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君||平安時代日本重陽節文化的變遷

2021-02-07 史學月刊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文章轉載自「史學月刊」微信公眾號。轉載僅限全文轉載並完全保留作者署名,且不修改文章標題和內容。


在日本古代節日中,專門用來祈禱健康長壽的九月九日重陽節,規模宏大,儀式隆重,在現代日本民間節俗中仍佔有重要地位。中國在唐朝時期重陽節就已經是固定的節日,而這一時期正是日本奈良和平安時代,日本天皇多次派遣大批遣唐使、僧侶、留學生來中國學習。由於深受中國盛唐文化影響,日本平安時代出現了文化繁榮景象,因此研究中國重陽節文化在日本的傳播與發展,應將重心放在平安時代。然而,總體來說,中國學者對日本平安時代重陽節文化發展的專門研究比較薄弱。大多數學者把關注點集中在中國重陽節的起源、重陽節文化的歷史構建等,少數學者論及平安時代日本重陽節,但也僅限於重陽節整體研究中的部分概括性描述,或就重陽節文化的某一點進行探討,沒有將平安時代日本重陽節興衰問題作專門研究。


重陽節如何在平安時代的日本傳播和傳承的?重陽宴又為何在平安時代初期和中期盛極一時後走向衰敗?帶著這些問題,本文試以豐富的史料為基礎,探究重陽節文化在日本平安時代的發展及演變。

                                        


中國重陽節源頭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的「秋祭」民俗。《西京雜記》寫道:「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菊花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可見,早在東晉時期中國就已有在九月九日佩戴茱萸、食用蓬餌、暢飲菊花酒等習俗。《荊楚歲時記》記載:「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按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這說明,中國在隋代就有在九月九日舉辦宴會的習俗。在唐代,九月九日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716年,著名詩人王維在長安所作的《九月九憶山東兄弟》曾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中所說的佳節指的正是九月九日重陽節,其中「佳節」「登高」「茱萸」等字樣都表明九月九日在唐代已被定為重陽節,且有舉家團聚、登高遠眺、吃糕求吉祥、插茱萸闢邪等一系列活動。

