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鶚與「養天下」的太谷學派

2021-01-19 中國文明網

  劉德隆 劉瑀  

  

  

  

  

  1902年從北京回到上海的劉鶚(作者家中舊藏) 

  

  

  

  劉鶚用印一方」名鐵雲字鐵雲」。選自劉鶚後人劉德隅珍藏之《鐵雲遺印譜》。(劉瑀攝)

  

  劉鶚就是某某「家」嗎?從生前到身後,劉鶚一直是一個被爭議的人物,或褒或貶,爭論百年之久,蓋棺也從無定論;或毀或譽,討論文字迭出,至今莫衷一是。劉鶚到底是個怎樣的人物呢?一個「標籤」能概括他嗎?

  謎一般的劉鶚

  晚清劉鶚是一個「謎」一般的人物。

  知道劉鶚的人為數不少,因為無論是1949年之前,還是1949年之後的中學語文課本中都選有《王小玉說書》這一段文字。這一段對聲音出神入化的描繪讓人們記住了《老殘遊記》及其作者劉鶚。

  研究劉鶚的人為數亦不少,1889年劉鶚因治理黃河而名聲大振,1896年劉鶚因開發煤礦、修築鐵路而獲罪,1900年劉鶚因在北京賑災而被清庭目為「漢奸」,1903年劉鶚因拓印《鐵雲藏龜》使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廣為人知……

  於是,劉鶚被載入了各類「工具書」,劉鶚名字之前被冠以各種「家」——小說家、文學家、水利專家、慈善家、古文字學家等。

  劉鶚就是某某「家」嗎?從生前到身後,劉鶚一直是一個被爭議的人物,或褒或貶,爭論百年之久,蓋棺也從無定論;或毀或譽,討論文字迭出,至今莫衷一是。劉鶚到底是個怎樣的人物呢?一個「標籤」能概括他嗎?

  1987年10月在江蘇淮安舉辦的《全國首屆劉鶚與〈老殘遊記〉學術討論會》,研究者幾乎一致認為:研究劉鶚,必須要研究劉鶚與太谷學派的關係。換言之,研究劉鶚必須先要研究太谷學派。「太谷學派」是一個「謎」,那麼解開劉鶚這個「謎」,就要與解「太谷學派」之「謎」同時進行。

  太谷學派和李光炘

  太谷學派產生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是我國儒家學派在民間的一個學術暗流,被研究者稱為「中國最後一個儒學學派」。這一學派以儒家學說為主,但又吸收了道、佛兩家的一些思想,對儒家學說作了很多新的解釋。其始活動於清嘉慶、道光年間,一直延至於今(研究者往往以為太谷學派活動至抗日戰爭期間就已結束,此說不確)。太谷學派兩百餘年來傳布於江蘇儀徵、揚州、泰州、蘇州一帶,甚至遠傳到山東、河北,全盛時徒眾達萬餘人。太谷學派的基本宗旨是「教養天下」——「使民不飢不寒,得聞聖人之教,此乃天之至養也」。目前國內出版有《太谷學派遺書》三輯十七冊和多種研究著作。

  「太谷學派」創始人周太谷(約1764—1832),字星垣,號太谷,別名崆峒子。安徽池州人,正史無任何記錄。當代的《中國民間宗教史》《中國近代史資料》《近代中國的思想進程》等書文都多有記載。周太谷父早喪,母任其所好。其家道富庶,少穎慧,喜讀書,博覽經史雜家,足遍名山大川,拜師尋友,廣交異人。道光元年,遊經廬山,見周敦頤鐫石之「志伊尹之志,學顏淵之學」,悟「伊尹之志」是治國,「顏淵之學」是修身,遂自創一派。此後周太谷廣收弟子,後人以「太谷」冠其學派名。太谷學派第二代傳人分北南二派。北派傳人張積中,南派傳人李光炘。1866年清政府武力圍剿太谷學派北派張積中一支於山東長清之黃崖山。張積中父子、家屬率弟子數十人自焚而亡,其餘眾數千人為官兵捕殺以致流血成川。這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黃崖(教、冤)案」。南派李光炘倖免於難。

  李光炘,字晴峰,號龍川。江蘇儀徵人,生於1808年,1885年去世。「黃崖案」後「中止講學,遣散弟子」「遠走他鄉,蟄伏自保」。1876年年方20的劉鶚在揚州第一次拜見李光炘。1880年(一說1882年)劉鶚正式拜李光炘為師,成為太谷學派學人。劉鶚為什麼會心甘情願地拜從太谷學派呢?劉鶚現存詩詞手稿《述懷》一詩說得很明確:

