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

2020-12-23 阿爾弗智德

《》

讀書筆記

《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

這兩日,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的口述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在書中,樊錦詩用最樸素的話語,最真摯的情感,像是和一位知心朋友聊天一樣,傾訴了自己與敦煌、與莫高窟的故事。在書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有過動搖和掙扎,在家庭和事業的天平上不斷搖擺,卻最終順從內心意願留在敦煌的普通人。

此生命定,

我就是個莫高窟的守護人

樊錦詩在書中,坦誠自己堅守莫高窟的心路歷程。家庭與工作,身心兩處不能會合,好像是莫高窟人的宿命。那些選擇了堅守的莫高窟人,似乎都不得不承受骨肉分離之苦。讀到「我不是好妻子、好母親」部分,真是太催淚了。樊錦詩生第一個孩子時,夫妻兩地分居,孩子出生時連一件衣服都沒有。等遠在上海的丈夫接到消息挑著扁擔、帶著滿滿兩筐東西趕到敦煌時,孩子已經出生好幾天了。由於工作條件的艱苦和生活環境的惡劣,她的兩個孩子都沒法留在敦煌,只能寄養到親戚家。生活與工作之間巨大的衝突,使得樊錦詩一度下決心「無論如何要想辦法調離敦煌」。她說:「其實我有幾次都想離開敦煌,但是為什麼留下來,這是一個人的命。如果說我從來沒有猶豫過,沒有動搖過,那是假話。我常常感覺整個世界都把我給忘了。望著黑黢黢的窗外,我不止一次偷偷掉眼淚。可是第二天只要一走進石窟,我就感到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我之所以最終沒有離開,其中固有命運的安排,但更重要的是我自己從情感上越來越離不開敦煌。

敦煌莫高窟正是以其獨有的魅力,吸引著一代代莫高窟人舍小家顧大家,守護這裡。「歷史是脆弱的,因為她被寫在了紙上,畫在了牆上;歷史又是堅強的,因為總有一批人願意守護歷史的真實,希望她永不磨滅。」樊錦詩在口述中,不止談到了個人經歷,也把敦煌保護的始末、幾代敦煌人的奮鬥都談到了。因此,這本書不僅是樊錦詩個人的傳記,書的內容涉及對幾代敦煌人的回憶,這既是樊錦詩個人的奮鬥史,也照應著敦煌研究院的發展史,是守望莫高窟的一份歷史見證。讀完書後,我們不僅被樊錦詩的堅守所打動,更是被一代代莫高窟人篳路藍縷、開創基業的精神所打動,被莫高窟人「堅守大漠、勇於擔當、甘於奉獻、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所打動

因為莫高窟保護問題

與地方政府發火

曾經,我們為藏經洞裡的敦煌遺書被斯坦因、伯希和等西方探險者掠走而痛心,曾感嘆於近代「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而在這本書中樊錦詩提到的兩件事,讓我們看到了當代敦煌莫高窟保護問題中令人痛心的地方,那就是地方政府對文化保護的觀念滯後和理念落後。一是2014年,甘肅省頒布了《甘肅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大景區總體規劃綱要》,提出要建設「敦煌莫高窟——月牙泉」景區,樊錦詩出於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考慮,以個人名義給省領導寫匯報信表示旅遊發展應注意莫高窟的保護。這件事最終在國務院有關部門的幹預下才明確了莫高窟管理權屬於敦煌研究院。二是在起草《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時,圍繞著莫高窟保護範圍的劃定問題,樊錦詩發火了,因為地方政府始終想縮小保護範圍以利於商業開發,甚至不顧莫高窟周邊歷史環境和風貌遭到破壞。

樊錦詩在書中的言語很克制,但是讀者仍然能從中強烈地感受到她對於政府部門忽視文化保護的譴責和不滿。她說道:「明明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規定,卻睜著眼違背國家法律,他們(指甘肅省相關部門)想幹什麼?」「我非常感念國務院參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院的參事和館員,他們的身上有著作為知識分子的擔當……學者的良知源於文化的責任。在任何情形下,如果因為個人的失職而導致莫高窟的毀壞,那他就是歷史的罪人。」如果不是樊錦詩對於文化保護的那份堅持,恐怕甘肅某些地方官員真要成為歷史的罪人了。