日本史料中關於在九月九日舉行宮廷活動的記錄最早可追溯到《日本書紀》:「天武十四年(685年)九月九日,天武天皇在舊宮(安殿)的庭院舉行了宴會。當天,天皇按照身份等級依次賞賜了皇太子、忍壁皇子等人布匹。」這是日本歷史上天皇首次舉行九月九日宴會,天武天皇也成為日本歷史上首位舉行九月九日宴會的天皇。但是,在九月九日宴會後不久,天武天皇於九月二十四日開始病情加重。據史料記載,天武天皇請大官大寺、川原寺、飛鳥寺的僧人誦經祈福,並為三寺院供奉稻穀。可這些舉措並沒有挽留住天武天皇的性命,最終在686年九月九日,天武天皇駕崩。天武天皇雖然首次在日本推出了九月九日宮廷宴會,但因其於次年九月九日駕崩,使得九月九日宮廷宴會在天武天皇執政期間僅舉辦了一次。687年,隨後繼位的持統天皇將九月九日定為國家忌日,並舉行了隆重而莊嚴的國家忌日儀式,明文規定在國家忌日期間不允許舉行節日宴會慶祝活動。此外,據《續日本書紀(三)》記載,孝謙天皇在天平寶字二年(758年)五日因聖武天皇忌日,禁止慶祝端午節,根據其中「與重陽節一樣,端午節也長期停止」的記述可以得知,重陽節在孝謙天皇時期還未恢復。因此,可以推斷在奈良時期僅舉辦過一次重陽宴。在120年後,日本正處於平安時代,平城天皇執政期間再次舉行了九月九日宮廷活動。據《日本後紀》記載,平城天皇在大同二年(807年)九月九日前往神泉苑觀射。也就是說,平成天皇當天並未舉辦宴會,而是去了神泉苑觀看箭術表演。從687年停止舉辦九月九日宴會到807年九月九日平城天皇在神泉苑觀看箭術表演的120年間,史料中未出現關於九月九日舉行宮廷活動的任何記載。時隔120年平成天皇為何再次舉行九月九日宮廷活動?我們可以從《日本後紀》中找到答案。該書對九月九日平城天皇御駕親臨神泉苑觀賞箭術表演作了詳細記錄。書中記載了平城天皇下旨的內容:「射禮表演(箭術表演)原是在正月舉行,但正月(一月)有元旦、正月七日有白馬、正月十六有踏歌等三大宴會活動,另外還有其他一些宮廷禮儀活動,因此(一月)較為忙碌,把射箭表演放在九月舉行,正值天氣涼爽之時,是觀看箭術表演的絕佳時機。九月九日原本就是舉行菊花盛宴的日子,但因其也是光仁天皇的生母紀橡姬的忌月,故多年來一直沒有舉行宴會。日本自古就有不應輕視時令節會這一說法,因此在這裡賜酒,對參加宴會的親王以下文人以上的官員論級封賞,足以令大臣們愉悅而歸。」根據平城天皇的這道聖旨,日本在天武天皇之後到平城天皇之前的120年間沒有舉行菊花宴,並非是因為遭到統治階層的排斥,而是由於九月九日正值天武天皇忌日和光仁天皇生母紀橡姬的忌月,所以才禁止舉行宴會。儘管當時九月九日宴會在宮中僅舉行過一次,但從平城天皇的聖旨中可以看到其影響深遠,因此120年以後平城天皇還要下旨提出恢復此宴。809年,嵯峨天皇即位。嵯峨天皇崇尚大唐文化,在位的15年間大力推行「唐化」,模仿唐朝的禮儀、服飾、殿堂建築風格等,先後共舉行了10次重陽節儀式活動,其中舉辦過重陽宴6次,雖另有4次未舉辦宴會,但其中3次召集文人在神泉苑賦詩,1次延續了平城天皇在位期間組織觀看箭術比賽的形式。據《日本後紀》記載,弘仁二年(811年)九月九日,嵯峨天皇在前殿(紫宸殿)舉行宴會,宴會期間命文人獻詩,賞賜文人中位居五位以上的官員衾(寢具),並賜予其他官居五位和六位以下的文人錦衣。這是日本史料中記載的首次重陽宴會中的賦詩活動。此後,嵯峨天皇分別於弘仁五年(814年)、弘仁八年(817年)、弘仁九年(818年)、弘仁十年(819年)、弘仁十一年(820年)、弘仁十三年(822年)的九月九日,前往神泉苑招待群臣,命文人作詩,並根據官職身份分別賞賜俸祿。嵯峨天皇高度重視重陽節,不僅創下在位期間舉行10次九月九日活動的記錄,而且首次在活動中增加了賦詩環節。在此之前,天武天皇和平城天皇在九月九日僅舉行了宴會,並沒有安排賦詩,是嵯峨天皇在811年九月九日首次增加了賦詩環節,因此嵯峨天皇可以被稱為日本重陽節賦詩習俗的開創者。增加賦詩環節使重陽節文化內容變得豐富多樣。如果在重陽節當天適逢天皇聖體欠安或國喪等情況,即使不舉辦宴會,也可通過命題作詩形式進行慶祝,同樣可達到弘揚並傳承重陽節文化的目的。