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服飾制度真的很森嚴?那為什麼宮妃的補子紋樣可以1年數變?

2020-12-18 國風悠悠

補子是始於明代的一種官場服飾,將某種規定的織繡花紋縫綴在外衣的前胸後背,以表示官員、命婦的品級,就如文武官員的補子都要隨著品級穿,一般不會因節令而變化。

皇帝與臣子的補服

錦衣之下:被陸大人的「大餅服」吸引,來了解明朝「補子」的起源錦衣之下:陸大人穿的是很好看,可為什麼在胸前繡個「大餅」呢?

《錦衣之下》陸大人的「補服」
《錦衣之下》陸大人「補服」後面
《錦衣之下》陸大人——任嘉倫飾

上述兩篇文章講了「規規矩矩」、等級森嚴的補子,這次咱們來講講不那麼規矩,「接地氣」的補子~

應景補子來自於民俗,是一種與節令相適應的特殊紋樣,不在森嚴等級之內,可隨時節而變換。

補子

這應景補子竟然是太監著書流傳下來的

記載下來這段歷史的人也很有意思,他叫劉若愚,是生活在萬曆年間的內宮太監,因魏忠賢案而受牽連,先謫充孝陵淨軍,後被處斬監候,不久又獲釋。

太監

他在囚禁中呢,為了給自己辯護,將宮內種種內部爭鬥寫成《酌中志》24卷,其中16至20卷記錄了內府職掌、大內規制、內版經書、飲食風尚等晚明宮中的諸多逸事。

龍補子

明人呂毖將此5卷選編成集,取名《明宮史》並流傳於世,多為史家採信,其中所寫應景補子蟒衣以及應景紋樣面料當是事實,一些傳世和出土文物也印證了這種服飾的存在。

那這宮妃一年數變的應景補子又是為何產生的呢?

是一種花樣看膩了,換種花樣嗎?當然不是,在明代,跟皇帝說,哎,給我的常服補子換個花樣,我都看膩仙鶴紋樣了(仙鶴:一品文官補子),那絕對看不到明天的太陽了。

一品文官仙鶴補服

既然服飾制度那麼森嚴,怎麼會允許補子紋樣變來變去呢?

這就要說了,應景補子是補子中的特殊存在。這是順應天時的服飾制度,這個文化的存在,其實可以看出古人對「天人相應」思想的認可或者說崇拜。

1.從思想上說,服飾順應天時的思想

而以人的行為順應天時並不始於明代,儒家早就提出了「天人相通」「天人相類」的思想。

當代中國哲學家張世英說:「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又分為兩類:一是發端於孟子、大成於宋明道學(理學)的天人相通的思想;二是董仲舒的天人相類的思想。漢代的董仲舒持『天人感應』說的神學唯心主義,認為天人相類,人副天數。」

天子冕服

當然如此種種複雜的理論,在服裝上的體現就是,被具體化為款式、紋樣和色彩。比如最典型的就是天子的冕服,冕服不但以玄衣纁裳象徵天地,還有十二旒、十二章紋顯示「天數」。

十二章紋

十二章紋與天地相關:據《尚書》記載始於上古,實物見於明代。上衣六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與天相關,下裳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與地相關,合而為乾坤。

2.從經濟上說,受到民俗影響

明代中晚期是中國社會發展十分特殊的時期。經過明代前期的勵精圖治,中後期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發展,但朝綱卻日趨鬆弛。

《明代社會史》中寫道:「明朝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市鎮如雨後春筍興起,以工商業者為主體的市民階層日趨壯大...市民文化更為活躍,甚至影響了歷來極為莊嚴的朝廷祀典。"

當時北京民俗活動很多,吃年糕、互相拜年,「抓子兒」、「走橋」「摸釘兒」「燻蟲兒」等等。

在市民文化高漲的時候,紫禁城再嚴絲合縫也會飄進民俗氣息,帝王也被這股「接地的氣兒」給吹了個正著。

《萬曆十五年》一書中記載,萬曆命令宦官在北京城內收買新出版的各種書籍,包括詩歌、議論、醫藥、劇本、小說等。

(皇帝雖然深居宮中,也是追劇、追小說的人呢~)

明皇帝

另外,太監對其民俗傳播到宮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他們出身於市井,尤其在明代東西廠讓我們知道太監身居高位不足為奇,這些宦官的喜好也就傳播的更有力量。

太監

這應景補子又有什麼美好的寓意呢?

