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南巡發生的趣事

2021-02-13 子夜小棧

清朝的皇帝不少,但是真正有能力的只有三個而已,相信不用說大家也知道是哪三位,這三位雖說能力是有,但是這三位也害苦了中國,他們就以為清朝極端強大了,所以就不去跟外國學習,不學習就算了,還不交流,直接就將清朝封閉在自己的小世界當中了,結果就讓清朝的徹底的落後於世界上的主流國家了,最終人家就拿著先進的武器來攻打清朝了,將清朝打的是落花流水,清朝的財物也被列強洗劫一空,直接就導致了我們中華兒郎在洋人面前是不堪一擊的存在了,這對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傷害可不是一點大,說嚴重一點他們幾人就是中華民族的罪人,如果他們能眼光長遠一點,那我們中國今天絕對會更強,絕對不會被那些發達國家看不起,也不會被處處被那些發達國家卡脖子。

乾隆他一直覺得自己是千古一帝,他特別的喜歡遊玩,遊玩肯定是要花錢的啊,所以和珅就出現了,而且乾隆還有一個愛好,這個愛好可不簡單,乾隆特別的喜歡寫詩,那寫起詩句來他根本不管寫的水平如何,白話一樣的詩句他也能寫的出來,所以歷史上乾隆寫的詩的數量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他一生寫的詩的數量說出來可以嚇死你,數量竟然高達四萬多首,這是什麼概念,就這樣說吧,長壽的人估計也就活個三萬天也就差不多八十多歲,等於一個人的一生差不多就三萬天,而乾隆寫的詩卻是四萬多首,大家可以算一下,乾隆一天可以寫多少篇。

今天不說乾隆寫詩的事情,我們說一下乾隆南巡的事情,在這次南巡時,就發生了一些趣事,當時乾隆南巡的路上就碰到了一個農夫,我們中國的老百姓自古以來都是喜歡看熱鬧的,因此這個農夫他聽到皇帝路過,那這個熱鬧他肯定要來看啊,所以當時這個農夫活也不幹了,直接就從田地裡跑來看了,乾隆的侍衛自然是要阻止的,怎麼能讓一個農夫靠近皇帝呢,萬一是刺客那不就麻煩了,因此侍衛就讓農夫趕緊離開,離遠一些,可是這個農夫就想看熱鬧,他就不走,侍衛看好話說盡這個農夫還不停聽,就拿出鞭子打算嚇走這個農夫,鞭子一拿出來這個農夫竟然就開始胡亂的喊叫起來了,聲音聽著是既大聲又非常慘,乾隆就聽到了,當時是把乾隆嚇了一跳,,突然聽到那麼悲慘的聲音不嚇到才怪,就這樣乾隆就問發生什麼事情了啊,,侍衛就說是刺客,但是當地官員就說不是刺客,是一個老百姓,當地的官員為了這個老百姓不被處罰就說這個老農有病,人一多他就犯病,就會胡亂的喊叫,乾隆聽到地方官這樣說那就在猶豫要不要治那個農夫的罪啊,剛好這個時候又有一個婦女也大聲的呼喊起來了,不僅呼喊,她手上還有動作,所以侍衛們自然就將這個婦女給抓了,乾隆就打算治這個婦女的罪了,就詢問官員們有什麼建議,官員們就說這不過是一個從來沒有見過世面的婦女罷了,肯定不是什麼刺客,就隨便訓斥一下就可以了,乾隆一想確實是這樣的,就沒有治那個婦女的罪了,只是批評了一下就讓那個婦女離開了。