賦詩環節使得原先單一人群——貴族官員——中增加了「文章博士」「文章生」以及精通詩歌且在特定詩歌比賽中獲勝的平民百姓,從而推動了九月九日宮廷活動參與群體由單一化走向多元化,由貴族化走向庶民化,加速了重陽節文化實現日本本土化的進程。雖然嵯峨天皇大力推動重陽節文化在日本的傳播,但因701年制定的《大寶令》中沒有將九月九日定為節日,所以嵯峨天皇在第一次舉辦九月九日活動時也沒有破除這成例。《令義解》「諸節日條」稱:「正月一日、七日、十六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十一月是大賞的日子即節日,天皇賞賜參會群臣,並發表講演。」《令義解》是淳和天皇在833年下令命文章博士菅原清公等撰寫的有關《大寶令》的一部解說書。該書詳細記錄了當時的節日時間,但並未出現九月九日的相關記錄。由此可見,816年以前,日本還沒有將九月九日設為節日,只是在當天舉辦宴會。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816年。據《類聚國史》記載,弘仁七年(816年)將九月九日稱之為「九月節」,這是日本第一次將九月九日確定為節日。《日本後紀》記載,天長五年(828年)九月十日,淳和天皇親臨神泉苑,命人賦重陽之詩,並根據賦詩之人身份的不同分別賜予俸祿。這是史料中首次出現「重陽」二字,並寫明是「重陽之詩」。之前的文獻只記錄了「九月九日」,並未出現「重陽」二字。同樣根據《日本後紀》記載,天長八年(831年)九月九日,根據重陽節宮廷習俗,淳和天皇來到紫宸殿,召見文人,命其作詩,按等級賞賜俸祿。在此處第一次出現了「重陽節」三個字。由此可知,日本在816年將九月九日稱為「九月節」,831年已正式更名為「重陽節」。天長九年(832年)九月九日,淳和天皇來到紫宸殿,設宴招待官位在五位之下文人和五位以上官員,並按等級賞賜俸祿;翌日,舉辦了詩歌大會。儘管沒有關於「重陽」這兩個字的文獻記錄,但從日期來看,可以推斷是重陽節詩歌大會。此後,關於九月九日的記錄多被註明為「重陽節」,其中命題賦詩環節被視為重陽節固定的儀式活動。據《續日本後紀(上)》記載,承和元年(834年)九月九日為重陽節,仁明天皇御駕親臨紫宸殿,設宴款待侍從以上官員,精通詩歌的諸司六位以上官員及「文章生」在天皇周圍侍奉,且按照聖旨以「秋風之歌」為題作詩,在宴會結束後天皇賞賜俸祿。835年,在重陽節當天開始出現賞賜菊花酒的情況。據記載,承和二年(835年)九月九日,仁明天皇賞賜侍從以上官員菊花酒。當天,仁明天皇在紫宸殿命官職為六位以上的精通詩歌的官員和專門學習詩歌的大學生以「秋天到來」為題賦詩。承和五年(838年),仁明天皇雖因病中止了重陽節會,但對前來參拜的親王和侍從以上官員不分等級地賞賜俸祿和菊花酒。根據慣例,平安時代天皇會在大型宮廷節日活動上賞賜下屬,因此838年九月九日這天雖未舉行重陽宴,但天皇仍按照重大節日規格對下屬進行賞賜。承和十四年(847年)九月九日重陽節,仁明天皇來到紫宸殿,按照慣例宴請官員,命題賦詩,賞賜俸祿。從以上有關仁明天皇的記錄中可以看到,仁明天皇時期重陽節慶活動不但延續了先朝留下的命題賦詩活動,還新增了賞賜菊花酒的環節,這一舉措使日本重陽節文化內容更加豐富多樣。根據以上史料記載,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平安時代,日本天皇多次主張舉辦重陽節會、賦詩宴和其他重陽活動,最終使重陽節被確立為日本固定節日。嵯峨天皇個人對中國的崇拜以及對漢詩、韻律的喜愛,為九月九日從一般的宮廷活動發展為重陽節慶活動創造了條件。在重陽宴會中加入賦詩環節,不僅使重陽節在不適合舉行宴會時得以通過命題賦詩形式進行,而且使參加重陽節日活動的人群由官位為五位以上官員擴展到一般的文人以及精通詩歌的平民百姓。隨著重陽宴在平安時代日本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日本各個階層群體逐漸認可重陽節,並自然而然地將中國重陽節文化吸收融入到自己的節日文化中,從而完善了日本的節日體系,填補了日本九月九民俗的空白。