  餘年初弱冠,束脩事龍川,雖未明道義,灑掃函丈前。

  無才學於祿,乃志在聖賢。相從既已久,漸知叩兩端。

  孔子號時中,知時無中偏。萬事譬諸物,吾道為之權。

  得權識輕重,處如循自然。因物以付物,誰為任功愆。

  此意雖淺近,真知良獨難。靈臺有微滓,一跌千仞淵。

  此詩說明,李光炘就是劉鶚心目中的聖賢。是李光炘告訴了劉鶚要辯證地看待事物,處世要遵循自然規律,要勤於思考。需知了解事物的本質絕非易事,如果只從個人的意願考慮,考慮不周差以毫釐就有可能謬以千裡。

  不守繩墨、桀驁不馴的劉鶚

  研究者往往用「不守繩墨,桀驁不馴」八個字來概括劉鶚的為人。

  劉鶚的父親劉成忠多年為官於河南,有 「循吏」之評價。1877年,劉成忠退休被賞加「布政使」銜定居於淮安,家門楣懸「太史第」匾。劉鶚的身份是劉道臺家的二少爺。不慮衣食的劉鶚,對新的科學知識有著濃厚的興趣,並不願學習八股,對科舉考試也從未顯示出當時文人的那種興趣,埋首於治河、天算、樂律、詞章、醫學、兵法等 「雜學」。說他桀驁不馴,是因為他狂放不羈、不守禮法。他待人親善、無等第觀念,常以官宦人家子弟的身份,側身於販夫走卒之間,甚至敢於光臂赤膊,高擎龍頭,歡舞在龍燈隊伍的最前列,淮安人稱他「劉二亂子」——亂了世俗的規矩,亂了封建的禮法。劉鶚曾在黃河邊「短衣匹馬,與徒役雜作,凡同僚所畏憚不能之事,悉任之」,也敢於對當朝重臣李鴻章當面說「我是小漢奸,你就是大漢奸」。任意所為,敢說敢幹,不守繩墨,是劉鶚與常人不同之處。

  劉鶚的桀驁不馴可從劉鶚對待婚姻的態度為例。1873年劉鶚娶妻王氏,又娶妾衡氏。因王氏病故,劉鶚不肯立衡氏為正。於是衡氏家族告劉鶚騙婚,而衡氏敗訴。1886年劉鶚在鎮江,醉中請人為其娶茅氏女。茅氏家人欣然應允,而劉鶚已忘其事。親口所言,無從反悔。及婚,茅家知非正室,向媒人責問。經調處,則以嫡禮相待,後夫婦感情甚好(王國維在1916年日記中多次提到去探望的「劉太夫人」,就是這位茅氏夫人)。後劉鶚再娶一位王氏為第三妾。1897年《時務報》刊出梁啓超《記江西康女士》讚揚留學美國的康愛德女士,惜其未婚。無妻而有三妾的劉鶚5月上旬寫信給梁啓超,信中請梁作「冰人」,欲取康愛德博士為妻。並說明自己:……已有姬妾,子女年亦強仕,本不願續,為思中國習氣錮閉已深,此奇女子有難以擇配者,仕官之家必多顧忌,則其才難於展布,不禁有毛遂自薦之意。亦所以成就卓如(梁啓超)先生開中國女學之心也,未知高明以為如何?

  康女士終身未嫁,自然原因種種;劉鶚求婚未果,也是想當然的事。清末一妻多妾並不奇怪,醉中求婚事醒後而不自知,卻又促成一段「良緣」已是奇事。但劉鶚以求婚是為「成就卓如先生開中國女學」的論點,確實是一種奇想。用現代的語言說,劉鶚就是一個思維與常人不同,敢於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劉鶚的「不守繩墨,桀驁不馴」其實是對封建桎梏的一種對抗。

  志向明了,才氣甚大的劉鶚

  他的志向與才氣在其十七八歲時已經顯現。劉鶚的第四子劉大紳云:「先祖由御史出官河南,歷任繁劇,軍書簿書,日不暇給。先君隨侍任所,蒿目時艱,隱然有天下己任意,故所在輒交一時才俊,各治一家言。先君當時交遊中,如柴某專治財賦,賈某專治推步,王某專治拳勇,均造詣深邃。」

