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筇竹撐起脫貧大產業

2020-12-11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小筇竹撐起脫貧大產業

  中共大關縣委十三屆七次全會提出「種竹養豬、採矽抽氣、文旅康養」的產業發展思路,把竹作為群眾脫貧致富的支撐,大力發展竹產業。2019年末大關縣竹林面積達54.58萬畝,竹產業綜合產值3.8億元,3.16萬人依託竹產業實現了穩定脫貧,14.8萬餘人受益,高山峽谷中建起了一座座綠色銀行

  大關縣堅持黨建引領,立足「中國筇竹之鄉」特色品牌,念好「山」字經,作好「竹」文章,打好生態牌,通過組織化模式推動發展壯大以筇竹為主的竹產業,貧困山區走出一條「竹」夢前行道路。

  打破產業發展「貧」頸

  ——依靠竹

  大關縣地處烏蒙山區,全縣99%的國土面積是山地,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制約了經濟發展,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一度時期貧困人口達2.6萬餘戶11萬餘人,佔全縣總人口近40%。怎樣「在峽谷中求生存,在峭壁上謀發展」?這是歷屆縣委政府一直思考的重大課題。進入本世紀後,該縣先後嘗試發展核桃、水果、蔬菜、畜牧等產業,但受地理條件、氣候等因素制約,均不能形成規模,造血功能弱,帶富效應差。

  「全縣天然筇竹林達20.83萬畝,佔全球筇竹總面積的50%以上,可以大力發展筇竹產業,發展生態竹經濟」,黨員幹部向縣委提出建議。

  致力於大關筇竹研究20餘年的西南林業大學教授董文淵博士認為,大關多陰雨溼霧,適宜竹類植物生長,筇竹屬國家三級保護竹類,筇竹筍肉質鮮嫩,是山中珍品,經濟價值較高,筇竹杆盤節突出,適合做手工藝品,可因地制宜發展筇竹產業,既能發展經濟,也有利於生態保護。

  聚焦脫貧攻堅,推動產業發展。大關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緊盯農業產業散、小、弱的現實問題,把脈問診,對症下藥,確立竹產業發展道路。通過組織化方式加快竹產業發展步伐,縣委主導政府主推,成立竹產業發展中心,組建筇竹研究院,制定了「一縣一品」筇竹產業發展總體規劃,設立西南林業大學董文淵博士專家工作站,以筇竹為主的竹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2018年,大關縣被中國林學會授予「中國筇竹之鄉」稱號,2019年8月,被列為「雲南省一縣一業」特色縣。

  組織引領群眾參與

  ——種植竹

  木桿鎮是大關縣的主要筇竹產區,很多家庭賣筍收入佔年收入的80%以上。該鎮按照「全域種竹、全竹利用、全民致富」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竹產業,廣大群眾見到了實效,得到了實惠。2019年,實現竹筍產量6000餘噸,產值8000餘萬元,人均採筍收入達8000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關縣圍繞「一核、兩片、三帶、沿路沿河」總體布局,在全縣9個鄉鎮劃定竹產業規劃區,深度打造木桿細沙、玉碗火地等15個「一村一品」重點建設專業村,咬定「青山」不放鬆,鎖定「頻道」不換臺,成立由縣委書記和縣長任「雙組長」的筇竹產業發展領導組,縣處級幹部包鄉聯村推進,縣、鄉、村、組黨員幹部一線組織實施,組建以林業、竹產業辦等部門黨員幹部為骨幹的技術指導組下沉到鄉村蹲點指導,實現了黨組織統籌幹、幹部帶頭幹、群眾跟著幹的竹產業發展良好環境。

  把黨員示範帶動作用發揮出來。以黨員幹部和黨員種竹大戶為帶頭人,以資金、技術、項目、勞務合作為紐帶,建立黨員與農戶「1+N」產業幫扶機制,結成「黨群共商聯合體」,實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木桿鎮細沙村黨員劉厚忠領辦新興筇竹開發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62戶群眾以1900餘畝土地入股,流轉32戶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三塊地」1500餘畝發展竹產業。銀吉村黨員輝華美創辦吉禽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2019年育筇竹苗65畝,帶動貧困群眾務工480人(次)。