 

重陽節文化傳承至平安時代中期,官方正式的慶祝活動以重陽宴形式為主。重陽宴在平安時代初期和中期得到快速發展,但在平安時代末轉向了衰落。

第一,在平安時代,日本貴族最重要的一項事務,就是參加每年舉行的各種宮廷儀式活動和宮廷宴會,並嚴格按照儀式要求完成所規定的程序。在嵯峨天皇、淳和天皇、仁明天皇執政時期,宮廷對宴會格外重視,並於821年正式出臺了《內裡式》,對節日宴會儀式的出席順序、內容、禮儀、規範等作了詳細規定。在每個重大節日或儀式之日,天皇都會召集群臣賜宴:元月一日元旦、正月七日白馬、正月十六日踏歌、三月三日上巳、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相撲、九月九日重陽節、十一月豐明等,以及大嘗祭(立皇后、立太子、任命大臣)等節日或儀式之日,都要舉行宴會,天皇一般在豐樂殿或紫宸殿宴請大臣。節日和儀式之日中的慶祝活動分為三類:大儀、中儀、小儀。即位和朝賀等屬於大儀,群臣必須穿禮服。中儀指刀禰以上(六位以上官位)官員參加白馬、端午、豐明等節日。元旦、踏歌等屬於小儀,大夫以上(官階在五位以上)官員才能出席,並要求一律穿袍。九月九日重陽節屬於小儀。公卿貴族每年都需要參加不計其數的朝廷儀式活動,並必須準確無誤地完成儀式活動所規定的內容。特別是正月,儀式活動每天應接不暇,每個儀式的規矩都不盡相同,如果混淆了這些規矩,就會遭到其他官員的譏諷、嘲笑。因此,對於當時的公卿貴族來說,學習宮廷宴會禮儀規範,牢記儀式程序步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當然,除了宮廷宴會,還有各種形式的公卿府邸儀式活動。貴族們經常受邀參加攝政大臣、公卿舉行的儀式活動,其中有命題賦詩環節。在這種場合,如果作的漢詩與和歌不合時宜,同樣會被嘲笑。可以說,平安時代貴族的日常生活都圍繞著宴會、儀式而展開。宴會儀式活動並非都是墨守成規、毫無趣味的,宴會中眾大臣圍繞著天皇飲酒賦詩,彈琴跳舞。宴會結束時,天皇還會賞賜眾大臣俸祿以示恩寵,因此宴會也成為貴族們展示自我和邀功請賞的重要舞臺。這些因素都使平安時代日本貴族對宴會儀式活動無比重視,參加各種宴會儀式活動已經成為天皇、貴族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內容。因此,在登高、插茱萸等眾多中國重陽習俗中,日本貴族唯獨青睞重陽宴。第二,神泉苑的建立為重陽宴等各種宴會的舉辦提供了最佳場所。神泉苑建於794年前後,是恆武天皇建都時在平安京禁苑內建造的供天皇娛樂、遊玩的場所。神泉苑位於日本京都市中京區御池通神泉苑盯,是東寺附屬的一寺院。它是大內(指宮城。以天皇居所「內裡」為中心,配置有朝堂院及各官廳)的一部分,被左京的二條、三條、大宮、壬生各條大路包圍,佔據了八町。神泉苑的中心有大型水池,名為神泉,神泉苑因此而得名。水池裡築有中心島,水池的進水口在東北角。全苑有一條南北軸線,水池北軸線上建有乾臨閣,兩側建有東閣、西閣,臨水建有釣殿,且乾臨閣、東西閣和釣殿間由曲廊相連。除宏偉壯觀的各類建築外,神泉苑還有小川、細流、叢林等自然景觀,林中有國外進貢的珍獸,不僅適合天皇、貴族納涼、遊舟、狩獵、遊玩,而且是舉行宮廷宴會的絕佳場所,重陽宴也在這種大背景下得到發展和傳承。延曆十九年(800年),桓武天皇遊幸神泉苑。據《枕草子》記載,桓武天皇是歷代天皇中第一位行幸神泉苑的天皇。之後,平城、嵯峨、淳和、仁明幾位天皇都經常在神泉苑舉行重陽宴、花宴、相撲、釣魚以及獵鹿等節會活動。當時的作品《凌雲集》《文華秀麗集》《經國集》等收錄了許多有關神泉苑的記載。嵯峨天皇執政時期,親臨神泉苑多達43次,頻繁舉行宴會,其在位期間舉行的10次重陽節慶活動,有9次是在神泉苑舉行的。第三,花宴的興起拓寬了重陽宴的傳播途徑,並使重陽宴以另一種形式得到了延續。日本最早的花宴始於神泉苑。據《日本後紀》記載,弘仁三年(812年)二月十二日,「花宴開始於此」。另據《西宮記》記載,作為臨時性大型禮儀活動,日本有舉行菊花宴、藤花宴、櫻花宴等花宴的習俗,並有需要提前決定邀請的嘉賓等相應的儀式規定,因為在這些宴會上都需要賦詩,嘉賓主要從儒生、中務省官員、藏人所、內御書所、在校生、畢業生等中選拔。宮中花宴多在皇居或神泉苑舉行。花宴首先在神泉苑拉開了帷幕,隨後承香殿也成為舉行花宴的重要場所。因承香殿位於皇居的中央、仁壽殿的北側,故經常舉行宴會。承平五年(935年)十月十七日,朱雀天皇在此殿的東廂召見群臣,賜菊宴。因重陽宴適逢菊花盛開,故重陽宴也被譽為菊花宴。若九月正值國忌日不能舉行重陽宴,就用十月的菊花宴、殘菊宴來代替。由於醍醐天皇於延長八年(930年)九月駕崩,因此直到安和元年(968年)都沒有舉行過重陽宴會,而直接代之以十月的菊花宴形式來延續重陽宴會。