  劉鶚寫《老殘遊記》以老殘自喻。第七回老殘向申東造推薦俠客劉仁甫:「我二十幾歲的時候,看天下將來一定有大亂,所以極力留心將才,談兵的朋友頗多。此人(劉仁甫)當在河南時,我們是莫逆之交。相約若國家有用我輩的日子,凡我同人要相助為理的。其時講輿地、講陣圖、講耕織、講武功的各樣朋友都有,此公就是講武功的巨擘。」研究者說,此劉仁甫,係指當時名動大江南北的俠客大刀王五。

  晚清重臣張之洞的幕僚,時任湖北自強學堂總督察的姚錫光1896年的日記多處談到劉雲摶——劉鶚。姚在6月27日日記中寫道:「雲摶現以承辦鐵路事來鄂見香帥。蓋中國將創辦鐵路,去年赴軍務處稟請承辦者四人,一劉、一許、一方、一呂。劉即雲摶也。雲摶才氣甚大,前以同知曾辦山東河工,見知於張勤果公。經勤果保奏,送部引見,後積勞薦保知府。自前年秋冬之交即經營中國開鐵路事,往來津、京、上海間,外商洋人,內謁當道,南北奔馳,再歷寒暑。」湖北自強學堂,是現在武漢大學的前身,總督察就等於是校長。姚是劉鶚兄長劉味清的至友,對劉鶚多有了解。廣閱人才的姚校長如此肯定劉鶚,當是出於真情。

  以上三例可以說明劉鶚的志向與才氣不同於一般。不守繩墨的做法,桀驁不馴的性格,明確的志向,超人的才氣在劉鶚的身上得到了統一。

  劉鶚在太谷學派中的地位

  劉鶚是太谷學派的第三代代表人物。劉鶚在太谷學派弟子中處於什麼地位呢?

  劉鶚自幼以來對耳聞目睹的悲慘國運與廣大人民顛沛流離的痛苦的懸問久而未決。拜從李光炘是他希望從哲學的真理中尋找解脫,解決對「人生」的認識,以確定生活的方向,也就是致力於尋求所謂「安身立命」之處。就太谷學派而言,它需要有能夠承擔「教養兩途」的接班人。此「養」有兩解,一「養」是承擔太谷學派當時本身的活動經費,另一「養」就是「養天下」。

  太谷學派收弟子有嚴格的程序。第一要有一個太谷學派弟子(太谷學派中自稱「聖功弟子」)引薦,第二要經過一個時期的考察,第三要舉行隆重的拜師儀式。至目前還沒有證據說明劉鶚初次拜見李光炘的引薦之人是誰。李光炘考察劉鶚四年後才決定收劉鶚為弟子。這說明李光炘對是否收劉鶚為弟子慎之又慎。太谷學派拜師儀式中的道統傳人「師」——太谷學派中人稱之為「山長」,要給弟子一條四字「真言」。「真言」共四種,分別為「同入桃源」「福慧雙修」「希賢希聖」「超凡入聖」。一般的弟子可能得到前兩種。能夠得到「希賢希聖」很少,能夠得到「超凡入聖」者鳳毛麟角。而李光炘給予劉鶚的正是「超凡入聖」。這四個字即是對劉鶚此前作為的肯定,又表示李光炘對劉鶚今後寄予的厚望:李光炘終於找到了一個與自己性格相似、意氣相投的弟子。

  劉鶚自願成為太谷學派入室弟子後,主動承擔了太谷學派「教養兩途」中「養」的重擔。1902年太谷學派南北合宗,設「歸群草堂」於蘇州葑門十全街。其時門徒甚眾,直接居住於「歸群草堂」內的門徒約200人,這些門徒的生活經濟問題基本由劉鶚和時任江南製造局總辦的毛慶蕃等人負責。

  相傳,「光炘臨歿,遺囑有『二巳傳道』之語。二巳,指葆年與鶚也。葆年生於清道宣宗道光二十五年,其年為乙巳;鶚生於文宗鹹豐七年,其年為丁巳。鶚學務博,不以一端名;葆年守約,獨能嗣其統。葆年字隰朋,一字希平,號歸群,光緒己卯舉人,宰泗水十載。其後,卜居吳下,從遊塞門。」將劉鶚與黃葆年並列,可見劉鶚在太谷學派中的地位之高。

  劉鶚對太谷學派、對李光炘的景仰從劉鶚寫給同輩「山長」黃葆年的信中可見一般:

  (我劉鶚)謗滿天下不覺稍損,譽言滿天下不覺稍益,惟一事不合龍川之法與公(黃葆年)所為,輒怏怏終夜不寐,改之而後安於心,此又不足為外人道者也。弟之於公,其所以同者志也,所不同者學與養也。公能知天,公能信天,此公學養之至也。弟固未嘗知天,弟固未嘗不信天。惟其不能知天,故竟以天下為已任。天下之安危,匹夫與有責焉。

  劉鶚以「養天下」為己任

  劉鶚年輕時「隱然有天下己任意」,那麼他究竟想要幹什麼呢?他的「己任」是什麼呢?他要為「天下」幹什麼呢?

