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前埋下隱患,美蘇博弈挑起韓戰,蘇聯卻當起縮頭烏龜

2020-12-22 忠肝義膽嶽老三

1945年,反法西斯戰爭節節勝利,二戰後利益分配的問題就顯得尤為明顯,畢竟美英蘇三國之間因為利益分配的矛盾已經暴露。為了儘快結束戰爭,並安排戰後國際事務,1945年2月4日,這三國首腦羅斯福、邱吉爾和史達林齊聚雅爾達,並在這裡舉行了影響深遠的「雅爾達會議」。

這次會議中,史達林對遠東利益格外重視,於是他與羅斯福在討論遠東利益分配時,順帶對朝鮮半島的命運做出重要的裁決。當時羅斯福就直接提出:

「朝鮮要由美、蘇、中三方進行國際託管,託管期在20-30年為宜。」

史達林本來對這個提議並不滿意,但是因為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元氣大傷,史達林只能勉強同意羅斯福的提議。

隨著美國向廣島投射原子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關東軍也很快撤離,美國為了防止蘇聯軍隊在朝鮮半島南下,就決意擬定一個蘇聯人能夠接受的軍事分界線,最終美國就直接以北緯38度為半島分界線,美國和蘇聯都能夠接受。隨後,北緯38線就作為美蘇軍事佔領分界線被寫進了美國對日本的受降方案,而朝鮮半島也因為北緯38線的出現而被分裂成南北兩部分。由此可見,朝鮮分裂在本質上說,就是美蘇兩大強國在二戰結束時的一次博弈結果。

01~

朝鮮半島因為38線的被分裂成兩個互相仇視的敵國,只是南北的情況卻完全不同。

北朝鮮佔朝鮮半島總面積的57%,人口佔40%;南朝鮮佔朝鮮半島總面積的43%,人口佔60%,這樣一比較,似乎雙方實力差距很小。但實際上,南北卻有本質的不同,因為在之前,日本將朝鮮半島北部建成工業區,而南部屬於農業區,現在南北一分開,北部的綜合國力很明顯是佔據很大優勢的。因為工業的優勢,也使得朝鮮北部在軍備上也更具有明顯優勢。

朝鮮半島被38線分成兩部分以後,蘇聯就掌控著北朝鮮,美國也就影響著南朝鮮,於是兩個大國就在自己勢力範圍扶持自己勢力,並打擊極端民族主義。到了1948年8月,朝鮮南部李承晚就成立了大韓民國政府,眼看南方都建國,在蘇聯的支持下,北邊的金日成也在同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南韓就緊跟美國步伐走資本主義道路,而北朝鮮就屬於蘇聯陣營,走社會主義道路。

本來,李承晚就是被美國扶持起來的勢力,但是此人又不甘於只是被利用,他內心有更強的野心。為了穩固自己的政權勢力,李承晚對反對勢力進行殘酷的鎮壓,這也是在美國的支持下實現。而且,因為在蘇聯被史達林羞辱過,李承晚有著強烈的反蘇情結,李承晚就迫切希望美國軍隊留在南朝鮮。

但是,美國是計劃在1949年撤軍的,這就讓李承晚甚為擔心,一旦美國撤軍他就失去了依靠,國內反對勢力極有可能就會強勢反彈,李承晚也難以承受這種危機。只是美軍還是在1949年6月30日全部撤離,於是,為了儘可能拖住美軍留在朝鮮半島,也為了得到美國更多經濟上的援助,李承晚就刻意製造半島緊張,李承晚時不時放出「武力北進」的言論,並全力擴充韓軍,到1949年8月底,大韓民國國軍兵力達到10萬人。李承晚還指使軍隊不斷在38線上挑釁北朝鮮,刻意製造朝鮮半島的摩擦。

李承晚在1949年到1950年製造的摩擦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讓美軍能夠重返半島,但是他這種作法無異於激怒了北方的金日成。

02~

對於金日成來說,他也有迫切想統一朝鮮半島的想法。特別是在1949年,得知新中國成立以後,金日成宏大願望更為明顯。

只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畢竟朝鮮半島美蘇兩強博弈的場地,金日成作為北朝鮮的領袖,卻並不能主宰一切,他必須要徵得史達林的同意,才能展開行動。

