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

2021-02-21 古今人文歷史旅遊
簡介淝水之戰,又稱肥水之戰,發生於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淝水之戰到北伐時期的南北形勢圖

淝水之戰到北伐時期的南北形勢圖

淝水之戰發生在淝水之上,八公山之下。安徽壽縣古城。淝水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東晉時,謝石、謝玄敗苻堅於淝水。前秦和東晉的淝水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留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等成語。

右圖為淝水之戰到北伐時期的南北形勢圖,圖中黑線為淝水之戰之前雙方實際控制區域分界線,紅線為北伐勝利到謝安去世時期的雙方實際控制區域分界線。

原文選自《資治通鑑》第一百零五卷 秦兵逼肥水而陳,晉兵不得渡。謝玄遣使謂陽平公融曰:"君懸軍深入,而置陳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陳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諸將皆曰:"我眾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萬全。"堅曰:"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蔑不勝矣!"融亦以為然,遂麾兵使卻。秦兵遂退,不可復止。

謝玄、謝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擊之。融馳騎略陳,欲以帥退者,馬倒,為晉兵所殺,秦兵遂潰。玄等乘勝追擊,至於青岡;秦兵大敗,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飢凍,死者什七、八。

初,秦兵少卻,朱序在陳後呼曰:"秦兵敗矣!"眾遂大奔。序因與張天錫、徐元喜皆來奔。獲秦王堅所乘雲母車。復取壽陽,執其淮南太守郭褒。

譯文 前秦的軍隊緊逼淝水而布陣,東晉的軍隊無法渡過。謝玄派使者對陽平公苻融說:"您孤軍深入,然而卻緊逼淝水部署軍陣,這是長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戰的辦法。如果能移動兵陣稍微後撤,讓晉朝的軍隊得以渡河,以決勝負,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嗎!"前秦眾將領都說:"我眾敵寡,不如遏制他們,使他們不能上岸,這樣可以萬無一失。"苻堅說:"只帶領兵眾稍微後撤一點,讓他們渡河渡到一半,我們再出動鐵甲騎兵奮起攻殺,沒有不勝的道理!"苻融也認為可以,於是就揮舞戰旗,指揮兵眾後退。前秦的軍隊一退就不可收拾。

謝玄、謝琰、桓伊等率領軍隊渡過河攻擊他們。苻融馳馬巡視軍陣, 想來率領退逃的兵眾,結果戰馬倒地,苻融被東晉的士兵殺掉,前秦的軍隊於是就崩潰了。謝玄等乘勝追擊,一直追到青岡,前秦的軍隊大敗,自相踐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聽到颳風的聲音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是東晉的軍隊將要來到,晝夜不敢停歇,慌不擇路,風餐露宿,凍餓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

當初,前秦的軍隊稍微後撤時,朱序在軍陣後面高聲呼喊:"秦軍失敗了!"兵眾們聽到後就狂奔亂逃。朱序乘機與張天錫、徐元喜都來投奔東晉。繳獲了前秦王苻堅所乘坐的裝飾著雲母的車乘。又攻取了壽陽,抓獲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1]

< data-linktype="2" data-logid="h2-title" style="color: transparent;background: url("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OKoPunp04rP1VnmzQGlIq1FzViaPCKM45vibnm1ZwBe34bu22Z53z1M7iaCBib1wuUPEs46egR3aOVURPT3SbXH9Q/640?wx_fmt=png") 0px 0px no-repeat;display: inline;float: right;font-size: 0px;height: 20px;text-shadow: none;width: 20px;">摺疊編輯本段戰爭情況

淝水之戰的南北方分析,如下表:

戰前情況

前秦(氐族政權統一北方)

東晉(西晉流亡政權統一南方)

先後滅掉代國、前燕、前涼統一了北方,休整了十年時間

發動吞併東晉的一系列戰役的同時還派了呂光進軍西域

大權臣桓溫的篡位的陰謀經過王謝兩家的努力和平化解

,並且謝安積極緩和士族之間的關係,穩定國民的情緒,並組建北府軍,皇帝上臺兩年時年十九歲

戰爭意義

完成統一,以求息兵富國。

戰役的失敗使北方再次陷入混戰,深化各族融合。

延期統一醞釀歷史第二個隋唐高峰期。進一步開發南方。

戰鬥準備

西線(益州巴西縣)八萬水軍主帥為姚萇、裴元略,中線(荊州襄陽)二十餘萬兵力主帥為慕容垂,東線(主線)三十餘萬嫡系部隊苻堅御駕親徵,民兵四十餘萬在路上未到(總決策總指揮:苻堅,後方:太子)

