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寫我家家譜,對太谷武姓人的來龍去脈進行了了解,研究。太谷是武姓群居的縣份,城鄉武姓人頗多。武姓人在全國佔91位,(2006年1月10日今晚報)在山西佔14位,太谷佔第七位《見山西人姓氏大全》1991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那麼太谷武姓人為什麼佔比較大呢?聽我解釋:太谷武姓人由下列四支發展起來。
【一】
元末至正三年,武景旻由陝西蒲城遷太谷。武家花園武姓淵源中談到:先祖武洋公的墓志銘中明確記載先世居陝西蒲城縣,元末明初諱(武)景旻遷太谷,遂成太谷人,由此確知,武家是陝西移民,太谷是明代以來生息繁衍六百多年的地方。
從蒲城縣誌中查知,武姓人在茲地人數較少,為3000人以下的姓氏,全縣武姓人最多的地方是三合鄉的武家村。武家村曾有歷史久遠的「武氏祠堂」及「武氏碑記」。武家村這裡村容整潔,民風古樸。在訪問中村民講,該村傳說姓立於唐,其中武姓800多口,佔村民的三分之一以上。蒲城縣散居各地的武姓人口都認這裡為他們的祖居地,每年有不少人來這裡祭祖。
據此,我們大體可以推定,這裡的武姓就是我們的同宗,武家村也就是太谷武氏六百年前的祖居地,如此論成立,那麼這個村《武家祠堂》與《武氏碑記》自然應該是解讀太谷武家先祖身世的重要歷史物證。《武氏碑記》稱武氏一門,歷代相傳,家世自崇訓駙馬。營建唐陵(睿宗橋陵)有功,特賜養馬山一座。
固居於此(1993年版蒲城縣誌152頁)這裡的崇訓即尚唐中宗安樂公主,任駙馬都尉封高陽君主的武崇訓。他是碑文中所記載的武士彠(隨義兵之帥,唐高宗時荊州都督)的曾孫。即武元慶之子武三思的兒子。武元慶和武則天皇后是同父(武士彠)異母兄妹 ,因此武崇訓自然是武則天皇后的嫡親侄孫,其祖先自西漢以來比較尊貴,大唐顯極。
武景旻生有三個兒子,分為三支:
1、西支武公權,當時住太谷城內北大方巷。
2、中支武公衡,住南門外西莊,即「武家花園」
3、東支武公幹,遷址不明。
上述三支,現存其墓志銘寫道,武家歷代都以商業支持進取學士,人才輩出,功名顯赫,所以又有書香門第官宦之家。明末清初社會動蕩,舉步艱難,但武家在商業的惡劣環境中憑其雄厚的實力,大膽開拓。據清光緒年間,晉商排列榜說,太谷武家名列第八。據徐可編著的《清稗類鈔》中所列,山西十三姓氏商中太谷武氏資產50萬兩名列第七。太谷縣誌曰:晚清太谷縣城四大家族是孫、趙、武、孟。
【二】
武士旻明初由秦遷太谷。他是武景旻長兄,又名武聚先,太谷檔案局有一本「武氏家譜」是寫他家的。
綜合前述,可歸納出這樣的結論:太谷由陝西蒲城三合村遷太谷來的武氏有極大可能是顯赫於盛唐時武則天家族的後人,都屬於太原郡望(因文水縣古代隸屬太原郡(府)的緣故)。理居軌跡為山西文水——陝西蒲城——山西太谷。
也就是說在大約1500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先祖大概是由山西文水遷入陝西至蒲城。在600年前,再由蒲城遷至距文水僅百公裡之遙的太谷縣。幾乎又回復到原來的出發地。墓志銘載明太谷武家始祖為武景旻公。
【三】
武克慶明朝由陽曲縣遷太谷侯城村。
【四】
武克忠明朝由陽曲縣遷太谷南席村,南席村和侯城村的武姓他倆為兄弟倆。武克忠的後代武貴亮生活在清道光至光緒年間。以藥材生意起家。據說武貴亮自幼父母雙亡,一直生活在南席的姐姐家。後來為謀生計,獨自闖關東,隨即上山挖人參,經歷爬山尋得一枚千年人參,體型巨大,後運到京城賣了天價。他就在瀋陽做起生意。先後開設20餘個商號,涉及糧食、綢緞、藥材……從此武家飛黃騰達,生意蒸蒸日上。光緒年間,回太谷南席村建成了連接半個鄉裡的十多個大院建築群。為太谷晉商建築群濃寫了一筆。
太谷歷來風調雨順、民風古樸、物華天寶、財阜民強,上得蒼天獨厚,下獲黃源沃壤。明初城內已顯商號雲集,商賈輻輳。形分上下、道合陰陽、凝氣為精、鬥柄指航,於是有眼光的商家,謀劃創新圖景,開永世不朽之康莊,武姓幾路人積微顯量,都跑到了太谷來發展,是商業腦袋,眼光敏銳。代代生後人,良模繼守祥,晉谷支系日臻壯大。時令應侯,春生夏長,茂冠蔽枝,為太谷的繁榮做出了顯著成就。這就是太谷武姓人較多的原因。
