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東晉的司馬睿初到江東時人才不附?他告訴我們怎麼吸引人才

2020-12-14 一騎煙塵論古今

一、晉愍帝之時,西晉還有多少實力?

公元三一三年四月,西晉的晉懷帝司馬熾在平陽(今臨汾)被匈奴漢主劉聰所殺,消息傳到長安。關西群雄立刻擁立司馬熾的侄子,司馬炎的孫子司馬鄴為皇帝,也就是晉愍帝,這是西晉最後一個皇帝。司馬鄴才十三歲,本人沒有任何的實力背景,因此輔政的是索綝。

索綝是西晉著名草書書法家,號稱「敦煌五龍」之一的索靖的第五子,這是一個從小就有安邦治國理想的人。

索綝輔政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全國戰區劃分成兩個,陝西以東及陝西以西,其中,陝東戰區以琅邪王司馬睿為左丞相、大都督;陝西戰區以南陽王司馬保為右丞相、大都督。

司馬睿鼎鼎大名,乃是後來東晉的開國皇帝。司馬保是南陽王司馬模的兒子,也是東海王司馬越之侄子。司馬模在長安被劉粲俘虜並殺害時,司馬保在上邽(今甘肅天水),司馬模死後,司馬保就承襲了南陽王的爵位。

晉愍帝稱帝時,西晉尚存的勢力除了關西地區之外,還有四個比較大的軍事集團,江東的司馬睿,并州的劉琨,幽州的王浚,還有秦州的司馬保。

二、一個沒有名望的人如何才能很快吸引人才?

公元三0七年的九月,司馬睿帶著心腹王導來到江東建業(今南京),卻不被看重名氣和資歷的江東士人看好,江東地區在三國時代自成一國,地理位置特殊,又有長江天險與中原分隔,因此經營這一地區無異於治國,需要的是治國之才,因此他們認為無名氣和資歷的司馬睿也將只是匆匆過客。

司馬睿來到江東,乃是「吳人不附」,一個月後,還是「士大夫莫有至者。」這並非是說江東士人全是有骨氣者,而是在司馬睿身上看不到投資回報的前途,因此連拍馬屁的都不來。

司馬睿遇到的情況,和當初想吞併江東自立的陳敏遇到的情況完全一樣,不過陳敏採用的辦法是武力強迫,而司馬睿卻看似毫無動靜。

其實,司馬睿和王導心裡也著急,二人懷揣經營江東的理想而來,如果不能在江東打開局面,很快司馬越便又會另委他人。

王導著急之餘,想出一條計謀。

他讓自己的從父哥哥,現任揚州刺史的王敦前來建業,而王敦的名氣是響徹海內外的。

王敦是武帝的駙馬都尉,其老婆乃是武帝女兒襄城公主,此人眼睛長得很奇特,史載「有奇人之目」王導對他這個哥哥的評價乃是 「心懷剛忍」;而潘滔對王敦的評價則是「蜂目已露,但豺聲未振,若不噬人,亦當為人所噬。」此人胸懷寬廣,能屈能伸,而且關鍵時刻能做到心狠手黑。

王敦最為天下人樂道的有兩件事。

一件是王導、王敦兩兄弟在國舅王愷家的兩次喝酒,王愷每次請客飲酒,常有美人做伴,有次吹笛的女伎走調,王愷便讓拖出殺之,左右無不為之變色,而王敦卻「神色自若」;又是一次在王愷家喝酒,王愷讓美女行酒,並聲明如果客人不將杯中酒喝完就殺行酒美女,到了王敦這裡,他卻故意不喝,身邊美人「悲懼失色」,卻「傲然不視」。

