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增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2021-02-23 愁予斷史

說起範增,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多半是項羽的亞父,是地位僅次於父親的父輩。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範增又究竟是怎樣一個人?還是從鴻門宴上的坐次安排來看吧,項羽和季父項伯東向坐、亞父範增南向坐、劉邦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季父坐主位而亞父坐次位,怎麼都說不上範增是項羽父輩的存在。最起碼,項羽可以獨自東向坐,而讓兩個父輩並排南向坐,與劉邦對等。可見,在項羽的心目中,範增只是劉邦手下張良那樣的謀士,不足以跟項伯平起平坐。

亞父範增劇照

再來看看範增的出場。他初次投奔項梁時,年紀已過古稀,比項梁尚且年長一截,遑論才24歲的項羽了。相比於項羽,範增起碼就是大父、叔公,又怎麼會被認作父輩呢?再來看範增找項梁的意圖,那就是竭力推薦放羊人熊心上位楚王。他的那一套說辭,可以打動項梁,卻一定不合項羽的心思。對於這樣一個與自己意見不同的老朽,有什麼理由讓項羽心悅誠服、尊為父輩呢?這或者也為後來種種埋下了伏筆。

書上說,項梁在世時,曾經多次告誡項羽要尊重範增。這個說法可以存疑,且不管明知道上了範增當的項梁,會不會說出那樣的話,就是項羽,因為自己的遭際,恐怕真心不會喜歡範大叔。是的,在斬殺宋義之後,範增很快站在了他的一邊,但是在此之前,範增是作為末將存在的,不屬於項羽陣容,直接聽從熊心指揮。這就有意思了,你說後來一直把範增安排在項羽身邊,是範增真做了項羽的謀士,還是熊心監視項羽的一枚棋子。

你會怎麼看、怎麼想?又怎能不允許項羽那麼看、那麼想。與平常人想比,項羽毫無疑問是一個感性遠勝於理性的人,誰又能夠阻止他激情衝上腦門?在項羽手下那麼多年,不否定範增有過不小的貢獻,但項羽最高光的時候,有過範增多大的事?我們看到了項羽阬秦軍、殺子嬰、挖秦陵、燒阿房,那些時間範增都幹嘛去了?不管怎麼說,範增在項羽手下,都及不上劉邦的張良、陳平。

鴻門宴堪稱範增的轉折點,圖為鴻門宴上範增劇照

楚漢爭霸中範增筆墨最集中的時候,就是大名鼎鼎的鴻門宴。在這次宴會上,劉邦與其說受到了來自項羽的生命威脅,還不如說範增真正給了他壓力。範增的想法在理論上絕對正確,但項羽的做法可能在道義上更加對路。殺一個劉邦固然能夠排除眼前的困擾,卻無法改觀項羽逐漸崩塌的人設,一定還會讓好不容易凝聚起來的人心再次渙散。如此發展下去,他項羽甚至有可能做不成西楚霸王。

也就是說,範增的眼光還不及項羽長遠,又怎麼能做項羽放心的謀士呢?被項羽趕走時,範老頭應該進入耄耋之年了。大家都要給項羽來個道德綁架,說項羽不厚道,或者就是表揚劉邦反間計使得「666」。可你怎麼知道這不是項羽故意所為呢?終於找了個冠冕的理由把範增送走,只怕項羽笑得合不攏嘴。範增是他叔給他找的對象,卻不是虞姬那樣的真愛。更妙的是,老頭大約氣不過,回家的半路上就嗚呼哀哉了,可省心不少,或者這才是範增對他項霸王的最大幫助。

後人評論項羽時,每每對他手下只有範增一個拿得出手的謀士而婉惜。那就是先入為主,誰說他項霸王需要謀士?劉邦沒有張良、陳平就像斷了翅膀的飛鳥,項羽不是,項羽喜歡的是絕對的實力,用碾壓對手的霸道一覽眾山小。項羽的理想被事實證明行不通,但他來不及不知道,他是一個活在現實當中的古代英雄,即使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也不會向現實低頭。大不了,就是烏江渡口那一抹森然的寒光,帶走了項羽的人,卻萬古流傳下項羽的魂。

