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發布首個社區認知症白皮書 長徵橋社區患有認知功能障礙的有...

2021-01-08 杭州網

都市快報訊 你知道什麼叫認知障礙症嗎?

「就是老年痴呆吧?」

「我媽媽已經完全不認識我們了。」

「我公公生活不能自理了!」

……

11月23日下午,「守護愛的記憶」——打造認知症照護服務杭州樣本主題活動在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舉辦,現場發布杭州首個社區認知症白皮書。

根據認知症患病率測算,杭州179萬多的老年人口,認知症患者達到了9.5萬。多數認知症老人選擇居家養老。同時,杭州設立認知症照護專區的有32家養老機構、認知症照護床位僅2100餘張,居家養老中存在對認知症認識不足、照護能力欠缺等難題。

住在長徵橋社區的王奶奶89歲,與孫女相依為命,平時孫女忙於工作,無暇照顧奶奶,近來,王奶奶跑出去幾次發現找不到回家的路,經診斷,患上了認知障礙症。於是,孫女上班的時候,王奶奶就把自己鎖在家裡,吃前一天剩下的飯菜……

為了能更精準服務像王奶奶這樣的認知症老人,讓他們幸福而有尊嚴地安度晚年。今年8月至9月,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組織調查人員對拱墅區小河街道長徵橋社區75周歲以上老年人挨家挨戶上門走訪,並對465份有效調查結果數據做了系統分析,最終形成白皮書。

根據白皮書,患有認知功能障礙的有359人,佔比77.2%。不同程度認知功能障礙的老人,對各類服務需求和迫切性各不相同,健康管理、情感慰藉、生活援助等需求排在首位。白皮書也提出了相應對策,建議全市建立統一的認知症篩查工作機制,出臺認知症評估標準等規範化文件,加快推進養老機構認知症床位、家庭養老床位建設以及認知症友好社區建設等,以滿足認知症老人入住機構或居家養老的不同需求。

「對輕度認知症老人,可通過連結資源、小組活動、康復訓練、早期幹預等措施,延緩病情發展。對中高風險人群要定期篩查,早發現早幹預。通過陽光老人家、日間照料中心等與養老機構、醫療機構建立合作關係,提供專業託管、照護服務,保障認知症老年人能夠從容、安詳、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張侃從專業角度告知大家如何面對和延緩認知症。

活動現場還成立了認知照護智媛工作室,並公布認知症服務熱線(0571)85805680諧音幫我幫您,我來幫您。

工作室由2020年浙江省技能大賽養老護理大賽冠軍獲得者曹媛領銜,協同養老護理技師、社會工作督導、心理諮詢師、護士等參與,未來將為有需求的認知症家庭及照護者(護理員)提供技能培訓,針對早期認知症老人及時介入幹預,提供情緒疏導、技巧諮詢等服務。

