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大師曰:誦經要「知宗趣」!什麼是知宗趣?且聽六祖如是說

2020-12-22 我心無礙即菩提

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觀無量壽經》

我們的法達禪師放下了傲慢,虔誠恭敬地向我們偉大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請教法義。六祖慧能大師問法達禪師曰:「汝念此經,以何為宗?」法達禪師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念誦,豈知宗趣?」

我們熟悉《法寶壇經》的應該知道,六祖慧能大師口裡講的「此經」其實指的就是法達禪師誦的《法華經》。也就是《妙法蓮華經》。這是一部非常殊勝的佛教經典。所謂「成佛的法華」。如果有機緣的,有條件的善信們,最好都請一部《妙法蓮華經》回去念誦念誦。利益無窮,功德無量。

南無妙法蓮華經!

我們自從皈依三寶佛法僧之後,就應該每天誦經。誦經是我們修行人的本分事。誦經也是深入經藏的最為方便的法門。

不然要怎麼樣呢?我們每天摟著經書睡覺嗎?那樣一者不恭敬,二者也睡不安穩。因為它硌得慌啊!

還有一種修法是「拜經」。就是把經書供起來,每天去焚香禮拜。也有人這麼幹的!一位北京的出家師父和我講,他一開始就讀不懂《普賢菩薩行願品》,後來就發願拜《普賢菩薩行願品》。拜了十一萬八千八百拜。每天五百四十拜,拜了半年多的光景。所以人家那個修行就很了不起。真的對於經藏是「拜讀」啊。這樣做能不能深入經藏就不清楚了,但這樣做的確可以消除我們的慢心和罪障。所以「拜經」讀誦也是非常殊勝的方法。

六祖慧能大師此處講的和這些修法卻又有不同。祖師教誨我們誦念經文之時,要「知宗趣」。

什麼是知宗趣呢?就是要我們明白知曉所誦念經文的宗旨和深義。這個「知宗趣」可以是誦經前「知」,也可以是誦經的過程當中「知」,自然也可以是誦經後「知」。但一定要「知宗趣」。知宗趣就是六祖慧能大師教導我們的誦經之法。

可是呢?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和法達禪師一個類似,即「從來但依文念誦,豈知宗趣?」。這裡的豈知是反問,意思就是從來但依文念誦,不知經義。這是絕大多數是這樣念誦經文的。而且我反覆強調,我們不可以和法達禪師比,我們比不了法達禪師。某種角度來講,法達禪師都應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法華三千部!我們如果能誦夠兩千部《法華經》可能才和法達禪師比一比吧?一比,還是比人家少!

還有一小部分人是妄解經義。這一類人其實也不少。這一類人也聰明機靈些,識字也多。但這一類人就是喜歡妄解經義。他就是在自己的思維意識裡去想像和猜測佛陀的教言。

有一些人是這樣的去誦經。還有一種就比較稀有罕見,就是類似六祖慧能大師這樣的人。根性好,於佛相應,誦經時就能夠於法義相應。這一類人不多,可以說甚為稀少。

當初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他字都不識,幾乎就誦不成經。但人家有個好耳朵,一聞經中之語,立刻瞭然於胸。我們是用眼睛看著經本,嘴巴念誦著經文,偶然能思悟一半句經義,都不錯了。但六祖慧能大師就是用耳朵和心來「誦經」的。

六祖慧能大師這個修法其實就是非常「標準」的「聞思修」的修法,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所開演的「耳根圓通」的殊勝法門。六祖慧能大師不只是頓悟,不只是明心見性,他也修「耳根圓通」。耳根圓通誰也得修!