西線益州已失手,中線(荊州江陵)十萬兵力主帥桓衝,東線(揚州廣陵)北府兵八萬主帥謝玄、謝石、謝琰,豫州刺史部(豫州淮南)七千兵力主帥桓伊(總指揮:謝安,後方:謝安,前線總指揮:謝玄)

戰爭過程

前秦先奪益州,再奪荊州江北重鎮襄陽,然後苻堅從長安出發,東晉桓衝主動渡江北擊,聲援建康。謝玄、劉牢之在淮南以五千兵力大敗前秦猛將梁成十萬兵力。淝水之戰前秦大敗,是歷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展開

< data-linktype="2" data-logid="h2-title" style="color: transparent;background: url("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OKoPunp04rP1VnmzQGlIq1FzViaPCKM45vibnm1ZwBe34bu22Z53z1M7iaCBib1wuUPEs46egR3aOVURPT3SbXH9Q/640?wx_fmt=png") 0px 0px no-repeat;display: inline;float: right;font-size: 0px;height: 20px;text-shadow: none;width: 20px;">摺疊編輯本段戰役背景

淝水之戰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

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了社會大動亂。在南方,晉琅邪王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佔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涼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以後又於公元373年攻佔了東晉的梁(今陝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將勢力擴展到長江和漢水上遊。前秦皇帝苻堅因此躊躇滿志,欲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蕩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一南北。"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成語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戰。

< data-linktype="2" data-logid="h2-title" style="color: transparent;background: url("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OKoPunp04rP1VnmzQGlIq1FzViaPCKM45vibnm1ZwBe34bu22Z53z1M7iaCBib1wuUPEs46egR3aOVURPT3SbXH9Q/640?wx_fmt=png") 0px 0px no-repeat;display: inline;float: right;font-size: 0px;height: 20px;text-shadow: none;width: 20px;">摺疊編輯本段戰爭起源

前秦壽光三年(357年)六月,秦主苻生欲除苻堅,苻堅先下手為強,殺掉苻生,自立為大秦天王。

漫畫人物苻堅

漫畫人物苻堅

苻堅重用漢人王猛之後,國力強大,在相當短的時間之內東滅前燕,南取梁(漢中)、益二州,北併吞鮮卑拓跋氏之代國,西方兼併前涼,遠徵西域,一統北方。在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堅的南進政策,且勸苻堅不要攻擊東晉王朝,因為他認為前秦的國力雖比東晉強,但由於前秦剛剛才統一北方,時機未成熟,加上東晉有長江天險。王猛死後七年,苻堅認為時機成熟,決定攻擊東晉。前秦許多大臣都表示反對,一心希望儘早統一中國的苻堅說:「區區長江天險算什麼?我擁有百萬大軍,只要我一聲令下,叫士兵們把皮鞭投入長江,足可斷掉流水了!」,此為成語「投鞭斷流」之典故。

< data-linktype="2" data-logid="h2-title" style="color: transparent;background: url("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OKoPunp04rP1VnmzQGlIq1FzViaPCKM45vibnm1ZwBe34bu22Z53z1M7iaCBib1wuUPEs46egR3aOVURPT3SbXH9Q/640?wx_fmt=png") 0px 0px no-repeat;display: inline;float: right;font-size: 0px;height: 20px;text-shadow: none;width: 20px;">摺疊編輯本段戰爭影響

中國南北分立的局面繼續維持。東晉乘勝北伐,收回黃河以南故土,但不久,因丞相謝安去世和前線主帥謝玄退隱而轉為守勢。前秦元氣大傷,苻堅於公元385年被羌族姚萇所殺,各族紛紛獨立,中國北方重新陷入分裂混亂的局面,先後成立了十國。直到439年北魏重新統一北方。而東晉則延續了數十年,直至公元420年被劉裕篡位,改國號為宋;中國的南北朝時代開始。一直持續到公元589年,才被隋文帝楊堅統一,建立了「隋朝」。

淝水之戰發生在安徽壽縣,古稱壽州,壽陽。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同源而異歸:向西北流者,經200裡,出壽縣而入淮河;向東南流者,注入巢湖。三國時,魏將張遼曾敗孫權於淝水。東晉時,謝玄亦敗苻堅於淝水。是有名的古戰場。特別是東晉的淝水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

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整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

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其他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此戰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復全中國的統治權,但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淝水之戰也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載入軍事史,對後世兵家的戰爭觀念和決戰思想產生著久遠影響。

< data-linktype="2" data-logid="h2-title" style="color: transparent;background: url("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OKoPunp04rP1VnmzQGlIq1FzViaPCKM45vibnm1ZwBe34bu22Z53z1M7iaCBib1wuUPEs46egR3aOVURPT3SbXH9Q/640?wx_fmt=png") 0px 0px no-repeat;display: inline;float: right;font-size: 0px;height: 20px;text-shadow: none;width: 20px;">摺疊編輯本段歷史記載

