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武氏溯源

2021-02-23 老家太谷

      因寫我家家譜,對太谷武姓人的來龍去脈進行了了解,研究。太谷是武姓群居的縣份,城鄉武姓人頗多。武姓人在全國佔91位,(2006年1月10日今晚報)在山西佔14位,太谷佔第七位《見山西人姓氏大全》1991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那麼太谷武姓人為什麼佔比較大呢?聽我解釋:太谷武姓人由下列四支發展起來。

【一】

     元末至正三年,武景旻由陝西蒲城遷太谷。武家花園武姓淵源中談到:先祖武洋公的墓志銘中明確記載先世居陝西蒲城縣,元末明初諱(武)景旻遷太谷,遂成太谷人,由此確知,武家是陝西移民,太谷是明代以來生息繁衍六百多年的地方。

     從蒲城縣誌中查知,武姓人在茲地人數較少,為3000人以下的姓氏,全縣武姓人最多的地方是三合鄉的武家村。武家村曾有歷史久遠的「武氏祠堂」及「武氏碑記」。武家村這裡村容整潔,民風古樸。在訪問中村民講,該村傳說姓立於唐,其中武姓800多口,佔村民的三分之一以上。蒲城縣散居各地的武姓人口都認這裡為他們的祖居地,每年有不少人來這裡祭祖。

      據此,我們大體可以推定,這裡的武姓就是我們的同宗,武家村也就是太谷武氏六百年前的祖居地,如此論成立,那麼這個村《武家祠堂》與《武氏碑記》自然應該是解讀太谷武家先祖身世的重要歷史物證。《武氏碑記》稱武氏一門,歷代相傳,家世自崇訓駙馬。營建唐陵(睿宗橋陵)有功,特賜養馬山一座。

     固居於此(1993年版蒲城縣誌152頁)這裡的崇訓即尚唐中宗安樂公主,任駙馬都尉封高陽君主的武崇訓。他是碑文中所記載的武士彠(隨義兵之帥,唐高宗時荊州都督)的曾孫。即武元慶之子武三思的兒子。武元慶和武則天皇后是同父(武士彠)異母兄妹 ,因此武崇訓自然是武則天皇后的嫡親侄孫,其祖先自西漢以來比較尊貴,大唐顯極。

武景旻生有三個兒子,分為三支:

1、西支武公權,當時住太谷城內北大方巷。

2、中支武公衡,住南門外西莊,即「武家花園」

3、東支武公幹,遷址不明。

     上述三支,現存其墓志銘寫道,武家歷代都以商業支持進取學士,人才輩出,功名顯赫,所以又有書香門第官宦之家。明末清初社會動蕩,舉步艱難,但武家在商業的惡劣環境中憑其雄厚的實力,大膽開拓。據清光緒年間,晉商排列榜說,太谷武家名列第八。據徐可編著的《清稗類鈔》中所列,山西十三姓氏商中太谷武氏資產50萬兩名列第七。太谷縣誌曰:晚清太谷縣城四大家族是孫、趙、武、孟。

【二】

     武士旻明初由秦遷太谷。他是武景旻長兄,又名武聚先,太谷檔案局有一本「武氏家譜」是寫他家的。

     綜合前述,可歸納出這樣的結論:太谷由陝西蒲城三合村遷太谷來的武氏有極大可能是顯赫於盛唐時武則天家族的後人,都屬於太原郡望(因文水縣古代隸屬太原郡(府)的緣故)。理居軌跡為山西文水——陝西蒲城——山西太谷。

     也就是說在大約1500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先祖大概是由山西文水遷入陝西至蒲城。在600年前,再由蒲城遷至距文水僅百公裡之遙的太谷縣。幾乎又回復到原來的出發地。墓志銘載明太谷武家始祖為武景旻公。

【三】

      武克慶明朝由陽曲縣遷太谷侯城村。

【四】

      武克忠明朝由陽曲縣遷太谷南席村,南席村和侯城村的武姓他倆為兄弟倆。武克忠的後代武貴亮生活在清道光至光緒年間。以藥材生意起家。據說武貴亮自幼父母雙亡,一直生活在南席的姐姐家。後來為謀生計,獨自闖關東,隨即上山挖人參,經歷爬山尋得一枚千年人參,體型巨大,後運到京城賣了天價。他就在瀋陽做起生意。先後開設20餘個商號,涉及糧食、綢緞、藥材……從此武家飛黃騰達,生意蒸蒸日上。光緒年間,回太谷南席村建成了連接半個鄉裡的十多個大院建築群。為太谷晉商建築群濃寫了一筆。

