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範增與項伯針鋒相對,到底是誰在砸項羽的鍋?

2021-01-09 騰訊網

提起鴻門宴,他是中國歷史上耳熟能詳的故事,圍繞參與宴會的幾個主角,一直爭議不斷。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體掩護劉邦。在鴻門宴上,範增要除掉劉邦,而項伯卻要救劉邦,二人針鋒相對,劍拔弩張。

有人認為,若項羽聽從了範增的良策,趁鴻門宴之際除掉劉邦,就不會有後來的楚漢相爭,也不會項羽兵敗垓下、烏江之吻的下場。鴻門宴後,範增氣得將玉鬥扔在地上,拔劍將之擊碎,嘆曰:「唉!豎子不足與謀。」

似乎,範增是一個遠見卓識的智謀之士,而項伯是一個吃裡扒外的叛徒,吃項羽飯,砸項羽鍋,情況真是這樣嗎?

範增曾給項羽出個一個主意,他說道:

「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餿主義,為何這麼說呢,且看我作一個分析。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其一:劉邦有大志;其二,劉邦有天子之氣。

其一、劉邦有大志。想當初,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解巨鹿之圍。而派劉邦率兵從另一路叩關入秦。楚懷王和諸將約定,誰先攻破函谷關,就封誰為王。

劉邦有如神助,果然先攻入鹹陽。按照事先的約定,他可以理直氣壯的稱王,大大方方的將部隊駐紮在關中,哪怕有人不服,也只能在心中暗自罵娘,自認倒黴。

哪知,劉邦既沒有稱王,還將軍隊移到了關外,與秦國老百姓約法三章,秋毫無所犯,贏得了秦人的熱烈歡迎。

這顯然是一支仁義之師,一支正義之師,得人心者得天下,劉邦有大志,是他自己掙來的。這樣的軍隊理應得到尊重,而範增卻說,「急擊勿失」,這明顯就是嫉妒心作怪,自己不如人,不思進取,反倒要將別人除掉,怎麼看,這都不厚道。

其二、劉邦有天子之氣。範增說這話,就是胡扯,所謂天子之氣,一般都是帝王神化自己的一種說法。範增也這樣說,是在長劉邦志氣,滅項羽威風。

既然劉邦都有天子氣了,那項羽還跟劉邦爭什麼天下?乾脆繳械投降,向劉邦俯首稱臣得了,如果再鬥下去,那是逆天而行。

由此可知,範增給項羽出的這個計策,是個不折不扣的餿主意,項羽若聽從了他的建議,則大事去矣,為何這麼說呢。

首先,劉邦先攻入函谷關,對於破秦大業,首功一件。劉邦既沒有稱王,也沒有在秦都駐軍,這擺明了不惹事,不挑事,道義上佔駐制高點。若此時項羽一意孤行,攻打劉邦,將使項羽陷入不仁不義的境地

其次,諸侯軍之所以跟隨項羽西入關擊秦,那是因為他們認定項羽是一支以推翻暴秦為使命的正義之師,是一支解救天下黎民百姓於水火的仁義之師。天下未定,先起內訌,必然使將士寒心,抗秦聯盟必然土崩瓦解,項羽將眾叛親離,剛剛建立起的霸業有可能灰飛煙滅。

而作為項羽,他也沒有作好除掉劉邦的心裡準備,畢竟他曾與劉邦約為兄弟,一起在戰場上共同抗擊秦軍,二人的矛盾還沒有激化到馬上要滅掉彼此的地步。

而鴻門宴,只是一個倉促間臨時決定的飯局,一切來得太匆忙,去得太迅速,再加上項羽有些婦人之仁,在鴻門宴上放劉邦一馬,也是可以理解。

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項羽的發號施令是如此的響亮,帶著如此憤怒的情緒,深深刺痛了項伯的心。衝動是魔鬼,倉猝間作的決定一定會將項羽的事業帶進溝裡。項伯是項羽的季父,二人有著親密的血緣關係,項伯比誰都關心項羽的事業。

現在還不是除掉劉邦的最佳時機,劉邦手上握有十萬大軍,雖然實力不如項羽強大,但想將他們徹底消滅,也並非易事。關鍵劉邦佔有道義上的先機,此時若發動戰爭,諸侯軍必然離心離德,項羽輸掉戰爭是必然的結局。