但不管怎樣誦,我們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要明白經中的法義是什麼,要明白佛究竟給我們講說了什麼樣的妙義。深入經藏,明了佛義,智慧如海 ,這是我們誦經的根本目的。所以「知宗趣」對於誦經來說就尤為重要了。但這個的確有點難度。因為「知宗趣」是建立在已然明心見性的基礎之上的。

法達禪師那麼精進,誦《法華經》三千餘部都不知宗趣。我們也不要太高看自己,一下就可以達到「知宗趣」的高度。但我們讀了《法寶壇經》之後有個好處,那就是聽聞了六祖慧能大師對於法達禪師的開示之後,我們也就聽聞了六祖慧能大師的「宗趣」了。這相當於是走了一個捷徑。所以我們要感恩六祖慧能大師!我們要感恩法達禪師!

古來還有一種誦經的方法就做「隨文入觀」。這個方法也很殊勝,但也不易「操作」。這都是給聰明人準備的「妙法」。那個「隨文」還好一些,「入觀」就難辦了。是入「觀」,不是入「看」。

觀,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竅訣。為什麼要稱「觀」為竅訣呢?就是因為如果我們具備了「觀」的能力,就可以對於佛義法義經義有更為深廣的認識和了知了。

六祖慧能大師講得「知宗趣」的誦經法是建立在本心自性上的;隨文入觀的誦經法是建立在「觀想」甚至是「觀照」上的。這兩種方法都非常殊勝,但都不容易做到。尤其對於初學,就顯得更為困難一些了。

我們一開始誦經,先求流暢為是。

我們要把這個經文反覆勤誦。誦的極為流暢,幾乎能達到不看經本就能誦念經中文句。這個時候,你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的話就會發現,當你誦經特別流利的時候,你就會「分心」法了。

你嘴巴裡念誦著經中文句,可是你的「腦袋」已經可以開小差了,可以七想八想的胡想了。而且那個經文還念不亂。這是念經的第一步。

接下來就要把我們這個開小差的念頭「揪」回來,讓我們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經文上。一句和一句之間要連綿緊緻,不要讓念頭往外跑;一字和一字之間要連綿緊緻,不要讓外面的境相往裡鑽。這樣漸漸的就可以達到「專注」。這是念經的第二步。

後面還有三四五六七八步……但不可以講。一講你就會了。

我們先用念誦經文這件事情來整合我們的身心。

我們的身心專注了,能夠一心一意,專心致志的去誦經了。那個念頭啊妄想啊,幾乎沒有出入了。那這是什麼境界呢?這就是「定」的境界。由念誦而入於禪定的境界。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自然做到隨文入觀了。也只有在這個的基礎之上,才叫做真正的隨文入觀。不然就是意識裡的妄想。

每天念兩句經文,然後抱著腦袋在那瞎想。或是邊念經邊在那裡琢磨,這都不是「入觀」。這都叫「不老實」。

所有的經都是釋迦牟尼佛金口宣說的。釋迦牟尼佛皆是由本心自性開演如來一代時教的,皆是由無量三昧之中開演無量甚深法義的。

有鑑於此,我們在誦經的時候,不只是做到虔誠恭敬就夠了,還要做到安靜。做到內心安靜下來,安寧下來。漸漸的要通過念誦「入定」,在念誦當中入定,進而「隨文入觀」。了知甚深法義。

當然如果我們也能明心見性,一聞經語,隨即開悟,那當下就「知宗趣」就更好了。

南無阿彌陀佛!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

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本文原創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共成佛道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大德菩薩們,大家吉祥如意,南無阿彌陀佛!【一四九】

