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錦詩:我的老彭走了

2021-01-19 網易

  

  一切都是老樣子,只是我的老彭不在了。

  文 | 樊錦詩 顧春芳

  我畢業於武漢大學考古專業,彭金章先生是武大考古專業的創始人。

  我讀書的時候,彭金章與樊錦詩是武大的傳奇。老師們在課堂上,沒事就會講講「樊錦詩拐走了彭金章」——一位才華橫溢的男學者,為支持太太的事業,放棄在大武漢做系主任的機會,跑去黃沙漫天的西北敦煌從零開始。

  在這個故事裡,有犧牲,更有成全。我從小在甘肅長大,深知敦煌自然環境之惡劣,感嘆天底下竟然有這樣好的男人和如此剛烈的女子。

  如果說現實生活中,有乘風破浪的姐姐與元氣滿滿的哥哥,我想那就是樊錦詩與彭金章。

  很早就想寫寫他們,擔心自己過於主觀和文藝的描述,傷害兩位老先生身上屬於那個時代的樸實,思考再三,選擇推送樊錦詩先生口述的這段歷史。

  它沒有華麗的詞藻,卻靜水流深;

  沒有任何煽情,卻讓人淚流滿面;

  沒有講人生的大道理,卻令人豁然開朗。

  什麼是事業,什麼是愛情,什麼是人生,越來越多的人陷入迷茫。

  迷茫的時候,去看看那些活得簡單而又幸福的人;也許,答案就在轉念之間。

  ——艾小羊

  01

  我和老彭是北京大學的同班同學,老彭是我們班上的生活委員,同學們給他取了個外號叫「大臣」。

  我一直叫他「老彭」,因為他年輕的時候白頭髮就很多,我心想這個人怎麼年紀輕輕就這麼多白頭髮。他和我們班同學的關係都很好,因為他辦事認真,有責任心,給人的印象就是個熱心誠懇、非常願意幫助別人的人。這是我對他的第一印象。

  老彭對我格外照顧,可我對戀愛非常遲鈍。

  

  年輕時的樊錦詩

  因為27齋女生宿舍很小,加上住的是上下床,學習空間很狹窄,所以就要跑圖書館看書。大概是三年級的時候,有一回我去圖書館,發現已經沒有位子了,我就看見老彭在衝我招手,原來他給我留了個位子。

  這以後經常是他先到,佔了座位就給我留下。但是他也不多說話,我也不多說話。據他後來說,他認為我這個人學習還不錯。其實,他學習比我刻苦多了。

  有一年夏天,他買了一塊手絹送給我,大概是因為他看見過我用白色、藍色的手絹,我才發現原來老彭非常細心。但是我一看他送的手絹,黃色的,上面有綠點點和紅點點的花紋,我既覺得他對我很關心,又覺得這手絹實在是俗氣。

  他們老家愛吃醃臭雞蛋,有一次他就帶了臭雞蛋給我,還說特別好吃。我當時就想這有啥好吃的,不過又覺得這個人樸實得可愛。

  有一天,老彭突然對我說:「我想帶你去我大哥家,我哥哥住在百萬莊。」我這才知道,原來老彭在北京一直和他大哥生活在一起。我心裡想,女孩子不能隨便去人家家裡,但是他提出要帶我回家,我就知道他的心意了。其實那時候我們倆還沒有正式談戀愛。

  

  樊錦詩、彭金章攝於北大

  到了他家以後,我感覺他們家的氛圍很好,特別是他大哥待人熱情、周到、誠懇,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我意識到老彭的成長受到了他大哥的很大影響。老彭是他大哥拉扯大的,老彭長得也很像他大哥。

  當年他大哥參加革命後調到了保定工作,就把老彭帶到保定上學,後來調到北京之後,又帶他來了北京。老彭上的中學是北京四中,是他大哥出錢出力培養他,一直讓他念到大學。他心裡很明白,也很感激,所以學習非常下功夫,做事也非常認真,成績很好。

  還有一次老彭帶我去香山玩,爬到「鬼見愁」,實在口渴得很,老彭就去找水。估計是買不到水,他買了點啤酒回來。我說我從來不喝酒,他說喝一點沒事兒,啤酒也能解渴。誰知道我喝了一點點就暈得不得了了,路也走不動了。他就耐心陪伴我在那兒休息,直到我酒勁兒過去慢慢緩過來。