事情還沒有完,乾隆也不知怎麼想的,突然就說要找個農夫來詢問一下收成如何,詢問完之後,乾隆又來興致了,竟然讓這個農夫抓出這些官員當中的貪官。乾隆這些話一說出口,那些官員們可就嚇得半死了,讓一個農夫找出貪官,那要是他隨便找幾個,那被找出來的不就完蛋了嗎,當時那些官員們臉都快嚇白了,腿也開始哆嗦了,生怕這個農夫選到自己,這個農夫就在那些官員之間轉,走到哪個官員面前,哪個官員就嚇得冒冷汗,轉了兩圈之後,這個農夫就來到乾隆面前了,說沒有貪官,乾隆自然就好奇農夫的判斷依據啊,就問農夫為什麼這麼認為,當時農夫的回答真的是可以將人雷死,他竟然說書上說奸臣不都是白臉嗎,這些官員一個個面色這麼紅潤,臉色一點都不白啊,所以就不存在奸臣了,乾隆聽完是相當的無語,這樣的判斷依據還真是第一次聽說,就讓那個農夫走了,而乾隆也不糾結這件事情了,那些官員們這時才松下一口氣。

相關焦點

  • 乾隆南巡與「馬背上的朝廷」
    不過乾隆的首次出巡並非南巡。乾隆六年(1741年)七月,乾隆奉皇太后至熱河避暑山莊,八月至木蘭圍場舉行首次秋獮典禮,由此開啟巡遊序幕。之後,乾隆於八年秋東巡謁陵,十一年西巡五臺山禮佛,十三年東巡曲阜祭孔祭泰山,十五年巡幸嵩洛開封。由此可見,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首次南巡前,乾隆對巡幸活動早已熟悉,並不違和。
  • 乾隆南巡:一場影帝級表演
    乾隆南巡,在各種影視劇的渲染之下已成為各種佳話和八卦,但這種種假象,可能也是乾隆精心設計的。今日分享劉勃老師的一篇文章,講講乾隆南巡背後的那些事兒。《乾隆南巡圖》局部。一個共同的認識,中國人是比較容易趕走滿洲人的,如果在江蘇、浙江發生了什麼起義的話。 既然他強調這是「共同的認識」,則是各種流言,或許已經滿城風雨。皇帝必須展示信心和實力,證明這些都實屬無知無恥的讕言。乾隆十四年(1749年),第一次金川之役總算有了個還算體面的收場。也就在這一年,乾隆皇帝相繼下了兩道上諭,準備籌劃南巡事宜。
  • 乾隆南巡,可謂一波三折,提拔和珅為左膀右臂:10乾隆王朝
    於是乎,和珅去懇求乾隆讓他陪著去南巡,方給他一個悔改的機會。孰料,乾隆不但要他隨扈南巡,而且還將南巡諸事都交由他去做打理。和珅聽到這般重任,緩緩地抬起頭,睜大的瞳孔裡全部都是感恩戴德的激悅,萬念俱灰而又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心情又有誰能懂呢?無人須知,和珅自己懂即可。和珅在受到乾隆的這般點撥後,和珅對乾隆更是死心塌地。而這種鍛鍊也足以見識到乾隆的用人之長,管理之才。
  • 潮汕精英人文 ‖ 隨扈 乾隆皇帝 南巡的章純儒
    杭世駿隻身廣東講學,對潮地發生的人文事件十分關注。在其生活年代的百年前順治十四年丁酉(1657),鄭成功攻陷澄海鷗汀背寨,「寨逆陷,屠男女六萬餘人,活者僅百餘人而已[11]。」杭世駿在其《嶺南集》中,有「和章純儒丁卯(乾隆十一年,1747)冬過鷗汀感賦詩序」云:「成功攻鷗汀,鄰村八堡避賊者七萬餘人,堡破,同日受屠。」杭世駿的詩云:聞道鷗汀戰火紅,萬人同日殉臧洪。
  • 乾隆南巡時對不和諧的聲音與場景,第一反應是……
    (1757年),準噶爾戰事大局已定,乾隆無須再宵衣旰食,處理軍情,便忙裡偷閒,帶上太后鈕祜祿氏一行人第二次南巡。不巧的是,河南地區上一年發生了水災,按理不應該在此時南下擾民才對,但乾隆不願放棄已經安排了大半年的南巡,加上河南巡撫圖勒炳阿上奏稱水災不算嚴重,乾隆便在下旨減免受災地區一半的賦稅後出發了。這次南巡的路線與上一次基本相同,乾隆一行幾千人穿過直隸、山東與河南南下。每到一地,除了當地官員熱情周密的奉駕外,當地有名望的鄉紳也前來迎駕,以顯示皇上關心民間疾苦、考察到位。
