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著名的史學流派之一,帶給中國歷史學人什麼新的啟示?

2021-01-11 林屋公子

眾所周知,法國年鑑學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史學流派之一。但是在嚴格意義上說,年鑑學派又不能算作有明顯的師承流派,如中國學術界諸如葛兆光、王汎森等著名學者都比較關注年鑑學派研究和理論。年鑑學派其實是一群圍繞著年鑑雜誌活動的學者,他們之間問題意識、研究領域、研究方法比較接近,所以我們叫他們年鑑學派或者年鑑人。今天我們就來走進年鑑學派,並且來看看年鑑參與的新史學,是如何影響到中國歷史研究的。

1929年,法國創辦了一個刊物《經濟與社會史年鑑》,創始人有兩個主心骨,歷史學家費弗爾和布洛赫,他們身邊除了歷史學家,還有少量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所以這個雜誌和當時法國其他歷史雜誌都不一樣,更加偏向關注社會史、經濟史、文化史層面的東西,而其他雜誌則更加強調政治史,可以說年鑑雜誌從出生就與眾不同。這個雜誌多次改名,最後到1946年改成了《年鑑:經濟、社會、文明》。

年鑑學派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創辦開始到二戰結束,代表人物就是費弗爾和布洛赫;第二階段從二戰結束到1968年,這一時期的代表是布羅代爾,布羅代爾提出了經典的「長時段」理論,即注重人與環境的歷史,而不僅僅是「中時段」(人與社會的歷史)和「短時段」(事件的歷史),當時報考他的學生很多,所以從他開始才有點像一個學派。第三階段是1968年以後,第三代、第四代學者登上歷史舞臺。今天我們就重點說說第三代人、第四代人的故事。

年鑑學派第三代人代表人物是勒高夫、勒華·拉杜裡、諾拉,他們熱衷於搞歷史人類學、心態史、記憶史等等。拉杜裡有一本很經典的書《蒙塔尤》,這書是歷史人類學和微觀史的典範。前文提到年鑑學派重視的是經濟與社會研究,而在這時候開始發生改變,歷史學開始向人類學開始學習借鑑。作者在書裡利用宗教法庭的審判,還原了法國南部一個小村莊14世紀的村民的心態、習俗、情感,好似作者帶你去穿越到過去的小村莊生活體驗一樣。

中國學者也一直積極對話國際學術界,中山大學和廈門大學是國內歷史人類學的重鎮。如溫春來的《從「異域」到「舊疆」》,這本書考證了宋代到清代貴州西北部的歷史發展,前面章節都是宏大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層面研究,而最後一章則對彝族人的文化與身份認同進行了研究,作者將具體的案例(黃氏家族的個案)拿出來分析,利用族譜研究,證明黃氏家族認同的是王朝及儒家正統思想,但是內心依舊是「婁素」(今彝族的前身)的身份認同。

由此可見,其實歷史人類學也不排斥宏大的東西,而是更喜歡以小見大:微觀層面的敘事能讓我們更好感受具體歷史情境。歷史學家通過文獻考察,對古代歷史村莊、家族、個人進行研究,進而創作出民族志;而歷史學家也會和人類學家一樣,會到歷史發生地點去進行田野考察。

諾拉作為年鑑學派代表人物,他主要做的工作,就是主編了由135篇論文組成的七卷本《記憶之場》。書裡研究的內容是什麼呢?是《馬賽曲》、先賢祠、7月14日、神聖六邊形、凡爾賽宮、法蘭西學院……這些都是法國人記憶裡最重要的東西,也可以說是法國的國民記憶。諾拉用一連串排比區分記憶與歷史,記憶是當下的現象,歷史是對過去的重現,記憶把回憶置於神聖的殿堂中,歷史則把回憶驅逐出去,讓一切去神聖化……

