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國家歷史悠久,遍及祖國大地的古城古遺蹟就是其中之一,有的古城依然興盛,有的卻在歷史的長河中沒落,永泰古城便是其中之一。
永泰古城是位於甘肅省景泰縣西南部幾十裡處的古城,靠近祁連山脈,同時它也是甘肅省境內戈壁灘上的一座「孤城」。在《中國國家地理》上,有一期節目讓我了解到了這裡,節目詳盡地記錄了這個即將消失的古城的歷史,一直對這樣的地方很感興趣,帶著好奇和朋友們踏上了尋找永泰古城的路程。
圖中可以看出,整個永泰古城呈橢圓形,佔地318畝,四面各建一甕城,俯瞰古城猶如一隻烏龜,故又稱「永泰龜城」,古城四周基本上沒有任何建築,儘是一望無際的戈壁荒漠。然而,根據歷史記載,這裡曾經是一片草木茂密的森林,但由於自然環境的惡化,使這裡變成了延綿不絕的戈壁灘,以至於大部分人口都離開了這裡,幾近孤城。
建於明清(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永泰古城原為防禦外敵侵擾而建,並在城中設有守衛,是名副其實的軍事要塞,但現在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已逐漸衰落。目前所見的城門為古城之門,不過城門並非最初建造,是最近才有影視劇組進駐此處拍攝影視劇而建。
門前是一片荒草叢生的戈壁和連綿不絕的祁連山脈,可見永泰舊城為抵禦外敵的第一道屏障,祁連山脈為第二道天然屏障。城門口還有一片水潭,從前的水潭水質很清澈,可供住在此水潭裡的居民取水飲用,隨著人口的外遷,這片水潭也被廢棄,成為羊群飲水的地方。
古城牆均為黃土夯築,高12米,厚6米,周長1717米,在當時可以說是防禦設施十分堅固。這也是目前整個城市池子裡最熱鬧的地方,每次放羊人回來,成群結隊的羊群走過城門,場面十分壯觀,還記得有一組獲獎的中國國家地理金獎照片就是拍攝於此。
進入古城內部,一條條寬闊的土路延伸到古城內部,兩側還保留著許多軍事設施,如練兵場、望塔、軍草倉庫、城牆上的射垛口、馬場馬道等,再加上城外的土墩臺、護城河和甕城等,設計十分完備,堪稱「中國古代軍事要塞典型的典範」。
原住在這兒的1300多戶人家,不過都是50年代的事了,近幾十年來,由於生態問題越來越嚴重,出現了水資源短缺、土壤沙化、森林面積銳減等嚴重的生態問題,面對這樣一個不斷惡化的環境,村民們只好搬出家門,留下大約10戶人家不願離開這裡,守護著這個曾經美麗的家園。
我也去看望了仍然住在這裡的60多歲的老人,他們原來都是這裡小學的校長,現在又當了古城的文保員。根據老先生的說法:古城除了水質問題外,最大的問題是沙塵,從每年九月份到明年五月份,沙塵天氣都會非常嚴重,再加上雨水減少,所種的作物基本上沒有收穫。
現在這兒除了種些糧食外,養羊幾乎是這兒唯一的經濟來源,也使這幾個近孤城的城市稍微有些生氣。走過古城就能遇見放羊的牧民,古城裡的草也不多了,起初古城周圍的草木還挺茂密,現在也慢慢的少了起來,現在他們每天都會到很遠的地方去放羊。
舊城裡的房子都是黃土砌成的,不過由於年久失修,加上年久失修,大部分的房子都呈現出一種破敗的樣子,顯得比較荒涼,不時會有風沙襲來,讓人無處藏身。
城內還有一所保存完好的小學,建於1914年,整體建築別具一格,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築特色,目前因人口多為外遷,又無生源,現已荒廢,只剩一面國旗和一位老人在此守衛著這座見證了古城繁榮的淨土。
該城內還有幾處近些年拍攝影視劇遺留下來的建築,其中最高大的就是一座教堂,整體造型特別是內部造型十分美麗,劇組撤離後,這座教堂也荒廢了下來,木地板上到處都是羊群在這裡避雨留下的羊糞,這裡也成了遊客們拍攝的地方。然而,現在這裡已經成為了危房,門口有一塊警告牌。
到現在為止,我們還在這裡住過本地人家,房間裡收拾得很乾淨,和外面的世界簡直是兩碼事,在這裡吃過本地特色的麵條,味道很可口。
永泰古城並非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進出古城無需購票,而且古城內幾乎也沒有任何旅遊配套設施。慢慢踏進整個城市,最讓我感到心曠神怡的,是寧靜,極靜,只有沙沙的響聲,如果不是這一行來這裡,這種寧靜還真有點讓人害怕,特別是在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