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親戚」,可謂是中華民族最為古老的一個傳統民俗文化之一,尤其是在春節過年期間。大家通過走親戚來聯絡感情、互相慰問,享受著人生的樂趣和親情的快樂
隨著80後、90後都已逐漸為父為母,帶著孩子走親戚也都成為了常態,可一個尷尬的問題出現了。面對眾多的親戚,身為父母的80後、90後本身就已經無法認全,又怎麼教自己孩子認全這些親戚呢?見到那些親戚,卻不知道喊什麼,甚至直接喊錯了,那場面,別說多尷尬了。
實際上,綿延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對親戚的稱呼也是有著和嚴格的一套規矩的。雖然地域間存在著或大或小的差異,但對親戚的所謂稱謂,其實都是比較看重的。喊錯了,尷尬事小,給人很不好的印象,甚至親戚疏遠才是大事。
當你過年帶著孩子跟著你的妻子「回娘家」時能見到這些人,應該這樣喊:
最常見的:
見到妻子的爸爸,你就跟著喊爸,你的孩子跟著喊姥爺;
見到妻子的媽媽,你就跟著喊媽,你的孩子跟著喊姥姥;
見到妻子的哥哥,你就跟著喊哥,你的孩子跟著喊舅舅;
見到妻子的弟弟,你就跟著喊弟,或直接喊名字,你的孩子跟著喊舅舅;
見到妻子的姐姐,你就跟著喊姐,你的孩子跟著喊姨;
見到妻子的妹妹,你就跟著喊妹,或直接喊名字,你的孩子跟著喊姨;
複雜些的:
見到妻子的哥哥的妻子,你就跟著喊姐,你的孩子跟著喊舅媽或妗子(jinzi)
見到妻子的弟弟的妻子,你就跟著喊弟妹,或直接喊名字,你的孩子跟著喊舅媽或妗子(jinzi)
見到妻子的姐姐的丈夫,你就跟著喊哥,你的孩子跟著喊姨父;
見到妻子的妹妹的丈夫,你就跟著喊妹夫,或直接喊名字,你的孩子跟著喊姨父;
當你過年帶著孩子看到你丈夫家的這些人,應該這樣喊:
最常見的:
見到丈夫的爸爸,你就跟著喊爸,你的孩子跟著喊爺爺;
見到丈夫的媽媽,你就跟著喊媽,你的孩子跟著喊奶奶;
見到丈夫的哥哥,你就跟著喊哥,你的孩子跟著喊大伯(bó)、伯伯(baibai)、大伯(bai)、大爺
見到丈夫的弟弟,你就跟著喊弟,或直接喊名字,你的孩子跟著喊叔;
見到丈夫的姐姐,你就跟著喊姐,你的孩子跟著喊姑;
見到丈夫的妹妹,你就跟著喊妹,或直接喊名字,你的孩子跟著喊姑;
複雜些的:
見到丈夫的哥哥的妻子,你就跟著喊嫂,你的孩子跟著喊伯母、大娘、娘;
見到丈夫的弟弟的妻子,你就跟著喊弟妹,或直接喊名字,你的孩子跟著喊嬸子、嬸;
見到丈夫的姐姐的丈夫,你就跟著喊哥,你的孩子跟著喊姑父;
見到丈夫的妹妹的丈夫,你就跟著喊妹夫,或直接喊名字,你的孩子跟著喊姑父;
另外,自己哥哥、弟弟的孩子是你的侄子或侄女,與你的孩子的關係是堂兄弟、堂兄妹、堂姐妹的關係;自己姐姐、妹妹的孩子是你的外甥或外甥女,與你的孩子的關係是表兄弟、表兄妹、表姐妹的關係。
還有其他更複雜的一些稱謂,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如果有稱謂不當之處,歡迎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