此外,現場還成立了關愛認知症慈善基金,用於認知症照護培訓、公益講座、康復訓練、困難救助等。

相關焦點

  • 近八成老人存在認知功能障礙
    每三秒增加一人,這是全球認知症患者的增加速度,那麼我們身邊的老人情況如何?近日,由杭州市民政局主辦、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承辦的「守護愛的記憶——打造認知症照護服務杭州樣本」主題活動上,杭州市首份《社區認知症白皮書》(下稱《白皮書》)發布。
  • 杭州民政局調查顯示:75歲以上老人認知功能障礙者佔比77.2%
    首份《社區認知症白皮書》在杭州發布(夏學民)中國報導訊 2020年11月23日,杭州發布《社區認知症白皮書》。據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主任趙胡明介紹,今年8至9月該中心用時40天,組織20多名調查人員對杭州市拱墅區小河街道長徵橋社區75周歲以上老年人挨家挨戶上門走訪,共調查719名老人,實際收回有效問卷465份,調查內容為認知症篩查和養老服務需求調查。
  • 上海護理解讀|降低認知功能下降和認知障礙風險指南
    《上海護理》發布《2019版降低認知功能下降和認知障礙風險指南解讀》,針對降低認知功能下降和認知障礙(本指南中的「認知障礙」特指原發性或神經退行性認知障礙)的預防,提出了多項建議,對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以及大眾都有非常積極的借鑑作用。
  • 上海建設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
    9月21日是「世界阿爾茲海默病日」,也是上海啟動「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試點」一周年。上海市民政局數據顯示,去年首批參與試點的28個街鎮中,有27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上海是全國首個建設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的城市。陳躍斌介紹,上海的試點主要有三大特色,一是「重心下移」,社區接收更多從輕症到重症的老人進行幹預治療;二是關口前移,早發現、早評估、早幹預,制定了專門的評估手冊,並深入社區對老人進行全面篩查;三是關注家庭陪伴,著力營造社區友好環境。
  • 「社區宣教+園藝療法」 虹梅街道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成效初顯
    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試點2019年9月上海市民政局正式啟動了「上海市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試點」工作,虹梅街道和全市其他27個街鎮一起成為首批試點社區。上海市民政局表示相關試點初顯成效,首批參與試點的28個街鎮中,有27個街鎮取得階段性成果。
  • 長寧區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有了「一本通」
    新民晚報訊 (通訊員 顧志遠 記者 屠瑜)今天上午,長寧區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擴大試點推進會在華陽路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舉行。圖說:推進會現場 長寧區民政局供圖會議發布了《長寧區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實踐指南》,該指南由長寧區民政局會同上海盡美長者服務中心共同編制,在總結提煉首批試點街道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照長寧在全市發布的「兩個標準」,即《長寧區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標準》和《長寧區社區和居家認知障礙照護規範》,進一步細化友好社區建設主要內容
  • 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啟動全國首個認知功能篩查公益活動
    為進一步提升公眾對認知功能的認識,推動認知功能下降狀態的早辨別、早幹預,提升全民健康幸福感,8月14日,全國首個認知功能篩查公益活動啟動儀式在海南西普會上成功舉辦。該活動是由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主辦,將在全國超過30個省的連鎖藥店內配備專業人員和認知功能檢測量表,開展全民認知功能免費科普行動、免費認知功能測量服務,推進全民正確認識「認知功能」。據悉,福建設有篩查點的藥房有:鷺燕大藥房、海王星辰健康藥房、高濟宜又佳醫藥、高濟百泰大藥房等多家連鎖藥店,有需要的市民可前往參與免費篩查。
  • 上海建設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
    在上海市靜安區大寧路街道認知障礙社區支持中心,70歲的血管性痴呆症患者陳阿姨經過過去半年的訓練後,情況有了較為顯著的改善——最近一次評估分析蛛網圖中,她的語言能力權重又進步了15%。正在「上課」的老人。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攝來自上海市民政局的數據顯示,去年首批參與試點的28個街鎮中,有27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 浦東塘橋街道為認知障礙老人設置「前哨戰」
    隨著塘橋養護院正式啟用、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創建的收尾,以及社區養老體系的不斷完善,塘橋「15分鐘養老服務圈」即將完成,讓老人能夠在家門口安享有溫度、高質量的晚年。醫養結合的社區樞紐塘橋養護院項目位於徐家弄路99號,總建築面積近一萬平方米。
  • 上海發布最新認知障礙服務地圖,141家服務機構可一鍵查找
