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卷耳》採採卷耳,不盈頃筐(附音樂)

2021-03-05 微詩詞


國風·周南·卷耳

採採卷耳,不盈頃筐。

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

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

我僕痡矣,云何籲矣!

白話譯文:

採了又採採卷耳,半天不滿一小筐。

我啊想念心上人,筐兒棄在大路旁。


攀那高高土石山,馬兒足疲神頹喪。

且先斟滿金壺酒,慰我離思與憂傷。


登上高高山脊梁,馬兒腿軟已迷茫。

且先斟滿大杯酒,免我心中長悲傷。


艱難攀登亂石岡,馬兒累壞倒一旁,

僕人精疲力又竭,無奈愁思聚心上!

注釋:

1、採採:採了又採。《毛傳》作採摘解,朱熹《詩集傳》云:「非一採也。」而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則認為是狀野草「盛多之貌」。卷耳:野菜名,今名蒼耳,石竹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可入藥。

2、盈:滿。頃筐:斜口淺筐,前低後高,如今之畚箕。這句說採了又採都採不滿淺筐子,心思不在這上頭。

3、嗟:語助詞,或謂嘆息聲。懷:懷想。

4、寘(zhì):同「置」,放,擱置。周行(háng):環繞的道路,特指大道。索性把筐子放在大路上,於是眼前出現了她丈夫在外的情景。

5、陟(zhì):登高。彼:指示代名詞。崔嵬(wéi):高而不平的土石山。

6、我:想像中丈夫的自稱。虺(huī)隤(tuí):腿軟足疲之病。虺為「瘣」的假借;隤與「頹」相通。

7、姑:姑且。酌:斟酒。金罍(léi):金罍,青銅做的罍。罍,器名,青銅製,用以盛酒和水。

8、維:發語詞,無實義。永懷:長久思念。

9、玄黃:黑色毛與黃色毛相摻雜的顏色。朱熹說「玄馬而黃,病極而變色也」,就是本是黑馬,病久而出現黃斑。

10、兕(sì)觥(gōng):形似伏著的犀牛的飲酒器,一說是野牛角制的酒杯。

11、永傷:長久思念。

12、砠(jū):有土的石山,或謂山中險阻之地。

13、瘏(tú):因勞致病,馬疲病不能前行。

14、痡(pū):因勞致病,人過度疲勞而不能走路。

15、云何:奈何,如之何。雲,語助詞,無實義。籲(xū):憂傷而嘆。

這是一篇抒寫懷人情感的詩作,寫一位女子在採集卷耳的勞動中想起了她遠行在外的丈夫,想像他在外經歷險阻的各種情況。全詩四章,每章四句。第一章實寫,二、三、四章是想像的情況,虛實結合。此詩開始以思念徵夫的婦女口吻來寫,然後描述以思家念歸的備受旅途辛勞的男子口吻來寫,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內心獨白在同一場景同一時段中展開,猶如一場表演著的戲劇。其語言優美自然,善於運用當時的民謠套語,善於運用實境描畫來襯託情感。

.

.

.