隨著藤原家族的興起,藤原氏執掌朝綱,天皇淪為傀儡,重陽節的命運也由藤原家族一手掌控。857年藤原良房成為太政大臣之後,藤原家族開始飛黃騰達。因藤原良房有「攝政」之稱,之後的藤原基經又採用「關白」稱號,至此日本有了「攝政關白」這個複合詞,特指幹涉成年天皇執政。藤原氏牢牢控制了平安朝的皇權,並強行與天皇聯姻,隨意任免天皇,朝政完全被藤原氏控制,這種局面在平安時代持續了將近兩個世紀之久。面對藤原氏的專權,天皇無能為力,所以平安時代後期的國家節日宴會活動一切都由藤原氏決定,藤原氏的態度直接影響到重陽宴的舉行。承平年以前的「攝政關白」大臣藤原良房以及藤原基經在輔佐天皇期間,有關重陽宴的記錄較多。他們不任意地中止重陽宴會,即使由於遇到國喪、自然災害等重大事件而被迫中止重陽宴,還是會通過賞賜菊花酒、棉花、俸祿等方式來慶祝重陽節。進入承平年以後,日本重陽節的歷史地位開始發生轉變。第一,藤原時平、藤原忠平兩兄弟拉開了重陽宴衰敗的序幕。延長八年朱雀天皇即位,藤原忠平攝政,朱雀天皇即位時年僅8歲且體弱多病,朝廷大權完全操縱在藤原時平、藤原忠平兄弟二人手中。據《西宮記》記載,自承平元年(931年)以來,九月為國喪月無節會。在朱雀天皇即位的第一年和第二年,文獻中還有九月九日當天並未賞賜菊花酒、舉行重陽宴等文字,之後就沒有了相關記錄。這和之前的「攝政關白」大臣執政期間的多次重陽節慶記錄形成鮮明對比。可以說,重陽宴由此開始走向了衰落。第二,位高權重的藤原道長率先無視朝廷的重陽儀式,直接與天皇抗衡,阻礙宮中重陽節慶活動的舉行,使重陽宴變得無足輕重。藤原道長在攝政期間,通過強行聯姻,使自己的三個女兒分別成為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皇后。至此,藤原道長的權勢達到頂峰。寬和二年(986年),年僅7歲的一條天皇即位,其母詮子和其祖父藤原道長的權威使宮廷活動萎靡不振。根據寬和二年關於九月九日重陽節的記錄,當日雖舉行了重陽宴,但並未按照正規程序進行,許多人席地而坐,且因上卿不參與而不能賜予菊花酒。長德三年(997年)九月九日,在一條天皇舉辦的重陽宴會中,出現了多次違背禮節禮儀的重大失誤。時辰已到,一條天皇駕臨,負責此事的右大臣藤原顯光卻沒有到位。相關部門本應在「上達部」參見天皇之後,將紙和筆擺放在大臣面前,但催促了數次都未擺上筆墨紙硯。在宴會中,文章博士道統朝臣因失儀過多,以大江匡衡獻上的「菊為仙草」來命題。在宴會中本應擔任評委的中納言卻錯寫絕句並遞給藤原道長,令眾人目瞪口呆。另外,在極其簡單的事上也出現了錯誤,如宴會中點心等還未擺上,內教坊的女藝人們就開始奏樂;菜餚還未上齊,左大臣已經開始用餐。從這些記錄中可以看出,當時在朝廷中身居高位的左右大臣都對重陽宴極其不重視,甚至表現無理,完全蔑視皇權。至寬弘二年(1005年),重陽宴雖然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但因攝政大臣藤原道長的毫不作為和肆意怠慢,導致天皇舉辦的重陽宴不能按照慣例的規定正常舉行。是年九月九日天皇召開重陽宴,以藤原道長為首的左右府大臣卻遲遲未到,一官員說道:「左府藤原道長不到,一定是去參加中宮藤原彰子舉行的重陽宴了吧。」等待天皇召見的眾大臣因不熟悉重陽宴流程而不知所措,其中傳聖旨的官員錯將菊花酒說成「菊花水」,一時成為笑料。重陽宴即將開始,左大臣卻一直未到,公任左金吾對眾官員說:「如果被問及為何未到時,說因有病未來宜陽殿。」根據以上記載可知,身居高位的左大臣藤原道長在重陽節不顧君臣之禮、宮廷禮儀,撇開天皇舉行的重陽宴,去內宮參加自己女兒彰子舉行的重陽節宴會。藤原道長在朝廷朋黨比周,提拔大量心腹,造成了許多官員能力和職位不相符。這些官員因升遷過快而不熟悉宮廷儀式活動的規矩和流程,在重陽宴中屢屢出錯,使朝廷的重陽節慶儀式不能按照慣例的規定正常舉行。另從公任左金吾公然命令群臣為無故缺席的左大臣開脫,明目張胆地欺騙天皇,說明當時藤原道長專權之甚,直接影響並阻礙了重陽節在宮廷的發展和傳播。第三,大臣們對掌權貴族藤原氏的攀炎依附,也是造成宮廷中重陽宴衰落的重要原因。在寬弘年間,比起宮廷的節會活動,藤原道長的家事更為重要,藤原道長甚至自己舉辦節會活動取代以皇室為主舉辦的儀式活動。公卿貴族為了個人利益或懼怕藤原家族,更願意參加現掌權執政的貴族們舉辦的活動,從而導致重陽宴作為政務來執行的次數越來越少,日漸衰敗。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宣告藤原道長時代結束的長元六年(1033年)。之後,直到平安時代結束,重陽宴雖又恢復了宮廷宴身份,但以往天皇召集群臣共同作詩、君臣同樂、慰勞群臣的宴會習俗已蕩然無存,僅僅以平座形式舉行。

