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認路是件很讓人頭疼的事。
不是說這裡的路多,而是很多道路的名字裡,都深藏著各種「陷阱」。
比如,越秀區有條禺山路,番禺區有條禺山大道;越秀區有個大唐街,海珠區和南沙區則都有個大塘村。即便使用導航軟體,如果你不睜大眼睛看仔細,稍有不慎也會走錯路。
不過,這種考驗還只是入門級的。
後面要說的更複雜。
1965年時的海珠廣場
海珠之名,得於廣州珠江中的海珠石。有關此石,在廣州流傳著一個神話故事。秦漢時期,趙佗在廣州建南越國,他有一顆鎮國之寶,稱「陽燧寶珠」。趙佗死後,這顆寶珠成為陪葬品。當時有一位書生叫崔煒,很想見識一下這顆鎮國寶珠。他因救活了仙女玉京子,仙女為表謝意,讓崔煒到趙佗的墓穴地宮中去探訪。趙佗就把寶珠送給了他。後來,這顆寶珠被一位波斯商人重金購得,取名「摩尼珠」,準備帶回波斯國。有一天,船至廣州城南大江,兩岸風景秀麗,他情不自禁地拿出寶珠欣賞,突然狂風大作,波浪翻滾,寶珠化作一道白光射入江中,變成一塊巨石。到了夜晚,巨石如明珠一樣閃閃發光,人們就把巨石稱為「海珠石」,同時,把廣州城南的這條大江稱為「珠江」。
經過長年的泥沙衝擊,海珠石逐漸與珠江北岸陸地部分連接。不過,直到民國初年,珠江兩岸尚無橋梁,交通不便。彼時,河北岸集市繁榮,南岸則生活無著。因此,當時廣州曾流傳「寧要河北一張床,不要河南一間房」的說法。
這樣的狀況在20世紀20年代末得到改善。陳濟棠主政廣東時期,廣州市政府決定興建跨珠江橋梁。1929年12月1日,廣州第一條跨越珠江兩岸的海珠橋開始動工,以大洋103.2萬兩造價由美國慎昌洋行承辦,馬克敦公司公開承建。經過3年多的施工,大橋於1933年2月15日正式落成通車,橋的南北兩邊,裝上國民政府主席胡漢民題寫的「海珠橋」。
此橋建成後也是命運多舛。1938年,侵華日軍從大亞灣登陸,攻佔廣州,國民黨廣州警備司令部根據上級命令,對海珠橋進行局部破壞,防止為日軍所用。抗戰勝利後,大橋經修復後恢復通車,可是沒幾年,國民黨在內戰中失敗,離開廣州前,再次炸毀了海珠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用了約半年的時間重新將海珠橋修復,之後海珠橋經歷了多次擴建和加固,橋的兩旁增加了單車道和人行道,老的橋體被嵌在中間,一直使用至今。
海珠廣場建於1953年,是廣州唯一的濱江廣場,其規劃和興建,除用作市民公園之外,更為重要的是擔當著當時廣州城市交通樞紐的重要角色,貫穿主城區的幾條交通幹線,到達海珠廣場後彼此會合,與廣州唯一一座架通珠江南北的大鐵橋——海珠橋相連,通向珠江南岸。
海珠區在新中國初期名為河南區。一般認為,是因其位於廣州珠江南岸的緣故。1960年8月,河南區改名為海珠區,名字來源還是與海珠石有關,取「海上明珠」之意。
大多數人知道黃埔這個名字,應該是從黃埔軍校開始的。但黃埔的歷史,遠比黃埔軍校要悠久的多。有關黃埔的由來,有兩個故事。
一說環繞黃埔南海神廟的珠江段,古稱為「黃木之灣」,沿河兩岸都稱為「黃木」。由於粵語發音的關係,久而久之就變成「黃埔」。另一種說法是,珠江岸邊原有個鳳浦村,清代的時候這裡停靠了許多外國商船。外國人發音不準,老是把「鳳浦」說成「黃埔」,久而久之,「鳳浦」就成了「黃埔」。
由於泥沙衝積,早年間停泊商船的黃埔港只能沿江岸向外拓展。老港現稱黃埔古港,就在黃埔村邊上。但這兩個地方在行政區劃上卻屬於海珠區。同樣,廣州著名的黃埔大道也不在黃埔區,大部分位於天河區,只有部分支線在黃埔區域內。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與黃埔區早年反覆建、撤的經歷有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並無黃埔區一說,現今黃埔區所轄地域歸番禺縣管轄。1953年1月,第一次以黃埔為名建立區級建制,管轄範圍:東至廣州冶煉廠,南至黃埔新洲,西至員村,北至吉山,下轄16個鄉、2個鎮和45個自然村。今天的黃埔大道、黃埔村和黃埔舊港,當時均在黃埔區管轄範圍之內。黃埔大道的修建,也是在這一時期。按一般慣例,命名為黃埔大道,一點毛病沒有。
