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南巡時對不和諧的聲音與場景,第一反應是……

2021-02-13 史客兒

「史客兒」微信公號:skdyh8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準噶爾戰事大局已定,乾隆無須再宵衣旰食,處理軍情,便忙裡偷閒,帶上太后鈕祜祿氏一行人第二次南巡。不巧的是,河南地區上一年發生了水災,按理不應該在此時南下擾民才對,但乾隆不願放棄已經安排了大半年的南巡,加上河南巡撫圖勒炳阿上奏稱水災不算嚴重,乾隆便在下旨減免受災地區一半的賦稅後出發了。這次南巡的路線與上一次基本相同,乾隆一行幾千人穿過直隸、山東與河南南下。每到一地,除了當地官員熱情周密的奉駕外,當地有名望的鄉紳也前來迎駕,以顯示皇上關心民間疾苦、考察到位。而鄉紳在官員的特別關照下,都報喜不報憂,專揀好聽的報給乾隆,仿佛普天之下全都是一片繁榮昌盛、和諧團結的「盛世」景象。而乾隆也很吃這一套,一路上心情愉悅,優哉遊哉。

但到了徐州,河南夏邑縣的鄉紳彭家屏卻「不合時宜」地對乾隆說,去年河南的夏邑、永城、虞城、商丘四縣遭受嚴重水災,河南巡撫圖勒炳阿卻隱瞞災情不報,四縣百姓沒有得到任何賑濟,生活困苦,水深火熱。乾隆聽完,臉一下子就黑了,除了盛世的表象被人捅破之後的反感,更多的是對彭家屏本人的厭惡。彭家屏,康熙六十年(1721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因善於處理繁難事務得到升遷,在各省任布政使達十四年之久。他在任上,為地方上辦了不少好事。如在江西曾主持修理南昌市內的道路,開設粥廠放賑,打擊危害地方的黑惡勢力,增建南昌高觀樓、百花州,重修滕王閣,擴修火巷,提高民眾安全意識,等等。就是這位一名將民間疾苦放在心上的官員,乾隆卻對之並無好感。究其原因,彭家屏屬於雍正舊臣李衛的門生,而李衛追隨張廷玉,與鄂爾泰不和,彭家屏便經常跟著李衛參劾鄂爾泰、鄂容安父子,極盡詆毀之能事。乾隆一直對黨爭深惡痛絕,對彭家屏也甚為鄙夷,因此長年不予升遷,還變相撤掉了彭家屏江蘇布政使的職務。彭家屏就一氣之下告老還鄉去了。但即便如此,乾隆還是存心找他的茬,把彭家屏的政敵鄂容安調任河南巡撫。鄂容安上任不久,就舉報彭家屏和李肖筠兩家的族人依勢抗糧,拖欠錢糧七千兩之多。乾隆以這兩人系藩臬舊員,知法犯法,著交部嚴加議處,所欠積年正供之數,加罰十倍,限期上交。因此,當彭家屏突然來爆料,抨擊現任河南巡撫時,乾隆的第一反應是彭家屏在挾私報復,邀譽鄉裡,存心噁心皇帝。但是,乾隆一向以愛民形象示人,對災害事件不能不表明態度,他當即召來圖勒炳阿詢問夏邑等地的災情,圖勒炳阿當然不會承認有什麼重大災情,說雖然去年雨水較多,但夏邑等地的莊稼仍有七八成的收成,按規定,只有減產一半才給予賑濟,像夏邑這樣的小災,縣衙開倉放糧即可,不需賑濟。聽完圖勒炳阿的匯報,乾隆不痛不癢地交代圖勒炳阿務必對四縣增加一個月的賑濟,並讓他帶彭家屏到夏邑等地勘查後據實奏報,公正處理。彭家屏因此被圖勒炳阿挾持,又沒有上奏摺的權力(因為已退休),所以,不久後圖勒炳阿就回奏說只是有些積水,並無大災,彭家屏純屬誇大其詞。乾隆以為就此能夠封住輿論,便心滿意足地繼續自己的南巡行程。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忽然讓他感覺,事情並不簡單。先是河東河道總督張師載奏報,提到去年河南的水災「惟夏邑被災獨重」,有點出乎乾隆的意料。乾隆考慮到張師載品行端正,與彭家屏又素無瓜葛,認為張師載的奏報應該是可信的,圖勒炳阿很有可能在隱瞞災情。但為了不給南巡盛典抹上陰影,乾隆還是忍住沒發,繼續裝作若無其事地巡遊。直到三個月後,他完成了對蘇杭地區的遊賞,興致勃勃地北上返京時,乾隆特意前往江蘇與河南交接的睢寧和宿遷一帶巡視河工,他看見沿途成群結隊的災民,個個面黃肌瘦,衣不蔽體。