比如諾維克對於法國民族英雄貞德的研究。19世紀之前,貞德在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記憶,「奇女子」、「創造出來的工具」,而伏爾泰則通過貞德形象的塑造抨擊教會。在19—20世紀貞德的記憶復興後,我們依然發現對於貞德的記憶存在地域差異,更重要的是貞德在不同身份和立場的人那裡有不同的形象,天主教聖徒、愛國的人民、排他性的民族主義者……換而言之,歷史上從來沒有統一的貞德記憶存在,記憶是善變的,甚至是由當下的情感與利益塑造的。

國內做的比較好的記憶史研究,一般以祖先的歷史記憶研究為主,如趙世瑜《說不盡的大槐樹》。明清山西大槐樹移民的故事非常有名,經常出現在文學作品、民間傳說,甚至是族譜和墓碑裡。族譜裡的記載有一個特點,越晚修的族譜吸收的內容越多,尤其是洪洞大槐樹、老鸛窩之類的說法,頗有顧頡剛先生「層累說」的味道。這種傳說太普遍了,就會有可能存在水分。比如祖居安徽濠州的明初開國功臣湯和和他的兄長的後人,也自稱祖先來自山西,後來發現了墓志銘,這才糾正了錯誤。

但是,趙世瑜先生的研究又絕非和顧頡剛先生等同,他的研究並非打碎古史偶像。對於他來說,更加重要的是:大槐樹移民作為一個祖先記憶的符號,這背後反映的是一種怎麼樣的社會心態?也就是移民的心態史、記憶史研究,祖先的共同記憶可以成為凝聚一個宗族、鄉村甚至是國家的符號。這也就是諾拉所說的:記憶是當下的現象。記憶並非是歷史事實的真實,卻是情感、認同的真實的故事。無怪乎清末民初的賀椿壽在《古碑保障說》寫道:

「餘竊嘆槐樹之古蹟,其關於民族紀念,以保障我邑人者,甚重且鉅。故國喬木,有御災捍患之功,於乎偉矣。」

年鑑學派給中國史學界帶來的是什麼?是新的研究角度(記憶、心態),是學習借鑑人文社科其他學科(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哲學等)的態度和方法,是更加廣闊、豐富的空間與視角。如今國內越來越多學者都正在加入這場新史學的對話與爭鳴中。

參考文獻:

陳新:《法國年鑑學派:過去與現在》

(法)弗朗索瓦·多斯:《碎片化的歷史學》

(法)拉杜裡:《蒙塔尤》

(法)諾拉主編:《記憶之場》

溫春來:《從「異域」到「舊疆」》

(英)彼得·伯克:《法國史學革命》

趙世瑜:《說不盡的大槐樹》

作者小盒子,文史愛好者,主攻思想史、文化史。最愛西方歷史學家貝克爾的名言「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