 

   

由於日本平安時代後期天皇與「攝政關白」大臣之間權力轉移,因此以宮廷(宮中前朝)慶祝為主的重陽節活動由內宮女眷以其他方式加以延續和發展,參與慶祝重陽節的群體也更加多元化。《枕草子》中有許多關於在內宮中舉行節會的敘述。關於九月九日重陽節,該書記述道,世人俗信菊花能延年,故於重陽前夜,用絲綿蓋在菊花上面,次晨收取朝露,以拭身體,謂能卻老。此外,該書還記載了九月九日將菊花用粗糙的生絹裹著掛在柱子上的習俗。《源氏物語》也有許多關於重陽節的記載:「在九月九日的重陽節看鋪滿棉花的菊花,想起曾經一起在菊花上鋪棉花以祈求延年益壽的情景,但是今年卻是只有一個令我淚溼衣裳的秋天。」其中「菊棉」「延年益壽」等說明,在重陽節,平安時代後宮有用菊棉擦拭身體的習俗。《紫式部日記》也有一段關於重陽節習俗的描寫:「九月九日藤原道長的夫人源倫子送給紫式部沾有菊花瓣上朝露的棉花讓其擦臉。紫式部感激不盡並作詩相送。」《源氏物語》《紫式部日記》《枕草子》是同一時期的作品,而且都是一條天皇中宮兩位女官所著,因此書中的記述有力地佐證了在一條天皇執政時期後宮女眷舉辦宮中重陽節的事實。由於一條天皇的中宮彰子和關白大臣是父女關係,因此雖然宮廷重陽宴被忽視,但是後宮的重陽節慶祝活動卻如火如荼地發展了起來。關白大臣藤原道長可以置宮廷重陽宴於不顧,直接參加女兒彰子中宮在後宮舉行的重陽宴會,這樣一來,重陽節慶祝活動重心就由前朝轉移到了後宮。總之,平安時代日本重陽節文化不僅內涵豐富,而且形式多樣,從命題賦詩、賞菊花酒到用菊花擦拭身體、裝飾室內、掛茱萸袋以及按宮廷節日儀式規定進行分賞等習俗創新,使其由奈良時代單一的宴會發展為豐富多樣的節日活動。其慶祝方式更易於為百姓接受和模仿,有利於之後重陽節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和發展。可以說,重陽節在平安時代的演變有助於其今後紮根於日本,成為日本古代五大節日和當今傳統節日之一。