項伯清楚地看清了這一點,他是項羽的季父,他比誰都關心項羽的事業。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這是項伯最擔心的。

怎麼辦?怎麼辦?明天項羽將要砍下劉邦的人頭,他真想立即衝到劉邦軍營,提醒劉邦說,明天項羽將要砍你。但劉邦會信嗎,項伯從敵對陣營過來說這話,劉邦一定會將他當作間諜抓起來。

此時,他想起了一個人,那人就是他的好朋友張良,曾經張良救過項伯的命,他至今念念不忘,無以為報。此時,張良將是一個他與劉邦溝通的橋梁,張良才是救項氏的第一人。

有了張良在其中的穿針引線,劉邦果然不再懷疑項伯的一片善意,他十分感激地將項伯引進大帳,請求自保之術。為表誠意,劉邦甚至要與項伯結為親家。

項伯掩飾著對劉邦的鄙視,他很清楚,他不是來救劉邦,而是來救項羽和項氏家族的。

因此,在鴻門宴上,範增起身,召項莊舞劍,想除掉沛公。項伯也義無反顧的拔劍起舞,保護劉邦安全,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

因此,哪有什麼叛徒,哪有什麼一時糊塗,這完全是項伯對項羽的一片無私的愛。

而範增呢,從他的表現來看,絲毫看不出一個謀士應有的智慧和謀略,一再地將項羽往溝裡帶,幾乎快要毀了項羽的霸王事業。

當初範增給項梁出了個餿主意,立了楚懷王熊心這樣一個傀儡,以樹天下人望。心是好的,但卻辦了壞事。項羽後來不得已幹掉上將軍宋義,殺掉楚懷王這個累贅,這些都是拜範增所賜,項羽因此落了一個弒主的壞名聲。

範增眼看劉邦先破關入秦,內心產生了嫉妒之心,鼓動項羽以卑劣手段除掉劉邦,全然不顧抗秦大業,不顧天下非議。幸虧項羽在鴻門宴上有所猶豫,放了劉邦一馬,不然,人心盡失,他還哪有資格分封天下,成就霸王之名呢?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項伯對項羽是真愛,而範增一直在砸項羽的鍋!