在1950年1月17日晚的宴會上,朝鮮勞動黨領導人金日成向斯蒂科夫等人表示:中國已經解放了,現在是解放韓國人民的時候了。

也藉此機會,他要求再次請求訪問蘇聯,以便與史達林會晤,尋求蘇聯的支持。當然,金日成早就在做準備,朝鮮人民軍總數已達11萬人,一批新的戰鬥師也正在組建中。

金日成認為自己具備實力平定南朝鮮,為了實現半島統一,他也藉助代表向史達林致電:

南朝鮮人民相信我,會跟著我,近來我睡不著覺,就是擔心統一問題。再推遲解放南朝鮮和實現祖國統一,我將要失去朝鮮人民的信任。我要再去見史達林同志,獲準進攻南部。史達林同志的命令對我來說,就同法律一樣,得到他的許諾是必須的。

當然,金日成也是做兩手準備,若是見不到史達林,他就會向北京尋求支持。這對於史達林而言,無異於威逼利誘,但是史達林也能夠看出金日成統一朝鮮的決心。經過多方面的考慮,也為了自己的利益,史達林同意了金日成的決定,並對金日成提供援助。

得到史達林的支持,金日成異常興奮,他終於能夠放手一搏,畢竟他認為憑藉自己的實力,掃平南朝鮮完全沒有問題,更何況還有蘇聯在背後撐腰,金日成可以說毫無顧慮!

得到蘇聯的支持對於金日成來說,就已經足夠了,金日成壓根沒有想過爭取一下北京的同意,甚至金日成還與蘇聯約定,武力統一朝鮮半島還要絕對保密。

2月2日,史達林致電斯蒂科夫:

叮囑金日成,對攻打韓國、用武力統一朝鮮的計劃要絕對保密。電文中稱:「無論是朝鮮的其他領導人,還是中國的領導人都不要知道,這是為了向敵人保密」

一切準備就緒,金日成就展開行動。

03~

1950年6月25日清晨,韓戰全面爆發。朝鮮聲稱:

「南朝鮮李承晚軍隊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攻,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發動突然襲擊,這次戰爭是美帝國主義蓄意發動的,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來說,是抗美衛國戰爭」。

隨後,金日成下令軍隊越過38線,對韓國發動了突然進攻。

戰爭開始以後,韓國國防軍大部分軍隊卻完全沒有意料到,更是沒有進入戰備狀態,這種情況下,韓國國防軍根本沒有招架之力。於是,朝鮮軍隊勢如破竹,長驅直入,僅僅在三天之後,也就是1950年6月27日,就攻破漢城。漢城的失守也讓韓高層驚慌失措,朝鮮的攻勢讓他們始料未及,也完全沒有應對之策,於是他們只能撤退。而在撤退過程中,他們直接炸毀了漢江大橋,把大批軍隊留給了朝鮮,這也加劇了韓軍抵禦能力的瓦解。最終,韓國只能退守釜山,直到9月15日美國麥克阿瑟仁川登陸成功才得以扭轉局面。

在韓戰的前期,可以說金日成是掌握絕對優勢的,這與他的雷霆攻勢有一定的關係,但是金日成卻總認定有了蘇聯撐腰美國就不敢參與,殊不知美國絕不可能放棄自己口中的肉,金日成的舉動讓美國在朝鮮半島的利益受到極大威脅,於是美國不顧一切就選擇出兵。

只是,金日成在出兵之時卻未曾告知中國,其作戰計劃和具體的開戰日期都對中國是保密的,這也使得中國是在戰爭開始以後,才得以知曉。

金日成此舉可以說完全沒有把中國放在眼裡,畢竟剛剛成立的新中國在金日成眼裡也是實力有限,不可能指望,於是金日成也就對中國沒有表現出太多的尊重。金日成只將蘇聯當作唯一的大哥,有蘇聯大哥在,中國就靠邊站吧!