作者為河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原文載《史學月刊》2020年第11期,注釋從略

據反映和編輯部發現:近期有不法機構和個人盜用《史學月刊》編輯部名義,向作者發放稿件錄用證明文件,並收取相關費用等。在此鄭重聲明:本刊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政策法規進行出版,發表文章不收取任何費用,凡以我刊名義收費者,均系假冒詐騙行為。再次提醒作者,謹防上當受騙。

另,作者來稿,請採用列印稿和電子文本同時寄送的辦法。具體請參照本刊投稿須知(本刊官網與「shixueyuekan」公眾號有詳細說明)。

敬請廣大讀者和作者相互轉告周知,感謝您的支持和厚愛。

《史學月刊》編輯部

2018年9月


相關焦點

  • 深受唐風洗禮的日本平安時代
    引言隨著近些年手遊陰陽師的熱度持續不減,想必大多數人對於日本「平安時代」的了解,都是來自對遊戲背景設定的認知吧?尤其是日本陰陽師這一特殊的團體,更仿佛成為了平安時代的一個特定符號。不過,雖然日本平安時代的「神鬼」之事著實為天馬行空的,但平安時代之所以能夠如此出名,則是由於自西元794年桓武天皇由平城京(今日本奈良)遷都至平安京(今日本京都地區)後,受奈良時代全面向大唐帝國學習的影響,直至平安時代開始,自大唐傳入的「唐風」逐漸同日本本土的「國風」相結合,從而在各個領域湧現出了豐富多彩的政治及文化現象,
  • 了解日本,你需要了解日本的平安時代
    平安時代(794年-1192年)說起日本平安時代,老規矩首先解釋一下為什麼稱之為平安時代?就和奈良時代一樣,因為當時日本的首都從奈良搬遷到了平安京,所以這一段時期被稱之為平安時代,也可以稱之為平安京時代(以當時首都地名命名)。
  • 重陽節的文化內涵與現代演變
    近代以來,我們國家將重陽傳統的祭祖與祈壽文化延展,與孝親尊老的社會需求建立連接,賦予其「老年節」的新標籤。  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流傳最廣、接受度最高的是源自闢邪消災的傳說。南朝《續齊諧記》中,記載了東漢人恆景向仙人費長房學道的故事。「長房跟他說九月九日會有大災厄,登高飲菊花酒、佩茱萸可消此禍。恆景一家按此法平安地躲過了災禍,而家裡的雞狗牛羊卻無一倖免。」
  • 九月初九重陽節,「重陽節」是怎麼由來的?重陽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在傳統文化中,季秋重陽,「大火」退隱,處在乾坤轉變之中,乾德剛健,坤德柔和,二者兼備,乃吉象。歷史演變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重陽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古時南北各地風俗各異,先秦時期,各地習俗尚未融合流傳,重陽節習俗活動鮮見於文字記載。
  • 今日重陽 重陽節的來歷和意義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 日本平安時代有怎樣的社會風情?《源氏物語》給你答案
    在道長執政的平安時期,日本社會矛盾眾多,這種矛盾既有統治階級內部天皇、上皇與攝政之間的矛盾;又有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矛盾;還有平安時代女性地位的現實。《源氏物語》以這種歷史現實為背景,通過主人公源氏的愛情來表現當時社會的矛盾,反映社會的現實。
  • 日本的文化,傳說中的京都
    要問最有「日本氣質」的城市是哪個,毫無疑問的是京都。與領先於世界潮流的東京不同,無論日本其他地市以怎樣的態勢追趕世界前沿,京都始終以一種沉穩的姿態,如同守護者一般,小心呵護,默默傳承保存著日本最精髓的文化與傳統。
  • 奈良平安皇朝與日本早期鑄錢發展簡史
    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歷史可以劃分為三大階段九個時期,第一是列島國家形成與大和王權階段,涵蓋繩文彌生古墳三個時代,主要參考資料是以《日本書紀》《古事記》為代表的半傳說性質的史書,中國的《後漢書》《三國志》與南朝諸史也有許多關於「倭」的傳記,不過真正的日本信史還是要看第二個階段——律令制國家與唐風國風運動。
  • 從平安時代到昭和時代,日本的美女長什麼樣?
    在日本,秋田、京都和博多自古以來享譽「美女故鄉」,是當地男子洋洋得意的資本。而在日本的歷史中,也有很多美女,今天新醬帶大家來飽飽眼福~~平安時代美女的特徵:細長清秀的眼目細膩的肌膚面頰圓潤黑長髮豐滿的體型
  • 重陽節的來歷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 品讀《源氏物語》日本平安時代貴族的愛與欲