文章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

相關焦點

  • 鴻門宴上,在範增和項伯的勸說下,項羽有自己的權衡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一)範增的建議,殺了劉邦鴻門宴,是項羽與劉邦的第一次較量,拉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四年後,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那時,項羽仍不認為是自己的過錯,反而歸罪於天,是「天要亡我」。其實,項羽失敗的種子,在鴻門宴就已經種下了。如果當時項羽聽從範增的建議,殺了劉邦,就不會有後面劉邦北面稱帝的可能了。
  • 項羽叔父項伯,鴻門宴上的千年背鍋俠!他真是個吃裡爬外的人嗎?
    項羽父親兄弟三人,項伯是項羽最小的叔叔。縱觀項伯的一生,怎麼都不像是個吃裡扒外的呆萌蠢。為什麼在鴻門宴上,項伯竭盡全力保護項羽的競爭對手劉邦?《史記項羽本紀》中描述項羽攻破劉邦派兵把守的函谷關。正當怒氣衝天之時,劉邦手下曹無傷派人前來告密,說劉邦想做關中王。
  • 鴻門宴偏袒劉邦,項羽為何不殺了項伯
    在鴻門宴上,範增不斷地暗示項羽,要項羽乘機殺掉劉邦,項羽由於在事前已被項伯說服,認準劉邦為忠誠有功的將領,因此,對範增的暗示沉默不答。當範增召來項莊就要當場舞劍表演時,項伯一下子看出了其中要殺劉邦的真正意圖,立即拔劍相互對著舞,時常用身體擋護著劉邦,使項莊一直很難在下手。 鴻門宴後壞了項羽好事的項伯竟然一點都沒受到懲罰,項羽不殺項伯其實另有原因。 原因之一就是項伯的官職很高,在楚懷王政權內部甚至高於項羽。
  • 鴻門宴:項伯舞劍【王立群講歷史】
    劉邦忽悠住了項伯,項伯又忽悠住了項羽,項羽最後是許諾,這個許諾意味著第二天用軍事手段消滅劉邦集團的這個命令撤消了。這就很奇怪了,這裡邊有三個問題,第一不追究,他沒有追究項伯通敵之罪啊;第二不詢問,我們剛才講過,張良那麼忠心耿耿地把那個破敵之策告訴劉邦以後,劉邦還反問他一句什麼話?「君安於項伯有故」,你怎麼和項伯有老交情?
  • 【睡前故事】| 吃裡扒外的項伯,最後的結局如何?
    原本,項羽是要在「鴻門宴」上解決掉劉邦的,沒想到,這個局最終被項羽家裡的一個人給破了,這個人也因此留下了歷史上最大的爭議,就是「端著項羽的碗,砸了項羽的鍋」,親自出面在鴻門宴上保護了劉邦,劉邦才得以「龍歸大海,虎回南山」,最終打敗了項羽!這個人誰呢?一個戰國末期楚國的貴族子弟,叫項伯,也是西楚霸王項羽的小叔叔,項羽的大叔父則是因為輕敵而死的項梁。
  • 《鴻門宴》:劉邦、項羽性格差異,預示劉邦必勝,項羽必敗
    項伯又連夜回到軍中,把事情告訴了項王,並且說:「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現在打劉邦,道義上說不過去。項羽感覺理虧,答應了項伯的要求,決定接受劉邦的道歉。第二日劉邦帶著人到項羽的駐地新豐鴻門道歉。項羽設宴款待劉邦, 但宴會上範增舉玉玦示意,想要讓項羽殺劉邦,但是項羽沒有回應。範增命令項莊舞劍殺劉邦,但項伯卻借舞劍進行阻止。
  • 項羽本已決定擊殺劉邦,為何鴻門宴上,卻不聽範增的話殺了劉邦?
    鴻門宴會上,亞父範增多次給項羽使眼色,並不斷地摸他佩戴的玉珏,暗示項羽該動手了,應該趁此良機,一舉殺掉劉邦,但項羽卻始終默然不應。就在前一天,項羽已經下令,全軍好好吃一頓,第二天一早就趕去灞上,擊殺劉邦。
  • 鴻門宴:項羽錯失良機,劉邦死裡逃生
    但是,兩人當時也沒有說那麼詳細,比如誰的女兒嫁給誰的兒子。或是誰的兒子娶誰的女兒之類的。只不過是暫時迫於政治的需求,不得已而為之。劉邦想和項伯進一步拉近關係,才出此下策的。後來劉邦當上皇帝,就決口不提此事了。劉邦不提,項伯當然就更不敢提了親家一結,兩人的關係又拉近了些,劉邦開始解釋這個誤會到底是怎麼形成的了?
  • 劉邦三言兩語釋前嫌,鴻門宴上樊噲義正言辭慚項羽
    項羽收服章邯後,正在向西前進,突然得知劉邦已入鹹陽,且派人把守函谷關,大怒,很快就打進關中。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悄悄傳話,說劉邦想要關中稱王,讓子嬰為相,秦國的珍寶全是他的。 如同火上澆油,項羽怒不可遏,打算第二天就去會會劉邦,讓他明白到底究竟誰是老大?他有四十萬軍隊,劉邦才十萬。
  • 如何布局「鴻門宴」?如何應對和安全化解「鴻門宴」?
    劉邦的準備項羽的叔父項伯得知範增的計劃。由於他早年和張良有交情,張良當時是韓成派來輔佐劉邦的謀臣,因此連夜前往劉邦軍營,建議張良速逃亡,但張良決定報告劉邦。劉邦對此消息感到非常震驚,並立刻向張良請教對策。
  • 項伯為什麼要幫劉邦坑害自己的親侄兒項羽?原因真心讓人很無奈!