END


微詩詞

ID:zuiaiweishici

相關焦點

  • 採採卷耳,不盈頃筐.
    採採卷耳,不盈頃筐。出自先秦佚名的《卷耳》採採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寘 通:置)陟彼崔嵬,我馬虺隤。
  • 詩文欣賞 | 《卷耳》採採卷耳,不盈頃筐.
    卷耳【佚名】先秦採採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寘 通:置)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僕痡矣,云何籲矣。採採:茂盛。一說謂採了又採。毛傳作採摘解,朱熹《詩集傳》云:「非一採也。」
  • 解讀《詩經》之《卷耳》
    卷耳採採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陟彼高岡,我馬玄黃。很多詩經注本中說,採採卷耳,是採呀採呀採卷耳,我個人是不同意這個觀點的,我認為採採是茂盛的意思,在《卷耳》後面還有一篇《芣苢》,採採芣苢,薄言採之,如果採採是採摘的意思,後面的採之,就是語法上的重複。再比如彌衡的《鸚鵡賦》中有「採採麗容,咬咬{交聲}好音」,可以證明,採採是茂盛的意思,當然咬咬好音是出自其他的作品,在這不說了。後半句「不盈頃筐」在寫法上也能照應採採的本意。卷字和
  • 卷耳
    卷耳原文:採採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寘 通:置)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僕痡矣,云何籲矣。參考翻譯譯文及注釋譯文採呀採呀採卷耳,半天不滿一小筐。
  • 柒城記 || 採採卷耳
    但是,在久遠歲月裡在詩經裡它們是卷耳,是採採卷耳……那是第一次近距離的觀察這個植物,它們在板結的小路邊長得非常茂盛,結了成堆帶刺的果子。長得恣肆也無所畏懼,牛羊走過人也走過,但小路不屬於這些過客,它們才是主人。路過的小動物沾上這些帶鉤的種子,它們的後代便向更遠處生發。
  • 《詩經》第三篇《卷耳》
    [詩經·國風·周南]採採卷耳⑴,不盈頃筐⑵。《卷耳》的語言是優美自然的。詩人能夠熟練地運用當時的民謠套語。《周易·歸妹三·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女承筐,無實」正與《卷耳》首句「採採卷耳,不盈頃筐」對應。把民謠用作套語,像一個套子一樣放在詩章句首,為詩奠定韻腳、句式的基礎和情感思緒的習慣性暗示,這是《詩經》的起興手法的一例。詩人善於用實境描畫來襯託情感。
  • 古詩賞析 |卷耳
    主編:王濤欄目責編:畢光蔭審校:孫夢霞  /  美編:李悅卷耳【佚名】先秦採採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寘 通:置)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僕痡矣,云何籲矣。
  • 採採卷耳
    「卷耳」的名字取自於詩經中的《卷耳》:採採卷耳,不盈傾框;嗟我懷人,置彼周行。意思是一個美麗的女子,思念遠方的丈夫,到村口的路旁採卷耳(也叫蒼耳,幼株可以食用),由於思夫心焦,心不在焉,採了半天,一個淺淺的框也沒有採滿。
  • 詩經·周南·卷耳_注音、朗讀、翻譯及賞析
    詩經·卷耳詩經·國風·周南·卷耳原文採採[1]卷耳[2],不盈頃筐[3]。卷耳朗讀卷耳注釋及注音[1]採採:採了又採。[2]卷耳:又名蒼耳,一年生草本,菊科植物,可入藥。[3]頃筐:亦作「頃匡」,斜口的竹筐。[4]懷人:心中懷想之人。
  • 《詩經.卷耳》:卷耳怎麼採都不滿筐,我對你的思念無處安放
    卷耳採採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卷耳,一直以為是山路邊常見的蒼耳。照例去百度了下,原來並不是。古人說卷耳「形如鼠耳,叢生如盤,白華細莖,蔓生可食,煮而為茹,滑而少味。農曆四月生子,形如婦人耳璫。」可見,卷耳開白花,根莖纖細,種子像耳環,也像女兒家,天生柔媚嬌小,自帶一懷幽遠的心事。
  • 鬱震宏:採採卷耳,叫她如何不想他
    桓子野每聞清歌,輒喚「奈何」,我讀《卷耳》,亦常如此,好到叫人不知如何是好,手足無措,真是絕妙好辭。且不管卷耳是什麼,只將這兩個字連起來輕輕讀一讀,便覺百轉千回,嫵媚婉嬗,似要將人世山川清明草木盤旋進去一般,原來《詩經》即是《樂經》,須是讀出聲音來才好。
  • 飛讀不可為您朗誦《詩經•國風•周南•卷耳》
    》採採卷耳,不盈頃筐。可以說,《詩經》是周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而《詩經》的語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漢語概貌的最重要的資料。譯文採了又採採卷耳,半天不滿一小筐。關於此詩的背景,《毛詩註疏》曰:「《卷耳》,后妃之志也,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內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詖私謁之心,朝夕思念,至於憂勤也。」餘冠英《詩經選》云:「這是女子懷念徵夫的詩。」