  劉鶚曾在揚州行醫,但門可羅雀;劉鶚曾開設菸草館,這是為餬口。劉鶚曾自薦治理黃河,讓流離失所的災民能夠安定生活;劉鶚曾自籌巨款親入被聯軍強佔的北京,開展施糧施醫的賑災工作。劉鶚的所作所為都是由自發至自覺的行為,沒有任何外界的逼迫。這是為什麼呢?劉鶚如此說:

  聖功大綱,不外教養兩途,公(黃葆年)以教天下為已任,弟以養天下為己任。各竭心力,互相扶掖為之。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同為空同之子孫,同培古今之道脈,同身同命,海枯石爛,無有貳心。

  這段文字是1902年(李光炘去世後的第十七年)11月劉鶚給黃葆年信中所說。這裡劉鶚明白地向世人宣布:我的「天下己任」就是「以養天下為己任」。

  什麼是「養天下」?這是中國古代就不斷討論的問題。

  《書·大禹謨》指出「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戰國策·齊策·趙威后問齊使》:「齊有處士鍾離子無恙耶?是其為人也,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是助王養其民也。」

  這是說「善政」就必須「養民」。通俗地說,「養民」就是「養育人民」,就是給人民以飯吃,給人民以衣穿。

  「養天下」是太谷學派的主張

  這一「天下己任」與太谷學派有何關係呢?

  「教天下」「養天下」是太谷學派的一貫主張。太谷學派的創始人周太谷在給弟子講學時談到「讀書」,他說「民大飢,待食。其往賑之,亦善讀也」。他強調「善讀」就需要「實踐」。「其往賑之」就是「養民」,能「養民」才是真正地會讀書。周太谷出生於地主家庭,年少時出外遊學,其父母聽任之而不問。等到母親去世他回到家,將家中田地全部分給親故貧困及佃耕者。這就是周太谷的「養民」實踐。

  太谷學派第二代張積中,在黃崖山聚眾講學,「自肥城之孝里舖,濟南會城內外,東阿之滑口,利津之鐵門關,海豐之埕子口,安邱、濰縣皆列市肆」。「列市肆」以發展經濟,可以說這又是太谷學派「養民」的一種實踐。

  李光炘的家,屬於當地的望族大戶,本人則「樂善好施」。他對「養民」有理論的闡述:

  農一夫耕之,百不為農者食之。農雖失之習孝悌,農之孝悌其庶幾!予知習孝悌,而仰食於農。予不能少有助於農,予之為孝悌也奚任乎。農罪鮮矣,予罪深也!將「予」與「農」並列而言,「農」雖未讀聖賢之書,但是養活「予」等眾人。因此「農」養活「予」,這是真正的「孝」。我沒有能「養」他人,因此我是有罪的啊!

  李光炘又說:

  萬物皆我胞與,不惟一夫飢之,猶己飢之;一夫之寒,猶己寒之。即一草一木不得其所,亦以為由己所致。

  對身邊「一草一木」的生長,自己都應有所考慮,何況生活在自己周圍的「夫」——民呢?更應該考慮他們的饑寒。這就是太谷學派的「養民」思想。

  當然,封建社會的「士」,他們的悲天憫人的「養民」理論固有其局限。周太谷還說過:

  饘粥以飽,取帛以暖,綯茅足避風雨,然而不為良民者,賤何甚!

  有厚粥讓你填飽肚子,有衣服穿讓你取暖,有茅屋給你遮擋風雨,但是你仍不滿足地當一個循規蹈矩的老百姓,那真是要求過分啦。

  劉鶚欲「養天下」的文字表述

  劉鶚是太谷學派第三代弟子,是第三代中的佼佼者。在「歸群草堂」成立後,主動承擔了「養草堂」的職責,但他「養」的範圍不止如此。他的雄心是「養天下」。

  「養天下」就是讓「天下」每一個人都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有這種雄心的人,首先要有悲天憫人的心態,需要有仁愛善良的動機。