    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如果說以上這些是劉邦戰勝項羽的原因,那確實如此。但如果說以上是劉邦戰勝項羽的全部原因,卻又並非完全如此。因為劉邦能戰勝項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有項伯幫劉邦為項羽挖坑。如果沒有項伯的協助,以上的原因都是然並卵。 項伯是誰?《史記·項羽本紀》寫到:「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 如果劉邦死在鴻門宴,還會有楚漢之爭嗎?項羽還會一敗塗地嗎?
    鴻門宴上,「亞父」範增三番四次地給項羽遞眼色並舉起自己佩戴的玉珏示意項羽,項羽雖然會意但卻默然不應。範增認為,項羽於心不忍,下不了殺劉邦的狠心,於是找來項羽的族人項莊,令項莊在宴席間舞劍,藉機刺殺劉邦。
  • 鴻門宴的座次和項羽不殺劉邦的充分理由
    司馬遷在《史記》中詳細描述了鴻門宴當天的座次安排。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於是,有人說「根據傳統文化,賓客為大」。項羽請客,劉邦是上賓,劉邦應坐在尊貴的位子。項羽的行為是狂妄自大,對劉邦無理。
  • 《鴻門宴》中的項羽真的那麼蠢?其實項羽和劉邦都達到了目的
    而範增清醒地認識到,劉邦必然是項羽最大的敵人,便勸解到:「劉邦為人貪財好色,現如今卻對秦宮的財寶和美人都不染指。一個能壓制自己欲望的人,一定有所圖謀,必須趁此機會消滅他」。項羽決定出兵,時間就在次日清晨。而此時項伯來到劉邦營中,搭救張良。劉邦趁此機會拉攏項伯告知向項羽臣服,自己霸主的地位得到肯定後,項羽也願意接受劉邦的和談。而範增決定將計就計,建議在席前殺掉劉邦。
  • 一個告密項羽,一個說情劉邦,鴻門宴竟然被這兩個不起眼的間諜人物...
    而說起鴻門宴中的人物,有兩個間諜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曹無傷與項伯。首先,來看曹無傷。曹無傷是劉邦手下的左司馬,相當於一路大軍中的副職軍官,也算是個高級軍官。曹無傷屬於見利忘義的人,他認為當時劉邦不是項羽的對手,項羽擁兵四十萬,而劉邦只擁兵十萬),再加上劉邦先進關中已得罪了項羽,肯定不會有好果子吃。於是起了反心,派人到楚營給項羽告密,引火澆油地說,劉邦要在關中稱王了,丞相都選好了,關中的金銀財寶美女香車都霸佔了。項羽大怒之下發誓要滅了劉邦,從而引發鴻門宴的誕生。總之,曹無傷叛變的原因,不過是通風報信,不過是政治表態,為自己尋條後路可走。
  • 劉邦真的是天選之子,所以躲過了鴻門宴項羽的斬殺?
    鴻門宴,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個事件。如果,當時項羽殺了劉邦,也許就沒有後來的「垓下之戰」、「烏江自刎」,也就沒有了,曾經浩瀚歷史的大漢王朝。歷史沒有如果,更不能假設。
  • 鴻門宴保護劉邦的項伯,在親侄子項羽死後,人生結局什麼樣?
    說起鴻門宴,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秦朝末年,項羽約劉邦在鴻門會面,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因為項伯的營救和幫助,得以全身而退。那麼,在楚漢相爭結束、項羽自殺以後,作為劉邦的恩人、項羽的親人的項伯,得到了什麼樣的結局?
  • 範增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還是從鴻門宴上的坐次安排來看吧,項羽和季父項伯東向坐、亞父範增南向坐、劉邦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季父坐主位而亞父坐次位,怎麼都說不上範增是項羽父輩的存在。最起碼,項羽可以獨自東向坐,而讓兩個父輩並排南向坐,與劉邦對等。可見,在項羽的心目中,範增只是劉邦手下張良那樣的謀士,不足以跟項伯平起平坐。亞父範增劇照再來看看範增的出場。
  • 歷史解密:鴻門宴之中,項伯為什麼要保護劉邦?
    亞父範增看到劉邦這樣的狀態就對項羽說:劉邦是一個有志向的人,我讓人看他的身體有五彩之色,這怕是聖人的體相,我們應該將他殺掉,以免後患無窮。項羽聽了亞父的話,就答應了。本來這件事計劃得很嚴密,但是項伯卻出了岔子,壞了項羽的大事。項伯把要殺劉邦的消息告訴了他的大恩人張良,他和張良說:劉邦有滅頂之災了,你還是和我跑路吧。
  • 範增---項羽亞父
    公元前206(漢元年),範增隨項羽攻入關中,勸項羽消滅劉邦勢力,未被採納。後在鴻門宴上多次示意項羽殺劉邦,又使項莊舞劍,意欲藉機行刺,終未獲成功。漢三年,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係,被項羽猜忌,範增辭官歸裡,途中病死。蘇軾曾經著《範增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