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

2021-02-13 巫九

  南華寺是佛教六祖慧能所創的,不知道各位知不知道慧能大師,我先給大家說一個慧能六祖的故事。

  當初的佛教五祖惠能祖師問:「你從哪兒來?」

  惠能道:「從嶺南來。」

  五祖問:「你到這裡想幹什麼?」

  惠能道:「不求別事,只求作佛。」

  五祖道:「你這個獦獠,又是嶺南人,你怎麼能夠成佛呢?」

  惠能道:「人雖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卻沒有南北之別。我這個獦獠,形象上雖然與其他和尚不同,但佛性又有什麼差別?」

  五祖聽了,知道惠能根機很好,不是常人,本想繼續跟他多交談幾句,但因為徒眾都在左右,擔心惠能日後會遭到眾人的嫉妒和排斥,於是便把他打發到碓坊舂米。

  舂米是一件苦差事。惠能生得矮小,體重不夠,為了踏碓,他不得不在腰間拴上一塊石頭。就這樣,惠能晝夜不停,勤勤懇懇地舂了八個月的米。

  有一天,五祖把大眾召集到一起,告訴大眾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已經老了,當選一名接法人,以確保祖師的法脈不斷。佛法不可思議,貴在實證,你們萬千不要以為記住了我所說的法語,就算了事。你們且下去,各自根據自己的修行體會寫一首偈子給我看看,如果有人契悟了佛意,我就把法衣傳付給他,立他為六祖。」

  當時,五祖會下,有七百多名僧人。其中,以神秀上座最為出色。

    神秀上座是教授師,兼通內外之學,經常為大眾講經說法,並且得到了五祖的器重和眾人的敬仰。因此,大眾退下來之後,共相議論道:「六祖之稱號,除了秀上座之外還有誰能夠擔當得起呢?我們不用勞心費力寫什麼偈子了,等秀上座得了法衣成為六祖,我們都依止他就完事了。」

  聽到大眾的議論,神秀就想,他們之所以不敢寫偈子,是因為我是他們的教授師。我應該向大和尚呈上偈子。

  當然,我呈偈子是為了求法,而不是為了奪取祖位。如果我不向大和尚呈偈子,大和尚怎麼知道我心中見解的深淺呢?我又如何能得到五祖的傳法呢?翻來覆去,左思右想,折騰了兩三天,神秀終天作出了一首偈子,並趁夜深人靜的時候,偷偷地寫在廊壁上,寫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第二天早晨,五祖經過的時候,忽然看見此偈,知道是神秀所作。這首偈子雖然沒有明心見性,但是,後人如果依此偈修行,還是可以得天大利益、免墮惡道的。因此,五祖還是當著眾人的面對這首偈子大加讚嘆,並且要求大眾焚香讀誦此偈,依偈而修。

  但是,私下裡,五祖還是告訴神秀說:「你的這首偈子,還沒有明心見性,見地還不到位,還在門外。如此見解,欲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於當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中薦取。」說完,五祖吩咐神秀再作一偈。

    但是,幾天過去了,神秀再沒有作出新的偈子來。

  後來有一天,惠能在碓坊舂米,聽到外邊有位童子在誦神秀的偈子,便上前打聽,於是童子就把五祖吩咐大眾作偈以及讓大眾梵香禮拜神秀之偈的事一一告訴了惠能。

    惠能聽了,便央求童子道:「上人,我也要誦此偈,與秀上座結來生緣。自從我來到這裡,我就一直舂米,八個多月,沒有到過堂前,請上人引我到寫有神秀偈子的廊壁前禮拜。」

  於是,童子引惠能來到偈子前。惠能說:「我不識字,還請上人念給我聽。」當時,江州別駕張日用正好在旁,便高聲為惠能念誦那首偈子。

  惠能聽了,就說:「我也有一首偈子,請別駕給我寫上。」別駕了聽了,非常驚訝「你這個舂米的,也能作偈子,真是希有!」

  惠能正色道:「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沒有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別駕聽了,連忙謝罪道:「汝念偈子,我給你寫。如果你將來得法了,不要忘了要先度我。」於是惠能念偈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偈子剛寫完,大眾無不驚愕。五祖見眾人如此,擔心有人傷害惠能,於是用鞋掌把惠能的偈子抹掉了,並且說「亦未見性」。眾人見五祖這麼說,也就不以為意。