相關焦點

  • 慧能聞經即悟道(六祖慧能與《金剛經》)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慧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    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    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 二月初九丨 六祖慧能大師聖誕日
    將來不但可以『慧』施一切眾生,亦『能』弘揚宇宙大道,希望替他取名『慧能』。」有一天,慧能上街賣柴,有位顧客買了他的柴,令他把柴送到旋店。在旋店的門口,有位客人在誦經,慧能聽了,似有所悟,久久不肯離去。他上前向客人打聽讀誦的是什麼經。從客人的介紹中,他得知五祖弘忍禪師在蘄州黃梅馮茂山傳法,並經常勸告道俗信眾讀誦《金剛經》。慧能聽了,心中遂產生北上求法的念頭。
  •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小傳
    貞觀十二年(638)二月初八,慧能禪師就出生在新州。慧能禪師三歲喪父,由母親撫養成人。成人後,家境愈發貧寒,只能靠上山打柴和幫人做零活維持生計。有一天,慧能禪師上街賣柴,有位顧客買了他的柴,令他把柴送到旅店。在旅店的門口,有一客人在誦經,慧能禪師聽了,似有所悟,久久不肯離去。他上前向客人打聽讀誦的是什麼經。
  • 《千年菩提路》六祖慧能
    當他路過新興縣城的金臺寺時,被裡面的誦經聲吸引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慧能聽到這一句經文的時候,心中突然產生了特別的領悟。  我們找到了金臺寺的舊址所在地,這裡已經變成了新興縣人民醫院。我們只能想像當年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促使慧能走進這個寺廟,進而做出了出家求法的決定。  誦經的人告訴他,這部經叫做《金剛經》。
  • 六祖慧能大師的傳奇一生(內附視頻)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一生的故事在《千年菩提路:六祖慧能》有敘述,讓人們在了解慧能大師的一生過程中,同時看到禪宗是如何中國化、社會化、平民化、生活化的發展歷程。溫馨提示:建議在WIFI環境下播放▲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傳奇一生慧能大師初見弘忍大師慧能俗姓盧,原籍河北範陽(今北京大興)。他的父親被貶官到了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後來有了慧能。慧能年輕時父親去世,家境貧寒,靠打柴賣柴來養活母親。
  • 元宵佳節話六祖——中國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剃度出家紀念日
    農曆正月十五,在全國人民歡度傳統元宵佳節之時,卻鮮有人知,此日正是中國禪宗六祖慧能(也稱惠能)大師剃度出家紀念日。  這話引起了慧能尖銳的反擊說:「人雖有南北之分,而佛性豈有南北之別,我的形體雖與你不同,但我們的佛性又有什麼差別呢?」  弘忍發現慧能是可造之材,本想和他多談一會,可是看到許多徒弟們圍在慧能旁邊,臉露不屑之色,因此便不多說,只吩咐慧能去做粗工。但慧能卻沒有敏感到弘忍的別有用心,又問:「報告師父,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要離開自心,便是福田,請問你要我做什麼呢?」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5)六祖慧能大師悟道因緣
    六祖慧能大師悟道因緣  六祖慧能,俗姓盧,祖籍範陽(今河北涿州),父親名行瑫(tao),武德年間遭貶官,徙居到嶺南新州
  • 利根慧能大師 非常珍惜自己的深厚佛緣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那時,慧能大師到了韶州深山的寶林寺。韶州韋刺史和當地官僚,親自進入深山,恭請慧能大師出山講法。
  • 六祖慧能大師說:正心即是智慧,正心才可以運用智慧觀照自心!
    比如六祖慧能大師說我們眾生各自的「心」就是「佛之知見」,這個時候如果還假模假樣的「謙虛」,或是壓根不信「自心」即是「佛之知見」,「自心」即是「佛」,那就將好好的一段成就的殊勝因緣最終錯過了……我們眾生的「心」也可以成佛,我們眾生的「心」也可以具足「佛之知見」,但為何我們卻「不自知」呢?六祖慧能大師告訴我們說:「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
  • 佛教:六祖慧能,以及「南禪宗」的確立