根據《晉書·帝紀第九·簡文帝孝武帝》記述:

(東晉太元)八年(383.2.19~384.2.7)春二月癸未(383.4.12由"兩千年中西曆速查"軟體查得),黃霧四塞。三月(4.19~5.17),始興、南康、廬陵大水,平地五丈。

丁巳(5.16),大赦。夏五月(6.17~7.15),輔國將軍楊亮伐蜀,拔五城,擒苻堅將魏光。秋七月,鷹揚將軍郭洽及苻堅將張崇戰於武當,大敗之。八月(9.13~10.12),苻堅帥眾渡淮,遣徵討都督謝石、冠軍將軍謝玄、輔國將軍謝琰、西中郎將桓伊等距之。九月,詔司徒、琅邪王(司馬)道子錄尚書六條事。冬十月,苻堅弟融陷壽春。乙亥(383.11.30),諸將及苻堅戰於肥水,大破之,俘斬數萬計,獲堅輿輦及雲母車。十一月庚申,詔衛將軍謝安勞旋師於金城。壬子(384.1.6),立陳留王世子(司馬)靈誕為陳留王。

< data-linktype="2" data-logid="h2-title" style="color: transparent;background: url("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OKoPunp04rP1VnmzQGlIq1FzViaPCKM45vibnm1ZwBe34bu22Z53z1M7iaCBib1wuUPEs46egR3aOVURPT3SbXH9Q/640?wx_fmt=png") 0px 0px no-repeat;display: inline;float: right;font-size: 0px;height: 20px;text-shadow: none;width: 20px;">摺疊編輯本段戰役過程

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馬矅開始親政,謝安升中書監、錄尚書事,總攬朝政,陳郡謝氏成為東晉的最後一個"當軸士族"。同年,苻堅統一了中國北方,前秦與東晉的戰爭已經臨近。當時的東晉,長江上遊由桓氏掌握,下遊則屬於謝氏當政,謝安盡力調和桓謝兩大家族關係,以為即將爆發的戰爭作準備。

< data-linktype="2" data-logid="h3-title" style="color: transparent;background: url("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OKoPunp04rP1VnmzQGlIq1FzViaPCKM45vibnm1ZwBe34bu22Z53z1M7iaCBib1wuUPEs46egR3aOVURPT3SbXH9Q/640?wx_fmt=png") 0px 0px no-repeat;display: inline;float: right;font-size: 0px;height: 20px;text-shadow: none;width: 20px;">摺疊戰前準備

377年,廣陵缺乏良將防守,謝安不顧他人議論,極力舉薦自己的侄子謝玄出任兗州刺史,鎮守廣陵,負責長江下遊江北一線的軍事防守。謝安則自己都督揚州、豫州、徐州、兗州、青州五州軍事,總管長江下遊。謝玄不負叔父重託,在廣陵挑選良將,訓練精兵,選拔了劉牢之、何謙等人,並訓練出一支在當時的整個中國最具有戰鬥力的精兵--北府兵。

< data-linktype="2" data-logid="h3-title" style="color: transparent;background: url("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OKoPunp04rP1VnmzQGlIq1FzViaPCKM45vibnm1ZwBe34bu22Z53z1M7iaCBib1wuUPEs46egR3aOVURPT3SbXH9Q/640?wx_fmt=png") 0px 0px no-repeat;display: inline;float: right;font-size: 0px;height: 20px;text-shadow: none;width: 20px;">摺疊第一階段:淮南之戰

時間:378年

戰勝國:東晉

戰敗國:前秦

378年四月,前秦徵南大將軍苻丕率步騎7萬人進攻襄陽。苻堅又另派10萬多人,分三路合圍襄陽,總計投入兵力17萬。襄陽守將朱序死守近一年後,於太元四年(379年)二月城破被俘。苻堅又派彭超圍攻彭城,秦晉淮南之戰爆發。謝安在建康布防,又令謝玄率5萬北府兵,自廣陵起兵應敵。謝玄四戰四勝,全殲秦軍。戰後,謝安因功晉封建昌縣公,謝玄晉封東興縣侯。

< data-linktype="2" data-logid="h3-title" style="color: transparent;background: url("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OKoPunp04rP1VnmzQGlIq1FzViaPCKM45vibnm1ZwBe34bu22Z53z1M7iaCBib1wuUPEs46egR3aOVURPT3SbXH9Q/640?wx_fmt=png") 0px 0px no-repeat;display: inline;float: right;font-size: 0px;height: 20px;text-shadow: none;width: 20px;">摺疊第二階段:淝水之戰