乾隆這才意識去年的水災遠比他想像的嚴重,江蘇一帶尚且如此,河南地區就更加慘不忍睹了。為了證實心中的猜測,乾隆派了一位名叫觀音保的侍衛,化裝成商人,前往夏邑縣暗訪。乾隆一行繼續北上,當他的隊伍進入山東境內的澗頭集時,忽然聽見道路旁邊的人群傳來一陣喧譁聲。乾隆開大轎子的帘子望去,看見路邊維持秩序的護衛們正在想辦法驅趕幾個企圖攔截聖駕的百姓。乾隆再仔細一看,路邊的水溝裡跪著兩個衣衫襤褸的農民,一邊舉著皺巴巴的狀子,一邊高喊著什麼。被攔駕告狀,乾隆已經不是第一回遇見了,因為大清的子民一直以來都不「安分」。按照儒家思想的指導,中國古代對官員的要求就是「為民父母行政」。官員自詡「為民父母」「為民做主」,官員照顧人民,「愛民如子」,一如父母照料子女。百姓把「便宜行事」的權利交託於官府,予以無限信任,虔誠地尋找親民、愛民的「青天大老爺」。因而,百姓往往願意把一個社會治理的希望寄托在一個明君或者一些賢臣、廉吏的身上。在傳統的人治社會裡,底層民眾對於官員的行為缺乏必要的權力制約和威懾,只能是期盼所謂的「明君」和「清官」出現,讓自己的委屈上達天聽,被皇帝聽見,被清官知道,自己就能沉冤得雪。乾隆十六年(1751年)四月,乾隆第一次南巡期間,返程途中經過山東泰安,忽然有一名男子大聲呼喊著闖了進來,聲稱有重要之事要稟明皇上。皇家的護衛們眼疾手快,立馬就把那人擒住拖到了一邊。乾隆得知後心中非常不悅,但他沒有耽擱行程,而是叫來山東巡撫準泰,讓他全權去處理。準泰把那名男子帶去審訊,很快就查明稟報了乾隆。原來,這名男子名叫房鋐,山東長清人,是一位落第的舉人。房鋐科場不順,變得憤世嫉俗、偏激執拗,對官場風氣多有不滿。因為和地方官員們鬧得不愉快,他成了一個上告專業戶,多次到濟南和北京上告,狀告身邊的官員們欺壓百姓。他還寫了一本書,名叫《野人語》,收錄了自己寫的狀子和詩文,到處散播和宣講。房鋐雖然偏執,但上告之事大多屬實,但山東官員宣稱他精神不正常,派人在老家看管他。房鋐仍不放棄,他得知乾隆南巡要經過山東時,便逃脫了官府的看管,帶著幾個訪民去省城告御狀,要控告長清知縣馬澤借皇帝南巡之際勒索百姓。在濟南沒有攔到聖駕,房鋐又一路跑到了泰安,終於鬧出衝撞皇帝儀仗的行為。準泰是後來在偽稿案中被撤職的第一位巡撫,乾隆對他的評價是平庸之輩,工作上「不過照常辦事,未見奮勉出力」。他對房鋐的處理,自然是沒什麼新意的。在給乾隆匯報的奏摺中,他按照山東官員以往的「認定」,把房鋐描述成瘋瘋癲癲的刁民,並聲稱自己經過調查,房鋐對馬知縣的指控全部是子虛烏有。準泰給乾隆的意見是「竟以欺天藐法之狂悖語言,公然於法堂之上放肆無忌,誠為國法所難容,人心所共忿,實非尋常幹法犯紀者所比」,應該按照「妄布邪言,煽惑人心罪,斬立決」。準泰先斬後奏,處決了房鋐。但他並沒有違規,因為乾隆在三年前,賜予了地方督撫們一項權力。乾隆十三年(1748年), 乾隆頒布了這樣一項條例:對於聚眾抗官者,「督撫一面具題,一面將首犯於該地方即行斬梟」。準泰便引用了這個規定,認為房鋐帶頭鬧事上告,敗壞民風,所以「即行斬梟」了。乾隆對此也沒有說什麼。這種做法引來不少朝臣的議論。有一位御史就上奏乾隆,提出異議,說房鋐雖然衝撞聖駕,但沒有聚眾抗官,不算罪大惡極,不應該將他斬首。但乾隆卻不以為然,他說,房鋐這個人「狂悖多事,又復造言誹謗,逆跡昭著,深為地方人心風俗之害,較之首惡脅眾者,情罪尤重」。也就是說,房鋐不僅越級上告,違背綱常,而且還是個蠱惑人心的狂徒,比那些聚眾抗官的刁民還可惡,該死!在這個擁有幾千年封建等級制度的社會,皇帝對每一個臣民的要求,就是遵守倫理綱常,官員是百姓的父母,君主就是百姓的祖父。百姓越級上告,就是孫子到爺爺那裡去告父親的狀,作為「爺爺」絕對不能助長「孫子」反抗「父親」的惡習,他今天反抗了「父親」,明天就會反抗「祖父」。所以,「父親」即使有錯,當「孫子」的也不能越級去告狀,只能和「父親」協調溝通,或者等待「祖父」哪一天發現了「父親」的錯誤予以懲治。【摘自:《高宗乾隆:步步為營的帝王籌謀》 作者/洪雷 知未圖書&臺海出版社】