我們剛剛說了應景補子受民俗文化的影響,那寓意肯定和「驅邪納吉」少不了關係。想想我們春節就知道,放鞭炮:驅邪納吉,貼對聯:驅邪納吉。

雖然主題是這個,但是不同紋樣,也是有側重的:

應景補子紋樣匯總

1.象徵喜慶祈吉

宮妃在臘月24,就穿葫蘆補子迎接新年,為什麼是葫蘆呢?有朋友知道嗎?

因為葫蘆也稱、匏瓜。壺字是「壹」字的原形,葫蘆在這裡表示「壹」,象徵萬物之始。老子《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此新年用葫蘆補子迎接新年。

葫蘆補子

2.象徵闢邪禳災

端午的時候穿五毒補子,五毒也就是蛇、蠍、蜈蚣、壁虎、蟾蜍。古代認為五月是惡月,五月初五是惡月中最不吉的一天。因為五月是仲夏之月,天氣漸趨溼熱,疾病可能流傳,蛇蟲開始活躍,所以避禍禳災是這一時節民俗活動的重要內容。

所以穿五毒補子,象徵驅毒闢邪。重陽節的菊花補子也是闢邪的意思。

五毒紋補子,出土於明定陵

3.象徵拜神乞福

七夕節宮妃就穿天仙、玉兔補子、鵲橋補子,這裡祈求的可不是覓得如意郎君,那不是給皇帝戴綠帽嘛。這裡是祈求夫妻團聚的意思,嗯,大家應該知道團聚是什麼意思了吧,祈求皇帝恩寵。

鵲橋補子,北京藝術博物館

4.象徵天時的陰陽轉換

清明節,在古代又是「千秋節」,也就是我們說的蕩鞦韆的鞦韆,雖然明代不叫「千秋節」,因為帝后妃的生日叫「萬壽聖節」和「千秋節」,自然不能混用,但是,鞦韆活動還是有的。

鞦韆仕女

小結

讓宮妃一年換數次的應景補子,用圖形象徵節令,以與天時相應,這在前代是沒有的,它的出現和明朝的社會背景與民間風俗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規規矩矩的上班服補子有,接地氣兒的節假日補子也有。明朝的歷史服飾文化也是很有趣了。大家覺得為什麼會出現應景補子呢?

還請朋友們多多點讚支持,謝謝朋友們~

注參考資料:《明宮史》(明)劉若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中國古代服飾史》周錫保..中國戲劇出版社《中國神話傳說辭典》《明史》(清)張廷玉. 卷305宦官傳二「魏忠賢」《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沈從文.