  02

  大學四年級的暑假,我姐悄悄告訴我,說是家裡給我相中了一個人,這個人我根本沒有見過。因為我不願意,所以我就向父母說明自己已經有意中人了,他出身農村,是我北大同學。

  我之所以要告訴父母,是不想讓二老再管我的婚姻。

  我和老彭之間沒有說過我愛你、你愛我,我們也就是約著去未名湖畔散步,快畢業前我們在未名湖邊一起合影留念。

  畢業分配後,老彭去了武漢大學,我去了敦煌。那時候我們想,先去敦煌一段時間也很好,反正過三四年後學校就可以派人來敦煌替我,到時候還是能去武漢。北大分別的時候,我對他說:「很快,也就三四年。」老彭說:「我等你。」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分就是十九年。

  

  樊錦詩初到敦煌時的住處

  分開的這段時間,我們每個月都會通信。因為我寫的字比較硬,老彭的同事以為來信的是個男同學,不知道他已經有了女朋友,還熱心地給他介紹對象。

  老彭去武漢大學歷史系時,那時的武大還沒有考古專業,只有歷史專業,他一開始當譚戒甫老先生的助教。

  1976年武漢大學考古專業創辦後,招收了考古專業第一屆工農兵學員。老彭當系領導和考古教研室的負責人,主要負責教學,講夏商周考古,另外還要帶學生外出考古實習。他在武漢大學從零開始,建立了考古專業及第一批師資隊伍。

  1964年秋天,我在張掖地區的公社搞社教工作,老彭所在的武漢大學也在搞社教。社教工作差不多搞了九個月,結束之後我就回上海家裡探親去了。

  

  在敦煌的上海姑娘樊錦詩

  1965年秋天,老彭主動來敦煌看我。那是畢業之後我們的第一次見面。常書鴻先生十分重視,特地打著武漢大學要來個教授的旗號借了輛車去接老彭。老彭的同事這時候才知道,原來那位敦煌的同學是個「飛天」。

  那些日子,我帶著他看了敦煌的許多洞窟。從考古到藝術,我們倆無話不說,一直說到深夜還覺得有說不完的話。

  但是關於我們的未來,誰也不敢輕易觸碰。兩個人相距萬裡,難道將來的每一天都要承受這種兩地分離的痛苦嗎?如果病了呢?如果需要人陪伴呢?如果有了孩子呢?許許多多的問題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

  就在這種極度的幸福和極度的茫然中,我們兩人在一起度過了美好的八天。老彭快走的時候,我還帶著他去爬鳴沙山,我們在山上還留了影。

  

  他要回武漢的時候,我去送他。老彭拉起我的手,輕輕地對我說了一句:「我等著你……」我流淚了,我知道這句話的分量。

  我就一直怔怔地看著汽車開走,前方是他的路,背後是我的路。雖然他說「我等著你」,已經明明白白告訴了我他的心意,但是我心裡並沒有因此而變得舒坦一些,好像有什麼東西梗在我的喉嚨口。這是我所期盼的,又是我所無法承受,無法給予回報的。

  03

  我們結婚時,沒回老彭河北的老家,直到1970年初,我們要把第一個孩子送回老家撫養時,我才第一次到他河北農村的老家。我的印象中,河北老家的房子還算寬敞,但家裡最現代的東西就是暖壺,此外再沒有什麼像樣的東西。

  我們第二個孩子是在武漢出生的,老二出生不同於老大,老彭準備得很好,老彭的大姐把老大從河北老家帶到了武漢。

  

  大姐可能比我大十幾歲,別人總把她當成我婆婆。我在武漢度過五十六天的產假,老彭把我照顧得非常好,給我做飯、燉湯,什麼都不讓我動手,晚上讓我休息,他起來看孩子。我坐完月子就回了敦煌。大姐在武漢又住了幾個月,之後她帶著老二回了老家。

  

  老大就留在了武漢,那時候他已經五歲了,正是調皮的年齡。老彭要教學、辦專業、出差,還要帶孩子。他每次出差,就只能把孩子交給同事照顧,這次交給這一位,下次又交給另一位。所以我們家的老大從小是住集體宿舍,吃「百家飯」長大的。那時候老彭又當爹又當媽,辛苦可想而知。