但是,3年後,黃埔區即被撤銷,併入廣州市郊區,1960年第二次建立區級建制,不久再次撤銷,之後又經歷了建立、撤銷、合併以及管轄範圍的調整,直到2014年,國務院同意撤銷廣州市黃埔區、蘿崗區,設立新的廣州市黃埔區,今天意義上的黃埔區才真正定型。不過,經過近70年的歲月流轉,當年很多以黃埔為名的村落、道路現在都花落別家。
期間,也有人對此提出異議。比如,天河區有政協委員認為黃埔大道(天河段)存在「明顯的地域、認知、管理錯位」,容易產生「名不正、言不順」的錯覺,建議黃埔大道更名「天河大道」。政府管理部門人員認為,黃埔大道沿途單位、建築物、戶籍人口眾多,一旦更名,包括門牌、身份證、戶口本、工商註冊登記證、稅務登記證等在內的各種證照、法律文書、規劃設計圖表以及檔案資料等都要作出相應的變更或變更說明。更名工作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都將是巨大的,基於此,決定即使產生錯位也不更名。
的確,路名只是個符號,叫啥其實不重要,再不順,叫久了就順了。只是,對那些初到廣州的新人可能不太友好,畢竟,要讓他們明白黃埔大道為何不在黃埔,需要費一番功夫。
白雲區,以區內有白雲山而得名。白雲山因每當雨後天晴或暮春時節,山間白雲繚繞,蔚為奇觀,故得此名。同黃埔區相似,白雲區雖然建立較早,但也隨著廣州城市的發展而經歷了多次合併、調整。
白雲地處廣州郊區,新中國成立後並未獨立設區,歸廣州城郊管轄。1951年8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將城郊7個區合併為白雲、西村、新滘、芳村4個區。3年後,4個區合併為新滘、白雲、黃埔3個郊區,之後又成立了中共廣州市近郊黨委、廣州市近郊人民委員會,改為縣一級機構。
此後,伴隨著城市化進程,作為郊區的一部分,白雲區的建制和行政區劃反覆變動,有的地方劃出去給其他區,有的劃出去又劃回來。1987年1月23日,廣州市郊區更名為廣州市白雲區,列入廣州市城區建制,面積1042平方公裡,轄12個鎮、3個行政街,另有1個漁業聯社。
廣州解放後,中南軍區司令部航空處南下接管組接管白雲機場,不久移交民航廣州辦事處。1950年8月1日上午,整修後的白雲機場正式對外通航。
作為華南地區中最為重要的航空樞紐,白雲機場的飛機起降架次越來越多,到1980年躍居全國機場第一位。此時,原有的設施、設備已遠不能適應發展需要,為此多次進行改建、整修、擴建。但白雲機場地處廣州市區邊沿,淨空已遭破壞,無擴建潛力,為此不得不另尋他處修建新機場。1997年7月2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遷建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的項目立項。
1996年12月,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公司對機場停機坪進行改擴建
當時,新機場選址的競爭十分激烈。因為新機場作為我國民航三大樞紐機場之一、國內首個按照中樞機場理念設計和建設的機場,具有唯一性,可以預見,未來幾十年內,華南地區不會出現第二家如此大規模的機場。最終,新成立的廣州市花都區憑藉充裕的土地資源、優良的生態環境、發達的交通網絡等,爭取到這一稀缺資源。
2000年8月,新機場開始動工。四年後,新機場建成啟用。因白雲機場在國際國內都已廣為知曉,出於沿襲和便利的緣故,新機場沒有改名,仍叫白雲。
按照這一規定,上述的所有重名都符合規定。從另一方面講,對這些重名的路名進行重新命名,工程量無疑是個天文數字。
所以,如果想去廣州不迷路,能做的也只有睜大眼睛,看好導航軟體的細節吧。另外,不管去哪,都要說清楚去處的全名,否則,你就會遇到的士司機的「靈魂拷問」。
參考資料:
1.廣州市越秀區、黃埔區、海珠區、白雲區、花都區等政府官網;
2.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廣州市志》(卷1),廣州出版社1999年;
3.廣州市地名委員會、《廣州市地名志》編纂委員會:《廣州市地名志》,香港大道文化有限公司1989年。
本文經「國家人文歷史」(微信ID:gjrwls)授權轉載
作者:番茄汁
封面圖源:Apple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