  第二天,五祖私下來到碓坊,見惠能腰間掛著石頭舂米,說道:「求道之人,為法忘軀,就應當象你這個樣子」。並問道:「米舂熟了嗎?」惠能回答道:「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五祖於是用拄杖在碓頭上敲了三下便離開了。惠能領會了五祖的意思,便於當天晚上三更的時候,偷偷地來到五祖的丈室。五祖用袈裟將惠能圍起來,以免他人發現,並且給他講解《金剛經》。

    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惠能豁然大悟。原來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惠能一連說了五個「何其」,以表達自己悟道時的驚喜和見地: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五祖知道惠能已經大悟,便將頓教法門以及祖師衣缽傳付給惠能,說道:「諸佛出世為一大事,故隨機大小而引導之,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旨,以為教門。然以無上微妙、秘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於上首大迦葉尊者,展轉傳授二十八世。至達摩屆於此土,得可大師承襲,以至於今,今以法寶及所傳袈裟用付於汝。善自保護,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惠能禪師跪受衣法之後,問道:「法則既受,衣付何人?」

  意思就是法我已經受了,將來這祖衣該交付給誰呢?

  五祖回答說:「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若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禪師又問:「當隱何所?」

  五祖答道:「逢懷即止,遇會且藏。」

  說完,五祖便親自把惠能連夜送到九江驛。臨行前,五祖又囑咐惠能:「以後佛法將通過你而大興。你離開黃梅後三年,我將入寂。你趕快往南方走,好自為之。不要急於出來弘法。這當中你會有劫難。」

  惠能禪師再一次頂禮五祖,然後發足南行,不到兩個月就到了大庾嶺。

  五祖送走惠能後,連續好幾天沒有上堂。眾人都很疑惑,老和尚是不是生病了,於是紛紛前去問安。五祖告訴他們說:「我沒有病,祖師的衣缽和法脈已經傳到南方去了!」眾人大驚,問道:「誰得到了衣缽?」五祖回答說:「能者得之。」

  眾人這才恍然大悟。此後便有了數百人前往南方追殺惠能禪師欲奪取衣缽的一連驚心動魄的故事。為了避免不測,惠能禪師一度在獵人隊混了長達十五年之久。此後,因緣成熟了,惠能禪師才來到廣州法性寺,在印宗法師的座下剃度,開始了他輝煌的弘法生涯。