  隨著時間的推移,「十年動亂」已告結束,到了解決分居問題的時候了。老彭當時急切希望我儘快調往武漢。

  兒子也特別希望我調去武漢,因為武大那時蓋了一批教工家屬樓,符合入住條件的老師都搬到家屬樓去了,兒子的小夥伴也都搬了。由於只有老彭一個人的戶口在武大,不符合條件,兒子就特別著急,寫信抱怨此事。

  

  可是這時的我犯了猶豫,既對老彭有感情,想念孩子,想去武漢;又對敦煌產生了感情,想留在敦煌,為敦煌幹點事。加上甘肅和武漢大學兩方面的組織都堅決不放人,希望對方讓步,雙方爭持了很長時間。

  不過即便在為調動的漫長拉鋸階段,我們倆都從沒有為此紅過臉。

  1986年,為了我們倆誰調動的問題,甘肅省委組織部、宣傳部竟各派出一位幹部找到了武漢大學的校長劉道玉,後來武漢大學沒辦法,就讓老彭和我自己商量決定。就這樣,老彭最後做出了調來敦煌的決定。

  老彭說:「我們兩個人,總有一個要動,那就我走吧。」其實,如果老彭堅持不鬆口,我最後肯定只能妥協了,但他知道我心裡離不開敦煌,所以他表示自己願意離開武漢大學。

  

  我最感激老彭的就是,他在我還沒提出來的時候,自己提出調來敦煌。如果他不提出,如果那時候他拿出他一家之主的威嚴,也許我就去了武漢,因為我絕對不會因為這件事情放棄家庭,甚至離婚,我沒有那麼偉大。

  但是他沒有,他知道我離不開敦煌,他做出了讓步,如果沒有他的成全,就不會有後來的樊錦詩。

  04

  等到我們一家真正聚在一起的時候,已經是1986年了。

  老大都念高中了,老二也念完小學。老彭調來敦煌研究院,最初一段時間在蘭州,因為兩個孩子都要在蘭州上學,老彭為了幫助孩子適應新的環境,他也在蘭州待了一段時間。以後,我和孩子雖然也不能天天見面,但至少可以利用到蘭州出差的機會多和他們在一起,這個家就像個家了。

  我對孩子們比較民主,從來也沒有強迫過他們。他們念什麼大學,找什麼工作,都順其自然。因為我深感自己作為一個母親,欠他們的太多了。

  我有一句話跟好多人說過,我說我們家的先生是打著燈籠都找不到的好人。一般的家庭都會因為這個問題解決不了,最終散了。但是他為我做了讓步,放棄了自己熱愛的事業,也放棄了自己親手創立的武漢大學考古專業。

  遇上了老彭這樣的好人,是我一生的幸運。

  到了敦煌後,老彭放棄了商周考古的教研事業,改行搞了佛教考古。他主持了莫高窟北區石窟兩百多個洞窟的清理髮掘工作。

  

  莫高窟北區石窟考古是研究所成立四十多年以來,想搞清而沒有搞清的問題。

  老彭很熱愛這個工作,一跟人說起北區,就興奮得停不下來。如果他的價值因為來到敦煌而得不到實現的話,我一輩子都會感到內疚,好在他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事業。

  北區石窟的考古發掘,被認為是開闢了敦煌學研究新領域。老彭年過五十之後放下自己做的好好的事業,從講臺到田野,一切從零開始。他在敦煌北區考古發掘的收穫,對於老彭和我來說,都是一種安慰,命運對我們還是非常眷顧的。

  

  老彭這一生不容易。小時候家境貧困,是兄嫂帶大的;娶妻生子,兩地分居,家也不像個家;自己開創的考古專業為了我而中途放棄;還沒等享受天倫之樂,晚年又得了重病。

  05

  他第一次得病是2008年秋天,在蘭州檢查確診為直腸癌。記得當時他給我打電話,我一聽聲音就知道情況不好,他說:「我查出來了,直腸裡面有個疙瘩,怎麼辦?」我就聯繫蘭州的同事陪他繼續檢查,又給北京、上海到處打電話,最後在上海找到了一位專家。我陪他去上海住院、做手術和治療。手術很成功,治療的結果亦很好,沒有復發。

  他出院後在上海孩子家裡療養了一段時間,我天天為他做飯,加強他的營養。他剛出院時瘦得只有八十多斤,慢慢營養好了,他的體重到了一百二十多斤。

  我們倆2009年春末夏初回到敦煌,老彭的身體已基本康復。我跟他說:「你現在要休養,以休息為主,以玩為主。想看書就看書,不想看,就不看。願意怎樣,就怎樣。」他很理解我的安排。