  劉鶚的悲憫之心、仁愛之心在他與父親劉成忠的詩詞中都有反映。他接觸過因戰亂無家可歸的災民「烽火連年四野荒」「蒿目流民菜色黃」,「兵戈去不息,何處為吾家」,也親歷天災人禍帶來的慘狀的「畿輔苦亢旱,麥田矗枯杆」「前有賊兮後有兵,蕭條千裡無人行」(以上詩句引自劉成忠《因齋詩存》)。而劉鶚在《除夕》一詩中表達了自己對災民的同情:

  北風吹地裂,蕭瑟過殘年。僕告無儲米,人來索貰錢。

  飢鳥啼暮雪,孤雁破寒煙。念我尚如此,群生更可憐。

  劉鶚的悲憫之心在《老殘遊記·第六回》有著明白的記錄。老殘觀望大雪中的鳥雀感嘆到:「這些鳥雀,無非靠著草木上結的實,並些小蟲蟻兒充飢度命。現在各樣蟲蟻自然是都蟄見不著的,……豈不鋨到明年嗎?」不但如此,他還因此而「想到這裡,不覺落下淚來」。對鳥雀尚且如此,何況對人呢?

  劉鶚的仁愛之心在他的詩詞中可以得到印證。在《落葉詩》中他寫道:

  落葉別樹,飄零隨風。客無所託,悲與此同。

  念彼落葉,猶可為薪;用熟五穀,以飽飢人。

  雖委棄之餘,其德足以伸。

  籲嗟乎,吾不及落葉之仁!

  將自己與一片「落葉」相比較,他作出「吾不及落葉之仁」的結論,如此深刻的反思正是劉鶚仁愛之心的反映。劉鶚「養天下」的思想基礎正在於此。

  劉鶚曾經直接參與治理黃河,參加開礦山、築鐵路,辦醫療診所,參加救災賑濟,開工廠、商場,鹽場,海運……其出發點往往在如何「活人」。

  1905年劉鶚準備辦一個女工紡織局,他自擬開辦章程、勘察廠址,採辦機器,其自嘲曰:「明知其折本而為之,豈狂態復發乎?」然就是辦這個「織布局」小有進展後,他興奮而自得,在1905年6月23日《抱殘守缺齋日記》中寫道:

  五月二十一日 晴 顏柳塘、王寶和來。其學皆有眉目,甚可喜也。

  其言織布兩月可以卒業,即可得十五元一月工資,而機器價值不過五十元,則又為吾開一活人生計矣,致可樂也。函達蘇州,勸謝祖石學染色。

  開織布局可以「活人」,劉鶚為此感到快樂,這就是他「養天下」的具體內容。

  劉鶚「養天下」的實踐

  從青少年時期的「天下己任」到明確的「養天下」,劉鶚做的許多事情都是以此為出發點。

  劉鶚欲借外資開發山西煤礦,在《呈晉撫稟》中他寫道:

  今所藉資本一千萬兩,大概用凡三項:一曰造鐵路,二曰建礦廠,三曰資轉運。造鐵路姑以五百萬計,取之外洋者,僅鐵軌、車頭一事而已,所費不過十分之一。其餘大宗買地、土工、石工,實佔十分之九,是有四百九十萬散在中國也。建礦廠姑以二百萬計,機器等件不過百萬,其餘買地、土木、人工,約百餘萬,是銷於中國者又三分之二也。資轉運作為三百萬則全在中國,何也?姑以開平比之。開平每日工人約三萬餘名,澤、潞兩府斷不止兩開平也。即以每日六萬人,每人一日開銀一錢五分計之,每日計銷五千兩,賒工人以上一切司事等人作一千兩,每日實耗銀一萬兩。一年三百六十萬皆耗於中國也。

  工人所得之資不能無用也,又將耗於衣食。食則仰給於庖人,衣則仰給予縫工。庖人不能自藝蔬谷也,又轉仰給於農圃;縫工不能自織布帛也,又轉仰給於織人。如是輾轉相資,山西由此分利者不下十餘萬人矣。

  劉鶚又說:

  我國今日之患,在民失其養一事。而得養者十餘萬人,善政有又過於此者乎?

