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本市啟動首批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試點,一年來,首批試點街鎮通過與專業組織和機構合作,在社區內廣泛開展老年認知障礙的宣傳教育、風險測評、早期幹預、家庭支持、資源連結和平臺建設等探索,取得了較好成效。
為此,市民政局決定繼續開展試點工作,我區四川北路街道、曲陽路街道、嘉興路街道等3個街道成為第二批試點單位,江灣鎮街道作為首批試點單位評估合格單位,也將繼續開展試點工作。
政策引領破題 資金保障有力
為確保試點持續性、長效性,一年來,市民政局給予了試點項目穩定的政策支持及資金保障。
每一批「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試點」均為期三年,市民政局專門出臺了《上海市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指引(試行)》,要求參與試點的各區、各街鎮在政策指導下開展試點建設。
同時,「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試點」的項目經費由市區兩級給予支持保障,三年試點周期,區、街鎮按照不低於1:1配套。
創建「社區老年認知障礙支持中心」 給認知障礙老人別具一格的友好空間
一年來,各試點街道普遍依託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等設施,建立「社區老年認知障礙支持中心」,從標識到空間設計,都具有認知障礙友好化特色,滲透著以老人為本的理念。
首批試點街道中,我區江灣鎮街道積極落實項目場地,共設置3處項目支持點,為第一市民驛站老年人日間照護站、第二市民驛站長者照護之家、第三市民驛站老年人日間照護站,其中第二市民驛站長者照護之家為項目支持中心,三處站點可實際使用的面積均為50平米以上。
開展風險測評 讓「早期徵兆老人」不再錯失黃金幹預時間
作為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試點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認知障礙風險測評十分關鍵。儘早介入認知障礙老年人的病程,就意味著可以通過專業訓練延緩病程發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截至11月30日,江灣鎮街道開展社區風險測評達到4671人,為社區內的輕度認知障礙老年人及認知障礙老年人提供非藥物幹預訓練或專業療法53次,共計865餘人次。認知障礙家庭支持相關課程活動開展11次。
及時開展早期認知幹預 讓專業力量幫助老人在快樂中延緩病程
早期幹預主要是對存在認知障礙早期症狀的老年人進行幹預訓練,江灣鎮街道老年人認知障礙支持中心針對認知障礙老人提供專業的服務硬體設施,包括康復訓練設施、工具及充裕的活動、社交、休息空間,且每周為老人提供特色的幹預活動,如音樂療法、身心機能操、益智訓練、運動療法等,探索一系列非藥物幹預方式,讓老年人擁有更多幹預選擇,在接受幹預的同時,收穫快樂和自信。
提供家庭支持服務 讓家屬得到照料賦能和心靈喘息
在試點過程中,還有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實踐,即「家庭支持服務」。專業社會組織在社區落地家屬支持中心,開展家庭照料者培訓和心靈喘息活動,逐步建立起一套豐富全面的家庭服務體系。
例如,江灣鎮街道針對輕度認知障礙老人可以轉介第一市民驛站的日託服務,對於需要長期照護的中重度老人可以轉介入三門路長照及銀康老年公寓記憶家園。銀康老年公寓記憶家園與上海市民政第三精神衛生中心建立了持續「醫養合作」機制,為項目中需要專業醫療診斷和幹預的老人提供專業醫療保障。
專業社會組織依託友好社區項目建立的各方合作網絡,也能更好地從家庭需求出發,提供相應的照護建議、專業服務的轉介對接,讓長護險、認知障礙床位等已有政策和資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社區各方參與 共建社區記憶防線
現實生活中,出於對「老年痴呆」的誤解和偏見,許多認知障礙患者和家庭都有一種病恥感,一些認知障礙老人會「躲」起來逃避面對,或是被家屬「藏」起來。
為此,試點過程中,在面向老人和家庭直接服務之外,特別將「社區友好網絡建設」和「友好文化營造」納入政策指引及評估範圍。在試點建設指引的引領下,社區動員能力被逐步激發,認知障礙相關的科普倡導、公眾腦健康教育也來到了更多市民身邊。
希望通過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擴大,從老年人到下一代,從企業到個人,讓愛與理解串聯起社區的記憶防線。
【來源:上海虹口門戶網站信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