寫透傳奇帝王乾隆一步步登上權力巔峰的政治籌謀

再現乾隆時代權力經濟和社會形態的興衰更迭


註:本公號所推送的圖文如侵犯到原作者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qq:2434476002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內刪除。所推送的文章並不代表本公號觀點,請和諧留言。投稿請至:historymook@sina.com

查刊流程操作圖

相關焦點

  • 乾隆南巡發生的趣事
    今天不說乾隆寫詩的事情,我們說一下乾隆南巡的事情,在這次南巡時,就發生了一些趣事,當時乾隆南巡的路上就碰到了一個農夫,我們中國的老百姓自古以來都是喜歡看熱鬧的,因此這個農夫他聽到皇帝路過,那這個熱鬧他肯定要來看啊,所以當時這個農夫活也不幹了,直接就從田地裡跑來看了,乾隆的侍衛自然是要阻止的,怎麼能讓一個農夫靠近皇帝呢,萬一是刺客那不就麻煩了,因此侍衛就讓農夫趕緊離開,離遠一些,可是這個農夫就想看熱鬧
  • 乾隆南巡:一場影帝級表演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吃東西的口味,很大程度上是從小養成的,換個地方就容易吃不慣。覺得本地多美食,可以徵服異鄉人、外國人的舌尖,雖然是常見心理,卻多半屬於迷之自信。乾隆南巡,一大要求就是吃的要和在北京時沒啥兩樣。
  • 乾隆南巡與「馬背上的朝廷」
    郵發代號1-201乾隆朝的所有巡幸活動中,六次南巡無疑是最受關注的。但奇怪的是,雖然相關的官方檔案資料十分豐富,民間關於乾隆南巡的筆記、小說等等也同樣舉不勝舉,但相關的學術專著卻並不多見。乾隆的意思十分明白,作為一國之君,不應晏處宮中,耽於逸樂,而應該走出深宮,體察民情。如對於「宋主微行」之事,乾隆即認為:「第當命駕時巡,省方問俗,進窮簷之父老,而使得自言其疾苦,則民隱足以周知」;對於元順帝「端居深宮,委柄臣下」並因漢人大臣反對而放棄北巡塞外的做法,乾隆並不贊成,其認為:「車駕所經,並可以周知民隱,於政務又何妨乎?」
  • 乾隆南巡,可謂一波三折,提拔和珅為左膀右臂:10乾隆王朝
    在乾隆年間,和珅因為不枉私情,給tan官國泰定罪而受到了乾隆的認可與賞識。於是,和珅也將會得到乾隆的重任。雖然和珅在政治生涯中兢兢業業,一心為國,一心為乾隆,然而他的小聰明和小心思也必然會給他自身帶來一定的災難。當然,閱人無數的乾隆又怎麼會看不到這一點呢?
  • 乾隆皇帝南巡時曾七次登「磯」 賦詩詠嘆八卦洲
    導讀:乾隆每次到江寧(南京),都要巡幸諸多名勝,有的是每次必到,燕子磯也是如此。乾隆登臨燕子磯的次數,有些新志書和文章說法不一,有說是五次,有說是六次。上面提到的縣誌中,載有乾隆詠燕子磯的七首詩,除首次巡幸江寧時寫的是兩首外,其餘五次均一次一首。
  • 謠言的歷史意義與潛在力量,細觀乾隆皇帝的南巡活動
    一七三七年她二十歲時入宮,封嫻妃,很快得到乾隆皇帝母親的賞識,一七四五年晉升嫻貴妃。當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在一七四八年第一次東巡山東路途上因瘧疾引起發燒不幸去世,乾隆皇帝的母親——孝聖憲皇后——選擇嫻貴妃主持宮中事務。然而,乾隆皇帝依然沉浸在失去富察氏的悲痛中,不願意立烏喇納拉氏為第二任皇后,但他也難違母親的意願,作為折中,他立烏喇納拉氏為皇貴妃。
