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太谷 6天前
——說說太谷的「水」從南扯到北(5)
太谷火車站在太谷城東南,鐵道順太谷城南邊東西排開,鐵道向西分成兩路, 一路過了太谷縣人民醫院後掉頭南下,一路向南紗廠方向(去753)。火車站西邊,鐵道的南側是太谷煤廠,在這兒設煤廠的優勢是,地勢低(比北側還是高些)可多存煤,就近方便卸煤而且距太谷城也不遠。
太谷人家都必須到這兒賣煤。鐵道北側旁邊,散落著大小几個水塘,太谷家叫揚旗圪洞。「揚旗圪洞」這名有點怪,當時也難理解。有的說,火車在這兒噴出的氣和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水圪洞(水塘)。七十年代前這兒行駛的大都是蒸汽機車,有時可見機車噴出強大的水氣,走在鐵道旁邊的人見狀,撒丫子就跑。據說若胳膊貼近噴氣口,立馬斷成兩節。水氣強大但凝結成的水有限。
其實,是修建鐵路基在圪洞處取土,太谷地下水淺加上雨澇形成的水塘。水塘附近鐵路旁樹立一高的鋼柱,上端有長約一米多點,寬約四十釐米的鐵板。鐵板面正對鐵路遠方並與柱子成90°,當火車進出站時,鐵板落下與柱形成小角度,車過去後鐵板抬升恢復原狀,稱鐵板落下抬升為楊旗。大家對「揚旗圪洞」的來歷清楚了吧。
揚旗圪洞也是太谷家常去的地方,這兒離城裡不遠,大人孩子都光顧這兒。那年頭,供人們娛樂玩耍的地方很少,這兒也是一個不錯的打卡地。揚旗圪洞是不規整的水塘,水塘邊生長著類似蘆葦的植物但不太多,水塘的水質也還好,當氣溫漸漸升高了,水面上有一種蟲子,長長的細腿在水面上滑行,看他漫無目標巡遊的樣子,有時覺得有意思。水塘的水面上方與水塘周邊及附近,飛翔數量不少的蜻蜓,這種蜻蜓個頭大,身體呈綠色頭也不小。
我特別想說的是,離開太谷去過不少地方,再也沒見到過這種蜻蜓!大人們水塘打卡多為是釣魚,水塘裡的魚不多也不大,我見過的最大個頭的魚也不過八釐米。釣魚的目的絕大多數是餵養觀賞,我家就曾用大玻璃瓶養過三條這兒釣的魚,這魚在我家生活了好久,後怕魚兒冷靠爐子太近死了,魚兒離開了我很是傷感。
從養魚的瓶,讓我想起太谷商鋪盛糖果的那種瓶,直徑約二十釐米高不到四十有蓋圓形。那年頭人家拮据,吃糖果都是奢侈購買的人少,商家也把糖果當寶貝,裝瓶中嚴實顧客看地清。說起魚來我同時也想起,至少在「文革」前土生土長的太谷家是不吃魚的。
1965年太谷北關村為抗旱,挖通北城牆,抽西寺園水塘中的水。塘水幾乎被抽乾,滿世界的死魚覆蓋了水面!那個年月,人們的食物普遍匱乏,但是美味高蛋白的魚卻成了臭氣燻天的製造者。這次抽水抗旱以後,西寺園元氣大傷水塘的水雖略有恢復,但再也沒有昔日的寬闊水面了。
孩子們常去「揚旗圪洞」邊玩,冬天是溜冰,所謂的溜冰就是,在冰面上猛跑幾步,突然停下來身體憑慣性向前滑行。動手能力強的會自製一滑板,滑板是一塊比屁股大點的小木板,下面固定兩道粗鐵絲而已。我也曾很享受地坐過別人的滑板。在冰上玩不久,身上就熱了心裡則是快樂的。
夏天,這裡沒有孩子遊泳。到水塘這兒玩,除了湊熱鬧就是「釣螞坡」,太谷家叫蜻蜓為螞坡,「釣螞坡」就是捉蜻蜓。先設法捕一個小的體色淺的蜻蜓,這樣的蜻蜓一般是雌性,然後用細線把它綁牢,細線另一端捆在一細木棍上,這樣就開始「釣螞坡」了。遊起細線上的蜻蜓像在空中飛,引來大個綠色的雄蜻蜓來戀愛,誘雄蜻蜓往易捕捉的地方,當兩隻蜻蜓親密接觸,雄蜻蜓痴情到忘我的程度時,很容易得就抓到它了。此法屢試不爽,但是給蜻蜓家族帶來的是滅絕性的傷害!(待續)
文章作者:韓建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