  以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為著力點,在全縣82個貧困村(社區)建立集體經濟公司,通過竹林流轉、竹林入股、竹林託管、合作社統一經營等多種形式,鼓勵引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竹大戶和致富帶頭人帶動,實現組織化、規模化發展。目前,通過黨組織引領創辦合作社155個,入社群眾1.2萬戶3.8萬人。開展1萬餘人(次)的竹產業種植和加工技能培訓,引導群眾「把山當田耕、把竹當菜種」,盤活荒山及土地資源,發展附加值更高的竹產業。

  截至2019年末,大關縣累計投入竹產業發展資金1.08億元,布點育苗基地20個,年出土優質苗1500萬株以上,新建成竹基地23.7萬畝,竹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竹」夢前行揚帆起航

  ——開發竹

  竹產業發展起來了,關鍵是拓寬市場銷路。大關縣通過吸引外地企業、扶持本地企業、鼓勵返鄉創業的方式,打通竹產業發展神經末梢,推進萬噸級規模竹筍加工園區、筇竹產業示範園區、筇竹文化廣場、筇竹筍交易中心、年產1500噸竹炭加工廠、「一村一品」加工車間等項目建設,走上「黨支部+合作社+龍頭企業+工廠車間」的產業發展和加工一體化道路。引進貴州紅赤水、杭州所氏竹業、深圳海輝電子科技等5家企業參與竹基地建設、竹筍加工和竹材利用。

  通過2年的發展,「烏蒙源生·至尊筇竹」品牌走向省內外,開發出「清水筍、鹽漬筍、泡椒筍和幹筍」4個品牌10餘個系列竹筍產品,「木桿」牌清水筍產品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竹筍產品遠銷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所氏竹業製作的筇竹原竹家具在第二屆中國(上海)國際竹產業博覽會上斬獲金獎。筇竹圓竹家具及新型筇竹杖亮相2018年首屆世界竹藤大會。2019年6月南亞國家商品展暨投資洽談會期間,所氏竹業與越南鴻燊商貿責任有限公司成功籤訂採購框架協議,大關筇竹產品走向世界。

  種下生態竹,鋪就致富路。大關縣大力推行「支部+基地」「支部+企業」「支部+人才」的模式,推動竹產業投入多元化、產業特色化、基地規模化、生產規範化、產品品牌化、經營集約化、市場開放化發展,實現一、二、三產融合,逐步把竹產業培育成為大關高原特色優勢產業和群眾脫貧致富的支柱型產業。

  「到2026年,全縣竹林面積可達100萬畝,竹產業產值達68.7億元,實現『抬頭看見竹、出門摸到竹、致富依靠竹』,遍布全縣的竹山將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廣大黨員幹部對未來滿懷希冀。

(文章來源:雲南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DF522)