回頭來看蘇聯,在戰爭開始前,史達林是支持金日成,並以此換來大量的錫,可是,隨著美國大舉增兵朝鮮局勢發生扭轉,蘇聯卻選擇了逃避,不敢正面與美軍對抗,甚至做起了縮頭烏龜,即便是派遣了一部分空軍,也只是保持隱秘狀態出徵。當然,蘇聯也給志願軍提供了一定的武器支援,這些武器也算是解了志願軍的燃眉之急,只是到了韓戰結束,這些武器還未能完全交付。

在朝鮮戰場上,美國和蘇聯的態度是截然相反,美國相當強勢,蘇聯卻不敢明面與之為敵,當然這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雙方實力所導致,美國在二戰之中發戰爭財收益良多,而蘇聯卻是遭受重創,這種情況下蘇聯的確很難與美國正面較量。

到頭來只有我們,不顧一切奔赴朝鮮戰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八個字也是最直觀的原因,雖然我們也犧牲極大,但是藉助這一戰揚我國威,讓美國真正感受到新中國的威力,從此,世界各國也開始重新認識我們國家。所以說,這一戰對我國的意義非常重要,沒有這一戰,世界各國也不會把我們放在眼裡,我們也沒有後來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相關焦點

  • 二戰後,為何美蘇在朝鮮問題上拉上貧弱的中國?中朝韓的藕斷絲連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朝戰敗,朝鮮自此脫離天朝上國的藩屬國身份,成為獨立國。但是日本不惜戰爭,千辛萬苦把朝鮮從藩屬國身份分開,不是為了解放朝鮮,而是為了更好地吞併朝鮮。1905年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爆發,日本再一次成為贏家。
  • 蘇聯誤判、美國插手、朝韓血仇:韓戰爆發的五國博弈真相
    而在二戰之後爆發的韓戰也是如此。表面上看,只是朝鮮南北兩國之間的矛盾,實際上卻代表了東西方兩大方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北大西洋公約與華沙條約組織之間的絕對對立關係。一滴水,可以折射出整個世界;一場局部戰爭,也能牽扯十幾個國家。其中最主要捲入紛爭的五國,包括中國、蘇聯、美國、朝鮮和韓國。
  • 韓戰的背後,其實是兩個政體的交鋒,早在二戰結束時就開始了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除了中國在進行內戰,其餘的大部分國家都進入了和平期,開始發展國內經濟,美國也是一樣,美國既結束了經濟大蕭條,又在二戰中撈足了油水,成為二戰中唯一沒有在本土發生過戰爭的國家,美國大多數人都在享受著戰亂之後的平靜生活。可是一場戰爭已經註定要爆發了,那就是韓戰。
  • 到底是誰挑起了韓戰?朝鮮?韓國?還是它們背後的蘇聯與美國
    從此,朝鮮半島出現了南北兩個在意識形態上完全對立的國家,而且這兩個政府都宣稱自己對全國具有管理權。包括蘇聯和美國在內,沒有人會相信朝鮮半島上的社會主義朝鮮和資本主義韓國會相安無事。美國駐韓大使穆喬表示,「戰爭是早晚的事,說不定就會在哪天早上發生。」穆喬的看法一點也不假,在蘇聯紅軍於1948底撤離朝鮮半島、美軍在1949年6月底撤出朝鮮半島後,朝鮮半島局勢驟然緊張起來。
  • 鋼鐵博弈丨冷戰中的燥熱:韓戰
    冷戰是美蘇對抗的狀態,但是誰規定必須要聽他們的咧?總有些地方,總有些小夥伴,決心表演真的自我。燥動的半島二戰開始的時候,朝鮮半島是日本的殖民地。二戰結束的時候,美蘇兩國合力拍死了日本,然後沿著北緯38度線,分割佔領了整個半島。隨著冷戰的降臨,歐洲成為了美蘇對抗的前沿,雙方的一舉一動都被對方洞若觀火。既然歐洲沒有什麼搞頭,不如去亞洲試試咯~?!於是雙方的注意力都轉移到了亞洲。
  • 韓戰前美國有沒有侵略中國的計劃?