  一件事情可以解決司事、工人、庖人、縫工、農圃、織人等十餘萬人的生活,就是「善政」。「善政」就是「養民」,用今天的話解釋,做一件事情可以解決十餘萬人的就業問題,如此好事就應該努力去做。

  劉鶚善醫,有醫學實踐,有醫學職務,有醫學著作。他的行醫有一個發展過程,從開始的 「門可羅雀」,到後來的專程從上海到武漢為鄭觀應診病。劉鶚行醫為病人著想。他曾任津海關官醫,職責是為津海關的工作人員治病。他在擬定的《診所章程》明確寫出:

  施診不論貧苦遠近也。輪船總管、司事、小工等人眷屬大半寓滬,身既從公,上船行駛既難瞻顧家屬。家中遇有病發女眷等人,不知從何請醫。且滬上時醫出轎,或兩元至於二十四元不等。窮苦者實望門生畏,悠忽時日,病更難醫,受累實非淺也。施診何論窮苦遠近?於輪船中各人有家屬寓滬者,先送一牌,病輕者可以執牌來診,病重者可以執牌來請。出轎施診只取尋常轎例,不取分文。可以安在船從公之心,在寓者悠忽成病之患。

  為診視病人,他提出「不論貧苦遠近」,不能讓「窮苦者望門生畏」,不能讓「寓者悠忽成病」,這樣「可以安在船從公之心」,想得可謂周到細緻之極。

  劉鶚在災難面前,依然秉持他的「養民」理念。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清政府的武衛軍聞洋兵欲至,相隔一舍之遙而早遁。劉鶚卻代表救濟善會毅然進入戰亂中的北京,在京主持護送官商出京,辦理糧食平糶,設立施醫院、掩埋局等。1900年10月護送被難官民5583人離開北京,1901年又護送官商841戶2186人離開北京。劉鶚從俄軍手中買下了糧倉,救活飢餓的難民當以萬計(但這也成為他「私售倉米」被捕的原因之一,被誣為「漢奸」的根據之一)。1901年6月2日《北京新聞匯報》刊出北京市民周士惠等感謝劉鶚設立施醫院的善舉,明確說明從去冬至5月治癒病人786人。劉鶚主持的掩埋局工作約三個月,著名的俠客大刀王五就由救濟善會的掩埋局掩埋。

  劉鶚的作為當時已經引起媒體的關注,上海的《申報》等頻繁地發出有關劉鶚的消息。1901年3月26日日本《大阪朝日新聞》說:

  在北京有個叫劉鐵雲的。他是候補道臺,以前是福公司總辦。庚子事變之前,清政府頑固派的御史要彈劾他,劉鐵雲在千鈞一髮之際,逃到上海,倖免於難。他是豁達大度的,滿不在乎的,好為別人操勞,比較少見的人。事變後作為慈善會會長從上海來到北京,接著逗留在北京。聽說他自己捐獻了幾萬元。現在他把太倉米賣給難民,給他們衣服,把棺材送給不能舉行葬禮的人。幸虧有劉鐵雲,在北京可以買到便宜的大米,中國人都表示感謝他。(原文為日文·日本大阪經濟大學樽本照雄教授譯為中文)

  對於自己進北京賑濟一事,劉鶚說:「譬如大舟觸礁而沉,舟人登陸者半,沉溺者半,則登陸者不當盡力拯救沉溺之人乎?譬如通衢火起,已焚其半,餘不焚者,不當群起灌救被難之家乎?今日之事何以異此。」因此他「摒擋一切,願湊捐銀五千兩,又籌借墊款銀七千兩,共一萬二千兩,送呈貴會(救濟善會),伏希察入,惟此款願專作救濟北京之用」。

  總之,在太谷學派「養天下」的思想影響下,劉鶚直至去世,都在用行動實踐著自己的諾言。

  應該解開劉鶚之謎

  劉鶚是個「謎」。本文試述太谷學派對劉鶚的影響,但這只是研究劉鶚的一個切入口。劉鶚還有許多待研究的問題。

  劉鶚生活在一個怎樣的家庭中?他的家庭對他有怎樣的影響?劉鶚的「養天下」的理念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劉鶚的政治面貌究竟怎樣?他下與販夫走卒相過從,上與王公大臣共切磋,僅是性格所致嗎?

  劉鶚最後被秘捕不加審問而流放新疆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劉鶚為什麼在宣統登基發布大赦之後發出「如執政仍是項城(袁世凱)則無望矣。幸南皮仁厚長者,可有賜環之望」的感嘆?

  劉鶚為什麼時而揮金如土,卻又常常嘆息「債主紛紜漸相逼」?劉鶚的收藏包括多方面,他究竟收藏了什麼?這些收藏品後來都流向了何處?

  劉鶚的《老殘遊記》究竟是他的「不經意之作」作還是「深思熟慮」之作?《老殘遊記》究竟有多少回?《老殘遊記》有哪些版本?

  劉鶚還有沒有發表的著作嗎?這些著作仍存於天壤之間嗎?

  如何看待魯迅、胡適等人對劉鶚的評價?