時間:公元383年8月。

地點: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壽縣南)河畔。

雙方統帥和兵力:前秦皇帝苻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羽林郎(禁衛軍)3萬,共90萬大軍。

東晉以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

結果:東晉獲勝。前秦戰敗後苻堅被殺,北方重新分裂。

公元383年8月,苻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羽林郎(禁衛軍)3萬,共90萬大軍從長安南下,同時,苻堅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7萬從巴蜀順流東下,向建康進軍。近百萬行軍隊伍"前後千裡,旗鼓相望。東西萬裡,水陸齊進。"苻堅驕狂地宣稱:"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

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派決意奮起抵禦。經謝安舉薦,晉帝任命謝安之弟謝石為徵討大都督,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在北方的流亡移民當中選拔精壯者,加以嚴格訓練培育出的一支軍隊,為東晉時期戰力最強的主力軍)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派胡彬率領水軍5千增援戰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又任命桓衝為江州刺史,率10萬晉軍控制長江中遊,阻止秦巴蜀軍順江東下。

淝水之戰地圖

10月18日,苻堅之弟苻融率秦前鋒部隊攻佔了壽陽(今壽縣),俘虜晉軍守將徐元喜。與此同時,秦軍慕容垂部攻佔了鄖城(今湖北安陸)。奉命率水軍馳援壽陽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壽陽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硤石(今安徽鳳臺西南),等待與謝石、謝玄的大軍會合。苻融又率軍攻打硤石。苻融部將梁成率兵5萬進攻洛澗(在今安徽淮南東),截斷淮河交通,阻斷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硤石,糧草用盡,難以支撐,寫信向謝石告急,但送信的晉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裡。苻融立刻向苻堅報告了晉軍兵少,糧草缺乏的情況,建議迅速起兵,以防晉軍逃遁。苻堅得報,把大軍留在項城,親率8千騎兵疾趨壽陽。

苻堅一到壽陽,立即派原東晉襄陽守將朱序到晉軍大營去勸降。朱序到晉營後,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提供了秦軍的情況。他說:"秦軍雖有百萬之眾,但還在進軍中,如果兵力集中起來,晉軍將難以抵禦。現在情況不同,應趁秦軍沒能全部抵達的時機,迅速發動進攻,只要能擊敗其前鋒部隊,挫其銳氣,就能擊破秦百萬大軍。"謝石起初認為秦軍兵強大,打算堅守不戰,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後,認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11月,謝玄派譴勇將劉牢之率精兵5千奔襲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秦將梁成率部5萬在洛澗邊上列陣迎擊。劉牢之分兵一部迂迴到秦軍陣後,斷其歸路;自己率兵強渡洛水,猛攻秦軍。秦軍驚慌失措,勉強抵擋一陣,就土崩瓦解,主將梁成和其弟梁雲戰死,官兵爭先恐後渡過淮河逃命,1.5萬餘人喪生。洛澗大捷,極大鼓舞了晉軍的士氣。

由於秦軍緊逼淝水西岸布陣,晉軍無法渡河,只能隔岸對峙。謝玄就派使者去見苻融,用激將法對他說:"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陣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軍諸將都表示反對,但苻堅認為可以將計就計,讓軍隊稍向後退,待晉軍半渡過河時,再以騎兵衝殺,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苻融對苻堅的計劃也表示贊同

淝水之戰於是就答應了謝玄的要求,指揮秦軍後撤。但秦兵士氣低落,結果一後撤就失去控制,陣勢大亂。謝玄率領8千多騎兵,趁勢搶渡淝水,向秦軍猛攻。朱序則在秦軍陣後大叫:"秦兵敗矣!秦兵敗矣!"秦兵信以為真,於是轉身競相奔逃。苻融眼見大勢不妙,急忙騎馬前去阻止,以圖穩住陣腳,不料戰馬被亂兵衝倒,被晉軍追兵殺死。失去主將的秦兵越發混亂,徹底崩潰。前鋒的潰敗,引起後續部隊的驚恐,也隨之潰逃,形成連鎖反應,結果全軍潰逃,向北敗退。秦軍潰兵沿途不敢停留,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晉軍追來。晉軍乘勝追擊,一直到達壽陽附近的青岡。秦兵人馬相踏而死的,滿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逃回至洛陽時僅剩10餘萬。