  從2008年到最後走的近十年時間,他過得還是很愉快的,有時出去開會,有時出去遊玩。

  

  老彭很早就喜歡玩微信,那時候我都還不會。他也願意散步,餵貓,到接待部和年輕人聊聊天。我每年都讓他到上海體檢。我和孩子們交代,他喜歡的皮鞋、衣服就在上海買。

  他退休之後,我們倆一起到過法國,他自己還去過印度。我工作以來只療養過一次,就是2015年和老彭一起去貴陽。

  

  以前我總是想著,等我真正退下來,我們還有時間到各處去走走玩玩,實際上我的閒暇時間很少,無法陪他出去痛痛快快地玩。

  

  我一直覺得對不起他。我忙,他生病後我不讓他做飯,早上、中午兩頓都是他去食堂打飯,晚上就熬點稀飯,他還承擔了洗碗。

  這一生都是老彭在照顧我,家務事是他幫我在做。其實他不太會做飯,但只要他做,我就說好吃好吃。他愛包餃子、愛吃餃子,餡兒調得很不錯。他喜歡吃雞蛋羹,卻總是蒸不好,我告訴他要怎麼蒸,怎麼掌握火候才好吃。我蒸的雞蛋羹他就說好吃,他滿足的樣子像個孩子。

  他從農村出來,一直很注意節約。以前在武漢大學住的房子後頭種了絲瓜,孩子吃膩了就不吃,他對孩子說:「有絲瓜吃就不錯了。」

  我從來不要他給我買東西,他買的東西我看不上。但他的衣服大多是我買的,內衣、襯衫、外套、西裝和皮鞋,只要是我買的他就喜歡。實在太忙,就在他出差前提醒他自己去試一下買點衣服。90年代初他去日本進修,我說他清瘦的身材跟日本人差不多,讓他在日本好好給自己置辦點衣物。

  06

  他2017年第二次生病,來得突然,來勢兇險,發展迅速。

  年初突然胃口不好,後來出現晚上睡覺時,前半夜胃部不適,後半夜腹部不適。我還以為是他消化出了問題,後來吃了點胃藥也不起作用。

  我建議他給上海熟悉的專家打電話詢問原因。上海那邊聽他電話裡描述的情況,判斷他可能是膽囊出了問題。我就讓他趕緊去敦煌的醫院檢查。誰知老彭被叫住院了。我到了醫院,院長給我看了給他拍的CT,我一看就傻眼了,院長說老彭患的是胰腺癌。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我幾乎絕望,渾身無力,實在難以接受,心裡一直在想怎麼辦?怎麼辦?我請求醫院設法救救老彭。醫生耐心地給我解釋說,胰腺癌一旦發現就是晚期,在全世界範圍內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美國的賈伯斯也是死於這種病。

  要麼開刀,我們把你當朋友,跟你說實話,他這樣的年齡,如果開刀就是雪上加霜。

  我把孩子們叫來一起商量,最後定下的治療方案就是:減少痛苦,延長生命,不搞搶救。

  老彭他自己不問是什麼病,跟大夫相處得還挺好。我沒有勇氣告訴他得的是什麼病,醫生也不讓我說,醫生親自告訴老彭,說你得的是慢性胰腺炎,這個病不太好治,要慢慢治,希望他不要著急。

  在老彭整整六個月的治療過程裡,我幾乎天天來往於旅館和老彭的病房,也經常與醫生聯繫,商量如何治療。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心裡還是想不通,他怎麼會得這個病?像他這樣好的人不應該這樣不幸,為什麼老天爺偏偏要讓老彭得這個病?

  我查了一些資料,所有的資料都顯示胰腺癌是不治之症。有一次看到羅瑞卿的女兒羅點點的文章,她是醫生,見過無數病人痛苦而走,她說人最佳的一生就是「生得好、活得長、病得晚、死得快」。

  她不主張無謂的搶救,認為這樣非但不能減少臨終病人的痛苦,反會給病人增加痛苦,主張要給臨終病人一個尊嚴。

  後來我還看過女作家瓊瑤寫給孩子的信,發表她對「死亡尊嚴」的理解。她的見解,基本與羅點點醫生相似。這樣,我也慢慢平靜下來,只得面對現實,告訴自己多陪陪他,飲食上多想些辦法,儘量給他弄些他愛吃的食物,多給他一些照顧,多給他一些寬慰,儘量減少他的痛苦。

