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客家人作為南遷漢人,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紋樣仍保持了漢族服飾文化的審美習慣。廣東客家服飾圖案體現了中國民間傳統吉祥圖案的文化積澱,在自然環境、民族遷徙、民間信仰、民族雜居、文化特徵等各個因素的影響下,最終形成了廣東地區獨具特色的客家服飾紋樣文化。
服飾的紋樣能夠增添服飾面料和色彩的多樣性。廣東客家服飾紋樣靈感多來源於生活中,主題廣泛,主要涉及到客觀的自然界和人類的主觀創造。而廣東地區的客家服飾上經常使用的紋樣主題中可以大致分為植物、動物、人物、幾何和文字五個方面。
植物紋樣中常有佛手、桃花、牡丹、竹子、梅花、葫蘆、桃子和石榴等,這些植物在中國傳統紋樣中都象徵著吉祥如意、富貴長生、多子多福。花卉紋樣因為色彩豔麗而具有極強的裝飾性多用於布貼、冬頭帕、童帽、鞋墊和繡花鞋等。
在廣東客家傳統服飾中經常使用到的動物紋樣有龍鳳、龜、金魚、喜鵲、蝙蝠、雞、虎、蝴蝶和蜜蜂等,蝠諧音福,雞諧音吉,金魚和雙喜同時出現時,諧音金玉雙喜,飽含祈福吉祥之意。而不同的動物在不同的服飾上使用的頻率也有所差異,如兒童的虎頭帽上的老虎紋樣,虎為百獸之王,彰顯出了威武,闢邪驅災。冬頭帕和繡花鞋上則常用到蝴蝶,蝴蝶的形象美麗、輕盈,常來比喻婚姻、愛情美滿和諧。這是新娘穿的繡花鞋上必用的圖案之一,寄託著她們對婚姻幸福美滿的渴望。而在所考察到的廣東客家服飾眾多藏品中,有一件大花葉、羽毛圖案的女款長袍,圖案的組合形式很有新意,不同於傳統的花鳥組合形式,更加具有現代感。
人物紋樣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神仙,使用率較高的人物有八仙、媽祖、觀音、壽星和羅漢等,這些人物多使用金銀打造成裝飾品縫製在服裝上,多用於兒童服飾,含有保護、驅邪、祈福的寓意,希望兒童能夠健康茁壯的成長。
幾何紋樣則包括點、線、三角形、菱形、八卦符號等,因其簡潔有序、易於織繡而被客家人所青睞。在廣東客家服飾中,幾何紋樣多作為邊飾或織帶上,以二方連續形式構成,通過陰紋、陽紋編制出特殊的圖案,色彩鮮明。陰陽相合,寓意著生生不息。
字形紋樣有著豐富的含義,與中原漢民族一樣,廣東客家人也會將漢字進行變形,像福、祿、壽、囍、財等反映生產生活內容的文字和符號,使其圖案化、藝術化,字形紋樣多用於冬頭帕和圍裙上。
客家服飾在造型上把自然的原形同符號的表象拉開了一定的距離,又從內在的意義中找到了兩者的對應性,形式上採用了簡約化、抽象化的造型表現手法。和中國傳統圖案紋樣相似,客家服飾紋樣的造型方式也大致分為兩種:首先是具象紋樣,具象紋樣是以現實中的實物原始形狀為表現形式,像客家服飾中的人物紋樣以及一些很具象的動植物紋樣,如竹子、桃、鴛鴦、金魚等。其次是抽象紋樣,抽象紋樣是人表達出來事物的形式偏離了原事物的表象,將事物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徵提取出來,化繁為簡進行創新改造,達到意象的效果,具有一定的誇張性。廣東客家服飾上的抽象紋樣有很多,如簡化的蝙蝠、雲紋、菊花、牡丹等紋樣,廣泛應用在服裝的袖口、領口、裙片等部位,簡約但不失實物原本的特徵,更加具有時尚感。
廣東客家服飾紋樣多採用比較規範的排列方式,遵從點、線、面的平衡,注重整體的造型效果和風格統一。在構圖時多遵循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和適合紋樣。二方連續和四方連續是由一個基本紋樣,按照一定的規律反覆連續而形成的紋樣,是廣東客家服飾刺繡中使用率頗高的基本構圖方式。二方連續和四方連續的表現方式有平鋪、對稱和重複。植物紋樣和字形紋樣也多使用二方連續,將植物或字形簡化再造後組合成帶狀圖案;平鋪式主要用於動植物紋樣、物品紋樣和字形紋樣;重複式常用字形紋樣或物品紋樣按照一定的規律形成統一形式從而組成新的紋樣,多出現在廣東客家服飾中的布貼和鞋墊;對稱式是將紋樣左右對稱用於服飾上,這是一種保守、擁有較長歷史的構圖方式,在客家服飾中較常使用,多用於廣東客家服飾中的圍身裙、童帽、肚兜等。適合紋樣是將紋樣就地適形的填充在一定區域內,如童帽上的適合紋樣多填充在圓形裡、擋裙上半部的紋樣多填充在梯形內,體現出一種和諧勻稱的統一感。
服飾的色彩是識別服飾特點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對於傳統的服飾來說,其色彩可以體現族群的文化特徵。所以廣東客家服飾色彩是了解廣東客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客家傳統服飾吸取了粵繡色彩的特點,表現鮮明、強烈,富有裝飾感。 客家藍現已成為客家服飾的代名詞,廣東客家人親近自然,服飾除了代表性的客家藍,還常用青、黑、灰、白作為服飾主要基色,服飾紋樣色彩運用了對比色、互補色、同類色來構圖,如女性的服飾以紅色、黃色等暖色為主,搭配少量的冷色,強烈的色彩組合給視覺上帶來了衝擊,突出客家文化特色,形成了不一樣的色彩美感。傳統的客家刺繡多採用兩種以上的顏色,構成紋樣的色彩的差異,而表達出各題材的精神內涵的寓意和情感。雖然不用地區的客家服飾紋樣配色因環境、生活習慣等因素會有一定的差異,但大體上色塊的選擇都以高純度、低明度的深色系列為主,保留了中原漢族的審美傾向。
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集中在粵閩贛地區,客家人從中原遷居到此地後,與當地漢族和少數民族相融合,形成了豐富、精神而獨特的客家服飾裝飾文化。客家服飾多採用印花、扎染、刺繡等裝飾手法,服飾多為單色,裝飾圖案很少,常見的有兩種類型:刺繡圖案和手工靛染印花。廣東客家人多生活在粵閩贛邊區地帶,生活和氣候條件使得服裝材質多以棉、麻為主,其中經濟實用的夏布、家機布被廣泛使用,這類布料除了經濟實惠外,還因耐磨耐髒而方便客家人在田中勞作。由於客家地區多種藍作靛,所以大部分客家人的紡織用品以藍色或藍色印花為主。用靛藍染出簡單的幾何圖案或花型,簡約淳樸又自然,充分的體現了客家人質樸的審美特徵。刺繡。刺繡是針線在織物上繡制的各種裝飾紋樣的一種工藝。客家傳統刺繡的技法吸收了廣繡、蘇繡、京繡等技法,通過口傳身授在民間流傳,如打籽繡即為典型的京繡技法,而槍針為廣繡技法,套針為蘇繡技法。客家傳統刺繡圖案主要運用在領口、袖口、下擺、前襟、鞋、童帽、肚兜、荷包等上面。相對於印染,刺繡給客家服飾帶來了更豐富的表現形式和藝術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