晉軍收復壽陽,謝石和謝玄派飛馬往建康報捷。當時謝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謝石送來的捷報,不露聲色,隨手把捷報放在旁邊,照樣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來的戰報,忍不住問謝安:"戰況怎樣?"謝安慢吞吞地說:"孩子們到底把秦人打敗了。"("小兒輩已破賊!")客人聽了,高興得不想再下棋,想趕快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別人,就告別走了。謝安送走客人,回到內宅去,他的興奮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過門檻的時候,踉踉蹌蹌的,把腳上的木屐的齒也碰斷了。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齒"的來歷。

< data-linktype="2" data-logid="h2-title" style="color: transparent;background: url("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OKoPunp04rP1VnmzQGlIq1FzViaPCKM45vibnm1ZwBe34bu22Z53z1M7iaCBib1wuUPEs46egR3aOVURPT3SbXH9Q/640?wx_fmt=png") 0px 0px no-repeat;display: inline;float: right;font-size: 0px;height: 20px;text-shadow: none;width: 20px;">摺疊編輯本段戰役典故< data-linktype="2" data-logid="h3-title" style="color: transparent;background: url("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OKoPunp04rP1VnmzQGlIq1FzViaPCKM45vibnm1ZwBe34bu22Z53z1M7iaCBib1wuUPEs46egR3aOVURPT3SbXH9Q/640?wx_fmt=png") 0px 0px no-repeat;display: inline;float: right;font-size: 0px;height: 20px;text-shadow: none;width: 20px;">摺疊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即把風聲鳥叫聲也當成了敵人追趕的異常聲響,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敵人的軍隊,足見戰敗逃亡時驚嚇恐懼到了什麼程度!

淝水之戰的經過此語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東晉時,前秦一直想吞併晉王朝,秦王苻堅親自率領八十萬大軍,去攻打晉國。晉國派大將謝石、謝玄領八萬兵馬迎戰。苻堅當然很傲慢,根本沒把力量懸殊的晉軍看在眼裡。

可是,誰料到先頭部隊的前鋒同晉軍首戰便被打敗,苻堅慌了手腳。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線視察,他看到晉軍陣容嚴整,士氣高昂,連晉軍駐紮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綽綽像是滿山遍野的士兵呢!接著,在淝水決戰,秦軍被徹底擊潰,損失慘重,秦王苻堅自己受傷,弟弟苻融也陣亡了。苻堅倉皇而逃,他聽到風聲鳥聲也以為是敵人追兵又到了。後人根據這段史實,造出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成語。

< data-linktype="2" data-logid="h3-title" style="color: transparent;background: url("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OKoPunp04rP1VnmzQGlIq1FzViaPCKM45vibnm1ZwBe34bu22Z53z1M7iaCBib1wuUPEs46egR3aOVURPT3SbXH9Q/640?wx_fmt=png") 0px 0px no-repeat;display: inline;float: right;font-size: 0px;height: 20px;text-shadow: none;width: 20px;">摺疊投鞭斷流

東晉時,前秦苻堅統一北方後,與南方東晉王朝南北對峙,分庭抗禮。苻堅欲率百萬步騎兵南下,一舉滅除東晉。苻堅集群臣商議,眾大臣多不苟同。太子左衛偕大臣石越曰:"依星象之見,今年不宜南下。況東晉有長江天險為阻,其君又深獲民望。故不可輕舉妄動,盲目輕進。不如固守國力,修整軍備,俟其內變,乘機攻伐。"苻堅不以為然,反大言不慚曰: "星象之事,未可盡信。至於長江,春秋時吳王夫差與三國時吳主孫皓,皆擁長江之險,終不免於亡。朕今有近百萬大軍,兵多將廣,人多勢眾,投鞭於江,足斷其流。豈懼天險?"遂罔顧諫言,立意伐晉,親率大軍,兵臨淝水,自西而東,列隊甚長。東晉遣大將謝玄、謝石領八萬精兵抗敵。苻堅輕之,恃兵多急攻,然遭晉軍頑抗,淝水一戰,竟為東晉所敗,自此一蹶不振。

原指將所有馬鞭投入江中,便可截斷水流。後喻人馬眾多,兵力強大,常用詞語。

< data-linktype="2" data-logid="h3-title" style="color: transparent;background: url("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OKoPunp04rP1VnmzQGlIq1FzViaPCKM45vibnm1ZwBe34bu22Z53z1M7iaCBib1wuUPEs46egR3aOVURPT3SbXH9Q/640?wx_fmt=png") 0px 0px no-repeat;display: inline;float: right;font-size: 0px;height: 20px;text-shadow: none;width: 20px;">摺疊東山再起