  研究劉鶚有現實意義嗎?

  劉鶚不是能用一個「標籤」概括的人物,希望學界能繼續探索這些未解之謎。

  

  

  

相關焦點

  • 劉鶚丨一位「特立獨行的現代知識者」
    對劉鶚人生觀形成有重大影響的是太谷學派。太谷學派是清代道鹹光宣間儒家思想的一支暗流,其學人或達官貴人,或販夫走卒,最盛時期,有萬人之多。太谷學派的思想代代相傳,劉鶚就是太谷學派的第三代傳人之一。在《劉鶚年譜長編》中,記錄了太谷學派的基本思想、太谷學派的社會活動、太谷學派的人際淵源以及劉鶚與太谷學派從思想學術到生活經濟方面的多種關係。
  • 劉鶚的太原之行
    鐵英對應鐵雲,主人公乃是作者寫照,劉鶚早年曾於揚州行醫。「補殘」是劉鶚一生之志,不為時人理解,落得漢奸之名。上書建議修築津鎮(天津至江蘇鎮江)鐵路不成,他又提出利用外資開採山西煤礦,為此前來太原。請開山西的礦胡適在1925年為《老殘遊記》所作序中,總結劉鶚一生有四件大事:「一是河工,二是甲骨文字的承認,三是請開山西的礦,四是賤買太倉的米來賑濟北京難民」。由於受洋務派與太谷學派影響,劉鶚致力於築路開礦,以富民強國。後來他曾說過:僕自甲午以後,痛中國之衰弱,慮列強之瓜分,未可聽其自然。思亟求防禦之方,非種種改良不可。
  • 李海洲丨最新校注版序:奇才劉鶚和奇書《老殘遊記》
    劉鶚是一個極度博學和有意思的人,是黑暗時代的感嘆號。這個以《老殘遊記》爆得身後大名的江南子弟,其實是晚清屈指可數的曠世奇才。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儒家學派「太谷學派」的信徒,家學淵源的劉鶚精通音律,彈得一手如泣如訴的古琴,他平日裡喜歡就著江蘇的飛雪、京城的落日研究文字,翻讀各種奇怪雜書,閒下來的時候,一邊熱衷於負手過巷,到處尋覓和收藏古物碑帖;一邊喜歡在河流邊獨坐,小心思考應對水利的法則。儘管仕途坎坷,但胸有溝壑的劉鶚相知滿天下,不僅跟維新派的梁啓超親密無間,還和大刀王五這樣的豪俠兄弟相稱。
  • ●尋根大運河●(141)劉鶚協助霍元甲夜盜大刀王五首級
    劉鶚協助霍元甲夜盜大刀王五首級
  • 太谷武氏溯源
    因寫我家家譜,對太谷武姓人的來龍去脈進行了了解,研究。太谷是武姓群居的縣份,城鄉武姓人頗多。武姓人在全國佔91位,(2006年1月10日今晚報)在山西佔14位,太谷佔第七位《見山西人姓氏大全》1991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那麼太谷武姓人為什麼佔比較大呢?聽我解釋:太谷武姓人由下列四支發展起來。
  • 山西-太谷餅
    太谷餅是山西省傳統名吃,因產於太谷縣得名。太谷餅的生產歷史悠久,在清末時已行銷京、津、西安、蘭州、包頭、張家口等地。
  • 老家太谷(轉載)
    行走太谷城八年(七) 一 揚旗圪洞 老家太谷 6天前——說說太谷的「水」從南扯到北(5)
  • 寂靜了的太谷白城村
    回想太谷曾省級學校雲集,卻在改革開放以後,陸續出走他方,比如1988年遷到太原的山西中藥材學校, 1996年遷到太原的山西省交通學校,2000年遷到榆次的太谷衛生學校,2003年遷到榆次 的太谷師範。這些學校的搬離,對太谷來說是一種資源上、人才上的巨大損失。這些省級單位紛紛選擇與白城村為鄰,從一個側面說明白城村的地理優勢。
  • 山西傳統名吃—太谷餅
    太谷餅為「晉商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著名歌唱家郭蘭英那首清脆悠揚的「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更是讓太谷餅的美名傳遍天下。       製作太谷餅其實並不難,將白面、白糖、食油、鹼面、飴糖一併放入盆內,調拌均勻,用溫水和起,一定揉勻揉光,然後在案板上搓成長條,揪成劑子,再摶住粘上芝麻,按成餅形。
  • 有動物化石的太谷盤道村