    韓戰爆發前的遠東形勢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蘇軍隊以北緯38度為分界線,分別進駐原來被日本侵佔的朝鮮半島的南方與北方。三八線以北面積佔朝鮮半島總面積的57%,人口佔總人口的44%,南部面積佔總面積的43%,人口佔56%。
  • 美國攻打朝鮮,為何不直接使用原子彈?主要是蘇聯虎視眈眈!
    然而,美軍在二戰結束後的局部戰爭卻並沒有再度使用核武器,原子彈似乎就從美軍的內部消失掉了一樣。特別是在韓戰中,隨著韓戰的焦灼,美軍雖然越打越退,但是始終沒有選擇去使用原子彈針對其韓戰。後來在我們國家的志願軍的努力抵抗下,美軍更是直接被我們打回了三八線的另一邊。
  • 韓戰爆發時,蘇聯為什麼缺席聯合國安理會?
    蘇聯的理由是要和中國站在同一戰線,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但事實上並沒有這麼簡單,史達林對於韓戰的看法應該是希望美國介入,但是蘇聯不直接介入。蘇聯雖然是二戰之後的超級大國之一,但是史達林並不想參與戰爭,蘇聯在二戰中損失嚴重,暫時並不具備與歐美陣營決戰的實力。
  • 韓戰的結局,為什麼停在了三八線?
    1950年六月,韓戰在三八線附近爆發,因為美國的突然幹預,使原本只不過是一場朝鮮的內部戰爭逐漸變成了一場國際化局部戰爭。中國因為保家衛國的需要,被迫參加了這場戰爭,以志願軍的名義入朝作戰,並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到1953年七月,在三八線附近結束戰爭,並籤訂停戰協定為止,韓戰總共進行了三年零一個月。
  • 看明白這四個原因,就知道韓戰的爆發是歷史必然
    二戰後,蘇聯和美國在朝鮮半島以北緯38度線為界,將朝鮮半島一分為二。1948年,朝鮮和韓國相繼建立政權,南北正式分裂。此時,朝鮮和韓國都想用武力統一對方,都想從名義上「解放祖國」,當時金日成的軍事實力比李承晚強大而已。
  • 韓戰爆發的起因是什麼?
    尤其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飽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之害和蹂躪之苦,更深深地懂得侵略戰爭之野蠻、維護和平之寶貴! 70年前,朝鮮內戰爆發後,美國政府悍然派兵武裝幹涉、侵略朝鮮,罔顧中國政府多次警告,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了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門前!
  • 韓戰爆發前,史達林原本堅決反對開戰,為何態度180度轉變
    問題就從此產生了,這個選舉過程是相當坎坷,美蘇的意識形態是完全對立的,由此導致了南北朝鮮也十分不融洽,他們在美蘇的「幫助」下,建立了兩個體系完全對立的政黨或政權,這根本就是水火不相容。1947年美蘇冷戰爆發之後,朝鮮半島上的局勢就更佳撲朔迷離了,想要和平統一半島基本是不可能的了,然後第二年,又是在美蘇的「操縱」下,在北朝鮮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在南朝鮮成立了大韓民國,朝鮮半島徹底變成了兩個獨立的國家。
  • 韓戰在三八線開始,又在三八線結束,這是巧合嗎?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中國人民志願軍在1950年10月份開始趕赴朝鮮戰場,開始了為期3年零一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但是韓戰在三八線開始,又在三八線結束,這是巧合嗎?當朝鮮在蘇聯的支持下開始了韓戰,越過三八線,進攻韓國,在美國還沒有出兵援助的情況下,對朝鮮來說就是碾壓性的攻擊,但是美國最終登陸韓國幹預戰爭,最終扭轉戰局,逼近鴨綠江。為了保家衛國中國被迫成立志願軍出兵援助朝鮮,剛從戰爭陰霾中走出來又要面對為期3年多的國外戰場,這導致中國志願軍在武器等資源上毫無優勢,面對美軍只能做無謂的抵抗。