公元383年八月,苻堅親自帶領八十七萬大軍從長安出發。向南

謝安(320~385)的大路上,煙塵滾滾,步兵、騎兵,再加上車輛、馬匹、輜重,隊伍浩浩蕩蕩,差不多拉了千把裡長。過了一個月,苻堅主力到達項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軍也沿江順流東下,黃河北邊來的人馬也到了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從東到西一萬多裡長的戰線上,前秦水陸兩路進軍,向江南逼近。這個消息傳到建康,晉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員都著了慌。晉朝軍民都不願讓江南陷落在前秦手裡,大家都盼望宰相謝安拿主意。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輕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遊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幹的人。但是他寧願隱居在東山,不願做官。有人推舉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不想幹了。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麼辦?"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謝安(320~385)

< data-linktype="2" data-logid="h2-title" style="color: transparent;background: url("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OKoPunp04rP1VnmzQGlIq1FzViaPCKM45vibnm1ZwBe34bu22Z53z1M7iaCBib1wuUPEs46egR3aOVURPT3SbXH9Q/640?wx_fmt=png") 0px 0px no-repeat;display: inline;float: right;font-size: 0px;height: 20px;text-shadow: none;width: 20px;">摺疊編輯本段戰役分析

苻堅慘敗淝水,原因眾多。其中主要有:驕傲自大,主觀武斷,不聽勸阻,一意孤行地輕率開戰;內部不穩,意見不一,降將思亂,人心浮動;戰線太長,分散兵力,舍長就短,缺乏協同;

一意孤行的苻堅

初戰受挫,即失去信心;加上不知軍情,隨意後撤,自亂陣腳,給敵人提供可乘之機;對朱序等人的間諜活動沒有察覺,讓對手掌握己方情況,使己陷入被動地位。

東晉軍隊的勝利,主要的因素歸結起來,就是:臨危不亂,從容應敵;君臣和睦,將士用命;主將有能,指揮若定;得敵情之實,知彼知己;士卒精練,北府兵以一當十;了解天時地利,發揮己軍之長;初戰破敵,挫其兵鋒,勵己士氣;以智激敵,誘其自亂,然後乘隙掩殺;堅決實施戰略追擊,擴大戰果。

< data-linktype="2" data-logid="h2-title" style="color: transparent;background: url("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OKoPunp04rP1VnmzQGlIq1FzViaPCKM45vibnm1ZwBe34bu22Z53z1M7iaCBib1wuUPEs46egR3aOVURPT3SbXH9Q/640?wx_fmt=png") 0px 0px no-repeat;display: inline;float: right;font-size: 0px;height: 20px;text-shadow: none;width: 20px;">摺疊編輯本段戰役意義

肥水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為歷代軍事家所重視。

晉太元八年(383),秦王苻堅先後消滅了前燕、前涼,統-北中國後,決定提兵百萬,一舉蕩平江南,統一中國。結果,肥水一戰,竟被六萬晉軍擊潰,狼狽北竄。

淝水之戰的結果,是使得東晉王朝的統治得到了穩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機,這場戰爭對於前秦政權和苻堅本人來說,則是促使北方地區暫時統一局面的解體。慕容垂、姚萇等氏族貴族重新崛起,乘機肢解了前秦的統治,苻堅本人也很快遭到了身死國滅的悲慘下場。

從長期看,淝水之戰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漢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並且直接影響到了此後隋唐等統一王朝的精神實質,可以說淝水之戰保住了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並使之從"五胡亂華"後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機會。

淝水之戰之後,又經過參合陂之戰,逐漸有了南北對峙的南北朝趨勢。以後,南朝宋的劉裕於公元417年入長安,但是部隊將領在關中發生內訌,得而復失。450年北魏的拓跋燾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推進到長江北岸,但是北人難以適應南方氣候,將士染病甚多,不能久駐。南北通吃的侯景反覆叛變,先叛北齊而後又投奔南梁,後又叛梁自立為主,也曾於公元548年陷建康,不久即為部下所殺,都去統一全國的目標甚遠。直到公元589年才有繼承北周的隋文帝楊堅的"天下大同""區宇一家"。至此已去淝水之戰206年。

歷史上統一不是以南北正統為基礎,而是以國家政權的政治發展形勢為基礎。以在淝水之戰後中國的統一趨勢看,儘管晉朝在道義、民心上處於優勢,但是依然沒能實現統一,這是由於在晉朝的統治階級整體上沒有把實現國家統一作為基礎政策。即使是朱序這樣能徵善戰

淝水之戰

的將領也不是把北伐作為理想。朝廷任命他擔任徐兗刺史,駐防彭城,但是他卻要求退駐淮陰。顯然是沒有北伐的意願,即使後來司馬恬替代他擔任徐兗刺史後,讓他駐防洛陽,晉朝依然沒有能繼續實現北伐,司馬恬在任職一年多後去世,朱序不久也從洛陽退駐到襄陽,晉朝除了後來由朱序、劉牢之在黃河北岸進行了很小規模的作戰,攻打了翟釗外,沒有對後燕和後秦進行真正意義的北伐,晉朝當時的統治階級整體上只有少數人還把實現統一作為理想。