    在啟動儀式上,上海市疾控中心發布了最新版本上海市認知障礙服務地圖,包括三級醫院記憶門診、精神專科醫院、養老機構等一系列9大類141家認知障礙服務機構的地址、機構介紹、服務時間等信息,地圖還可實現一鍵通話和導航。這張地圖在哪兒可找?
  • 認知症是全球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議題
    本次專題研討會由老齡社會30人論壇2020年度輪值主席、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主持,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孫永安,清華大學建築系博士李佳婧,上海剪愛公益發展中心創始人/主任湯彬,誠和敬樂智坊負責人羅珊珍分別以「認知障礙的早期篩查診斷與幹預」「如何營造支持性的認知症照料環境」「上海認知障礙社區支持的探索與實踐」,「乘風破浪的認知症多學科整合照護探索」為題進行了內容豐富的分享
  • 預防為主 人文關懷:上海建設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
    11月24日,在上海市靜安區江寧路街道愛老家園,在專為輕度和中度認知障礙的老年人開設的「愛老家園」集中康複課堂上,美術老師指導老年人通過圖畫填色進行康復訓練。作為上海市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試點之一,靜安區江寧路街道結合本社區老齡化程度高的特點,堅持預防為主和人文關懷,開展老年認知障礙的社區預防、集中康復和腦健康自我管理小組等非藥物幹預項目。2019年,上海在首批28個街鎮啟動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試點,現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 認知功能障礙(二)
    10月11日下午認知功能障礙論壇上,各位專家分別匯報了認知功能障礙相關的一系列內容,下面分享部分專家的精彩報告!認知障礙的篩查與評估(肖衛忠教授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認知功能障礙涉及記憶、注意、語言、執行、推理、計算和定向力等多種區域中的一項或多項功能受損,可以不同程度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嚴重時甚至導致患者死亡。主要分為兩大類:輕度認知障礙(MCI)和老年性痴呆。
  • 認知功能障礙(一)
    下面分享10月11日下午進行的「認知功能障礙論壇」部分精彩內容。卒中後認知障礙照護者教育項目實踐汪凱教授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卒中後認知障礙(PSCI)是指在卒中這一臨床事件以後6個月內出現達到認知障礙診斷標準的一系列症候群,它包括了從卒中後認知障礙非痴呆(PSCI-ND)至卒中後痴呆(PSD)的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
  • 虹口區4家街道參與本市開展第二批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試點工作
    2019年9月,本市啟動首批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試點,一年來,首批試點街鎮通過與專業組織和機構合作,在社區內廣泛開展老年認知障礙的宣傳教育、風險測評、早期幹預、家庭支持、資源連結和平臺建設等探索,取得了較好成效。
  • 為認知障礙老人打造幸福家園
    家住莘莊的趙先生原本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可如今,他既不認識自己的妻子,也不知道自己還有個兒子,家人成了趙先生「最熟悉的陌生人」。幾年前,趙先生被診斷為認知障礙中重度患者,貼身照顧他的妻子深感疲憊卻又別無他法。近日,家屬終於幫趙先生找到了合適的去處——福愛家。
  • 徐匯打造家門口的專業認知症照護機構!
    永康養老院在華涇鎮的支持下,今年列為市政府實事項目,整體改建成嵌入式、家門口的專業認知照護機構,作為全市中心城區首個單一型認知障礙照護機構,煥然一新的養老院再度開放!居民家門口的這家單一型認知障礙照護機構,經過篩查評估,除了首先接收養老院原有的老人外,還將向社會開放,專業照護患有認知症的老人。
  • 運用認知行為治療介入多動症兒童家庭個案
    在《心理異常診斷統計手冊》的報告中,約有3%-5%的兒童有此病症,也就是說「注意力缺失多動症」的普及性比較大,甚至有研究指出,在班上50個孩子中,有2-3個患有多動症。 【認知行為治療】 該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由認知決定的。
  • 狗的認知功能障礙|發現這些表現,改變飲食或添加營養劑能夠改善
    現在國內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養一隻狗狗,國內大概有幾千的家庭養狗狗。鑑於寵物數量龐大,其中許多都在老化。許多寵物主人認為,寵物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放慢速度」是正常的,因此,很少有說狗狗行為上的輕微變化,然而現在的研究發現,行為上的任何變化都可能是認知功能障礙症候群(CDS)或潛在疾病的徵兆。
  • 杉寶解讀:補充NMN可改善老年認知功能障礙
    (註:圖片來自網絡)我們常見的「阿爾茲海默病」的主要表現就是認知功能障礙。在美國,年齡在71歲以上的人中有22%發生認知障礙。從其發病率之高,可見預防和治療認知障礙的重要性。那麼如何預防認知功能障礙呢?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機制。研究發現,認知功能障礙與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關係密切。NAD+是氧化還原反應的經典輔酶,水平隨著衰老過程下降,部分原因是由於體內一種叫煙醯胺磷酸核糖基轉移酶Nampt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