    中國特有的禪宗,確立過程很長,經歷了自達摩東來,開創全新的禪學派別,到五祖弘忍,建立禪師僧團,到六祖慧能,形成了中國佛教特有的南禪宗,經神會至馬祖道一,完成南禪宗對北宗的壓倒性勝利,最後到百丈懷海,確立禪師僧團的清規和生活方式。今天就為大家分享這個過程之中的佛教:六祖慧能,以及「南禪宗」的確立。
  • 六祖慧能!
  • 紀錄片:六祖惠能大師的傳奇一生
    我們只能想像當年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促使慧能走進這個寺廟,進而做出了出家求法的決定。誦經的人告訴他,這部經叫做《金剛經》。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正在黃梅馮茂山講授這部經書,教人「即得見性,直了成佛」的方法。慧能內心深處有一種強烈的感覺,他決定去黃梅親耳聆聽弘忍大師對《金剛經》的闡釋。
  • 六祖慧能大師的成道因緣
    大師的幼年坎坷,父親早逝,遺下老母及孤苦的他,母子遷移到南海,靠著售賣柴薪維生,過著艱難貧苦的日子。 有一天,他為顧客送柴到客店,當他準備走出門外時,看見一位客人在誦經,他一聽到客人讀誦的經語,便豁然開悟,於是就問那位客人說:「請問您誦念的是什麼經?」 客人說:「金剛經」。 大師又問:「您是從那裡學來的?為何要持誦這部經典呢?」
  • 讀《金剛經》,懂得六祖慧能的解義裡一句話,一通百通
    《金剛經》作為最受信眾喜愛的佛典之一,向來註疏甚多,又因為相傳六祖慧能是聽五祖弘忍大師講解《金剛經》裡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的,所以後來六祖慧能結合自已心得寫下的《金剛經》解義(亦稱口訣),就成為許多人「曲線」解讀《金剛經》的途徑,倒也別開生面。
  • 東方聖人----六祖慧能大師
    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朝廷迎請六祖袈裟入宮供養,至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代宗皇帝夢見六祖大師前來索還袈裟才令人護送袈裟回曹溪。唐憲宗皇帝於元和十一年賜諡慧能為「大鑑禪師」,安放六祖真身的龕塔為「靈照之塔」。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諡六祖大師為「大鑑真空禪師」,宋仁宗天聖十年(公元1032年),迎請六祖大師真身像以及衣缽入大內供養,加諡六祖大師為「大鑑真空普覺禪師」。
  • 佛教故事:六祖慧能大師與神秀大師為何合稱「南能北秀」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在中國禪宗歷史上,神秀大師也是一位傳奇人物。五祖弘忍門下弟子眾多,其中又以神秀惠能兩位名聲最著,分別被門下弟子推尊為禪宗六祖。神秀惠能兩位大師合稱「南能北秀」,一南一北,一頓一漸,交相輝映,為中國禪宗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歷史篇章。雖然大家更喜歡惠能大師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金剛經》:慧能六祖本來目不識丁,為何能開悟,名流千古?
    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三論宗,瑜伽宗,天台宗,賢首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各宗有各宗所依的經論,有各宗的判教,有各宗的教義。今天我們要說的《金剛經》也是其中一個宗派的依據,那就是禪宗。
  • 禪鬥的故事:六祖慧能的成功之路
    ,唐朝鹹亨年間,佛教禪宗第五祖弘忍大師年事已高,他要在弟子中選擇衣缽繼承人。次日僧人們圍觀神秀詩,其中有個廚房火頭僧叫慧能,目不識丁,旁人讀給他聽。他聽後也囗念一首,並請旁人寫在神秀詩旁邊,內容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知道後,差人把慧能叫來,當著眾人的面說慧能寫得亂七八糟,遂用鞋底把慧能詩擦掉,並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後離去。
  • 六祖慧能大師
    惠能因為年幼失父,未受教育,雖然聽不懂那位客人念的是什麼經,但聽來好像有所啟悟似的,便很恭敬地上前向這位客人請教:「先生!您念的是什麼書?」這位客人告訴他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惠能又問:「您這部經是從哪裡來的?」
  • 六祖惠能千古之謎:廣東人還是河北人?武則天要他什麼?
    六祖惠能千古之謎:廣東人還是河北人?武則天要他什麼?新舊唐書均沒有惠能的列傳。唐代文學名家,也是佛學研究大師王維的《六祖能禪師碑銘》記載:「禪師俗姓盧氏,某郡某縣人也。名是虛假,不生族姓之家;法無中邊,不居華夏之地。」惠能禪師出家前本姓盧,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