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法國年鑑學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史學流派之一。但是在嚴格意義上說,年鑑學派又不能算作有明顯的師承流派,如中國學術界諸如葛兆光、王汎森等著名學者都比較關注年鑑學派研究和理論。年鑑學派其實是一群圍繞著年鑑雜誌活動的學者,他們之間問題意識、研究領域、研究方法比較接近,所以我們叫他們年鑑學派或者年鑑人。今天我們就來走進年鑑學派,並且來看看年鑑參與的新史學,是如何影響到中國歷史研究的。
1929年,法國創辦了一個刊物《經濟與社會史年鑑》,創始人有兩個主心骨,歷史學家費弗爾和布洛赫,他們身邊除了歷史學家,還有少量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所以這個雜誌和當時法國其他歷史雜誌都不一樣,更加偏向關注社會史、經濟史、文化史層面的東西,而其他雜誌則更加強調政治史,可以說年鑑雜誌從出生就與眾不同。這個雜誌多次改名,最後到1946年改成了《年鑑:經濟、社會、文明》。
年鑑學派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創辦開始到二戰結束,代表人物就是費弗爾和布洛赫;第二階段從二戰結束到1968年,這一時期的代表是布羅代爾,布羅代爾提出了經典的「長時段」理論,即注重人與環境的歷史,而不僅僅是「中時段」(人與社會的歷史)和「短時段」(事件的歷史),當時報考他的學生很多,所以從他開始才有點像一個學派。第三階段是1968年以後,第三代、第四代學者登上歷史舞臺。今天我們就重點說說第三代人、第四代人的故事。
年鑑學派第三代人代表人物是勒高夫、勒華·拉杜裡、諾拉,他們熱衷於搞歷史人類學、心態史、記憶史等等。拉杜裡有一本很經典的書《蒙塔尤》,這書是歷史人類學和微觀史的典範。前文提到年鑑學派重視的是經濟與社會研究,而在這時候開始發生改變,歷史學開始向人類學開始學習借鑑。作者在書裡利用宗教法庭的審判,還原了法國南部一個小村莊14世紀的村民的心態、習俗、情感,好似作者帶你去穿越到過去的小村莊生活體驗一樣。
中國學者也一直積極對話國際學術界,中山大學和廈門大學是國內歷史人類學的重鎮。如溫春來的《從「異域」到「舊疆」》,這本書考證了宋代到清代貴州西北部的歷史發展,前面章節都是宏大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層面研究,而最後一章則對彝族人的文化與身份認同進行了研究,作者將具體的案例(黃氏家族的個案)拿出來分析,利用族譜研究,證明黃氏家族認同的是王朝及儒家正統思想,但是內心依舊是「婁素」(今彝族的前身)的身份認同。
由此可見,其實歷史人類學也不排斥宏大的東西,而是更喜歡以小見大:微觀層面的敘事能讓我們更好感受具體歷史情境。歷史學家通過文獻考察,對古代歷史村莊、家族、個人進行研究,進而創作出民族志;而歷史學家也會和人類學家一樣,會到歷史發生地點去進行田野考察。
諾拉作為年鑑學派代表人物,他主要做的工作,就是主編了由135篇論文組成的七卷本《記憶之場》。書裡研究的內容是什麼呢?是《馬賽曲》、先賢祠、7月14日、神聖六邊形、凡爾賽宮、法蘭西學院……這些都是法國人記憶裡最重要的東西,也可以說是法國的國民記憶。諾拉用一連串排比區分記憶與歷史,記憶是當下的現象,歷史是對過去的重現,記憶把回憶置於神聖的殿堂中,歷史則把回憶驅逐出去,讓一切去神聖化……
比如諾維克對於法國民族英雄貞德的研究。19世紀之前,貞德在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記憶,「奇女子」、「創造出來的工具」,而伏爾泰則通過貞德形象的塑造抨擊教會。在19—20世紀貞德的記憶復興後,我們依然發現對於貞德的記憶存在地域差異,更重要的是貞德在不同身份和立場的人那裡有不同的形象,天主教聖徒、愛國的人民、排他性的民族主義者……換而言之,歷史上從來沒有統一的貞德記憶存在,記憶是善變的,甚至是由當下的情感與利益塑造的。
國內做的比較好的記憶史研究,一般以祖先的歷史記憶研究為主,如趙世瑜《說不盡的大槐樹》。明清山西大槐樹移民的故事非常有名,經常出現在文學作品、民間傳說,甚至是族譜和墓碑裡。族譜裡的記載有一個特點,越晚修的族譜吸收的內容越多,尤其是洪洞大槐樹、老鸛窩之類的說法,頗有顧頡剛先生「層累說」的味道。這種傳說太普遍了,就會有可能存在水分。比如祖居安徽濠州的明初開國功臣湯和和他的兄長的後人,也自稱祖先來自山西,後來發現了墓志銘,這才糾正了錯誤。
但是,趙世瑜先生的研究又絕非和顧頡剛先生等同,他的研究並非打碎古史偶像。對於他來說,更加重要的是:大槐樹移民作為一個祖先記憶的符號,這背後反映的是一種怎麼樣的社會心態?也就是移民的心態史、記憶史研究,祖先的共同記憶可以成為凝聚一個宗族、鄉村甚至是國家的符號。這也就是諾拉所說的:記憶是當下的現象。記憶並非是歷史事實的真實,卻是情感、認同的真實的故事。無怪乎清末民初的賀椿壽在《古碑保障說》寫道:
「餘竊嘆槐樹之古蹟,其關於民族紀念,以保障我邑人者,甚重且鉅。故國喬木,有御災捍患之功,於乎偉矣。」
年鑑學派給中國史學界帶來的是什麼?是新的研究角度(記憶、心態),是學習借鑑人文社科其他學科(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哲學等)的態度和方法,是更加廣闊、豐富的空間與視角。如今國內越來越多學者都正在加入這場新史學的對話與爭鳴中。
參考文獻:
陳新:《法國年鑑學派:過去與現在》
(法)弗朗索瓦·多斯:《碎片化的歷史學》
(法)拉杜裡:《蒙塔尤》
(法)諾拉主編:《記憶之場》
溫春來:《從「異域」到「舊疆」》
(英)彼得·伯克:《法國史學革命》
趙世瑜:《說不盡的大槐樹》
作者小盒子,文史愛好者,主攻思想史、文化史。最愛西方歷史學家貝克爾的名言「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