結果三個美人死於刀下,王敦仍是不喝。王導後來責備王敦,王敦理直氣壯:「他自己殺他家裡的人,跟你有什麼關係!」

另一件乃是從青州刺史一職調任首都洛陽任中書監時,將自己老婆身邊百餘人的侍女丫鬟全數送給青州將士,將金銀寶物全數捐出後,身邊不帶一兵一卒駕駛單車回到洛陽。

由於看出司馬越的不仁,為避禍王敦便離開洛陽到了揚州任刺史。

此時,王導將自己的這個老兄請來,對他說道:「琅邪王雖然仁德兼備,但名氣不響,哥哥你已經名揚四海,我們這裡需要你多幫襯啊。」對自己的弟弟,王敦自然沒得說。

到了九月的秋季,江東的習俗,人們要在水邊舉行祭祀以驅趕不祥,此番最是熱鬧的時候,不管職位高低,地位貴賤,人人皆會參與,於是,王導便精心安排了一場秀。

司馬睿坐在轎子上觀看祭祀,神態頗具威儀,而身邊王導、王敦等一般才俊皆騎馬跟隨,並特意打出繡著各自名號的大旗。

在人群中的江東名宿顧榮、賀循見到如此陣勢,便看出司馬睿非陳敏之流可比,相繼拜倒於道路兩旁,而這一切,被王導安插在人群中的便衣看得一清二楚。

回到府中,王導對司馬睿進言:「古之王者,對治下的老者長輩從來以禮相待,而對治下的風俗也是尊重有加,誠懇待人,如此方能召集天下英雄。」 司馬睿點頭稱是,王導進而獻計:「今天下大亂,國家四分五裂,大王正在創業階段,正是用人之際,顧榮、賀循二人乃是江東士人的表率,深得江東豪俊之望,不如就用這二人來籠絡人心,如二人來附,則得江東士人之心,不愁沒有人才。」

司馬睿來到江東,便懷揣效法孫仲謀,利用長江天險建立自己基業的想法,聽完王導一席話,司馬睿點頭稱善,命王導代表自己上門請顧榮、賀循二人出山。

顧、賀二人已經見識了司馬睿的氣質,心中已有歸附之心,而王導來見,又給了二人一個臺階,二人便欣然應命而至。

二人的到來,引來江東大批才俊,如紀瞻、卞壼、周閗、劉超、昔日東吳名相張昭的曾孫張闓及孔衍等。

默默無聞,毫無名望的司馬睿初到江東是吳人不附,可是通過王敦和王導一同亮相,就引得江東大批士人接踵而至。這給現代人最大的啟發就是,不是我們沒有資源,而是缺乏調動整合資源的想法和能力。

三、理想之下的行動,也許並不一致

人才問題是最重要的,這個問題解決之後,王導便又不失時機的向司馬睿進獻一個十六字的為政方針:「謙以接士,儉以足用,清靜為政,撫綏新舊。」此方針為司馬睿治理江東定下了基調,便是偏安江南,以韜光養晦,和諧發展為主,決不輕易參與中原地區的爭鬥。

王導的戰略很快收到實效,頓時「江東歸心」,司馬睿逐步完成了江東的全面控制,與戰亂的中原形成鮮明對比,司馬睿治下的江東,成了相對安定、和平和富足之地。

這一切都離不開王導的謀劃。

當大批中原的知識分子和老百姓南渡來到江東,王導又向司馬睿建議,開闢多個職位,收錄中原到來的俊傑,在幹部培訓班進行統一集訓後錄用。

對司馬睿的行為,王導常以要克制欲望,勤儉節約進行約束,司馬睿也深以為然,奉王導為「仲父」。

王導的威望和才能,得到當時士人的普遍認可。

桓彝,父親曾官至中郎將,此人很早便獲得盛名,素有節氣,曾官拜騎都尉;

周顗,安東將軍周浚之子,雖有被杜弢大軍追得到處亂竄的光榮歷史,也是「少有重名」,素有才幹,曾為司馬越之子司馬毗身邊長史;

桓、周二人相互敬重,當初一同從中原來到江東,桓彝首先與司馬睿相見,見面後對司馬睿的印象是「微弱」,頓時大失所望,回來對周顗說:「我們來江東只是暫避,打回中原才是我們的目的,但是司馬睿如此微弱,我們要想再回中原估計是不可能了。」

等到後來見過王導,桓彝便立刻改變了自己的看法,頓時樂觀起來,對周顗說:「我今天見到了管仲,不再發愁了。」

因為「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也一直是王導的心中志向。

而王導以莊老思想清靜無為治國的思想,在當時全國皆亂的時局下,也符合了渴望過和平安定生活的人們的願望,對江東的修生養息起到不少作用。

饒是如此,王導卻並不是領袖之才,並沒有開國君王般的雄才大略,這點從他的人才觀可以得到體現,王導的人才觀,不是如曹操般人皆可用,且人盡其才,而仍是循舊「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對兒混蛋。」的固有思路。