相關焦點

  • 昭通大關木桿鎮:做好竹產業 脫貧有底氣!
    昭通大關木桿鎮:做好竹產業 脫貧有底氣!、打好生態牌,強勢推進筇竹產業發展,為當地貧困戶脫貧提供了重要保障,使他們真脫貧、不返貧。大關縣為華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廖為華,家住木桿鎮元亨村,幾年前,家裡上有老下有小需要照顧,但由於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他也只得外出打工。這幾年村裡產業發展得越來越好,當地政府對竹筍、天麻支持力度比較大。看到不少外出的村民都回來了,廖為華也動了心。回村後,他把自家的土地都種上了竹子、天麻,在他的帶動下,周圍很多群眾也開始種植。
  • 醒著的夢囈——筇竹寺
    醒著的夢囈——筇竹寺昆明西郊玉案山上,有一寺院隱在青山叢林之中,是中國佛教禪宗傳入雲南的第一寺——筇竹寺。筇竹寺始建於唐宋年間。建立之初,並不為人所重。高光、高智兄弟覺得奇怪,第二天又到玉案山去看,插在地上的笨竹杖已長成青翠的竹林,他們十分驚奇,認為是「山靈顯示」,這是塊珍貴的「佛地」,於是便在此建寺居僧,取名筇竹寺。筇竹寺裡有彩塑五百羅漢,是四川泥塑大師黎廣修應住持夢佛和尚邀請,同他的弟子「七易寒暑」、嘔心瀝血、不斷創新而塑成的。
  • 桃江:百億竹產業鎖定脫貧致富
    3月9日,隨著最後一根電桿的立起,桃江縣高峰村筍竹兩用基地用電問題得到解決,基地建成就在眼前。駐高峰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吳仲初感嘆,今年村上穩定脫貧更加牢靠。高峰村竹筍基地是高峰村扶貧工作隊按照今年桃江縣竹產業發展重點打造的村級筍竹兩用林基地之一,3月1日正式開工建設,工期一個月,基地建成後,預計年產筍竹約80萬斤,村民靠山吃筍,高峰村3000畝竹山變成當地脫貧致富的法寶。近年來,桃江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桃江特色竹資源轉化這一課題,聚力打造百億竹產業。
  • 徐州賈汪鄭莊村:奶油草莓撐起「甜蜜產業」
    徐州賈汪鄭莊村:奶油草莓撐起「甜蜜產業」 2020-04-16 21: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脫貧攻堅 巾幗擔當】儲來寶:「好媳婦」撐起脫貧「半邊天」
    【脫貧攻堅 巾幗擔當】儲來寶:「好媳婦」撐起脫貧「半邊天」 2020-07-02 04: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南祥雲縣:「小魔芋」撐起脫貧致富「大產業」
    近年來,祥雲縣以「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為導向,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扶持、科技支撐」的思路,積極探索「黨支部+掛包幫單位+企業+貧困戶」的發展模式,打造「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示範基地,魔芋產業悄然興起,不僅提高了土地的「疊加效應」,還打通了農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條「新渠道」。
  • 脫貧小掃把 致富「大產業」
    新華社南昌4月30日電  題:脫貧小掃把 致富「大產業」  新華社記者閔尊濤  如今,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南廟鎮南廟村,55歲的貧困戶張家秋每天都拄著拐杖,一頭忙著自己掃把車間的生產工作,另一頭還要為100多公裡外的貧困村東村村的掃把生產提供技術指導
  • 產業扶貧撐起幸福小康夢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貧有百樣,困有千種。貧困地區只有通過發展產業,才能實現永久脫貧。發展產業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之策,也是鄉村振興的長遠之計。在脫貧攻堅中,青海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引導群眾靠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著力增強「造血」功能,91%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得到了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支持,自主脫貧能力穩步提高。
  • 小蘑菇育成脫貧攻堅大產業
    雪白細膩的圓蘑菇、水嫩飽滿的杏鮑菇、個大肥壯的香菇、盤成餅狀的平菇,滿滿幾大籮筐拉到了蔬菜批發市場。「這個怎麼批發?」「100公斤多少錢?」商販問價聲此起彼伏。4月13日,天剛剛亮,射陽縣城的蔬菜批發市場裡人聲鼎沸,交易熱火。
  • 靈山縣:小小竹蟲成為致富密碼