相關焦點

  • 輝煌的希臘史學:領先於當時的世界,是西方史學的開端
    希臘作為世界主要古文明之一,它留下的輝煌文化至今讓人瞻仰。史學,是希臘文化中的一大輝煌成就。從縱向來看,希臘史學是歐洲古典史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歐洲史學的開端,它開創西方史學的優良傳統。從橫向來看,希臘史學在當時世界上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這裡出現了先進史學理念,眾多優秀的史學作品,讓其他文明難以匹敵。
  • 侯旭東:書寫歷史上的「常事」能帶給我們什麼?
    侯旭東教授反思中國歷史「常事不書」的書寫傳統以及近代以來對「變」的強調,提出「歷史上的日常統治研究」這樣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和若干觀察歷史的新視角與新方式,嘗試將事件、史料「化熟為生」,探索歷史研究再出發的可能。突破既有思路的束縛,激發史學想像力,需要我們轉換視角。「日常統治」——重在「常」,而不是「日」。
  • 那些世界「最美的火車站」,帶給古都西安什麼啟示?
    2019年7月19日,『中歐班列長安號』「長安-米蘭」號首次發車,兩座世界文化名城通過火車連接。30萬km 平方公裡(陝西為20萬km )的義大利,世界遺產數量與中國並列第一。 同樣作為世界文化名城的米蘭,它的火車站究竟是什麼樣,給西安何種啟示?
  • 學者談新冠︱張生:面對疫情,我們歷史學人能做些什麼?
    好像歷史學人都是「躲進小樓成一統」。這個當然不是事實,但這個問題也是對我們的一種鞭策。像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大事,已經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了,某一部分實際上已經成為歷史了。我覺得這樣關係到國計民生、社會命運的事情應當成為歷史學界的主題之一。我們不要等這段歷史沉澱下來,再把它當成歷史資料來看,實際上每天都在沉澱東西,我們作為這段歷史的親歷者,更加應該有這個意識。
  • 侯旭東:書寫「常」與「事」能帶給我們什麼?
    侯旭東教授反思中國歷史「常事不書」的書寫傳統以及近代以來對「變」的強調,提出「歷史上的日常統治研究」這樣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和若干觀察歷史的新視角與新方式,嘗試將事件、史料「化熟為生」,探索歷史研究再出發的可能。突破既有思路的束縛,激發史學想像力,需要我們轉換視角。「日常統治」——重在「常」,而不是「日」。
  • ...史學理論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理論研究中心召開2020年度...
    接著他指出,史學理論研究中心每年都會召開年度工作會議,就當年史學界最熱點的論題展開研討,今年的熱點論題無疑是三大體系建設,而三大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是史學理論體系的建設,所以今年我們選定的議題就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理論體系。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理論體系所應遵從的原則和汲取的資源包括堅持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史學的優良傳統和借鑑西方史學的積極成果。
  • 原創 中國中跑主教練石鵬:美國中長跑訓練理念帶給我們的啟示
    原創 中國中跑主教練石鵬:美國中長跑訓練理念帶給我們的啟示 原標題:中國中跑主教練石鵬:美國中長跑訓練理念帶給我們的啟示
  • 2013.2丨吳懷祺:《中國夢:民族史學的精氣神》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時指出的,民族復興的展覽,回顧了中華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華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華民族的明天,給人以深刻教育和啟示。中華民族的昨天,可以說是「雄關漫道真如鐵」。近代以後,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但是,中國人民從不屈服,不斷奮起抗爭,終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開始了建設自己國家的偉大進程,充分展示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 中國十大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
    3、明清故宮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它是世界上現存規模較大、保存較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 影視史學:親近公眾的史學新領域
    自古以來,「精英史學」一般為當權者所駕馭,如傳統史學著力要表現的是政治事件和顯要人物,傳統的書寫史學正是為這一宗旨服務的;「大眾史學」多以口舌相傳的形式流行於坊間,以中國古代的大眾史學而論,那些視覺感極強的畫像、碑銘、壁畫、服飾,那些聲情並茂的俗語、詩詞、民謠、戲曲,那些富有影響力的口頭傳聞、話本、小說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都可以歸列其中。
