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新搜記,神考》有載:藥王有三個,即扁鵲、孫思、韋慈藏。前二位之前已經為大家介紹過了,今天就為大家藥王韋慈藏:
古代的韋慈藏,韋善俊,韋古道,韋老師,這幾位都姓韋,而韋慈藏則有藥王之名。慈藏也是唐初人,與孫思邈同時而稍晚。《舊唐書》中,慈藏與李虔縱附於《張文仲傳》後。
此三人是武則天時代的三大名醫,但韋慈藏名氣後於張文仲。官為光祿卿。書中所載,僅此而已。而諸書中也未見有說韋慈藏為藥王者,但是明初永樂年間始創的三皇廟,從祀的歷代神醫中,孫思邈之後即是韋慈藏,而且標明就是「藥王」。
這確實是個問題。但揣其由來,似乎是他借了另一位民間傳說中的神仙的光。按《太平廣記》引唐人《仙傳拾遺》記有一韋善俊,為訪道週遊名山,遇神仙,授以仙道。或靜棲林野,或醉臥道途。常攜一犬,號日「烏龍」。
所至之處,必分已食以飼之。此犬身有濟,毛盡禿落,見之者無不嫌惡。其兄為僧,居於嵩山寺院為長老。善俊將欲升天,遂入山見兄。眾僧以其為長老之弟,甚加敬奉。可是每升堂食齋,善俊即牽犬於側,分食與之。眾僧甚怒,訴於長老。
長老大怒,召而責之,笞擊十數,命其離寺。善俊禮謝,牽大而去。犬已長六七尺,行至殿前,化為龍,長數十丈,善俊乘龍升天。但這個韋善俊卻一點兒神醫的痕跡都沒有。
可是到了宋代,韓元吉所著《桐蔭舊話》中談及其曾祖韓琦事,說韓琦六七歲大病,父母守護,見他忽若張口飲藥狀,道:「有道士牽犬,以藥眼我。」於是大汗而病癒,韓家便畫像以祀。
元吉考此道人,雲即《仙傳》中的韋善俊,並說「世俗調為藥王"。這句「謂為藥王」的話並不見於《仙傳拾遺》,但也不似是韓元吉的杜撰,大約在宋代時,已經有了這位牽著黑狗的藥王道士的傳說了,而且這牽狗的藥王又不止。
《釋氏稽古略》載:「藥王姓韋氏,名古,字老師,疏勒國人,開元二十五年至京,紗巾毳袍,杖藜而行。腰懸數百葫蘆,普施藥餌,以黑犬自隨。凡有患者,古視之即愈。帝與皇后敬禮之,並圖其形而供養之。」注云出白《本草序》及《神仙傳》。
但這二書卻沒有此文。清姚福均《鑄鼎餘聞》引五代沈汾《續神仙傳》云:「藥王姓韋名古道,號歸藏,西域天竺人。」後面所述與《稽古略》全同,而「姓韋名古道號歸藏」一段,是說他名為「古道」,還是「道號歸藏」呢?
去找《續神仙傳》原文吧。查了一遍,書中竟然根本就沒有任何關於藥王韋古的記載。看來姚福均一定見到異書了。這且不管他,據事實而言,這位韋歸藏應該與韋老師是同一個人,都是牽狗的藥王。
而《太平廣記引《驚聽錄》,裡面也有一位韋老師,事跡與韋善俊是一模一樣,也就是說,韋善俊、韋老師、韋歸藏其實是一個人,只是在傳說中名字不同而已。
可是這些都是傳說中的神仙,三皇廟中從祀的必須是歷史上真入。雖然其實也未必,如此黃帝手下的那幾位就很難說,但近代就不能與上古通例了,那么姓韋的名醫除了韋慈藏還有誰呢?就是這樣,韋慈藏便在三皇廟中吃上了冷豬肉。
好了,本篇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此,相信大家看完後會對藥王韋慈藏有更多的了解,若是大家有不同意見也歡迎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