    太谷歷來風調雨順、民風古樸、物華天寶、財阜民強,上得蒼天獨厚,下獲黃源沃壤。明初城內已顯商號雲集,商賈輻輳。形分上下、道合陰陽、凝氣為精、鬥柄指航,於是有眼光的商家,謀劃創新圖景,開永世不朽之康莊,武姓幾路人積微顯量,都跑到了太谷來發展,是商業腦袋,眼光敏銳。代代生後人,良模繼守祥,晉谷支系日臻壯大。時令應侯,春生夏長,茂冠蔽枝,為太谷的繁榮做出了顯著成就。這就是太谷武姓人較多的原因。

    我寫的家譜,從今寫到元朝至正三年諱(武)景旻由陝西蒲城遷到太谷;確認太谷我家始祖為武景旻公為止。但為了更深入的了解歷史,再向上推演,推到了西漢的武儒。有一本書是專寫「武」姓的。寫得很詳細,那就是百家姓書庫,專寫「武」姓人的,杜文玉編寫,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真的省了我的許多筆墨。

    追本溯源,我的上祖,因為精心為統治者服務,刀錘棍棒。虎符越劍,因此彪炳名冊,蓬門蓽戶。如這個家族在唐代就出了一個皇帝,五位宰相,出的王侯、駙馬、尚書、刺史、將軍更是不計其數。不僅對這個家族就對整個武姓來說,唐代是其最興旺輝煌的時期。下面就從全國武姓的共三地郡望(沛縣、太原、馮詡)之一的沛縣的武儒說起。(山西武姓人,在全國來說為什麼佔比較高呢?因武儒家族的第四次遷徙,在北魏時就已經遷到了山西。)

【武儒家族的繁衍與遷徒】

      武儒又名武虎,武彪。原為秦朝謁者,跟隨劉邦從江蘇沛縣起兵,多次立有戰功。劉邦入關中推翻暴秦,出關與項羽爭天下,掃平割據諸侯,武儒作為將軍始終忠心耿耿,破敵立功。漢朝建立後,武儒被封為梁鄒侯(今山東鄒平縣東北)。這是家族的第一次遷徒。武儒漢初功臣中位列第20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九江太守武儒之子武周在政壇上頗活躍。口碑很好,曹操死後,其子曹丕逼漢獻帝禪位,當時武周任侍御史,曾與司馬懿等人上表勸獻帝退位。曹魏統治時期,武周官至光祿大夫,侍中,封南昌侯。此時家族遷到竹邑(今安徽濉溪縣西北)這是其家族的第二次遷徒。    

     武周之子武陔,在曹魏嘉平六年官至屯騎校尉,關內侯。景元四年任司徒,司隸校尉。西晉取代曹魏後,又升任光祿大夫,封薛縣侯。武陔之子武越:在晉朝任太山太守,嗣薛縣侯。武越之子武鋪任威遠將軍。武鋪生太子武嘏(gu)為歷陽(今安徽和縣)太守。家族又遷到南京附近。這是其家族的第三次遷徒。

     武嘏之子武念,他在宋、齊時歷任軍主,冠軍將軍,龍驤將軍,南陽太守等官。但由於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武念無法立足因此他率眾投奔北魏,任洛州長史,封義侯。武念生武洽,北魏時歷任平北將軍,五兵尚書,封晉陽公,封地在大陵縣(今山西文水)這是其第四次遷徒。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的七代祖。

      武洽生武神龜,任壽陽公。武神龜生武克己,他歷任并州大中正司越王長史,散騎侍管官。武克己生武居常;在北齊時任殷州司馬,後官至鎮遠將軍。武居常生武儉,此人清心寡欲,在北周時做過永昌王諮議參軍。

      武儉生武華,隨朝時,任南洛陽臣。武華生武士彠:其第一個妻,生倆男孩,為武元慶和武元爽;第二個妻,生三個女兒。第二個就是武則天。武士彠和李淵關係很好,武勸李起兵奪取天下並為其擔任將軍。後奪得政權,建立唐朝。武士彠任光祿大夫,兼井鉞將軍,公部尚書,封應國公等職。武元慶和武則天為異母同父。

     武元慶生武三思,其曾任唐中宗宰相,權傾朝野。武三思生武崇訓,因建睿宗皇陵有功,在陝西蒲城賜養馬山一座,任駙馬都尉,高陽郡主。 

具體情況可閱下列表格:

朝代

姓名

遷徙

職務

東周

賜姬武為武姓



西漢

武儒

沛人

與劉邦共起兵,為元老功臣,梁鄒侯(今山東鄒平縣西北)

東漢

武周

遷沛國竹邑

御史侍中,南昌侯

三國

武陔


尚書,司徒、校尉、光祿大夫

晉朝

武越


將軍、太守

武鋪


威遠將軍

武嘏

遷南京附近

安陽太守

宋齊

武念


南陽太守、洛州長史、歸義侯

北魏

武洽

在大陵(今文水)賜田50頃

晉陽公、平北將軍、五兵尚書

武神龜


壽陽公(448年改大陵為壽陽)