烏江渡口發生了什麼?這是個謎。

杜牧說項羽「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王安石說項羽「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李清照說項羽「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那都是後代文人風大不怕閃了舌頭,說出來的話不是項羽的真實心思,卻一定是範增想要規勸項羽的道理。這就是項羽和範增,或者說是項羽和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們的差別所在。項羽是個實幹家,成就是成,不成就是不成,沒有那麼多的歪歪繞。很崇敬他那句話:不能因為他和劉邦兩人,而讓天下百姓遭殃。

不知道這是不是項羽的原話,按照我對他的了解,他真有可能說出那種話來。他不是個政治家,更不是個思想家,想到了就去做,即使做不成也不會有遺憾。還記得他看到秦始皇儀仗的第一眼,就說了一句「此人可以取而代之」的話嗎?可把同行的項梁嚇壞了,急忙阻止不許他再「胡說」,因為那是滅族之罪。所以,當範增勸告項梁選用楚王后裔為尊時,項梁同意了,希望自己得一個緩和之策一步一步慢慢來。書上沒說項羽對此的態度,但想來是不屑的,畢竟他那時候還只是20出頭的小夥子。

或許有一點是讓所有人都感覺無奈的,軍權牢牢掌握在項梁手中。在那個天下大亂的年頭,掌握軍權才有話語權,項梁掌握軍權,他就是天,就是真正的王。範增妥協了,放棄熊心投靠了項梁。感覺他如果一上來就堅決支持熊心,會更加符合中國人的感情。但是他沒有,而是經營到了項梁麾下。習慣於拿範增與商山四皓對比,商山四皓出山只是為了輔佐惠帝劉盈坐穩太子位子,範增不同,他要做的是浪裡淘沙找出自己的主子。

以範增當時的年紀,還那麼拼,起碼可以知道他就是個不甘寂寞的主。由此,也可以明白,鴻門宴上他為什麼寧可違背項羽的意志,也堅決要把劉邦抹去。留給他的時間實在不多了,他還想在有限的時間裡賭一把。範增不是一般人,他有著自己的理想,也為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著。唯一可惜的是,他的理想與項羽的理想不合拍,歷史選擇了項羽而不是他。