尚書陳頵上書王導,對現實的用人制度做出了全面的檢討:「中國之所以到了今天山河破碎的地步,根本原因乃是我們在用人上所採用的推薦制度有問題,這種靠關係用人的制度,使得大家為了各自利益競相推薦,其結果必然是重虛名而輕實事,幹得好不如說得好。」

他進一步對魏晉時期崇尚莊老哲學的做法予以批判。

「再加以世上流行的莊老哲學,將空談者視為弘雅,而將真正做事的視為俗人,造成國家公職人員疏於公事,法度不行,整個國家行政效率低下。」

最後給出了建議。

「先生既然有恢復舊山河的決心,便應當由現在開始,進行全面的改革開放,明賞信罰,在人才的選拔上不拘一格,量才錄用,使地位低下者皆有上升的空間,特別對為官者要通過考試,讓他展示自己的才能,然後才能隨才授任,在這方面要拋棄固有的只用漢人的觀念,昔日金日磾以一個匈奴俘虜的身份,七世服侍皇帝;由余出生戎狄,卻成為秦相。因此我們應當轉變思想,樹立科學發展觀,引進外來務實的踏實工作作風,抑制我們現在存在的華而不實的作風,然後大業可舉,中興可冀耳。」

對陳頵的建議,王導不予同意,因此他輔佐下的江東社會,仍然存在一個不公平的各階層流動機制,底層人士向上層流動仍然困難,能力仍然不能改變命運,美好生活靠的仍然是拼爸爸。