  • 《乾隆南巡圖》動起來: 皇上出宮啦!肅靜!迴避!
    《乾隆南巡圖》數字展示(第一卷片花),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
  • 潮汕精英人文 ‖ 隨扈 乾隆皇帝 南巡的章純儒
    乾隆55歲);第五次是乾隆四十五庚子(1780)年正月十二日至五月初九日(乾隆70歲);第六次是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正月二十一日至四月二十三日(乾隆74歲),    每次南巡時長4個餘月。康、乾盛世各自六次南巡,共同的目的是為了加強清政府對運河以及江南地區的統治。每到一處即巡視河工(即水利工程),乾隆說,「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而另一個重要目的是籠絡人心。康、乾開始南巡均為所經過的地方減免賦稅,乾隆還對接駕及辦差的官員大加賞賜,加官晉祿,將一些受過處分的官員恢復原職。
  • 和康熙皇帝相比,乾隆皇帝的南巡到底有多荒唐?連自己都不好意思
    作為封建帝王中「類祖不類父」的典型代表,乾隆皇帝對於祖父康熙皇帝的推崇,貫穿一生。乾隆六十年九月,因「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將皇權集中發展到極致狀態、對權力無限留戀的乾隆皇帝,竟然做出了禪位於皇十五子永琰的決定。
  • 乾隆自詡在位六十年從無失德之處,唯有南巡一事主動向天下人認錯
    那麼乾隆皇帝南巡究竟是如何勞民傷財呢?首先南巡期間,御道要求筆直,不得隨意彎曲,結果,許多百姓的房屋被拆毀,良田遭毀壞。黃廷桂任兩江總督時,為籌辦乾隆帝第一次南巡,嚴催急督,搞得百姓怨氣衝天。丹徒縣令負責修建御道,不忍心損壞百姓的祖墳,把御道繞了一裡多路。
  • 乾隆國舅高恆:建五亭橋迎皇帝南巡 因貪入獄病死
    史料記載  迎接乾隆南巡,高恆建五亭橋  高恆,滿洲鑲黃旗人,名門之後,皇親國戚。其父親高斌官文淵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內大臣、吏部尚書、直隸總督、南河總督等,其妹妹是乾隆帝的妃子,封慧賢皇貴妃。乾隆二十二年(1757),高恆出任兩淮巡鹽御史。
  • 慈禧太后:我準備效仿乾隆南巡,恭親王奕欣大呼:萬萬不可
    歷史不應該僅有消除偏見,它還應該孕育熱情。這一點,位高權重的慈禧太后也不例外。不是皇帝卻勝過皇帝,慈禧太后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南巡。慈禧太后並不是突然頭腦發熱,而是當時清朝的形勢決定了,恰逢清軍平定太平天國,清朝的面貌發生了一點變化。輿論認為,清軍平定太平天國的最大功勞應該歸功於慈禧太后。於是,慈禧太后決定到南方走一走。南巡並不是不走就走的意思。
  • 皇帝也缺錢:乾隆南巡「拉贊助」,見面費達百萬兩
    如今,當人們為了做成一件事,卻苦於自己資源不足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尋找贊助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拉贊助」。明武宗開旅店拉贊助當然,這贊助不是你想要人家就會給你的,所以選定一個吸引人的項目,找到合適的贊助者是最起碼的條件,接著就要看該項目最終能否帶來利益的共贏。