    產地為壽陽、太谷、靈石、武鄉、交城、陽曲、榆社等地。太谷作為產地靠前,可見當年太谷出產的龍骨之巨,然而現在我們已很少聽到太谷還有龍骨出土,反倒是榆社一帶出土居多,這是因為在明清時期,太谷一直都是中藥材重要的集散地,且有眾多的藥廠、藥房在這裡,所以對龍骨的需求量非常巨大,太谷城鄉的居民對太谷田野間的龍骨已進行過大規模的採挖,以致現在太谷再沒有像樣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出土,榆社由於地處比較偏遠,經濟落後,隨著現代考古的引進,才使得與太谷一般的地質結構的榆社出土了大量的古代哺乳動物大象
  • 劉鶚因其小說《老殘遊記》而名揚天下,卻為何被山西人所痛恨?
    我們先看看劉鶚是個什麼人。劉鶚生於1857年10月18日,死於1909年8月23日。江蘇丹徒(今天的鎮江市丹徒區)人。
  • 晉之遺 | 太谷餅:晉商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因此,太谷餅成為晉商做生意時饋贈的上好禮品。作為「晉商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太谷餅早在2007年就已經是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其傳統製作工藝更是被列入山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太谷餅的產生和盛行都與明清太谷商業經濟的發展有直接關係。太谷縣,始建於西漢,歷史悠久,文化商貿發達,地處晉中盆地,與祁縣、平遙共同成為聞名遐邇的晉商故裡。
  • 通衢要徑 一 金太谷
    太谷歷史上是個典型的農業區,因此,太谷古尚節義、俗尚勤儉、力田務本,鹹善謀生。後來,太谷商人馳騁大江南北貿易,使得太谷縣成為「商賈輻輳、甲於晉陽」、「談三晉富庶之區者,無不於谷首屈一指」的第一富庶之區,創造了「旱碼頭」、「中國的華爾街」的奇蹟。近代,太谷文人薈萃,武星雲集。
  • 古城芳草--太谷陽邑村
    ,春秋的時候屬於晉國,當時,晉國有一個大夫叫陽處父,因為軍功,晉文公就把太谷賜給了陽處父作他的食邑,太谷始有陽邑之名。直到北周武帝建德六年,縣城才從陽邑西遷至白塔村,民間有「先有白塔村,後有太谷城」之說,也就是現在的太谷城,當然,縣名也由以前的陽邑改為了太谷,那麼,作為陽邑最初的主人陽處父是個什麼樣的人呢?陽處父是春秋晉文公和晉襄公時期的人物,他在史籍裡的信息不算太多,但他無疑是晉國非常重要的政治人物、軍事人物,晉國很多重要的事件,都與他密不可分。
  • 太谷歷史檔案【資料】
    1947年1月1日,晉冀魯豫軍區通令嘉獎太谷獨立營為模範獨立營。2先有白塔村,後有太谷城。太谷舊城原在今縣之東二十裡陽邑村,為春秋時晉大夫陽處父之食邑,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西徙二十裏白塔村,即今縣城。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名為太谷。
  • 走進山西太谷的東寺園
    太谷民間有諺語「東寺園裡遊九曲」之說,東寺和園這指的是兩個地方,東寺曾是太谷的第一大寺,僅僅六十年的時間這座千年古剎就從太谷地面上消失的無影無蹤
  • 晉商之太谷的票號
    太谷縣坐落在太行山西麓的山西省,屬山西腹地,太谷境內多山,又人口寥寥,物產稀少且交通又十分不便。然而就是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小城,當年居然票號林立,並且歷經百年而不衰,許多信譽卓著且規模宏大的票號,最初均發跡於此。太谷在票號全盛時代,原為山西省之商業中心,亦即華北金融關頭,商業勢力普遍全國,甚而至於有了「小北京」、「旱碼頭」、「中國的華爾街」之稱。
  • 太谷白燕-箕子封地
    (二)直言諫紂暴紂淫荒國定堅,良臣屢諫冀能還。可憐終灑佯狂淚,不棄昏君隱壑山。作品發表於《中華詩詞》《中華辭賦》《詩詞世界》並獲「天籟杯」銀獎、《鄉土文學》《山西工運學苑》《山西工運》《山西工人報》《太谷報》等刊物。代表作《家鄉的紅薯》《我願是一棵棗樹》《奧運精神贊》《鄧小平與山西》《太谷小白鄉東崖村精準扶貧贊》,近來微信《詩藝花苑》《詩畫天地》《汗滴化雨伴筆耕》等平臺傳播中華詩詞曲賦作品百十多篇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