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南巡圖》數字展示(第一卷片花),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
【推薦展覽】
展覽:國博典藏《乾隆南巡圖》長卷數字展示
展期:專題展示(常設)
時間:每天四場,開始時間9:30、10:30、14:00、15:00
地點:南6展廳
票價:5元
【背景資料】
王宏鈞解讀《乾隆南巡圖》(第一卷):
仰賴一幅幅畫工精細的長卷,二百多年前浩浩蕩蕩的南巡之旅生動呈現。
今人不僅可以看到乾隆皇帝的一舉一動,文臣武將的著裝、出巡儀仗的派頭、市井風俗乃至大江南北間的自然地理景觀也可盡數知曉。
作為南巡事件的親歷者,不知畫師徐揚奉旨獻藝時是否意識到,他的丹青點染濃縮了盛清的黃金年代……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一七一一年~一七九九年),年號乾隆,世稱乾隆皇帝。他在位時社會安定,國力強盛,史稱「乾隆盛世」。乾隆帝七十五歲時曾說:「餘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出兵平定西北動亂,統一新疆),一曰南巡。」對於乾隆六次南巡,二百多年來後人評說不已。乾隆本人在《恭奉皇太后駕臨金山記》中說:
「我皇祖聖祖仁皇帝撫育九有,匪居匪康,以江浙地遠京畿,其民文而慧,文則知禮義,導之善可以為天下倡;慧則鮮堅持,入於惡亦可為天下倡。而且財賦所出,國家藏富之地也。是以涉河渡江,不憚屢勤清蹕。」
看來,關注東南地區的思想政治動向和財賦漕糧,才是康熙乾隆屢次南巡的深層目的和基本動因。不過,乾隆對旅遊有更多的興趣,而康熙似沒有這樣多的雅興。《乾隆南巡圖》是描繪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首次南巡的巨幅歷史畫卷,原藏於故宮博物院,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由宮廷畫師徐揚奉命以「御製詩意為圖」,共十二卷,縱六十八點六釐米,總長一萬五千四百一十七釐米。徐揚畫風清麗,供奉內廷後,還吸取了某些西洋畫技巧。本圖卷以詩立題,依詩作畫,畫意與詩情珠聯璧合,形情相映,正如蘇東坡所說「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顯示了中國繪畫藝術的又一特色。
【啟蹕京師】
這第一卷,描繪乾隆十六年正月十三日,皇帝侍奉皇太后鈕祜祿氏自乾清門啟鑾,出正陽門,右轉沿西河沿大街西行,過宣武門前,出廣寧(安)門,過宛平縣城、盧溝橋、長新(辛)店、前往黃新莊行宮的情景。
圖卷開頭有梁國治書乾隆《恭奉皇太后南巡啟蹕京師近體言志》詩。詩的大意是:立春後第一個「辛」日,到天壇祭祀上天,祈禱今年五穀豐登。然後效法皇祖親扶鳳輦侍奉母后去巡視江南,實現承歡盡孝的心願。「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這是《易經》中的重要古訓;倡導「五教」、「寬容平和」,這是《書經》中《舜典》的名言。我還沒有巡視更多地方察吏安民、行恩布德,怎能以車駕頻繁而推辭出巡?
展開圖卷,赫然入目的是宏偉壯麗的正陽門城樓和箭樓,正陽門前護城河上是雕欄玉砌的石橋。橋南寬闊的大街上,一座金碧輝煌的牌坊聳立當中,坊額上大字「正陽橋」。
從正陽門中,數十名手擎豹尾槍或腰挎儀刀、弓矢的侍衛親軍走了出來。過了正陽橋右轉,跟隨前面的大隊向西行進。後邊兩面殿後的黃龍大纛旗,在領侍衛內大臣、司纛侍衛長和建纛親軍的護衛下走在正陽橋上。一道藍布圍幛攔街遮斷,官民人等在此迴避。
南巡人馬車輛沿大街西行直到宣武門前,經過的這一帶街道寬闊、樓舍整潔、店鋪林立、百貨紛陳,一片熙攘繁榮的喜慶氣象。大街兩邊,騎馬挎刀的侍衛親軍成對走來。在前引大臣導引下,一頂兩層穹蓋的明黃色肩輿由十六人抬著緩緩行進,這是皇太后的鳳輿。後邊三輛明黃色兩層穹蓋的二輪儀車各由一匹大馬拉著,隨鳳輿行進。
乾隆帝在眾多大臣、侍衛的前引後扈之中到達廣寧門外。他頭戴黑色行冠,身穿石青色行褂,黃色行裳,騎一匹白色駿馬,在九龍曲柄黃華蓋下面色平和地緩緩前進。從廣寧門開始,大路兩邊陳布著皇帝出行的大駕鹵簿。各式旗、幡、傘、扇、長戟、長殳、龐大的金輦、玉輦、導象、寶象,還有大銅角、金口角(嗩吶)、雲鑼、笛、管、笙、鼓等樂器,邊走邊吹奏,已到達盧溝橋上。往南長新(辛)店、塔窪的大路上,衙署、店鋪和民戶的門前,家家擺設香案,焚香燃燭,許多百姓扶老攜幼向北張望。前邊牌坊後,一片房舍儼然,這就是良鄉黃新莊行宮了。(本文原刊載於《紫禁城》2014年第4期,此處有刪節。作者王宏鈞曾任原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副館長,現任中國國家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專家組成員,主要從事明清史研究。)
文章來源:國家博物館
如有相關問題,歡迎點擊「閱讀原文」到國學圈發帖討論,或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育靈童國學,以及關注我們的新浪微博@育靈童國學,這裡有一群同樣熱愛傳統文化的人期待你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