武克已


并州大中正、散騎常侍

北齊

武居常


鎮遠將軍

北周

武儉


諮議參軍

武華


南洛陽丞

武士彠


開國功臣(武則天父親)

武元慶


與武則天為異母同父

武三思


唐中宗宰相

武崇訓

在陝西蒲城賜養

馬山一座落戶

駙馬都尉、高陽郡王

文章作者「武昌」先生

相關焦點

  • 武氏家族總譜、武氏字輩(2020更新)
    河南鄧州武氏字輩:「德如玉道,光明安聖,化略太平,理兆啟忍,讓興國大,定萬方慶」。 河南清豐武氏字輩:「玉德佩仙石守成,在有容善勇傳繼光」。 河南南陽武氏字輩:「大德如玉道光明安聖化羅太平」。 河南南樂武氏字輩:「可自豐林怡」。
  • 武氏家族簡介
    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狀紋路,故被賜為武氏,為周朝大夫,後來他的子孫,因而以武為氏,史稱武姓正宗。是為河南武氏。2、出自以國名為氏。據《世本》、《萬姓統譜》等資料所載,夏臣武羅被封武羅國,後國亡,其後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武姓。3、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諡號為氏:① 出自商王武丁之後,以祖名為氏。據《武班碑》所載,為商王武丁之後,以其祖名字為氏。
  • 【武氏】我的家族發展史
    湖北湖北紅安武氏字輩:「萬世文永……」山東山東曹縣武氏字輩:「步履昭素守,臨體顯開祥「。山東濱州武氏字輩:「明洪希丙……」山東濟南武氏字輩:「朝中英桀立乾坤家有國寶富萬年」。山東沂水、四川成都武氏字輩:「紀善傳玉光」。
  • 武氏家族總譜、武氏字輩(2021更新)
    河南鄧州武氏字輩:「德如玉道,光明安聖,化略太平,理兆啟忍,讓興國大,定萬方慶」。 河南清豐武氏字輩:「玉德佩仙石守成,在有容善勇傳繼光」。 河南南陽武氏字輩:「大德如玉道光明安聖化羅太平」。 河南南樂武氏字輩:「可自豐林怡」。
  • 中華武氏輩分一覽表
    河南鄧州武氏字輩:「德如玉道,光明安聖,化略太平,理兆啟忍,讓興國大,定萬方慶」。 河南清豐武氏字輩:「玉德佩仙石守成,在有容善勇傳繼光」。 河南南陽武氏字輩:「大德如玉道光明安聖化羅太平」。 河南南樂武氏字輩:「可自豐林怡」。
  • 老家太谷(轉載)
    行走太谷城八年(七) 一 揚旗圪洞 老家太谷 6天前——說說太谷的「水」從南扯到北(5)
  • 山西-太谷餅
    太谷餅是山西省傳統名吃,因產於太谷縣得名。太谷餅的生產歷史悠久,在清末時已行銷京、津、西安、蘭州、包頭、張家口等地。
  • 寂靜了的太谷白城村
    回想太谷曾省級學校雲集,卻在改革開放以後,陸續出走他方,比如1988年遷到太原的山西中藥材學校, 1996年遷到太原的山西省交通學校,2000年遷到榆次的太谷衛生學校,2003年遷到榆次 的太谷師範。這些學校的搬離,對太谷來說是一種資源上、人才上的巨大損失。這些省級單位紛紛選擇與白城村為鄰,從一個側面說明白城村的地理優勢。
  • 太谷歷史檔案【資料】
    1947年1月1日,晉冀魯豫軍區通令嘉獎太谷獨立營為模範獨立營。2先有白塔村,後有太谷城。太谷舊城原在今縣之東二十裡陽邑村,為春秋時晉大夫陽處父之食邑,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西徙二十裏白塔村,即今縣城。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名為太谷。
  • 走進山西太谷的東寺園
    太谷民間有諺語「東寺園裡遊九曲」之說,東寺和園這指的是兩個地方,東寺曾是太谷的第一大寺,僅僅六十年的時間這座千年古剎就從太谷地面上消失的無影無蹤
  • 晉商之太谷的票號
    太谷縣坐落在太行山西麓的山西省,屬山西腹地,太谷境內多山,又人口寥寥,物產稀少且交通又十分不便。然而就是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小城,當年居然票號林立,並且歷經百年而不衰,許多信譽卓著且規模宏大的票號,最初均發跡於此。太谷在票號全盛時代,原為山西省之商業中心,亦即華北金融關頭,商業勢力普遍全國,甚而至於有了「小北京」、「旱碼頭」、「中國的華爾街」之稱。