原文:

標題:淝水之戰

作者或出處:《資治通鑑·晉紀二十七》

相關焦點

  • 淝水之戰~「國運」
    同年五月,東晉荊州刺史桓衝進兵襄陽、沔北以及蜀地,相奪回失地,晉軍進軍不順,於當年七月退兵,前秦天王符堅以此為由,發動了策劃了五年的滅晉、統一天下之戰。   以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東晉招募訓練七年的,江東第一精銳「北府兵」八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   四年前,正是謝玄率領五萬北府兵,四戰四勝,全殲前秦軍五萬,奪回了彭城(徐州),北府兵的戰鬥力不可輕視。
  • 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
  • 笑侃大事件·淝水之戰
    383年,苻堅率領百萬之眾大舉南下,東晉這邊握著大棒的是世家謝氏。謝安率領東晉的全部家當8萬軍隊和苻堅硬剛。苻堅見對面才這點人,自信能速戰速決,但能兵不血刃自然更好,於是派降將朱序去勸降東晉。沒想到朱序表面義正言辭的讓前線統帥謝石投降,私下裡卻偷偷跟謝石說:「前秦說有百萬之眾,其實是唬人呢,現在他們到達戰場的沒多少人,你趕緊趁他們集中起來之前幹翻他們,不然百萬大軍一起進攻,你們還打個錘子。」謝石覺得有道理,於是主動出擊,前秦當然對此沒有什麼防備啦,於是晉軍取得了一些局部勝利,並且把軍隊推進到淝水,與前秦隔江對峙。
  • 淝水之戰苻堅為何會如此慘敗?
    375年,王猛去世,臨終前勸苻堅不要急於進攻東晉,待根基穩固、時機成熟以後再圖之。在淝水之戰爆發於公元383年,在此之前前秦雖然和東晉之間也有交戰,但都是規模不算太大的局部戰鬥,如雙方爭奪襄陽的攻防戰。379年,前秦攻下襄陽,至此長江、漢水上遊都在苻堅控制之下。
  • 風聲鶴唳與草木皆兵 源於著名的淝水之戰
    「草木皆兵」源於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淝水之戰」。
  • 淝水之戰:百萬大軍黨的悲劇
    東晉時的淝水之戰,就有一個企圖以優勢兵力取得勝利卻一敗塗地的典型。亂世再起失敗的前秦在十年內就徹底敗亡了淝水之戰的失敗,讓前秦建立的北方統一政權分崩離析。淝水之戰是古代百萬大軍派的標誌性失敗。在生產力與技術水平都不夠發達的年代,通過原始積累與強制手段來糾集一支規模過於龐大的軍隊,大都沒有什麼好下場。除非可以迅速獲得勝利,否則都會迅速耗盡補給,造成軍心混亂。而過於龐大的軍隊,也非常不利於指揮官統領全局,在具體戰鬥中反而容易落入被動挨打的境地。
  • 淝水之戰始末——比小說劇情更精彩的歷史神轉折
    前秦建元十四年(378年)四月,滅晉之戰拉開序幕。前秦徵南大將軍苻丕率步騎7萬進攻東晉重鎮襄陽,隨後又另派10萬三路合圍,襄陽主將朱序死守近一年,終於城破被俘。拿下襄陽後,苻堅又派彭超圍攻彭城(今江蘇徐州),秦晉淮南之戰爆發。在淮南之戰中,東晉名將謝玄自廣陵起兵迎戰,四戰四勝,打得彭超毫無脾氣。
  • 淝水之戰之謎:雙方實際交戰兵力是多少?真是以少勝多的戰例嗎?
    可是有人認為淝水之戰的這種傳統說法實際上饒有疑雲,因為從晉秦參戰的實際兵力,很難把淝水之戰說成是以少勝多的戰例。另外淝水之戰晉軍取勝的原因也不只一說。這樣又需要打一場筆墨官司。一、淝水之戰雙方實際的交戰兵力是多少?我們先了解下苻堅的總兵力是多少。
  • 淝水之戰:老謝是打贏了還是賭贏了?
    淝水之戰:老謝是打贏了還是賭贏了?
  • 【戰場風雲】現代軍事視野下的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在所謂五胡十六國期間。「胡」即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華即華夏、中原大地。
  • 只是輸了一場淝水之戰,為何前秦就滅國了?
    三:淝水之戰消滅了幾乎前秦氐族的大部分有生力量,這給慕容垂等人創造了機會雖然說了很多前秦的隱患,但最終還是要回到其滅亡的直接原因——淝水之戰上。明面上,為了打贏淝水之戰,符堅一共準備了112萬大軍。但事實是,這個規模的大軍根本不可能一次性調動。