  

  2017年,不接受採訪,不上綜藝的樊錦詩參加《朗讀者》,原因是老彭喜歡看這個節目。

  老彭很相信醫生,從來不跟我打聽病情,其實少知道點也有好處。現在如果有人問我如何看待死亡,我想說死並不可怕,每個人都會死,但最好是沒有痛苦地死去。

  治療過程中的前三到四個月,老彭的情況還比較穩定,心態也比較樂觀,飲食也還不錯。他說治好了,要給大家發紅包。我問他給不給我發紅包呀,他說那我也給你發紅包。

  他很願意跟人聊聊天,有時候和醫生也能說上好一會兒,我就叫他少說幾句多歇息。那時候他還會看看電視,聽聽歌,我也不太願意跟他聊痛苦的事。有時候我讓他吃一點酸奶,他說不吃,我說就吃一口吧,他又讓我先吃,然後他吃了還說:「甜蜜蜜。」

  

  醫院的飯是每個禮拜三有一頓餃子。一到日子,他就說今天禮拜三,你們早點去買餃子,一定要讓我們陪護的人就在病房裡吃,他看著我們吃。

  我說:「老彭,你看著我們吃饞不饞,要不你吃一個嘗嘗味道。」我心裡知道,雖然我們努力幫助他減少痛苦,但畢竟這個病很折磨人,要做到完全不痛不難受基本不可能。

  

  到後來,我攙著他走路的時候都能感覺他渾身在發抖。他說自己又酸又脹又痛,還跟我說想要安樂死。這件事我無能為力。我知道他一直在和病痛做抗爭,我能做的就是請大夫想辦法,緩解他的痛苦。

  老彭特別堅強,痛到那種程度了,他還堅持要自己上衛生間,一會兒坐起來一會兒躺下,什麼姿勢對他來說都很難受,但他也沒有叫過一聲。

  一看見醫生來查房或看他,他還露出笑容,稍微好一點點就又有求生的希望。我心裡明白,他正在一天一天慢慢離我們遠去,直到最後看不見。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想各種辦法,好好護理他,不讓他受更多的罪。

  最後將近一個月,我和兩個兒子還有一個照顧老彭的小夥子,四個人輪流值班。白天我在病房守著他,晚上看他吃好安眠藥睡下,我再回去休息。他從來不想麻煩別人,因為夜裡難受來回折騰,第二天我還聽到他給老大道歉,他說:「昨天晚上對不起。」我說:「你說這個是多餘的話,他是你兒子呀,護理你是應該的。」但是,老彭他就是這樣一個人。

  有一天,我輕輕摸摸他的額頭,他不知道哪裡來的力氣,抬起身子,把我摟過來吻了一下。

  

  他走的那一天早上,醫院五六點鐘就來了電話,說老彭心率、血壓下降,我想他可能不行了,就急忙往醫院趕。我到醫院的時候他已經昏迷了,我就大聲叫他:「老彭!老彭!老彭!」我一叫,他就流眼淚了。聽人說彌留之際聽覺是最後消失的,我想他應該是聽到了,那是中午12點。

  老彭走後的半年,我瘦了十斤。按照他和我的想法,後事越簡單越好。我向研究院報告了情況,叫院裡不要發訃告。

  老彭是7月29日走的,我們31日就辦了告別儀式。我沒有發言,兩個孩子也不讓我發言,他們就代表家屬發言。我想把老彭帶回敦煌宕泉河邊。兩個兒子說,你帶走了我們看不見,所以骨灰暫時存放在上海,他們清明、立冬,還有一些節日,都會去看看。

  一個月後,我又回到了敦煌。一切都是老樣子,只是我的老彭不在了。

  

  我早上就弄點餅乾、雞蛋、燕麥吃,中午自己去食堂打飯,一個人打一次飯就夠中午、晚上兩頓,晚上有時候也熬點小米粥、煮點掛麵,就像他在的時候一樣。其實,我一直覺得他還在,他沒走。

  有一次別人給我打電話,問你現在跟誰過啊,我說就我跟老彭,對方一下不說話了。

  