因此王導輔佐司馬睿治下的江東,自保尚可,活力卻不足。

相關焦點

  • 寧波江東打造長三角南翼服務業「人才高地」
    短短5個月,這一項目已吸引了包括太平洋保險、吉信佳等在內的諸多業內知名客戶群。一個更讓查宏遠覺得自己有機會「大展宏圖」的理由,在於江東區日趨成熟的金融服務業生態鏈。如今,從人力資源服務產業、金融服務業到法律服務行業、科技服務業、航運服務業,一個個成熟的服務業生態圈正在江東逐漸成形。
  • 司馬睿-司馬紹:琅琊王氏家族如何幫助司馬睿建立東晉
    但除此十六國之外,仍存有一些重要性不高的割據勢力。這個時期長度約百年,我們可統稱為「東晉——十六國」時期。我們行文,從正統視角先介紹東晉的權力交接,然後再選擇十六國中比較精彩的漢趙、後趙、前涼、前燕、前秦、後燕、各寫一篇,其餘則暫時略去,俟後有時間再補。
  • 看看一個真實的司馬睿吧,別以為開創了東晉就很厲害
    但是,我覺得,南遷這個事情,王導可以做,因為他不是皇室,但是司馬睿不能這麼積極,畢竟司馬睿流淌的是司馬的血,整個家族都不保了,這時候應該積極響應,為天下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可惜,整個皇室少了這點男兒的血氣方剛。北方一團糟了,南方的司馬睿完全沒有北上出兵勤王的打算。整天就是哀傷。公元316年,晉愍帝司馬鄴出城投降,司馬睿哭鼻子,在別人的恭維下,稱晉王。這事情標誌著東晉的建立。
  • 東晉孝武帝成功加強皇權的深層次原因及對東晉後期政局的深遠影響
    永嘉元年(公元307年)7月,東海王司馬越以琅琊王司馬睿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正式經營江東。不久之後,西晉覆滅,在琅琊王氏等北方士族的擁戴下,司馬睿渡江在建康即皇帝位。雖然司馬氏東晉立國根基不穩,但是自晉元帝司馬睿開始,歷代皇帝沒有放棄過鞏固皇權的努力。
  • 激蕩四百年:司馬衍英年早逝司馬嶽繼位,東晉漸漸走火入魔
    本文是長篇系列文章《激蕩四百年》的第119篇史書記載,司馬衍聰慧異於常人,但他繼位時年紀太小,由王導和庾亮輔政。王導和庾亮死後,他才得以親政理事。鹹康七年(公元341年)夏,司馬衍下詔以土斷方式將自江北遷來的世族編入戶籍,解決了北方僑民不納賦稅的難題,南北一視同仁。
  • 東晉十六國的末路
    江東的孫皓在國破之時,不知道是不是看出了司馬家族的腐朽,就在司馬炎滿臉堆笑和孫皓說——我那個「歸命侯」的椅子在北方給你放了好久,而孫皓也表示,我江南也有一把相同的椅子給你留著呢。司馬炎建立的西晉,也就短短地存在了37年,成為史上最短命的大一統王朝之一。
  • 五胡亂華:東晉初年的危機
    最後蹭一下熱度,某錘子竟然公然侮辱中國,並且放話他碰巧是個中國人。我學識有限,曾經認為愛國情懷是每個人都有的,實在無法想像一個人需要什麼樣的腦子才會如此,呵呵,收購蘋果,只靠錘粉就夠了。話不多說,回到正文,今天要說一下東晉。由於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基本上都是氣勢雄偉,影響深遠,唯獨晉,給人的印象實在不敢恭維,而如今到了偏安南方的東晉王朝,名將良相,也不差,可總感覺少點東西。
  • 【歷史揭秘】晉元帝身世之謎:整個東晉可能不姓司馬而姓牛
    在八王之亂以後,司馬睿依附於東海王司馬越,在漢主劉淵舉兵造反之後,中原的局勢開始惡化,司馬睿聽從了王導的建議,鎮守建鄴,並在王導等人的輔助下,以禮相待當地的土族,平叛叛亂,在江南得以立足。在316年的時候,晉愍帝司馬鄴被劉聰殺死,西晉滅亡。到第二年的三月,司馬睿便即位為帝,此時東晉王朝正式建立。
  • 張齊明:後人當思此憒憒——東晉中興名臣王導
    司馬睿名位不顯,也沒有自己的軍事力量,因此,如何立足江東就成為一個極為迫切的問題。江東地區早在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就納入西晉版圖,但卻一直沒有解決好「吳人不附」的問題,江東地區曾多次發生武裝叛亂。司馬睿移鎮建業之前,就發了兩次規模較大的叛亂:太安二年(303),石冰攻佔揚州,殺揚州刺史陸徽;永興三年(306),廣陵人陳敏自封為揚州刺史,再次發生叛亂。
  • 東晉宰相王導開創了長達一百年的門閥政治格局
    王導王導,東晉名相,出身於著名的世家大族「琅邪王氏」。他在西晉末年策劃協助了琅琊王司馬睿的南渡,開啟了東晉在江東的立國。王崇後代王祥在曹魏位列三公,到司馬炎代魏時,官至太保。王祥兄弟王覽,曹魏時任清河太守,西晉時拜光祿大夫。兄弟二人,地位顯赫,由此提高了琅琊王氏的聲望和門第。王覽共有六子,皆仕宦途。王導即王覽之孫,後來成為江東第一僑姓大族,王敦、王廙也是王覽之孫,和王導在兩晉之際輔佐司馬睿,形成了強大的家族政治勢力。
  • 東晉王敦起兵到底是什麼性質?為何勝利得很快,失敗得也很快?