  • 太谷白燕-箕子封地
    (二)直言諫紂暴紂淫荒國定堅,良臣屢諫冀能還。可憐終灑佯狂淚,不棄昏君隱壑山。作品發表於《中華詩詞》《中華辭賦》《詩詞世界》並獲「天籟杯」銀獎、《鄉土文學》《山西工運學苑》《山西工運》《山西工人報》《太谷報》等刊物。代表作《家鄉的紅薯》《我願是一棵棗樹》《奧運精神贊》《鄧小平與山西》《太谷小白鄉東崖村精準扶貧贊》,近來微信《詩藝花苑》《詩畫天地》《汗滴化雨伴筆耕》等平臺傳播中華詩詞曲賦作品百十多篇首。
  • 武氏、吳氏太極拳專場:中正安舒,松靜怡然!
    12月19日下午,太極拳七大社區匯演活動——武氏、吳氏太極拳專場展演在陳家溝開幕。縣領導任紅星、李健、璩敬東出席開幕式。 伴隨著一曲古樸悠揚的《雲水禪心》,武氏太極拳26式表演拉開了本次展演的序幕。
  • 通衢要徑 一 金太谷
    太谷歷史上是個典型的農業區,因此,太谷古尚節義、俗尚勤儉、力田務本,鹹善謀生。後來,太谷商人馳騁大江南北貿易,使得太谷縣成為「商賈輻輳、甲於晉陽」、「談三晉富庶之區者,無不於谷首屈一指」的第一富庶之區,創造了「旱碼頭」、「中國的華爾街」的奇蹟。近代,太谷文人薈萃,武星雲集。
  • 舌尖上的老家太谷(四)
    【蝦醬羊肉】​是山西汾陽的特色蒸菜,用山西當地的特色美食來招待外地客商,太谷商人可謂用心良苦。     四炒四燴四海碗十六碟席:太谷商人宴請京幫(同仁堂、達仁堂)藥商特定菜制。【燴江池】是以蟒蛇肉為原料製成的燴菜,原本為廣東一帶的美味,百年前太谷廣幫藥材商從廣東把「蛇肉乾」引進回太谷,經廚師烹飪成為當時太谷的一道名菜。
  • 山西傳統名吃—太谷餅
    太谷餅為「晉商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著名歌唱家郭蘭英那首清脆悠揚的「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更是讓太谷餅的美名傳遍天下。       製作太谷餅其實並不難,將白面、白糖、食油、鹼面、飴糖一併放入盆內,調拌均勻,用溫水和起,一定揉勻揉光,然後在案板上搓成長條,揪成劑子,再摶住粘上芝麻,按成餅形。
  • 武氏:造就中華唯一女皇帝
    武則天稱帝時期,并州文水武氏家族(今山西文水縣)成為當時最顯赫的家族。這個家族除了武則天皇帝外,還出了武攸暨、武攸寧、武三思、武承嗣、武元衡五位宰相。這也使得顯赫的武氏達到了頂峰。說起武氏,人們自然會想起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武則天是山西文水人。
  • 太谷老照片 一 《日軍鈴木部隊寫真集》
    1937年11月7日,日軍鈴木部隊從榆次南下在太谷烏馬河遭到中國軍隊的阻擊,但很快就被日軍突破,在短暫集結後日軍鈴木部隊在太谷城外發起了攻城戰,日軍與中國軍隊進行了非常激烈的交火,之後日軍在7日當晚二十二時在太谷城的東南角的「奎光樓」下發起偷襲,被中國軍隊發現擊斃日軍13名,擊傷40名,但在日軍強大的火力掩護下,日軍偷襲部隊還是從太谷城東南的「奎光樓」突破了中國軍隊的防線並在城內開始交火
  • 劉鶚與「養天下」的太谷學派
    1987年10月在江蘇淮安舉辦的《全國首屆劉鶚與〈老殘遊記〉學術討論會》,研究者幾乎一致認為:研究劉鶚,必須要研究劉鶚與太谷學派的關係。換言之,研究劉鶚必須先要研究太谷學派。「太谷學派」是一個「謎」,那麼解開劉鶚這個「謎」,就要與解「太谷學派」之「謎」同時進行。
  • 太谷古城 一 城隍廟【照片集】
    「」城隍廟」位於太谷古城小南街的縣房地產管理所院內,現存一座明代大殿,其餘建築均毀於近代。    太谷城隍廟大殿修建於明朝,與現存的太谷縣衙大堂有異曲同工之妙,大殿上有至今還有保存完好的彩繪,同時屋簷下明代的鬥拱更是令人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