  • 謠言的歷史意義與潛在力量,細觀乾隆皇帝的南巡活動
    尤其是圍繞著烏喇納拉皇后的宮廷紛擾局面,揭穿了乾隆皇帝在一七五零和一七六零年代他頭四次南巡中的虛偽說法:他明確、反覆說,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追求孝道、勤政、仁慈的美德。在這方面,烏喇納拉皇后的個案可以揭示如下問題,即為什麼在間隔十年之後,乾隆皇帝在一七八零年代開始他的後兩次南巡。
  • 《乾隆南巡圖》動起來: 皇上出宮啦!肅靜!迴避!
    【推薦展覽】展覽:國博典藏《乾隆南巡圖》長卷數字展示展期:專題展示(常設)時間:每天四場,開始時間9:30、10:30、14:00、15:00地點:南6展廳票價:5元【背景資料】王宏鈞解讀《乾隆南巡圖》(第一卷): 仰賴一幅幅畫工精細的長卷,二百多年前浩浩蕩蕩的南巡之旅生動呈現
  • 慈禧太后:我準備效仿乾隆南巡,恭親王奕欣大呼:萬萬不可
    不是皇帝卻勝過皇帝,慈禧太后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南巡。慈禧太后並不是突然頭腦發熱,而是當時清朝的形勢決定了,恰逢清軍平定太平天國,清朝的面貌發生了一點變化。輿論認為,清軍平定太平天國的最大功勞應該歸功於慈禧太后。於是,慈禧太后決定到南方走一走。南巡並不是不走就走的意思。這需要一系列的準備工作。
  • 乾隆皇帝南巡時曾七次登「磯」 賦詩詠嘆八卦洲
    這裡曾發生過許多著名的歷史故事,其中便有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時七次登上磯頂、吟詩抒懷,喜贊八卦洲的變化,頌其太平盛世。長江第一磯曾是重要渡口燕子磯位於燕子磯鎮的北端,是一座插江兀立、三面臨水的孤峰,磯頂海拔近四十米,因其狀如振翅欲飛的燕子,故名。登上磯頂,西眺荊楚,東望海門,江天遼闊,舟楫連雲。
  • 和康熙皇帝相比,乾隆皇帝的南巡到底有多荒唐?連自己都不好意思
    在長達六十年的執政生涯中,乾隆皇帝始終以《聖祖訓》進行自我約束;那句「朕自幼蒙聖祖康熙爺疼愛」,更是掛在其嘴邊長達六十多年。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援據聖祖南巡之例」,以實際行動開始了對康熙皇帝的效仿——南巡。
  • 乾隆國舅高恆:建五亭橋迎皇帝南巡 因貪入獄病死
    電視劇截圖  在劇中並未露面,但全劇僅他與乾隆、和珅為真姓名  閱讀提示  乾隆三十三年(1768),揚州發生了一件驚天大案:幾任兩淮巡鹽御史私自超發鹽引、從中剋扣和提留引銀達一千多萬兩之事曝光。乾隆大怒,下令嚴查,許多官吏和大鹽商都被抓捕至北京問罪,其中國舅、曾任兩淮巡鹽御史、時任總管內務府大臣的高恆被處以極刑。
  • 乾隆自詡在位六十年從無失德之處,唯有南巡一事主動向天下人認錯
    再次,各地官員為了籌辦南巡,不惜耗費資財,花樣翻新,討得皇帝歡心,為自己受寵升遷打開道路。鎮江的地方官在乾隆第五次南巡時,在運河岸上布置了一個巨大的仙桃,綠葉映襯,顏色紅翠鮮豔。當乾隆的御舟臨近時,突然煙火大發,鞭炮齊鳴,巨大的仙桃從中分開,原來裡面是一個可以容納數百人的劇場,御舟停靠後,便上演壽山福海戲。
  • 皇帝也缺錢:乾隆南巡「拉贊助」,見面費達百萬兩