  • 二戰結束,美蘇分管的朝鮮南部和北部,到底誰的局面好?
    網絡上一直流傳一種說法,說什麼韓戰爆發之前,美蘇分管南北朝鮮截然不同。說什麼美國管理的南部朝鮮民主、文明、和諧、發展,蘇聯管理的北部朝鮮獨裁、血腥、極端、落後,真的是這樣的嗎?我們就來看看吧。1945年8月,蘇聯出兵中國東北,並派一支軍隊越過長白山,進入朝鮮北部境內,幫助朝鮮人民趕走日本侵略者。當時美國在朝鮮附近並沒有軍隊可用,美國擔心戰後朝鮮全部被蘇聯控制。由於意識形態的差別,美國是絕對不允許的。於是就提出將朝鮮分而治之的提議,由美蘇共管。當時的蘇聯出於多重考慮,最後同意美國建議。
  • 1950年韓戰是如何發生的
    (資料圖)  韓戰爆發的最初起因源於朝鮮半島的分裂,這與二戰結束後美國和蘇聯採取的半島政策有很大關係。李承晚、金日成都夢想統一全國,而且都有採用軍事手段達到目的的強烈願望。為此,雙方展開了爭取外援的較量。
  • 已離任的首相邱吉爾,在鐵幕演說了什麼,為何會挑起二戰後的冷戰
    其實說是二戰時期的英國首相也不太準確,因為邱吉爾是1945年4月辭職的。剛好二戰結束。而在1946年3月5日時,邱吉爾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他說了什麼,之後便引發了二戰之後的冷戰呢?邱吉爾一直被認為是抵抗法西斯的三大巨頭之一,他在二戰期間貢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才讓英國在二戰期間並沒有像法國那樣滅亡,二戰期間反法西斯聯盟的重大會議幾乎都是由邱吉爾領導的。
  • 二戰時美軍有1000多萬軍隊:為何韓戰中卻兵力不足了
    二戰時美軍有1000多萬軍隊:為何韓戰中卻兵力不足了在1950年韓戰爆發時,二戰僅僅結束幾年的時間,美軍在韓戰顯得兵力不足,主要有兩點原因:1、美軍在二戰後大量裁撤軍隊,人數規模遠不如二戰那麼大;2、當時美軍的重點在歐洲,作為戰後最強大的兩支軍事力量,蘇聯才是美軍防備的重點,因此有大量美軍駐紮歐洲
  • 第二次中東戰爭:英法以聯手欺負埃及,美蘇竟罕見一起勸架
    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成功建國後,就在阿拉伯聯軍的進攻中瀕臨亡國,而隨著美蘇的介入和支持,猶太人最終完成了絕地反擊,擊退了來勢洶洶的阿拉伯聯軍,成功鞏固了國家主權。而考慮到以色列背後有美蘇的支持,便決定讓以色列作為挑起戰爭的角色。於是,圍繞蘇伊士運河的第二次中東戰爭,悄然打響。1956年10月29日下午5點,在法國空軍的支援下,以色列的傘兵部隊入侵了埃及西奈半島,並迅速向蘇伊士運河方向推進。而這時,英法兩國就裝模做樣,以拉架者的身份,出現在埃及和以色列之間假裝調解。
  • 美國司法部長赫伯特:韓戰,我們明知蘇聯出兵,但誰也不敢說
    1950年10月,正當中國軍隊要跨過鴨綠江時,史達林卻出爾反爾了,他口口聲聲稱蘇聯空軍沒有做好戰鬥準備。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實也正透露出了他內心的真實想法:他害怕與美國之間挑起戰爭,進而引發可能動用核武器的第3次世界大戰。眼看著美軍的腳步已經伸到了鴨綠江邊,我軍面對迫在眉睫的朝鮮戰局,毅然選擇出兵。
  • 韓戰爆發,毛主席做了一個重大決定,中國獲利美國損失慘重
    韓戰,表面上看,是朝鮮和韓國就朝鮮半島的統一問題進行的一次統一戰爭,但實際上卻是當時兩大超級強國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對抗。日本投降以後,日本原本的殖民地朝鮮半島被蘇聯和美國瓜分,並且以三八線為界,將朝鮮半島一分為二。北方由蘇聯暗中掌管,南方則由美國暗中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