「文革」期間莫高窟沒有被破壞

是個奇蹟

「文化大革命」期間,莫高窟為什麼沒有遭到破壞?關於這個問題的解釋,之前看到的原因大都是關於周恩來總理在關鍵時刻籤發了國務院「關於敦煌莫高窟第一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文革期間一律停止對外開放,任何人不得衝擊破壞,確有問題的待後期清理」的文件。而在這本書中,樊錦詩詳細還原了其中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當時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同仁們與來自首都的紅衛兵達成了「協議」,由雙方聯合寫小字報,張貼在敦煌大街小巷,主要意思是:「首都紅衛兵團和敦煌文物研究所造反派聯合起來,共同保護莫高窟,其他企圖在此造反的兵團,你們就不能再過問了!」這份小字報很大程度上抵擋住了其他造反派對莫高窟可能造成的破壞。

莫高窟沒有被破壞是個奇蹟,這個奇蹟正是由始終保持理性和良知的莫高窟人用自己的擔當所創造!

一部令人頗感遺憾的口述史

樊錦詩在序言中肯定了這本書的寫作體例,認為撰寫者顧春芳設計了一個「合理又系統」的框架。但是作為讀者通讀全書後,能很明顯感受到這本書是由完全割裂的兩部分拼接而成。一部分是樊錦詩真正的回憶與口述,而另一部分就是資料的堆砌。第四章《千年莫高窟》、第五章《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第八章《敦煌石窟藝術》完全寫成了敦煌學的學術科普讀物,甚至有種讀敦煌學相關教材的感覺,完全讀不出這部分內容與樊錦詩有何關係。第十章《永久保存,永續利用》又似乎寫成了冷冰冰的工作報告,與口述部分樊錦詩充滿溫度的話語完全不搭。

這些編者自己查找資料後加進去的東西,嚴格地說不算自述,完全是為了充實內容,完全是為了過度迎合「樊錦詩的個人經歷與莫高窟研究發展相結合」這個寫作思路。其實這也許是個誤區。為了便於讀者理解,很多專業知識可以以注釋或者附錄的方式呈現,這樣不僅閱讀正文時更流暢,而且感覺會更直觀更真實。顧春芳老師是藝術研究出身,或許沒有經過專業口述歷史寫作的訓練。這實為本書之憾。

在我有限的旅行經歷中,敦煌也是真正讓我產生羈絆的地方,它仿佛遠古之音,散發著精緻璀璨的西域之光,綿長而神秘。讀完全書,我更能理解以樊錦詩為代表的一代代敦煌人為了莫高窟而守一不移的一生。敦煌在很多人心中像一個符號,一種苦難的表代,但在我心中如今這個符號就像在表達著一群人的堅守,永遠傳遞不息。