範增究竟是怎樣一個人,隨便你去猜吧。

可惜了,範大叔,只不知道他魂歸鹹陽時,會不會因為自己曾經的小算盤而後悔。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讀史|範增的悲劇及其背景
    當時的居鄛人範增已經七十歲,而他第一個重要建議就是擁立楚懷王之後作為最高領袖。但是,範增給歷史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不是他的足智多謀,而是被項羽拋棄,最後孤獨一人,悽慘地離開項羽隊伍的背影。範增離開不久,根據《陳丞相世家》的記載,是「未至彭城而死」。顯然,他死在歸鄉的路上。範增悲劇的一生,就這樣畫上句號。
  • 亞父範增向項羽獻過哪些奇謀?此人究竟是一流謀士還是徒有虛名?
    但歷史對範增而言卻有些殘酷。項梁死後,範增以「亞父」的身份輔佐項羽。從這個稱呼可以看出來,範增與項羽之間不是簡單的主從關係,他們之間有父子,甚至祖孫的情感紐帶,又或者可以這麼說,範增輔佐項羽,從內心情感上講,更像是祖父幫助孫子,父親幫助兒子。
  • 範增---項羽亞父
    範增馬上向項羽指出劉邦的變化:「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此天子氣也。」範增的話,無異於火上澆油。文章雖沒寫項羽聽了範增的分析後的表情變化,但可以肯定範增的話更堅定了項羽「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的決心。
  • 範增與張良
    範增與張良的表現,誰更出色?張良。     謀略高明與否,最終比拼的是情商,是對人性的了解。張良知人。他知道自己的主公是什麼人,知道如何順著劉邦的脾性來提建議。他也知道項王的性格,知道該派誰去救場。範增的謀略不差,他輸在對人性格——無論劉邦還是項羽——的判斷,都是錯誤的。
  • 歷史人物|範增
    範增範增(前277年-前204年),居鄛人。秦朝末年謀略家、政治家、西楚霸王項羽的主要謀士。不久,項梁率會稽子弟兵渡江而西,成為反秦鬥爭的主力,範增前往投奔,希望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智慧貢獻給反秦事業。範增和項梁相會於薛地。當時陳勝已被殺害,張楚大旗已倒,反秦鬥爭陷於低潮,項梁、劉邦等義軍首領正相會於薛地,商議挽救時局的方針和策略。範增的到來適逢其時。範增見到項梁等將領,首先分析了陳勝所以失敗的原因。
  • 唯為 | 範增「奇計」?
    範增「素居家」,對社會觀念變化理解不透徹,想當然地提出擁立熊心,後患無窮:一旦反秦勝利,項家如何安置楚懷王?後來事態的發展,範增此計全面失敗——項梁死後,楚懷王一度奪走項羽兵權,不許項羽西行攻秦,差點扼殺了項家霸業;項羽稱霸後,楚懷王果然死得不明不白,為劉邦提供了現成的絕佳政治藉口。
  • 範增:七十歲入職,仕途坎坷
    範增,就是這歷史長河中不幸的那一個。 當項梁項羽叔侄吹響反秦的號角時,範增老先生沒有任何猶豫,以最快的速度出現在項梁的面前。為什麼稱他為老先生,因為老範同志已經七十歲了,但這並不影響他的思維敏捷,不影響他的吃嘛嘛香。 當然,範老先生可不是到項梁這來混飯吃的。
  • 範增—70歲才出山的權謀家
    漢三年,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係,被項羽猜忌,範增辭官歸裡,途中病死。    70歲出山的權謀家範增,平時在家,好出奇計。陳勝大澤鄉起義時,他年屆七十,當時他只是一個看門人,不過這個老頭子倒是有兩把刷子,上上下下,沒有人敢輕視他。範增出道的時候已經70歲,是完全經過了秦朝時代的。那麼他壯年時候在哪裡呢?在秦國滅六國中間,範增由壯年長成為了老年人,他做了什麼呢?
  • 鴻門宴,範增與項伯針鋒相對,到底是誰在砸項羽的鍋?
    在鴻門宴上,範增要除掉劉邦,而項伯卻要救劉邦,二人針鋒相對,劍拔弩張。 有人認為,若項羽聽從了範增的良策,趁鴻門宴之際除掉劉邦,就不會有後來的楚漢相爭,也不會項羽兵敗垓下、烏江之吻的下場。鴻門宴後,範增氣得將玉鬥扔在地上,拔劍將之擊碎,嘆曰:「唉!豎子不足與謀。」
  • 範增和張良同為謀士,為何被稱「不在同一級別上」?
    相信範增和張良大家都很熟悉,他們分別是項羽和劉邦的謀士,同樣的足智多謀,同樣是作為智囊一樣存在的人才,可為何有人卻說他們不在同一級別上呢?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張良和範增,那一定是足智多謀,其中張良是足智擔當,而範增就是多謀擔當。
  • 張良VS範增,誰才是秦末第一謀士
    範增,居巢(今安徽巢湖市居巢區亞父鄉)人,後來項羽尊他為「亞父」並不是因為他是亞父鄉人。所謂尊號「亞父」其實是尊敬他老人家而給的一個稱號,俗稱乾爹,地位僅次於父親。範增出道時,年已七十,差不多是項羽加上他父親的歲數。所以叫他乾爹是項羽抬舉他,按輩份項羽應該叫他幹爺爺一點都不過分。