相關焦點

  • 明代服飾研究(一)
    今日珩便將自己整理的明代服飾與諸君分享,以作參考。 明代服飾輝煌燦爛,突出特點為「漢官威儀」,集漢民族服飾之大成。明朝服飾上採周漢,下取唐宋,在繼承中又有創新,形成了明代服飾自己的特色,如明代官員補子,忠靖冠,六合統一帽等。其在中國古代服飾中佔有重要一席。
  • 明代「吉服」的應景紋樣
    到清代正式成為冠服制度中的一個專門分類。       傳統「吉服」指的是用于吉禮(重大祭祀等)的祭服,如冕服一類。隨著時代發展、節日與慶祝活動的增多,就需要一套專門的「吉慶之服」來應對各種喜慶的場合,因此明代就把用於嘉禮和各類吉慶場合的、比日常便服更為正式的服裝統稱為「吉服」。
  • 明代服飾
  • 明代服飾的時尚
    而我國的服飾發展到明代的時候,龍已經逐漸成為了皇帝獨有的象徵,於是在皇帝的服飾上也就逐漸出現了龍的紋樣。這些皇帝龍袍上龍的紋樣在明代發展到了頂峰,他們認為龍是神物並主宰一切,而皇帝作為一國之主也有主宰萬物的能力,以龍的紋樣來彰顯帝王的威嚴和統治。而龍也象徵著世間的富貴繁華,也表現出皇帝想要讓國家更加繁榮昌盛以及人們安居樂業的美好願望。
  • 中國古代到現代服裝史———明代服飾
    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明代服飾  明代政權建立後,曾力圖消除元代蒙古族服制對漢族的影響,「悉命復衣冠如唐制」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洪武二十六年(1393)才確定了許多主要服飾。由於明代政府非常重視農業,推廣植棉,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著也得到了改善。
  • 古代等級制度有多「森嚴」?看清朝文武百官的服飾,見分曉
    到了清王朝時期,等級制度達到頂峰,那麼,中國傳統的等級制度和清王朝時期的等級制度有什麼不同?官服等級制如何確立清帝國的盛世?今天就讓我們聊聊等級森嚴制度鍛造下的盛世帝國。一、中原王朝的等級制度,不斷發展的森嚴爵位制中原王朝統治歷經幾千年,而他的手段法寶,便是等級制度,公、候、伯、子、男等爵位,一級便是一級,除立過特殊軍功外,絕不能僭越。
  • 明代的官服制度:辨貴賤,明等威
    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自幼家貧輟學,十七歲入黃覺寺出家為僧,雖然出身低微、學識有限,卻很重視禮數,相信「古昔帝王之制,天下必定禮制,以辨貴賤,明等威」(《明太祖實錄》)。因此儘管王朝初建、百業待興,也還是投入了相當大的精力來制定新朝的禮制。服飾制度就是其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 幾分鐘看懂明代服飾風俗和服飾等級制度
    幾分鐘看懂明代服飾風俗和服飾等級制度(原創文章,作者楊培川已和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籤約,受維權騎士版權保護)文|楊培川從服飾風俗中可以看出一個朝代、一個時代的政治、文化、等級等方面的知識和歷史,今天培川君就來為大家整理一下明朝的服飾風俗、服飾等級制度的歷史
  • 撫古思今,遇見那時衣冠 省博「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29日...
    以中華傳統服飾為代表的東方服飾文化,在世界服飾文化的寶庫中獨樹一幟。明代服飾上承周漢,下取唐宋,是中國古代服飾藝術的典範,對後世及周邊國家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9月29日,由山東博物館與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將在山東博物館二樓12號展廳開展,展期暫定為3個月,帶觀眾近距離感受明朝服飾的端莊儀態與宏美氣度。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到了唐代,服色制度取代了冠帽識別方式。此時的服裝分成兩類:一類是繼承了中原文明傳統的漢式冠冕衣裳,用作祭服、朝服和較朝服更簡化的公服;另一類則吸取了北方遊牧民族的特點,使用便捷、實用的幞頭、圓領缺骻袍和烏皮靴,用作平日的常服。隋唐以後,公服和常服也納入了服飾制度的範圍。漢族傳統服制和吸收遊牧民族服飾部分特點的「雙軌制」,適應了傳統社會禮儀等級制度和日常實用的需要。
  • 瑤族服飾傳統紋樣剖析
    漫漫四千年,處處荊棘地,如此惡劣的生存環境,限制了那些需要固定場所或不易移動的大型藝術的創作。而能隨時隨地跟人走、又易於保存的服飾,可以為人們提供表達或「記錄」各種文化信息的廣闊天地,因而成為瑤族人民特別鍾愛的文化傳承工具。以固定形態和特定含義出現於服飾上的傳統紋樣,以一個個形象、鮮活的文化符號,凝聚著整個瑤族文化的靈魂,成為民族文化的表徵。
  • 古今之義,服為尤重:清朝「補子」制度下暗藏的等級觀念