END

相關焦點

  • 《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入選2019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
    由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先生口述,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顧春芳撰寫,譯林出版社出版的《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入選201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2019年10月正式出版,是「敦煌女兒」樊錦詩先生的唯一自傳。
  • 我心歸處是敦煌,考古學家樊錦詩的別樣人生,讀完受益匪淺!
    樊錦詩是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堅守敦煌莫高窟多年,把一生都獻給了自己熱愛的事業,如今耄耋之年的她依然精神矍鑠,在自己喜歡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用畢生所學為莫高窟事業嘔心瀝血。
  • 樊錦詩《我心歸處是敦煌》:一生專注一件事,一世專愛一個人
    我不怕知識淵博,著述等身的人,因為這些憑著個人努力,都可以做到,我怕專注的人,他們一生只做一件事,全神貫注,矢志不渝。樊錦詩,就是一個這樣專注的人,所以我對於她的專注,仰慕和欽佩。《我心歸處是敦煌》是樊錦詩口述,顧春芳撰寫。這本書主要講述:「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的一生經歷,以及她的事業守護敦煌莫高窟。
  • 樊錦詩自傳責編講述樊錦詩與湖南留守女孩通信細節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了解到,7月31日,樊錦詩和其自傳作者、北京大學教授顧春芳一起,通過自傳出版方譯林出版社寄去了《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一書,並隨書送上了樊錦詩的信,在信中鼓勵鍾芳蓉「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靜下心來好好念書。」
  • 樊錦詩:衣帶漸寬終不悔,我心歸處是敦煌
    在書裡,樊錦詩說:「外界都認為我留在敦煌是自己選擇的。說實話,其實我有幾次都想離開敦煌。但是為什麼留下來,這是一個人的命。」然而,經過近六十年的守望和歷練,她覺得此生命定,「我就是個莫高窟的守護人。」童年:苦中帶點甜1938年,樊錦詩出生在北平協和醫院。她在母胎中僅僅呆了六個月,就早早來到這個世界。
  • 《我心歸處是敦煌》看敦煌的女兒,如何在人性鬥爭中守護愛!
    敦煌的女兒是誰?她如何在人性鬥爭中守護愛?守護敦煌?誰人問我粥可溫?誰人與我立黃昏?粥熱了沒有是生理需求,一起立黃昏便是情感需求,是自我實現的需求。樊錦詩又何嘗沒有這樣的想法?作為北大才女,名門之後,她也有著凡人的情懷。
  • 樊錦詩:我不是好妻子、好母親--我心歸處是敦煌
    我心歸處是敦煌文/樊錦詩 顧春芳我其實想過離開敦煌外界都認為我留在敦煌是自己選擇的。說實話,其實我有幾次都想離開敦煌。但是為什麼留下來,這是一個人的命。我剛到莫高窟實習的時候鬧過一個笑話。我按北京的方法用香皂洗頭,洗完之後發現頭髮還是黏的。兩個多月的實習,一直到離開敦煌我也沒明白,為什麼洗了頭,我的頭髮還是會發黏?後來才知道敦煌的水鹼性很大,所以是苦的。喝水的玻璃杯上常常有白印,那是水裡結出的鹼。在敦煌,醋是必不可少的。到敦煌工作後,我發現敦煌當地人用洗衣粉洗頭。
  • 樊錦詩給留守女生送去口述自傳鼓勵她:不忘初心 堅守理想
    在被問到報考學校和專業時,鍾芳蓉表示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受到樊錦詩的影響,所以報考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以後會讀研深造,做考古研究。  近日,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和北京大學顧春芳教授給即將迎來大學生活的鐘芳蓉同學送去了由譯林出版社出版的《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一書,圖書記述了樊錦詩在北京大學考古系的青春求學往事,50多年堅守大漠、守護敦煌、向世界展現中國傳統藝術之美等動人故事
  • 2019感動中國樊錦詩:守了半輩子敦煌,又是誰在背後默默守著她?
    樊錦詩這樣回憶剛到敦煌那段最艱難的日子:如果說我從來沒有猶豫、沒有動搖過,那是假話。敦煌和北京、上海相比,確實是兩個世界。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就感到孤獨。尤其到了春天,整天整天地颳風,窗外颳風屋內下沙。我常常感覺好像整個世界都把我給忘了,北大把我給忘了,老彭也把我給忘了。
  • 敦煌莫高窟掌門人樊錦詩:遇上丈夫老彭,是我一生的幸運
    編者按:因為報考北大考古專業而備受關注的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收到了她的「偶像」、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贈予的口述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樊錦詩是出身優渥的上海嬌小姐、北大畢業的高材生。