    清代乾隆皇帝喜歡打著考察民情的名義到江南微服私訪,實際上就是休閒散心。每次下江南都得用錢,他的辦法是「招商拉贊助」。以第六次南巡為例,乾隆讓人早早把消息傳出去,沒過多久,負責管理食鹽批發和稅收的鹽運使就報告,說是一批鹽商自願捐銀子一百萬兩,贊助皇帝的南巡,並希望面見皇上。
  •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五登燕子磯,臨江峭壁不知數,第一玲瓏燕子磯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五登燕子磯,臨江峭壁不知數,第一玲瓏燕子磯。(李倫 攝影)南京南站位於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玉蘭路,是中國鐵路客運特等站、華東地區最大的交通樞紐,總投資超過300億元人民幣,是亞洲第一大火車站和亞洲第一大高鐵站。
  • 南巡中的耀武揚威,皇帝苦心孤詣,時刻告誡八旗軍要防止軍事鬆懈
    編年史充滿了引以為戒的軍事衰敗故事,而最吸引乾隆皇帝的,是那些強調因忽視軍事所招致的民族一王朝危險。作為清史的研究者,我們應該將這些民族的意義和始料未及事件的影響,很好地融入我們對乾隆南巡以及一般意義上皇帝巡幸的理解。
  • 康熙、乾隆駐蹕平原
    在清代帝王中出巡次數最多的當屬康熙、乾隆兩帝。康熙皇帝在位時曾3次東巡、6次南巡,其中有4次途經並駐蹕平原。乾隆皇帝6次南巡,其中有4次途經並駐蹕平原。康熙皇帝駐蹕平原據乾隆十三年《平原縣誌》(後簡稱乾隆志)記載,康熙二十三年九月,康熙皇帝東巡。
  • 康熙為了治河而六次南巡,卻為乾隆樹立壞榜樣,導致國家奢侈衰敗
    在康熙和乾隆六次南下巡遊江南最為典型。因此,儘管康熙聖諭三令五申,不準借端斂科,但各級官員還是想方設法要討皇帝歡心,不遺余力為接駕君王而到處奔忙。為了不影響百姓的生活,康熙下諭南巡所用經費都出自內帑。但這主要是指衣物食物而言。
  • 步射、騎射、花馬箭為檢閱項目,觀南巡時期的軍事實力
    01前言通過乾隆時期《南巡圖》的一個細部,我們看到乾隆皇帝趾高氣揚地通過西南門進入蘇州。乾隆皇帝南巡詩描述他經過府州縣治地或是參觀揚州、蘇州、杭州等主要中心城市郊外名勝時,到處都是說自己「策馬」「策騎」「居鞍」「乘馬」「按轡」等。而且,皇帝一行本身的行進就明確表達了強制騎馬的做法。確實,「南巡渡黃後即循川途御舟,惟過郡縣城郭必遵陸,策騎經行」。
  • 乾隆皇帝的繼後為何斷髮?看看這段歷史,就知道乾隆有多絕情了
    裡面的主人公如懿,因為對乾隆的所作所為失望透頂,這個單純美好的女子,帶著她"蘭因絮果"的了悟和感嘆,斷了發。這部劇真的很尊重也很還原歷史了,因為裡面這個斷髮的情節在歷史上是真是發生的,而且也是發生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第四次南巡中。
  • 楊念群、董建中談《馬背上的朝廷》:乾隆巡幸的多重意義
    第一,這本書之所以重要,首先在於對南巡的觀念有一個全面的改變。我們對南巡的理解主要是乾隆六次下江南,那基本是金庸武俠片的形象。乾隆遊山玩水,但是有些國內的研究認為他是有政治目的或者籠絡知識分子,而張勉治的整個框架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基本上是建立在新清史的基本框架下,他把南巡看作清朝所謂帝國建立的組成部分。乾隆說自己一生有兩大功績,一是西師,一是南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