  • |《詩經·卷耳|芣苢》
    我們貼一個原文: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之。採採芣苢,薄言捋之。採採芣苢,薄言袺之。採採芣苢,薄言襭之。《卷耳》篇《卷耳》呢,現代學者給她正名是一首寫女子懷念徵人的詩,寫得挺美的。詩不長,摘錄如下:採採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 《卷耳》留守妻子思夫的故事(解讀)
    採採卷耳,不盈頃筐。嗟(jiē)我懷人,寘(zhì)彼周行(háng)。(寘 通:置)陟(zhì)彼崔嵬(wéi),我馬虺(huī)隤(tuí)。我姑酌(zhuó)彼金罍(léi),維以不永懷。《卷耳》一詩,講的是留守婦女對參軍在外丈夫的思念,和參軍在外丈夫對家裡妻子懷思的故事。寥寥數語,情真意濃之感躍然紙上。全詩共四句。第一句以留守婦女的角度,寫出對在外出徵丈夫的思念之情。後三句以丈夫的口吻,寫了搬師回家,為了儘快趕回家與妻子重逢,字裡行間表達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摯,如同感同身受。
  • 【經典重讀】詩卷耳芣苢'釆釆'說(一)
    《卷耳》篇曰:    採採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毛傳》云:    『採採』,事採之也。(朱熹《集傳》:『採採』,非一採也。)孔穎達《正義》申之云:    言『事採之』者,言勤事採此菜也。陳奐《毛氏傳疏》亦云:    《爾雅》:採,事也。雲『採採,事採之也』者,言勤事採之而不已也。
  • 多多記日記:球序卷耳(婆婆指甲菜)
    採採卷耳,不盈頃筐。嗟(jiē)我懷人,寘(zhì)彼周行。陟(zhì)彼崔嵬(cuī wéi),我馬虺隤(huī tuí)。
  • 《詩經》中的對唱情歌:《卷耳》真是在說平民百姓的感情故事嗎
    本期話題《卷耳》是《詩經》中最難理解的篇章之一,首章的女子拎著頃筐去採野菜的描寫很容易讓我們認為這首詩描寫的是平民階級的感情故事,描寫的是女子的丈夫在沉重的下辛苦奔波的哀嘆,描寫女子對他的思念和眷戀。但這其實並不是詩歌表現的真實內容。
  • 《詩經》第3篇:這首充滿歌謠般的古詩,是中國第一首懷人詩
    作為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對後世的影響非常深遠。尤其是它的內容形式更是影響後世幾千年。在這裡我們可以找得到最早的愛情古詩,最早的棄婦古詩,最早的懷人古詩,最早的思鄉古詩。今天我們談到的這首出自《詩經》的古詩,就是中國最早的一首懷人詩作。
  • 當《詩經》遇上唯美畫師,會有怎樣令人驚嘆的畫作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呼蔥覓蒜的作品,她的這組作品靈感來源於《詩經》。快來看看你喜歡的詩句配的是什麼圖吧。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詩經·擊鼓》採採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詩經·卷耳》南有樛木,葛藟縈之。 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詩經·樛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關雎》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詩經·摽有梅》日居月諸,照臨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胡能有定?寧不我顧。——《詩經·日月》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
  • 柯小剛┃周行的遠思:《詩經·卷耳》大義發微
    周行的遠思:《詩經·卷耳》大義發微 柯小剛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根據去年在同濟的講稿整理成文,發表於《古典研究》2014年秋季卷。這種不確定的憂勞之感,甚至體現在馬之「虺隤」、「玄黃」,[ 聞一多《詩經通義》解「玄黃」為馬之「暝眩」「眼花」,尤其能凸顯《卷耳》篇的無力感和不確定感。參張樹波編《國風集說》,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頁。] 僕人之精疲力竭(「痡」)和登高遠望之人的無奈獨酌之上(無論把這人解釋為男人還是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