    公元318年3月,晉王司馬睿在建康登基,正式宣布東晉建立。司馬睿登基時,傳出了一件君臣和諧的佳話。司馬睿即皇帝位時,百官站立兩廂。司馬睿非常誠懇地邀請王導一同登御座,王導不肯,司馬睿就勸,王導還不肯,司馬睿還勸,於是,王導說:「若太陽下同萬物,蒼生何由仰照!
  • 廣州:海外人才歸國第一站,靠什麼吸引人才
    剛閉幕的中共廣州市委十一屆十三次全體會議提出,建設人才強市,打造國際人才匯聚首選地和最佳發展地。面對日益激烈的城市競爭,人才將成為最寶貴的資源、最核心的競爭力。明天,2020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2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即將舉行。這場被稱為「中國海外留學人員交流第一品牌」的盛會,22年來吸引了全球140多個國家(地區)5萬多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
  • 為何東晉被稱為「王與馬,共天下」?
    對於大量北來人物,王導勸司馬睿收其賢人君子,與之圖事,面對南方門閥世族,司馬睿初到建康,南方門閥們一時不知所措,也是王氏兄弟網羅南方世族,站在了司馬睿身邊,這樣才促成了北來世族與吳地門閥聯合建立了東晉。
  • 王與馬共天下,東晉的四大家族(上)
    人微言輕,沒什麼野心的司馬睿攜家眷來到山東琅琊一帶,在這裡他結識了王氏家族。後來東海王司馬越打敗了成都王司馬穎和河間王司馬顒,將晉惠帝迎還洛陽,開始專政。司馬越任司馬睿為安東將軍,負責鎮守建鄴(今江蘇南京市)。司馬睿在琅琊王氏的幫助下,拉攏當地士族,很快在江東建立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 東晉建立,皇帝就是一個擺設|兩晉南北朝史話連載10
    第二年,司馬睿稱帝,建立政權,史稱東晉(317-420),定都建鄴(今南京)。愍帝名鄴,為避諱,把建鄴改成了建康。司馬睿即晉元帝。因建康在洛陽以東,故史稱東晉。01、皇族遠支司馬睿司馬睿是司馬懿的曾孫,15歲時襲父爵為琅琊王。其祖父司馬伷、父司馬覲都不曾建樹功業,又是遠支,故在皇室中的地位並不顯要。
  • 從東晉到北魏 琅琊王司馬金龍和一部文化融合史
    司馬氏北奔示意圖司馬金龍的成長受到了江左貴族文化和塞北鮮卑遊牧文明的雙重影響,可以說是東晉、北魏文化融合的天選之人,這就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王的家族左駿說:「我們想通過司馬金龍,先講他的『前世』,也就是司馬金龍的父親和祖輩生活的地方,以東晉建康城(今南京)為中心的江南地區。所以這就形成了第一章節『王的家族』。 第一章節中,又分為士人的『風度』和『雅集』兩個小部分,架構出一個我們可以想像的魏晉風流,當然博物館的陳列是以文物及文物之間的組合來呈現。」
  • 第六十五戰:東晉立國(1)時間緊、任務重、無資源的「諾亞方舟」
    這南北兩條線的三百年平行不相交,使得中華文明成功挺過了本來的「凜冬長夜」。大江南北在最終在文化、藝術、科技上收穫了雙豐收的大融合。中華文明不斷檔,中華文化大升華,中華民族大融合。這一章,至關重要。傳統意義上人們認為東晉的建立很理所當然。北方待不住了,肯定得往南面搬啊。
  • 中國丞相演義:王導,東晉首任丞相,廉潔為相死時家無存糧
    「八王之亂」中最後個捲入的東海王司馬越比較有頭腦。他的封地在長江下遊一帶,與戰亂頻繁的中原相比破壞較輕。他佔據的封地可進可守,可以作為稱霸天下的根據地。司馬睿奉司馬越之命鎮守下邳,他看中了王導的才能,與王導結為知己,共謀大業。王導是西晉鎮軍司馬王裁之子、王洐的族弟,王導少年時就「識量清遠」,被人譽為「將相之器」。
  •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滅司馬天下者,亦是司馬懿漏殺之人
    有句老話說的「父債子還」,大部分歷史記載的滅亡東晉的是劉裕建立的劉宋政權,但是真正把東晉司馬氏送上末路的卻是桓溫、桓玄父子,這兩位桓家人,可是和司馬家是世仇啊,桓家出自高平陵事變中被誅三族的桓範,是此次事變的漏網之魚,所以有司馬懿漏殺之人,奪取司馬天下的說法。
  • 桓楚:短暫取代東晉的政權
    元興二年(403年),東晉權臣桓玄強迫晉安帝禪位,建立桓楚政權。但桓楚僅存在半年,就被劉裕消滅。那麼桓楚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桓溫奠基永和元年(345年),東晉朝廷任命桓溫為都督荊梁四州諸軍事、安西將軍、荊州刺史。永和二年(346年),桓溫見成漢國勢衰落,請求出兵討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