  •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五登燕子磯,臨江峭壁不知數,第一玲瓏燕子磯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五登燕子磯,臨江峭壁不知數,第一玲瓏燕子磯。(李倫 攝影)南京南站位於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玉蘭路,是中國鐵路客運特等站、華東地區最大的交通樞紐,總投資超過300億元人民幣,是亞洲第一大火車站和亞洲第一大高鐵站。
  • 步射、騎射、花馬箭為檢閱項目,觀南巡時期的軍事實力
    在蘇州的場景,乾隆皇帝的親軍裝備仗劍,插入的看起來應是玉制劍鞘。入承德宮門的場景中,他們攜帶弓箭。乾隆皇帝攜帶自己的弓和箭囊,不再由一柄御用傘遮蔽陽光。首先,三幅圖中乾隆皇帝的坐騎都有著與眾不同的外表,像從喀爾喀和東哈薩克等內亞部落進貢的馬匹。
  • 南巡中的耀武揚威,皇帝苦心孤詣,時刻告誡八旗軍要防止軍事鬆懈
    衛禮賢認為,這一段強調的是在文武力量間達致並保持和諧的平衡。對於「師」,卦辭釋意則遠為直接,值得進一步討論。「容民畜眾」背後是一種假設,即軍事力量源自經濟強大和人口繁盛,而這反過來又是寬仁統治的結果。這一邏輯自身植根於從全體人民徵兵的思想。然而,《南巡盛典》的編纂者,改編了這些經典原則。
  • 乾隆朝最大疑案,繼後那拉氏究竟為何心灰意冷,決意斷髮?
    歷史上的事件也發生在1765年,也就是第4次南巡,整個過程很簡單,乾隆30年正月16開啟南巡。剛南巡的時候,皇帝和繼後的關係還比較和諧,2月初時專門給皇后慶祝生辰,之後過了一個多月,也就是閏2月18日那一天龍舟走到杭州。
  • 康熙為了治河而六次南巡,卻為乾隆樹立壞榜樣,導致國家奢侈衰敗
    君王出巡時,封疆大臣和地方官員要負責接駕的各種準備工作。這正是他們視為討好和巴結上司以至皇帝的好機會。在康熙和乾隆六次南下巡遊江南最為典型。為了不影響百姓的生活,康熙下諭南巡所用經費都出自內帑。但這主要是指衣物食物而言。從康熙賞賜地方官員鹿肉、糟鹿尾、糟野雞、馬奶酒等食品看,南巡時確實攜帶了大量食物。但住、行所需,卻不可能完全隨身攜帶。
  • 康熙、乾隆駐蹕平原
    在清代帝王中出巡次數最多的當屬康熙、乾隆兩帝。康熙皇帝在位時曾3次東巡、6次南巡,其中有4次途經並駐蹕平原。乾隆皇帝6次南巡,其中有4次途經並駐蹕平原。康熙皇帝駐蹕平原據乾隆十三年《平原縣誌》(後簡稱乾隆志)記載,康熙二十三年九月,康熙皇帝東巡。
  • 楊念群、董建中談《馬背上的朝廷》:乾隆巡幸的多重意義
    但是特別遺憾,按理說對於一本書費那麼大力氣翻譯完了,應該寫一個比較好的「譯者的話」或者前言,但是很遺憾我做不了。第一,翻譯的時候已經精疲力竭了,特別是快出版時編輯一遍遍催稿,自己最後一口氣用完了,沒有總結、拔高的力量了。第二,寫一篇合格的對於整部書的介紹,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自己不擅長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