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子是始於明代的一種官場服飾,將某種規定的織繡花紋縫綴在外衣的前胸後背,以表示官員、命婦的品級,就如文武官員的補子都要隨著品級穿,一般不會因節令而變化。
錦衣之下:被陸大人的「大餅服」吸引,來了解明朝「補子」的起源錦衣之下:陸大人穿的是很好看,可為什麼在胸前繡個「大餅」呢?
上述兩篇文章講了「規規矩矩」、等級森嚴的補子,這次咱們來講講不那麼規矩,「接地氣」的補子~
應景補子來自於民俗,是一種與節令相適應的特殊紋樣,不在森嚴等級之內,可隨時節而變換。
這應景補子竟然是太監著書流傳下來的
記載下來這段歷史的人也很有意思,他叫劉若愚,是生活在萬曆年間的內宮太監,因魏忠賢案而受牽連,先謫充孝陵淨軍,後被處斬監候,不久又獲釋。
他在囚禁中呢,為了給自己辯護,將宮內種種內部爭鬥寫成《酌中志》24卷,其中16至20卷記錄了內府職掌、大內規制、內版經書、飲食風尚等晚明宮中的諸多逸事。
明人呂毖將此5卷選編成集,取名《明宮史》並流傳於世,多為史家採信,其中所寫應景補子蟒衣以及應景紋樣面料當是事實,一些傳世和出土文物也印證了這種服飾的存在。
那這宮妃一年數變的應景補子又是為何產生的呢?
是一種花樣看膩了,換種花樣嗎?當然不是,在明代,跟皇帝說,哎,給我的常服補子換個花樣,我都看膩仙鶴紋樣了(仙鶴:一品文官補子),那絕對看不到明天的太陽了。
既然服飾制度那麼森嚴,怎麼會允許補子紋樣變來變去呢?
這就要說了,應景補子是補子中的特殊存在。這是順應天時的服飾制度,這個文化的存在,其實可以看出古人對「天人相應」思想的認可或者說崇拜。
1.從思想上說,服飾順應天時的思想
而以人的行為順應天時並不始於明代,儒家早就提出了「天人相通」「天人相類」的思想。
當代中國哲學家張世英說:「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又分為兩類:一是發端於孟子、大成於宋明道學(理學)的天人相通的思想;二是董仲舒的天人相類的思想。漢代的董仲舒持『天人感應』說的神學唯心主義,認為天人相類,人副天數。」
當然如此種種複雜的理論,在服裝上的體現就是,被具體化為款式、紋樣和色彩。比如最典型的就是天子的冕服,冕服不但以玄衣纁裳象徵天地,還有十二旒、十二章紋顯示「天數」。
十二章紋與天地相關:據《尚書》記載始於上古,實物見於明代。上衣六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與天相關,下裳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與地相關,合而為乾坤。
2.從經濟上說,受到民俗影響
明代中晚期是中國社會發展十分特殊的時期。經過明代前期的勵精圖治,中後期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發展,但朝綱卻日趨鬆弛。
《明代社會史》中寫道:「明朝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市鎮如雨後春筍興起,以工商業者為主體的市民階層日趨壯大...市民文化更為活躍,甚至影響了歷來極為莊嚴的朝廷祀典。"
當時北京民俗活動很多,吃年糕、互相拜年,「抓子兒」、「走橋」「摸釘兒」「燻蟲兒」等等。
在市民文化高漲的時候,紫禁城再嚴絲合縫也會飄進民俗氣息,帝王也被這股「接地的氣兒」給吹了個正著。
《萬曆十五年》一書中記載,萬曆命令宦官在北京城內收買新出版的各種書籍,包括詩歌、議論、醫藥、劇本、小說等。
(皇帝雖然深居宮中,也是追劇、追小說的人呢~)
另外,太監對其民俗傳播到宮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他們出身於市井,尤其在明代東西廠讓我們知道太監身居高位不足為奇,這些宦官的喜好也就傳播的更有力量。
這應景補子又有什麼美好的寓意呢?
我們剛剛說了應景補子受民俗文化的影響,那寓意肯定和「驅邪納吉」少不了關係。想想我們春節就知道,放鞭炮:驅邪納吉,貼對聯:驅邪納吉。
雖然主題是這個,但是不同紋樣,也是有側重的:
1.象徵喜慶祈吉
宮妃在臘月24,就穿葫蘆補子迎接新年,為什麼是葫蘆呢?有朋友知道嗎?
因為葫蘆也稱、匏瓜。壺字是「壹」字的原形,葫蘆在這裡表示「壹」,象徵萬物之始。老子《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此新年用葫蘆補子迎接新年。
2.象徵闢邪禳災
端午的時候穿五毒補子,五毒也就是蛇、蠍、蜈蚣、壁虎、蟾蜍。古代認為五月是惡月,五月初五是惡月中最不吉的一天。因為五月是仲夏之月,天氣漸趨溼熱,疾病可能流傳,蛇蟲開始活躍,所以避禍禳災是這一時節民俗活動的重要內容。
所以穿五毒補子,象徵驅毒闢邪。重陽節的菊花補子也是闢邪的意思。
3.象徵拜神乞福
七夕節宮妃就穿天仙、玉兔補子、鵲橋補子,這裡祈求的可不是覓得如意郎君,那不是給皇帝戴綠帽嘛。這裡是祈求夫妻團聚的意思,嗯,大家應該知道團聚是什麼意思了吧,祈求皇帝恩寵。
4.象徵天時的陰陽轉換
清明節,在古代又是「千秋節」,也就是我們說的蕩鞦韆的鞦韆,雖然明代不叫「千秋節」,因為帝后妃的生日叫「萬壽聖節」和「千秋節」,自然不能混用,但是,鞦韆活動還是有的。
小結
讓宮妃一年換數次的應景補子,用圖形象徵節令,以與天時相應,這在前代是沒有的,它的出現和明朝的社會背景與民間風俗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規規矩矩的上班服補子有,接地氣兒的節假日補子也有。明朝的歷史服飾文化也是很有趣了。大家覺得為什麼會出現應景補子呢?
還請朋友們多多點讚支持,謝謝朋友們~
注參考資料:《明宮史》(明)劉若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中國古代服飾史》周錫保..中國戲劇出版社《中國神話傳說辭典》《明史》(清)張廷玉. 卷305宦官傳二「魏忠賢」《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沈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