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中國製造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奮勇前進。
近日,專注於顯示面板和電視機製造的TCL科技斥資110億元收購半導體企業中環集團,TCL創始人李東生宣布將半導體材料研發作為未來的核心業務,提出「科技芯能,引領視界」的戰略口號。
隨著我國製造業在精密製造領域迅速發展,另一家作為其中典型代表的電子產品代工廠——立訊精密的市值已突破3700億元,超越代工界巨頭富士康的母公司鴻海集團,輿論感嘆第二個「富士康」已誕生。
立訊精密董事長王來春正是富士康在大陸的第一批工人。從1988年10月起,她在富士康線裝事業部工作了10年,做到大陸員工的最高職位後離開並自主創業。2004年,王來春在深圳創建了立訊精密,幹起跟富士康一樣的老本行業務:研發、生產、銷售各種電子連接線和連接器。
與通常的代工廠不同,立訊精密對研發創新極為重視。研發人員佔到員工總數的9.33%,研發經費投入也佔到公司總營收業績的7%。
在立訊精密官網看到,早在2015年8月,立訊精密就在全球首先取得了USB-C接口連接器產品認證。作為一家技術導向公司,立訊精密如今專注於連接器的研發、生產、銷售以及高頻產品開發,產品主要應用於計算機、通訊、消費電子和汽車等領域,並在2017年成為蘋果無線耳機AirPods的代工廠。
今年7月17日的一則公告,再度讓這家公司引發關注。公告稱,立訊精密將以33億元的價格收購緯創投資(江蘇)有限公司及緯新資通(崑山)有限公司的100%股權。這一舉動被認為是承接了緯創中國的iPhone製造業務。
據媒體報導,緯創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廠之一,與富士康、和碩共享iPhone整機代工訂單。緯新資通則是緯創在江蘇省崑山市打造的智能終端產品主要廠區。相關市場分析人士都很看好立訊精密的這筆交易。
緯創集團全球製造總經理周泓任接受採訪時表示,與舊觀念相反,代工業的技術含量其實很高,尤其是電子產品這類更新換代很快的領域。
「10多年前的筆記本電腦、手機,跟現在完全不一樣。為了滿足客戶訂單要求,代工廠必須不斷更新生產線、改進生產方式,甚至研發新技術。」周泓任說,這個行業需要多年的技術積累,一般企業很難直接跳進來接手。
立訊精密的大客戶不止蘋果公司,2018年11月華為舉辦的第十二屆全球核心供應商大會上,立訊精密獲得了華為「2018全球核心供應商金獎」。
最近兩年,在富士康頻頻去印度、美國建廠,將生產轉移到東南亞及其他地區的同時,以比亞迪、聞泰科技、立訊精密等為代表的中國大陸代工廠紛紛崛起,承接了國產手機、電腦、智能穿戴設備等產品的訂單,並在智能製造領域走在前列。
在「芯能」被確立為TCL新戰略、立訊精密等代工廠迅速崛起的背後,是我國高端製造業進軍高技術領域、在創新中突圍所付出的努力。
半個多月前,國務院印發的《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令業界興奮不已。該文件制定出臺財稅、投融資、研究開發、進出口、人才、智慧財產權、市場應用、國際合作等八個方面政策措施扶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其中最後一項「國際合作政策」明確,深化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全球合作,積極為國際企業在華投資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推動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走出去」。
如今,得益於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等新基建主要領域的高速發展,我國高端製造業在創新中破局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