  • 抗戰紀念:民國大師們的命運變遷 ———史學專著《南渡北歸》的啟示
    七十三年前的今天(1945年9月9日),侵華日軍投降儀式在南京舉行,日本正式向中國無條件投降,這宣告了屢受列強欺凌的中華民族,經過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抗戰,洗涮了近代以來所遭受的深重國恥。圍繞著抗日戰爭,廣大中國人民經歷了許多悲壯激昂的戰鬥,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創造了許多讓後人景仰的奇蹟。在這個紀念抗戰的日子裡,讓我們一起回顧那段歷史,追尋隱藏在歲月塵埃中的思想啟示與人性光輝。
  • 世界各地格鬥術流派眾多,究竟哪個最能打?
    世界格鬥流派非常之多,除了人中國傳統武術的各種拳術,放眼世界:起源於朝鮮半島的的跆拳道,泰國的泰拳,日本的空手道,歐美拳擊、自由搏擊、MMA等流派眾多。人們熱衷於討論那種格鬥術最能打?一場ufc著名選手康納對陣職業拳王梅威瑟的跨界大戰又將這個話題推向了高潮。
  • 近代著名小說流派——鴛鴦蝴蝶派
    20世紀之初,文壇上出現了一個著名小說流派——鴛鴦蝴蝶派。這個流派的起源與上海有關。十裡洋場繁華之地,出現了一批把小說當作消遣娛樂的有錢有閒階級,於是言情小說和世情小說有了市場。鴛鴦蝴蝶派延續了清代才子佳人小說的模式,受到了這部分人群的追捧。
  • 中國電影史學的理論內涵與當代價值
    中國電影史研究林林總總,對電影歷史進行多角度的研究與總結,系統探究電影史研究的方法論,意義重大。具體研究中,我們需要科學把握電影史學的客觀化與主觀化原則,併合理應用。一是要對史料進行新的詮釋和解讀;二是需妥善處理歷史真實與敘事/寫作之間的關係;三是以歷史發展為坐標,不斷獲得電影史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概念。
  • 疫情帶給人類什麼啟示?從4個層面領會習近平的論述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nbsp&nbsp&nbsp&nbsp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指明了這場疫情帶給人們的4點啟示,言語鏗鏘,引人深思。&nbsp&nbsp&nbsp&nbsp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 我國「最著名」的大山之一,讓仰慕中國武術的外國人來此修行
    武當山是明代風景秀麗的名山,被稱為「玄嶽」,中國的政治色彩僅次於泰山,武當山之所以享有如此盛譽,其實與他的另一個身份有關,有「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之說,今天分享中國「最有名」的山之一:讓仰慕中國武術的外國人來這裡修行!
  • 《希臘羅馬名人傳》之於西方史學,有如《史記》之於中國史學
    《李斯列傳》寫李斯少時見廁鼠與倉鼠便感嘆環境對人的重要性;《淮陰侯列傳》寫韓信忍辱胯下,《留侯世家》寫張良為圯上老人進履,《廉頗藺相如列傳》寫藺相如完璧歸趙與秦王的鬥智鬥勇,《項羽本紀》寫項羽決定是否在席間殺死劉邦的優柔寡斷……完璧歸趙《希臘羅馬名人傳》之於西方史學,有如司馬遷《史記》之於中國史學。
  • 著名的滑鐵盧戰役帶給我們的啟示!~
    同時,這場戰役對金融領域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如果拿破崙勝利,英國戰敗,英國公債將一文不值,而如果威靈頓將軍能夠擊敗打敗拿破崙,那英國公債將衝上雲霄。接下來他們在開盤後變不斷拋出大量的英國公債,羅斯切爾德家族的拋單在市場上引起了恐慌,投資者紛紛吐血拋售持有的英國公債。幾個小時過後,英國公債已經成為一堆垃圾。而這時,羅斯切爾德家族的交易員們開始悄悄低價買進能夠買到的英國公債。一天後,當威靈頓的信使亨利伯西終於到達倫敦,宣告了法國戰敗的消息,這個晚到的情報,讓羅斯切爾德的家族賺取了大量的金錢,一舉成為英國政府最大的債權人。
  • 會通古今史學思想
    吳懷祺是安徽省廬江縣人,1938年出生於貴州省貴陽市,家學淵源深厚:其父吳孟復是著名的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治學「合皖江南北之長」,著有《訓詁通論》《古書讀校法》等專著;其舅馬茂元是桐城派殿軍馬其昶之孫,在楚辭、唐詩研究上成就巨大。1961年,吳先生從合肥師範學院(今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後,被分配到廣德中學從事教學工作,其間發表過數篇學術論文。
  • 中國歷史研究進入新時代
    大國崛起的歷史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這些問題需要通過更加深入的歷史研究來回答,需要從更加整體化的歷史研究中加以歸納和總結。 習總書記說,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要進一步繁榮發展,要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就需要把歷史研究作為理論起點,深刻揭示中華民族過去、現在、未來的發展規律,從而進一步夯實國家治理、民族復興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