  • 淝水之戰:前秦王苻堅敗給了自己的「好」
    淝水之戰淝水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此戰的排兵布陣並沒有多少可圈可點的地方,前後研究一遍倒像是一次超大型的踩踏事故。此戰有一個寶貴經驗,即思想不統一,後方不穩是不能輕易動作的,只會自亂陣腳。其失敗責任完全在苻堅本人,被虛高的兵員數字衝昏了頭。前秦從一起兵就輸了,根子就在陽平公符融的諫言上。
  • 淝水之戰的根本性逆轉,關鍵竟然把握在一個兩次投降的降將手上
    在著名的淝水之戰中,前秦本來有號稱百萬雄師的絕對優勢,卻因為一個人的一句話而潰不成軍,戰事發生根本性扭轉。東晉不僅取得了保衛戰的勝利,前秦也因此一蹶不振離滅國不遠。這個起到關鍵作用的人叫朱序,他是前秦的度支尚書,但卻在戰爭中「吃裡爬外」,這究竟是為什麼?
  • 【名人百科】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戰的主角——苻堅
    苻堅在位前期勵精圖治,使前秦基本統一北方;但後來在伐晉的「淝水之戰」中大敗,自此一蹶不振,又遭到之前投降的鮮卑、羌人的背叛而出逃,最後被羌人姚所殺,終年48歲。【歷史功過】苻堅雖然以悲劇告終,但他創建的前秦盛世並沒有被歷史遺忘。歷史記下了他的失誤,同時也記下了他的輝煌業績。
  • 淝水之戰中,80萬大軍被8萬東晉軍大敗,苻堅為何敗得這麼徹底
    淝水之戰等到十月,符融成功攻下了壽陽城,派人率領5萬大軍駐守洛澗,阻止了東晉主力軍謝石、謝安等人的反攻。&quot;草木皆兵&quot;源於淝水之戰原本苻堅是想趁著晉軍渡淝水到一半的時候就發動突襲,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卻沒想到自己的陰謀早就被對方所得知。
  • 苻堅的遺憾:表面看敗在淝水之戰,其實還是輸在內部矛盾
    前面已經分析過,淝水戰前,前秦總的國土、人口、經濟、軍事對比當時東晉而言的優勢小於隋伐陳時的優勢,但比北魏太武帝時與劉宋孝文帝的優勢要高不少。
  • 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沒能打敗東晉,統一全國?
    例如曹操襲取袁紹的糧倉,在無糧可支的情況下,袁軍的數量優勢立即轉化成劣勢,最終於官渡敗北;又如吳國人在赤壁之戰中有著長江天塹、瘟疫之利和東風之便,在幾個因素的結合下,通過縱火燒船來擊潰曹軍;遼東之戰時,高句麗人面對隋煬帝的大軍,選擇固守堅城,一直熬到冬季來臨,隋軍因凍餓傷廢,正要撤退之際,才出城追擊,致使隋軍敗沒;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抓住了明軍兵分多路的弱點,將其各個擊破,取得了勝利。
  • 淝水之戰只傷了苻堅的皮毛,他還有近70萬軍隊,失敗另有因果
    淝水之戰只是苻堅的一次戰役性失敗,並沒有傷及根本,只能算是皮外傷。苻堅在淝水之戰前集結的總兵力是87萬,實際投入淝水作戰的兵力為陽平公苻融的30萬,戰敗後在洛陽還收集10餘萬敗軍,也就是說,淝水之戰後苻堅還有總兵力近70餘萬。
  • 淝水之戰:此戰一敗,兩個世紀後才完成了中國的重新統一
    從巔峰到殞命,苻堅生命的最後兩年,僅僅隔了一次淝水之戰。從成為「秦始皇第二」的神話,到淪為歷史和讖緯學者的笑話,苻堅的形象完全被顛覆了。而這次戰爭的失敗,不僅宣告了前秦帝國的崩潰,也宣告了中國大一統的機會之門關閉了。整整兩個世紀後,才由隋朝完成了中國的重新統一。
  • 淝水之戰中,朱序大喊了一聲,為何苻堅的前秦軍便兵敗如山倒
    淝水之戰的時候,慕容垂的三萬人馬按兵不動,毫髮無損,姚萇更是在後來趁火打劫把苻堅給宰了。當時苻堅帶著80萬大軍南下,這規模是很難管理的。因此各路將領各自管著自己的軍隊,可是最前面的人喊撤退了,那後面的人不明就裡,自然是往後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