    引言在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中,服飾文化作為一項極為優秀的文化存在璀璨的長河中,每個時期的服飾文化都有代表著本時期的特色與風採。官服上的補子作為人們身份、等級與地位的象徵,是封建禮教制度在服侍方面的一個重要表現。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裝飾紋樣等介紹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鄧啟耀的《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一書中說: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以龍圖案作為服飾的主要裝飾紋樣。首族龍頭上長牛角便是農業意象的典型描寫,苗族認為牛、龍相通,有時視牛、龍為一物,牛變龍(龍牛),牛角龍,都有牛,可見苗族龍頭上的那對牛角象徵牛、龍合一,不是隨意添畫的。苗族龍、牛合體有兩個根源:(1)龍主水,牛耕地,它們與農業生產有關係重大的一致性。苗龍有山龍、水龍之分,按苗族的說法,山龍居地上管莊稼,水龍居河海管雨水,山龍實際上就是牛的屬性。
  • 「明代服飾尖貨」:大明衣冠圖志
    為此,藝術頭條「文博直播間」特別推出了「明代服飾尖貨」專場。這次直播「供貨商」為大名鼎鼎的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共推出30餘件明代原件服裝,及書畫、金銀器、配飾等50餘件,讓你穿越時空,和明朝人一起,做個精緻的豬豬女孩!閒話少說,一起來看看我們今天的1號寶貝!
  • 設計學 | 廣東客家服飾紋樣分析
    廣東客家人作為南遷漢人,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紋樣仍保持了漢族服飾文化的審美習慣。廣東客家服飾圖案體現了中國民間傳統吉祥圖案的文化積澱,在自然環境、民族遷徙、民間信仰、民族雜居、文化特徵等各個因素的影響下,最終形成了廣東地區獨具特色的客家服飾紋樣文化。 服飾的紋樣能夠增添服飾面料和色彩的多樣性。
  •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專題講座18日下午省博開講啦!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要開講啦!10月18日下午14:00-15:30,由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先生帶來的「承前啟明:朱檀墓出土龍袍在中國服裝史上的地位」專題講座,即日起面向廣大觀眾開啟預約。通過這個展覽,觀眾不僅可以觀看那些珍貴的明代服飾,更能通過面料展示、3D數字投影等展區親身體驗服飾的質感和紋飾的華美。在看過展、帶著精美的文創回家之後,展覽還給大家帶來了更加豐富的講座活動,讓您可以深入了解明代服飾的技術發展和文化內涵。經常到山東博物館參觀的觀眾一定知道山東博物館有一個必去展覽:魯王之寶——明朱檀墓出土文物精品展。
  • 千年時尚 尋禮衣冠——「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側記
    「我討厭你的飛魚服,還有那把刀。」這是電影《繡春刀》裡的一句經典臺詞,在各類影視劇和小說中,錦衣衛被刻畫成冷血無情、殺伐果斷、智慧與武功並存的「王牌特工」。一襲「飛魚服」成為錦衣衛的標配。但是身著「飛魚服」就一定是錦衣衛嗎?其實不然,在明代,不僅錦衣衛可以穿飛魚服,孔府衍聖公也穿飛魚服。
  • 真相是「衣冠制度,悉通乎中國」
    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夏四月,李祹又奏請賜世子冕服。從朝鮮國王的不斷請賜中,可以看出其對中華服飾文化的仰慕和對服飾等級制度的重視。嘉靖時期,朝鮮陪臣在議論本國冠服制度時,就主張效仿中國變革以「從時王之制」者,認為「中朝必嘉其同文同軌之化」、「儀章制度,皆效中華,中朝所以待我國異諸外國」等。明也極贊朝鮮「文物存商制,衣冠備漢儀」。
  • 霸氣的帝王服飾,古代天子穿衣服,原來這麼講究!
    《大秦賦》的時代背景是戰國末期,這一時期的服飾風格非常古樸、穩健、厚重、大氣,天子的服裝就更不用說了,威嚴尊貴!今天帶大家來看看春秋戰國時期,天子、帝王的常見服裝樣式!先秦時期服飾的等級制度和品類已經非常齊全了,像宮室中拜天地、敬鬼神時用專門的祭禮服,上朝大典時有朝會服,日常活動有常服,婚嫁之儀專用婚禮服等等。
  • 30餘件明代服飾文物山東博物館展出 重現「大明風華」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9月29日在濟南開幕。 趙曉 攝中新網濟南9月29日電(趙曉)由山東博物館與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9月29日在濟南開幕,共展出30餘件明代服飾文物,從禮儀文化、織繡技術等多角度為觀眾重現「大明風華」。此次展覽共展出30餘件明代服飾文物,體系完整、保存完好、色彩鮮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