  • 範增被項羽尊為亞父,為何一生卻不得志,因為犯下這3個錯誤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範增的失敗?主要歸結於他犯的這3個錯誤:一、軍事上,項羽、範增戰法迥異卻總是捆在一起,屬於資源嚴重冗餘《史記》記載:居剿人範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範增卻是以奇謀詭計擅長(注意,是客觀描述,而非貶意)。他的軍事指揮風格應該與韓信相近,都講究軍隊配置,奇兵與計謀輔助。大多時候,項羽都是按照自己的那套打法,且常戰常勝。因此,範增作為項羽身邊的軍師,基本處於閒置狀態。
  • 「一代妖人」袁天罡之死,歷史上的袁天罡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一代妖人」袁天罡之死,歷史上的袁天罡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眾所周知,唐朝時期有兩個非常厲害玄學家,一個是袁天罡,而另一個就是李淳風。我們對他們的了解,不是在書上,就是在電視劇中,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袁天罡,作為歷史上被人們稱為「一代妖人」的他,在歷史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 屈原拋玦、範增舉玦 玦是什麼
    ---------------「範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者三。」(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公元前206年,在秦帝國分崩離析之際,先入關中的劉邦屯兵於灞水河畔,項羽駐紮於戲水以西、渭河南岸的鴻門。而後劉邦親赴鴻門拜謁,項羽則在軍營備宴留飲沛公。
  • 範增計謀水平分析!是真材實料還是誇大?不做馬後炮用事實說話
    後世很多人在分析項羽失敗原因的時候,經常會說的一個原因是項羽沒有聽從亞父範增的話,最終導致項羽的失敗。甚至連劉邦都評價範增:「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初讀史書也讓我有這樣的感覺,印象最深的就是在鴻門宴上,範增極力建議項羽殺掉劉邦,項羽心慈手軟,最終放虎歸山。那麼範增計謀的水平到底如何?是真材實料?還是有被誇大之嫌?
  • 範增為什麼離項羽而去,陳平的反間計難道真的有那麼強嗎?
    當項羽的使者來漢營時,陳平故意裝作認錯人,以為使者使範增的人,對他非常熱情,又是大餐(太牢規格),又是好禮,尊貴得無以倫比。當得知使者竟然是項羽派來的,就立刻換了一副面孔,換上「惡食」供應使者。按史書的說法,流言一出,項羽就不再信任鍾離眜,有大事也不找他商議了,對範增也有所懷疑,說話方式也變得越來越不客氣。
  • 鴻門宴上,在範增和項伯的勸說下,項羽有自己的權衡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一)範增的建議,殺了劉邦鴻門宴,是項羽與劉邦的第一次較量,拉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四年後,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那時,項羽仍不認為是自己的過錯,反而歸罪於天,是「天要亡我」。其實,項羽失敗的種子,在鴻門宴就已經種下了。如果當時項羽聽從範增的建議,殺了劉邦,就不會有後面劉邦北面稱帝的可能了。
  • 範增和張良同為謀士,但為何說他們一個是青銅一個是王者?
    而這其中的張良和範增其實都是各自陣營的優秀軍事,那他們在謀略上到底誰更厲害呢?二、範增的謀略先從他們的政治遠見上看,範增在立國執政方面,光是立楚懷王和定都彭城的問題上,就充分證明出範增不是一個有太大作為的大政治家了。
  • 亞父山原名「髑髏山」,這裡就是咱巢湖人引以為豪的先賢——亞父範增的故裡!
    範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秦末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反秦農民戰爭中為項羽主要謀士,被項羽尊為「亞父」。項羽在戲下召開諸侯大會,分封天下。大會尊楚懷王為義帝,項羽為霸王,另封十八王,範增被封為歷陽(今和縣)侯,轄歷陽、居巢、龍亢、丹陽、橐皋縣等地。    範增助項羽攻入關中,屢勸項羽消滅劉邦勢力,並在鴻門宴上設計殺劉邦。
  • 深度訪談丨你眼中的銷冠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深度訪談丨你眼中的銷冠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內容來源:Verena丨編輯:Fred針對「從事跨境電商行業最考驗一個人什麼方面的能力」這個問題,Verena一直認為:無論是從事那種工作,一個人的態度與行為方式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