………………

PS:這是《百鬼夜行》裡面的一段,今天看到了,發上來給大家看看。

相關焦點

  • 東方聖人----六祖慧能大師
    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朝廷迎請六祖袈裟入宮供養,至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代宗皇帝夢見六祖大師前來索還袈裟才令人護送袈裟回曹溪。唐憲宗皇帝於元和十一年賜諡慧能為「大鑑禪師」,安放六祖真身的龕塔為「靈照之塔」。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諡六祖大師為「大鑑真空禪師」,宋仁宗天聖十年(公元1032年),迎請六祖大師真身像以及衣缽入大內供養,加諡六祖大師為「大鑑真空普覺禪師」。
  • 《千年菩提路》六祖慧能
    慧能回答說:「佛法的真意和文字是沒有關係的。」在後來的禪宗公案中,禪師們把佛法的真意比喻為天邊的圓月,把經書文字比喻為指月的手指。這也讓我們想起,佛主拈花開示,禪宗心法初傳時,對不立文字的強調。  若干年後,無盡藏尼得慧能心法,成為六祖慧能的第一位女尼弟子,但是衣缽引起的爭端還沒有了結。不久,又有惡黨尋逐至此,慧能只好逃到山中。惡人縱火燒山,慧能藏身於巨石之中,才倖免遇難。
  • 慧能聞經即悟道(六祖慧能與《金剛經》)
    達磨傳「了不可得心」,慧能傳「無住真心」,名則有二,心則惟一。這一個心,人人本有,個個不無,古德云:「三點如眾星,豎勾似斜月;披毛從此出,成佛也由他。」這個心,在《楞嚴》曰「常住真心」,在《圓覺》曰「圓覺心」,在《華嚴》曰「真如心」。之所以將《金剛經》列入禪宗寶典者,原以六祖慧能大師初聞他人誦此經而忽然悟道也。據史料可知:禪宗初祖達磨入我中國傳佛心印,以佛之衣缽用表信憑。
  • 千年菩提路——六祖慧能禪師(上)
    慧能法師德相(圖片來源:資料圖) 六祖惠能大師(638年2月27日[二月初八]-713年),俗姓盧氏,河北燕山人(今河北省涿州市),隨父流放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 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憲宗追諡大鑑禪師。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陳寅恪稱讚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聵,固我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六祖的法號,歷來志為「慧能」或「惠能」的均有。
  • 禪鬥的故事:六祖慧能的成功之路
    經還是要讀的,否則拿《壇經》來做什麼;袈裟也還是要穿的,如若不出示袈裟,慧能怎能成為六祖;吃喝拉撒和化緣求供俸,更是一樣都能不少。四、權利禪鬥人是社會動物,每個人都在權利場中,不同的在於:是處權利場的核心還是邊緣,是處此權利場還是彼權利場。山那邊還是山,紅塵之外還是紅塵,佛與禪宗也不例外。
  • 元宵佳節話六祖——中國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剃度出家紀念日
    元宵佳節話六祖——中國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剃度出家紀念日
  •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小傳
    六祖慧能禪師,俗姓盧,祖籍範陽(今河北涿州),父親名行瑫,武德年間遭貶官,徙居到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
  • 佛教:六祖慧能,以及「南禪宗」的確立
    中國特有的禪宗,確立過程很長,經歷了自達摩東來,開創全新的禪學派別,到五祖弘忍,建立禪師僧團,到六祖慧能,形成了中國佛教特有的南禪宗,經神會至馬祖道一,完成南禪宗對北宗的壓倒性勝利,最後到百丈懷海,確立禪師僧團的清規和生活方式。今天就為大家分享這個過程之中的佛教:六祖慧能,以及「南禪宗」的確立。
  • 六祖慧能說:真正的禪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六祖慧能與神秀,一南一北,雖然繼承的都是五祖的禪法,卻各有鮮明的禪風。慧能高揚頓悟成佛的大旗,提倡單刀直入,直了見性。而神秀提倡傳統的漸修方法,認為修行就要打坐觀心。人們根據他們不同的教法,稱之為「南頓北漸」或者「南宗北宗」。
  • 《金剛經》:從六祖慧能的解義裡看「如是我聞」
    說到解讀《金剛經》,大概沒有人比得上六祖慧能了,相傳六祖慧能就是因為聽到五祖宏忍大師講解《金剛經》裡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頓悟的。如下,就讓我們一起從六祖慧能的解義裡,嘗試尋找一點智慧的光芒。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是《金剛經》的開篇,可見這四個字的分量之重。