  • 「敦煌女兒」樊錦詩:此生命定,我就是個莫高窟的守護人
    沒錯,這裡就是敦煌。夜幕緩緩降臨,無邊無際的寂寞覆蓋下來。人在這樣的地方,如同墜入一個無盡的時空深淵,有一種無助感和失落感。最近讀了一本書《我心歸處是敦煌》,這本書是「敦煌女兒」樊錦詩的唯一自傳。其實,也不僅是樊錦詩的個人傳記,書中還涉及了對幾代敦煌人的回憶,這既是樊錦詩個人的奮鬥史,也呼應著敦煌研究院的發展史,是守望莫高窟的一份歷史見證。這本書出版於2019年,出版時樊錦詩已81歲,已在敦煌工作了57年。她那兩條瘦弱的腿,從上海走到了北京,從北京走到了西北,去到了萬裡之遙的敦煌,走過荒漠和戈壁,走過許多常人難以想像的坎坷和崎嶇,這一走就是五十多年。
  • 報北大考古專業的留守女孩,樊錦詩給她回信了
    作者籤名蓋章版一本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君:贈江口沉銀三件套 《江口沉寶》文物圖錄+定製版手鏟+同款衝鋒衣 昨天,鍾芳蓉也開通微博作出回應稱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受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先生的影響
  • 樊錦詩寄語報考北大考古的留守女生:堅守自己的理想
    澎湃新聞獲悉,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近日給鍾芳蓉送去口述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並寫信鼓勵她「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報考北大考古專業的湖南女生鍾芳蓉7月23日,湖南耒陽留守女孩鍾芳蓉高考考出676分的好成績獲湖南省文科第四名,村民放炮慶祝。
  • 數字敦煌與樊錦詩
    屆時,作為敦煌壁畫數位化成果的高保真複製品57幅、莫高窟三窟原大複製洞窟18件、莫高窟藏金洞經卷7件、塑像2身將用於此次展覽。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特聘教授樊錦詩將在開幕式上致辭。作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教授一直都是「數字敦煌」的積極提倡者和領導者。本文將就「數字敦煌」與樊錦詩的關係進行介紹。
  • 樊錦詩為「考古女孩」發聲:希望社會各界不要再去打擾她
    消息一出,卻遭到一些網友質疑,稱「沒錢途」「考古專業冷門,不容易找到好工作」……這件事引發網友熱議,鍾芳蓉通過微博作出回應,稱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是受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的影響選擇報考考古專業。
  • 樊錦詩:朝思暮想戀敦煌
    新華社發  新華社蘭州1月11日電(記者張玉潔)穿上高幫翻毛靴,踩過厚厚沙地,樊錦詩走進危崖上鑿出的莫高窟。初見敦煌已有半個多世紀,她守住敦煌白了頭。「我白天想敦煌,晚上夢敦煌。80歲了,還能為敦煌做事,無怨無悔!」  樊錦詩祖籍杭州,上海長大。她愛逛博物館,高考報了北京大學歷史系。1963年,樊錦詩大學畢業。
  • 「敦煌女兒」樊錦詩:別樣人生「莫高」情
    樊錦詩常說,敦煌是個寶貝,「數字敦煌」同樣是個寶貝,但它們都是國家的,誰都不可以佔有。樊錦詩的一個兒子是搞計算機的,她說:「如果我把這些資料給搞計算機的兒子,豈不是很容易?但是,我不可以這麼做。」  國家利益至上,這是濃縮在樊錦詩那一代知識分子身上的鮮明特色。
  • 「敦煌女兒」樊錦詩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
    央視截屏圖  中國甘肅網5月19日訊 據蘭州晨報報導(記者 雷媛)2020年5月17日晚8時,《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播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敦煌女兒」樊錦詩再獲殊榮,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  「舍半生,給茫茫大漠。
  • 樊錦詩:我的老彭走了
    我讀書的時候,彭金章與樊錦詩是武大的傳奇。老師們在課堂上,沒事就會講講「樊錦詩拐走了彭金章」——一位才華橫溢的男學者,為支持太太的事業,放棄在大武漢做系主任的機會,跑去黃沙漫天的西北敦煌從零開始。  在這個故事裡,有犧牲,更有成全。我從小在甘肅長大,深知敦煌自然環境之惡劣,感嘆天底下竟然有這樣好的男人和如此剛烈的女子。
  • 只有凌厲的風沙下,才能體會樊錦詩的不易——滬劇電影《敦煌女兒...
    「數十年,如痴如醉守瑰寶,熬過了,家庭崩離孤與寂, 一轉眼,鬢已成霜白髮舞,莫高窟,已重過我命,融進血脈裡。」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由於前兩日的大風讓拍攝無法順利進行,劇組今天連續第三天登上與莫高窟遙遙相望的三危山,終於完成了眾人送別首任敦煌研究院院長常書鴻的重頭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