  直到去年,我才去看了老彭的大哥大嫂。每次出門,我都想著要輕點關門,老彭身體不好,別影響他休息。

  我把一張他特別喜歡的照片放大,就放在我旁邊。2019年除夕那天,我跟他說:「老彭,晚上咱倆一起看春晚。

  本文節選自樊錦詩口述,顧春芳整理的《我心歸處是敦煌》

  作者:樊錦詩,1938年生,浙江杭州人。生於北京,長於上海。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考古專業。1963年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至今。現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被稱為「敦煌的女兒」。

  顧春芳,上海寶山人。著有詩集《四月的沉醉》,學術專著《呈現與闡釋》《意象生成》等。現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樊錦詩深情回憶丈夫老彭,這才是愛情的模樣!
    《相識未名湖,相愛珞珈山,相守莫高窟》作者丨樊錦詩口述  顧春芳撰寫節選自《我心歸處是敦煌》 譯林出版社相識未名湖我和老彭是大學的同班同學,老彭是我們班上的生活委員,同學們給他取了個外號叫「大臣」。老彭說:「我們兩個人,總有一個要動,那就我走吧。」其實,如果老彭堅持不鬆口,我最後肯定只能妥協了,但他知道我心裡離不開敦煌,所以他表示自己願意離開武漢大學。
  • 敦煌莫高窟掌門人樊錦詩:遇上丈夫老彭,是我一生的幸運
    編者按:因為報考北大考古專業而備受關注的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收到了她的「偶像」、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贈予的口述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樊錦詩是出身優渥的上海嬌小姐、北大畢業的高材生。
  • 「敦煌女兒」樊錦詩:此生命定,我就是個莫高窟的守護人
    我這次考得不好,英語開了紅燈,我很慚愧,也很著急。原想利用暑假好好補習一下。可爸爸又要帶學生出去考古,這一走又是半年。媽媽,您什麼時候才能調來?您明年一定調回來吧!媽媽,我想你啊……」不難看出孩子小小年齡對媽媽的不舍。
  • 樊錦詩《我心歸處是敦煌》:一生專注一件事,一世專愛一個人
    我不怕知識淵博,著述等身的人,因為這些憑著個人努力,都可以做到,我怕專注的人,他們一生只做一件事,全神貫注,矢志不渝。樊錦詩,就是一個這樣專注的人,所以我對於她的專注,仰慕和欽佩。《我心歸處是敦煌》是樊錦詩口述,顧春芳撰寫。這本書主要講述:「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的一生經歷,以及她的事業守護敦煌莫高窟。
  • 2019感動中國樊錦詩:守了半輩子敦煌,又是誰在背後默默守著她?
    樊錦詩這樣回憶剛到敦煌那段最艱難的日子:如果說我從來沒有猶豫、沒有動搖過,那是假話。敦煌和北京、上海相比,確實是兩個世界。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就感到孤獨。尤其到了春天,整天整天地颳風,窗外颳風屋內下沙。我常常感覺好像整個世界都把我給忘了,北大把我給忘了,老彭也把我給忘了。
  • 樊錦詩:我不是好妻子、好母親--我心歸處是敦煌
    他只好在研究所駐敦煌縣城辦事處找人打聽,終於碰到一個年輕人,他告訴老彭,樊錦詩在醫院裡。他馬上挑著擔子趕到醫院。他聽說兒子已經出生好幾天了,還光著屁股,難過得直掉眼淚。那時敦煌的醫院條件很差,很小的病房,只有兩張病床,住了兩個病人。老彭沒地方可以休息。出院回到莫高窟後,他就住在莫高窟中寺的另外一間房子裡,陪我坐月子。
  • 樊錦詩先生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
    樊錦詩先生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舍半生,給茫茫大漠。從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輩的火,開闢明天的路。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經得起吹打。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髮。心歸處,是敦煌。」主持人白巖松深情地宣讀了「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樊錦詩的頒獎詞。
  • 再見,老彭!
    「這身警服我還沒穿夠,我還想穿一輩子。」因公犧牲的成都市公安局成華區分局刑警大隊民警彭志剛生前曾這樣說。作為一名基層的民警,他和同事們朝夕相處,並肩戰鬥。在同事們眼裡,他是怎樣一個人?在同事心裡,對他有著怎樣的點滴記憶?昨天,記者採訪了他生前的多位同事,通過他們的回憶和講述,讓我們對彭志剛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 「敦煌女兒」樊錦詩:別樣人生「莫高」情
    後來樊錦詩每每回憶起那個時期,她覺得「那時自己很孤立。」  實現「數字敦煌」之前,堅持走國際合作之路的樊錦詩也曾體味了這樣的「孤立」。從上世紀8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在全國文物界首開國際合作先河,先後和日本、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的一些文物保護和研究機構開展合作。