    它呈現了一夫多妻制下婦女的悲慘命運,然而,其意義又無法僅僅簡化至此,畢竟,其悽美與欲望出自人性,而其「物哀」的審美觀亦已成為日本民族風格的核心。《源氏物語》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誕生於11世紀的日本平安時代,也就是中國宋朝的時候。
  • 由《源氏物語》著手,解析日本平安時代的婚戀狀況
    在日本平安時代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中,描寫了主人公光源氏和眾多女性的戀愛故事。在這裡,筆者就從《源氏物語》」這部小說入手,為大家解析一下日本平安時代的婚戀情況。從《源氏物語》中探尋平安時代的婚戀情況《源氏物語》的作者是紫式部。紫式部,是日本平安時代的著名作家與和歌詩人,曾是平安時代中期一條天皇的中宮藤原彰子的侍從女官。
  • 【重陽節】重陽節真正的意義!
    這可以說是重陽節在新時代中國的新表現形式,將重陽節的意義,從先人轉向了今人,從歷史轉到了當下。  從歷史文化傳承來說,尊老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別的民族咱們不管不論,但是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之所以血濃於水,之所以歷盡滄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濃厚,尊老敬老愛老是一個重要方面。
  • 重陽節送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祝福語 重陽節送長輩溫馨問候語
    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重陽節,又稱「踏秋」,漢族傳統節日,重陽節也稱老人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重陽節給老人送祝福的話,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重陽節祝福語送老人  1. 無邊的秋風是我想你的心跳,漫天的細雨是我對你的嘮叨,皎潔的彎月是我對你的掛念,火紅的朝陽是我戀你的熱度,無論你在何方,都祝你重陽節快樂!  2.
  • 重陽節的意義及由來
    重陽節的來歷和意義  自古以來,重陽節就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節日,你知道重陽節的來歷和意義嗎?
  • 在平安時代後期,掌握實權的為什麼會是日本的太上天皇?
    日本在唐朝模仿中國的皇帝將大和朝的君主從「大王」改成了「天皇」,同時也模仿中國的太上皇而出現了太上天皇。根據史書記載,日本至今共有五十八個太上天皇(簡稱「上皇」),明仁天皇是最新的上皇。有意思的是,在日本天皇逐漸淪為傀儡的平安時代後期,日本的上皇(上皇出家則稱「法皇」)卻控制了全國最高實權,這便是「院政時代」。那麼在平安時代後期,掌握實權的為什麼會是日本的太上天皇呢?在傳統印象中,天皇從平安時代中期淪為無權的傀儡,幕府時代更是連朝廷都淪為傀儡。
  • 從平安時代到戰國時代,日本為何不禁止同父異母的男女之間婚姻?
    有一部非常「日本」的電影,是日本導演小林正樹的作品,叫《奪命劍》。這部電影講述了十八世紀初日本某藩主藩內的故事:藩主為了籠絡人心,把自己的側室、已經為他生了兒子的阿市嫁給自己藩士的兒子。
  • 為什麼叫重陽節?菊花與重陽的關聯,重陽節的歷史
    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很多人都會在這個節日期間舉行一些活動,例如登高旅遊、放風箏、吃重陽糕、敬老活動等。這個傳統節日的到來,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快樂的氣氛。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重陽節的歷史,以及有關重陽節的故事。
  • 關於那些你不知道的日本傳統節日文化,你了解多少?
    春日賞櫻,夏看煙火」歷來是日本的傳統文化活動。煙火在日本被稱為「花火」,『花火大會』相傳始於江戶時代的德川幕府八代將軍德川吉宗。1732年,江戶城瘟疫流行,火災頻傳,為了消災解厄,幕府決定在東京都的隅田川畔施放花火,為水神舉行祭禮,趕走惡靈,追悼逝者。因此,夏季花火大會最初是祭奠亡靈的慰靈祭。
  • 日本平成時代的治癒系文化
    時代與現代消費社會合力作用的產物「治癒」源自日文「癒し(iyashi)」一詞,原本是宗教或醫學層面治療病痛的概念,後引申至心理創傷的恢復、壓力的排解和疲勞的消除等方面。流行文化總能敏銳地反映時代特徵,治癒系文化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