  • 佛教問答:六祖慧能在獵人眼中是個什麼樣的人?
    ,他的一生也是充滿離奇與波折,可是我們如果還原當時歷史,六祖慧能在當時獵人隊伍中又該是個什麼樣子呢?01「不務正業」據《六祖壇經》記載,六祖慧能被賜予衣缽之後跟隨獵人隊伍進入山林,獵人隊伍以捕獵為生,吃的都是肉食。
  • 二月初九丨 六祖慧能大師聖誕日
    六祖慧能,俗姓盧,祖籍範陽(今河北涿州),父親名行瑫,武德年間遭貶官,徙居到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貞觀十二年(638)二月初八,慧能就出生在新州。慧能三歲喪父,由母親撫養成人。成人後,家境愈發貧寒,只能靠上山打柴和幫人做零活維持生計。兩位容貌奇特的僧人站在籬笆外。老僧道:「恭喜得到了千年難逢的麟兒!
  • 淺談對神秀和六祖慧能佛偈的理解
    從達摩祖師開始,經過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六代相傳,也就是「東土六祖」,禪宗成為了在中國社會中影響深遠、流播範圍最廣的佛教宗派。    學界認為禪宗形成宗派,應從唐朝中葉(公元7世紀下半葉)算起,慧能被推為禪宗六祖,是禪宗正式形成的標誌。六祖慧能家境貧寒,父早喪,母寡居。他靠賣柴養母,從他早年的生活經歷判斷,他應該是沒有讀過多少佛教經典的。
  • 六祖慧能大師的傳奇一生(內附視頻)
    今天是農曆八月三日,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圓寂紀念日!
  • 《金剛經》:慧能六祖本來目不識丁,為何能開悟,名流千古?
    禪宗,是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又稱達摩宗,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禪宗的禪,可以理解成是禪定的意思,不過其實是「禪那」的簡稱,漢譯為靜慮,是靜中思慮的意思,把心專注在一個法境上,一心參禪,以期證悟本自心性,所以名為禪宗。說《金剛經》,還有一個故事。
  • 六祖慧能與弘忍臨別時,隨口一句話,竟成禪宗傳世精髓
    六祖慧能與弘忍臨別時,隨口一句話,竟成禪宗傳世精髓 | 文 青衫文齋慧能在黃梅開悟自性本來清淨,根本不會染上「塵埃」後,被五祖弘忍選定為禪宗第六代衣缽繼承人。經過弘忍半夜傳法,慧能正式成為禪宗六祖。弘忍大師一直認為達摩袈裟的實物傳承,是禪門內部開啟爭端的引子,於是囑咐六祖慧能,袈裟傳到他手上就不要再傳了,「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正法的傳授是以心傳心的,要靠繼承者自己去體會和領悟。此時,繼承了禪宗衣缽的六祖慧能,已成為各方的焦點,不少人打算私下搶奪達摩袈裟,使自己成為禪門正宗。
  • 讀《金剛經》,懂得六祖慧能的解義裡一句話,一通百通
    《金剛經》作為最受信眾喜愛的佛典之一,向來註疏甚多,又因為相傳六祖慧能是聽五祖弘忍大師講解《金剛經》裡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的,所以後來六祖慧能結合自已心得寫下的《金剛經》解義(亦稱口訣),就成為許多人「曲線」解讀《金剛經》的途徑,倒也別開生面。
  • 六祖慧能的故事,山野樵夫成了禪宗一代祖師
    這其中,禪宗最為後人高山仰止的就是六祖慧能。比如流傳萬古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詩就是沒文化不識字的慧能口佔而做。看來,自古以來,真正的高人大師,不一定是認字多少,學歷高低決定的。六祖慧能,本來是嶺南荒蠻之地的一個樵夫,就是砍柴到大街上賣點碎銀子以此為生苦力。
  • 世人皆知六祖慧能,我卻覺得更應該多參悟神秀禪師
    傳說五祖弘忍因為慧能禪師的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選擇了慧能傳承衣缽,也就是後來的六祖慧能。慧能的師兄神秀,原本是六祖的最熱門的人選,五祖卻覺得神秀「未見本性,未付衣法」,於是與六祖失之交臂。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 有人問六祖慧能何為佛的三身四智,六祖這樣回答
    大殿內的佛像六祖慧能解釋說:所謂「三身」,其實是假立的名號,都發自本源自性,每個人的本源自性都具有法身、報身和化身。初祖庵智通聽了六祖慧能的這番話後,當下大悟。於是,智通讚嘆道:「三身原來就在我的本體,四智也在我的心中,心體融合無礙,都成了絕對的大圓鏡智,最高的智慧之光,映照三千大千世界,應物現形,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