  • 她說,其實我想過離開敦煌
    她說自己是受到了敦煌研究專家樊錦詩先生的影響,才決意於這個選擇。被譽為「敦煌的女兒」的樊錦詩生於北京,長於上海,後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考古專業。1963年她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現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深居大漠五十多年,她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守護莫高窟。
  • 樊錦詩自傳責編講述樊錦詩與湖南留守女孩通信細節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了解到,7月31日,樊錦詩和其自傳作者、北京大學教授顧春芳一起,通過自傳出版方譯林出版社寄去了《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一書,並隨書送上了樊錦詩的信,在信中鼓勵鍾芳蓉「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靜下心來好好念書。」
  • 樊錦詩:朝思暮想戀敦煌
    新華社發  新華社蘭州1月11日電(記者張玉潔)穿上高幫翻毛靴,踩過厚厚沙地,樊錦詩走進危崖上鑿出的莫高窟。初見敦煌已有半個多世紀,她守住敦煌白了頭。「我白天想敦煌,晚上夢敦煌。80歲了,還能為敦煌做事,無怨無悔!」  樊錦詩祖籍杭州,上海長大。她愛逛博物館,高考報了北京大學歷史系。1963年,樊錦詩大學畢業。
  • 樊錦詩:衣帶漸寬終不悔,我心歸處是敦煌
    在通常的報導裡,我們可以看到樊錦詩「楷模」的一面,也就是紮根大漠,一生無悔。但在她的自傳裡,我們卻看到了不同於大家印象中的樊錦詩,看到了她作為「人」的一面,看到了她的脆弱,看到了她的迷惘,看到了她的成長,也看到了她的堅守。在書裡,樊錦詩說:「外界都認為我留在敦煌是自己選擇的。說實話,其實我有幾次都想離開敦煌。
  • 什麼是「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孔子曾隨師襄子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
  • 我心歸處是敦煌,考古學家樊錦詩的別樣人生,讀完受益匪淺!
    樊錦詩在自己的書籍《我心歸處是敦煌》中詳細介紹了自己得多面人生,出生就早產的她在年幼時就身體不好,北大畢業後因為種種原因選擇去了敦煌莫高窟,做了一輩子最自豪的事情,中間有過退縮,有過猶豫,但最終她堅持了下來,成為了大家口中的樊先生。
  • 「讀書筆記」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
    《》讀書筆記《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這兩日,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的口述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此生命定,我就是個莫高窟的守護人樊錦詩在書中,坦誠自己堅守莫高窟的心路歷程。家庭與工作,身心兩處不能會合,好像是莫高窟人的宿命。那些選擇了堅守的莫高窟人,似乎都不得不承受骨肉分離之苦。讀到「我不是好妻子、好母親」部分,真是太催淚了。
  • 數字敦煌與樊錦詩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特聘教授樊錦詩將在開幕式上致辭。作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教授一直都是「數字敦煌」的積極提倡者和領導者。本文將就「數字敦煌」與樊錦詩的關係進行介紹。2011年11月,「人民網」曾對樊錦詩進行採訪,報導名為《數字敦煌:讓莫高窟神韻永存——發掘科技魔力,挖掘藝術魅力,破解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矛盾》。在該報導中,樊錦詩曾經表達了她對於「數字敦煌」的相關見解。
  • 《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入選2019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
    由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先生口述,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顧春芳撰寫,譯林出版社出版的《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入選201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2019年10月正式出版,是「敦煌女兒」樊錦詩先生的唯一自傳。
  • 文旅人物 | 老彭!一位懷揣詩和遠方的設計師
    老彭坦言,他更想做能實現自身價值和情懷的個人作品,這在城市難以做到。「老彭,你腦子進水了?鄭州多好掙錢,鄉下有啥錢可掙?」曾經志同道合的朋友紛紛數落老彭。原本老彭找了5個合伙人一起做雲上院子項目,最後只剩下他一人。同樣反對的還有家人。過去,老彭在鄭州開設計公司時輕鬆又掙錢。現在,家裡顧不上、孩子也不管,為了建雲上院子,他還賣掉了鄭州的兩套房,加上銀行貸款共有10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