為自己選了一個明主,他跟隨了劉邦也得到了重用,施展了自己的一腔抱復,也成功的報了韓國之仇,成為了大漢王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而張良的足智就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特別是當劉邦和項羽對峙,戰事一觸即發之時,是他從中周旋,為劉邦制定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準備,定下了「韜晦之計」。 以「不敢倍德」、無意於稱王蒙蔽項伯,欺騙楚王,最終化險為夷,在鴻門宴上化幹戈為玉帛,免除了劉邦的滅頂之災。
  • 讀史|範增的悲劇及其背景
    範增是項羽的謀臣,因為最初輔佐項梁,所以項羽尊稱他為「亞父」。
  • 範增和張良同為謀士,但為何說他們一個是青銅一個是王者?
    而這其中的張良和範增其實都是各自陣營的優秀軍事,那他們在謀略上到底誰更厲害呢?二、範增的謀略先從他們的政治遠見上看,範增在立國執政方面,光是立楚懷王和定都彭城的問題上,就充分證明出範增不是一個有太大作為的大政治家了。
  • 範增:七十歲入職,仕途坎坷
    範增,就是這歷史長河中不幸的那一個。 當項梁項羽叔侄吹響反秦的號角時,範增老先生沒有任何猶豫,以最快的速度出現在項梁的面前。為什麼稱他為老先生,因為老範同志已經七十歲了,但這並不影響他的思維敏捷,不影響他的吃嘛嘛香。 當然,範老先生可不是到項梁這來混飯吃的。
  • 三國志戰略版奇計良謀戰法詳解 奇計良謀怎麼用
    下面給大家帶來的是的減傷戰法界中的新貴《三國志戰略版》奇計良謀戰法詳解 ,一起看看吧!一、戰法介紹
  • 三國志戰略版奇計良謀介紹 奇計良謀戰法搭配攻略
    在S1,S2賽季中,減傷戰法大多受智力屬性的影響,但是在S3賽季中新出現了一個受速度屬性影響的減傷類戰法——奇計良謀,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下他的實際運用吧。1戰法介紹穩定群體減傷戰法往往可以極大提升一個隊伍的強度,如今一線群體減傷戰法中,再次增加一員:奇計良謀。(PS:一般來說,「敵人輸出傷害減少」優於「己方受到傷害減少」)深度解析老生常談的神級指揮減傷,通常是八門金鎖及暫避其鋒,S2多了撫輯軍民,不過撫輯軍民的效果導致其適用場景比較有限,如今S3再次增加一個,就是這個奇計良謀了。
  • 張良VS範增,誰才是秦末第一謀士
    範增,居巢(今安徽巢湖市居巢區亞父鄉)人,後來項羽尊他為「亞父」並不是因為他是亞父鄉人。所謂尊號「亞父」其實是尊敬他老人家而給的一個稱號,俗稱乾爹,地位僅次於父親。範增出道時,年已七十,差不多是項羽加上他父親的歲數。所以叫他乾爹是項羽抬舉他,按輩份項羽應該叫他幹爺爺一點都不過分。
  • 範增被項羽尊為亞父,為何一生卻不得志,因為犯下這3個錯誤
    而他雖被項羽尊為亞父,卻徒有虛名,一生未能施展其才志,屢屢遭到不公對待,謀略雖精卻難為君主所用。其際遇又與明初大將徐達何其相似,都是遭到君主猜忌後,背後發疽瘡而亡。出山志存高遠,歸去滿肚子委屈。那麼,是什麼導致了範增的失敗?
  • 鴻門宴,範增與項伯針鋒相對,到底是誰在砸項羽的鍋?
    範增曾給項羽出個一個主意,他說道: 「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餿主義,為何這麼說呢,且看我作一個分析。
  • 亞父範增向項羽獻過哪些奇謀?此人究竟是一流謀士還是徒有虛名?
    給項梁打完氣,緊跟著範增就獻出了一個極具政治智慧的計謀——陳勝之敗敗在不懂利用楚國反秦力量,不立楚王之後而自立,如今楚地將領紛紛前來依附,看重的正是項氏世代為楚將,所以反秦大業要擁立楚國王室後裔為王,以「從民所望」。
  • 範增計謀水平分析!是真材實料還是誇大?不做馬後炮用事實說話
    後世很多人在分析項羽失敗原因的時候,經常會說的一個原因是項羽沒有聽從亞父範增的話,最終導致項羽的失敗。甚至連劉邦都評價範增:「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初讀史書也讓我有這樣的感覺,印象最深的就是在鴻門宴上,範增極力建議項羽殺掉劉邦,項羽心慈手軟,最終放虎歸山。那麼範增計謀的水平到底如何?是真材實料?還是有被誇大之嫌?
  • 屈原拋玦、範增舉玦 玦是什麼
    宴上項羽亞父兼謀士範增數次以眼色暗示項羽當機立斷擒殺劉邦以絕後患,見項羽默不作聲,一連三次舉起所佩玉玦。鴻門宴上範增所持「玉玦」是跌宕劇情中的重要道具,很顯然時人皆知這一暗示——舉玦蘊含著決斷與決絕之意。對今人而言,玉玦的樣貌主要來自清末學者吳大澂的考據。
  • 亞父山原名「髑髏山」,這裡就是咱巢湖人引以為豪的先賢——亞父範增的故裡!
    範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秦末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反秦農民戰爭中為項羽主要謀士,被項羽尊為「亞父」。項羽在戲下召開諸侯大會,分封天下。大會尊楚懷王為義帝,項羽為霸王,另封十八王,範增被封為歷陽(今和縣)侯,轄歷陽、居巢、龍亢、丹陽、橐皋縣等地。    範增助項羽攻入關中,屢勸項羽消滅劉邦勢力,並在鴻門宴上設計殺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