我寫的家譜,從今寫到元朝至正三年諱(武)景旻由陝西蒲城遷到太谷;確認太谷我家始祖為武景旻公為止。但為了更深入的了解歷史,再向上推演,推到了西漢的武儒。有一本書是專寫「武」姓的。寫得很詳細,那就是百家姓書庫,專寫「武」姓人的,杜文玉編寫,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真的省了我的許多筆墨。
追本溯源,我的上祖,因為精心為統治者服務,刀錘棍棒。虎符越劍,因此彪炳名冊,蓬門蓽戶。如這個家族在唐代就出了一個皇帝,五位宰相,出的王侯、駙馬、尚書、刺史、將軍更是不計其數。不僅對這個家族就對整個武姓來說,唐代是其最興旺輝煌的時期。下面就從全國武姓的共三地郡望(沛縣、太原、馮詡)之一的沛縣的武儒說起。(山西武姓人,在全國來說為什麼佔比較高呢?因武儒家族的第四次遷徙,在北魏時就已經遷到了山西。)
【武儒家族的繁衍與遷徒】
武儒又名武虎,武彪。原為秦朝謁者,跟隨劉邦從江蘇沛縣起兵,多次立有戰功。劉邦入關中推翻暴秦,出關與項羽爭天下,掃平割據諸侯,武儒作為將軍始終忠心耿耿,破敵立功。漢朝建立後,武儒被封為梁鄒侯(今山東鄒平縣東北)。這是家族的第一次遷徒。武儒漢初功臣中位列第20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九江太守武儒之子武周在政壇上頗活躍。口碑很好,曹操死後,其子曹丕逼漢獻帝禪位,當時武周任侍御史,曾與司馬懿等人上表勸獻帝退位。曹魏統治時期,武周官至光祿大夫,侍中,封南昌侯。此時家族遷到竹邑(今安徽濉溪縣西北)這是其家族的第二次遷徒。
武周之子武陔,在曹魏嘉平六年官至屯騎校尉,關內侯。景元四年任司徒,司隸校尉。西晉取代曹魏後,又升任光祿大夫,封薛縣侯。武陔之子武越:在晉朝任太山太守,嗣薛縣侯。武越之子武鋪任威遠將軍。武鋪生太子武嘏(gu)為歷陽(今安徽和縣)太守。家族又遷到南京附近。這是其家族的第三次遷徒。
武嘏之子武念,他在宋、齊時歷任軍主,冠軍將軍,龍驤將軍,南陽太守等官。但由於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武念無法立足因此他率眾投奔北魏,任洛州長史,封義侯。武念生武洽,北魏時歷任平北將軍,五兵尚書,封晉陽公,封地在大陵縣(今山西文水)這是其第四次遷徒。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的七代祖。
武洽生武神龜,任壽陽公。武神龜生武克己,他歷任并州大中正司越王長史,散騎侍管官。武克己生武居常;在北齊時任殷州司馬,後官至鎮遠將軍。武居常生武儉,此人清心寡欲,在北周時做過永昌王諮議參軍。
武儉生武華,隨朝時,任南洛陽臣。武華生武士彠:其第一個妻,生倆男孩,為武元慶和武元爽;第二個妻,生三個女兒。第二個就是武則天。武士彠和李淵關係很好,武勸李起兵奪取天下並為其擔任將軍。後奪得政權,建立唐朝。武士彠任光祿大夫,兼井鉞將軍,公部尚書,封應國公等職。武元慶和武則天為異母同父。
武元慶生武三思,其曾任唐中宗宰相,權傾朝野。武三思生武崇訓,因建睿宗皇陵有功,在陝西蒲城賜養馬山一座,任駙馬都尉,高陽郡主。
具體情況可閱下列表格:
朝代
姓名
遷徙
職務
東周
賜姬武為武姓
西漢
武儒
沛人
與劉邦共起兵,為元老功臣,梁鄒侯(今山東鄒平縣西北)
東漢
武周
遷沛國竹邑
御史侍中,南昌侯
三國
武陔
尚書,司徒、校尉、光祿大夫
晉朝
武越
將軍、太守
武鋪
威遠將軍
武嘏
遷南京附近
安陽太守
宋齊
武念
南陽太守、洛州長史、歸義侯
北魏
武洽
在大陵(今文水)賜田50頃
晉陽公、平北將軍、五兵尚書
武神龜
壽陽公(448年改大陵為壽陽)
武克已
并州大中正、散騎常侍
北齊
武居常
鎮遠將軍
北周
武儉
諮議參軍
隋
武華
南洛陽丞
唐
武士彠
開國功臣(武則天父親)
武元慶
與武則天為異母同父
武三思
唐中宗宰相
武崇訓
在陝西蒲城賜養
馬山一座落戶
駙馬都尉、高陽郡王
文章作者「武昌」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