    廖廷傑是靈山縣三海街道石龍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勤勞的他通過養殖蜜蜂和水稻提高了家庭收入,於2019年成功脫貧。今年7月,廖廷傑的大哥從廣東清遠帶回了幾隻竹蟲,說竹蟲銷售市場大,邀請他一起養殖。拿不定主意的廖廷傑帶著竹蟲來到了村委的大門。「這個產業好啊,投入小、收益高,不需要花費時間打理,還不耽誤你幹農活,特別適合你。」
  • 石柱:六塘鄉唐幫潤用柔肩撐起脫貧攻堅「半邊天」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9月2日6時30分訊(特約通訊員 隆太良)入秋以來,行走在重慶石柱縣六塘鄉大塘村長堰組,建卡貧困戶唐幫潤種植的成片烤菸、黃連等產業基地迎面而來。昨(1)日,筆者了解到,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她用勤勞的雙手發展產業,撐起了屬於自己的「半邊天」,不僅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而且還把體弱多病的父母接到家中同吃同住,譜寫出了脫貧攻堅和孝老愛親的讚歌,受到村民的交口稱讚。重擔肩上扛 幹勁賽兒男 現年48歲的唐幫潤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成家後,一直勤儉持家,與鄰為善。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鄂爾多斯:「土專家」撐起脫貧致富牛產業
    2019年,他在養牛「土專家」石秀榮的幫助下,家裡養起了西門塔爾牛。「改良過後的肉牛出肉率高、生長周期短,市場也更大了。」無定河鎮排子灣村貧困戶邊兆廷一邊說一邊挑起門帘把記者引向自家牛棚。「土專家」們走村串鄉給邊兆廷養殖肉牛吃下了「定心丸」。放眼前幾年,邊兆廷因缺地少錢,勞動能力不足,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緊巴巴。
  • 「她力量」撐起脫貧攻堅「半邊天」
    2016年1月,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別力古臺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護人員組成的「家庭責任醫生」團隊,在牧區開展「健康小藥箱」入戶隨訪工作。「十三五」期間,自治區婦聯啟動實施以民族服裝服飾元素化、時尚化、生活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為目標的「布絲瑰行動計劃」,帶動婦女創業就業、脫貧增收。通過支持女性創辦的民族服裝服飾企業,為手工業從業婦女提供培訓、銷售等平臺,不僅讓民族服飾產業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也讓更多婦女靠自己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幸福生活。
  • 《狐妖小紅娘》:竹產業的意義很難被拉平
    圍繞人與魔的愛情,《狐妖小紅娘》主要講述了狐妖在前世情人牽紅線的過程中,以媒人為職業的一系列有趣而神秘的故事。世界上有不少關於人與魔鬼之間愛情的故事,然而惡魔的壽命是幾萬年,人的壽命只是一瞬間,當他們輪迴,他們將不再記得上輩子的愛。
  • 小竹子,大產業
    小竹子,大產業 2020-12-19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產業脫貧:發展甘牛全產業鏈,以小投入撬動大投資打造長效脫貧模式
    產業脫貧:發展甘牛全產業鏈,以小投入撬動大投資打造長效脫貧模式 2020-08-09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川下「竹」功夫建竹林風景 做大做強「竹產業」
    中新網眉山1月7日電 (記者 劉忠俊)記者1月7日從四川省竹林風景線建設現場推介會獲悉,該省在「竹」上下足功夫,讓「竹元素」充分融入城市、村鎮等,做大做強「竹產業」。眉山蘇堤公園翠竹長廊。 劉忠俊 攝   四川省財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2018至2019年,該省通過調整支出結構,統籌中央、省級相關專項資金2.2億元人民幣(下同),採取以獎代補、先建後補等方式,支持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在2019年,四川啟動建設19個竹產業重點培育縣和5個現代竹產業園區,推動建成翠竹長廊、竹林大道17條、370公裡,認定竹林小鎮6個。
  • 【脫貧路上看開魯】小鴿子衍生大產業
    【脫貧路上看開魯】小鴿子衍生大產業 2020-04-24 11: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寧化濟村鄉脫貧故事:一塊塊豆腐,撐起了脫貧致富夢
    黃沾華的豆腐攤吆喝聲來自濟村鄉三村村村民黃沾華,在濟村一帶,他也算小有名氣。不僅因為做的豆腐新鮮,而且身殘志堅,在鄉村幹部的幫扶下,靠著一塊塊豆腐,撐起了脫貧致富夢。「多虧了村黨支部書記黃尚昆和幫扶幹部廖福盛的幫忙,不僅解決了我家的住房問題,還幫我找了一門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