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在歷史長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間,但對農安縣來說卻跨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過去五年,是農安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這五年,是農安務實進取的五年,也是增強後勁的五年,更是農安縣域經濟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城鄉面貌顯著變化的五年。
面對「十三五」開局、擴權強縣政策落地和幸福農安建設深入推進的關鍵時期。
未來五年,農安縣全縣發展的奮鬥目標是:全面開啟經濟強縣和幸福農安建設新進程,在新的起點上實現農安經濟社會的新一輪科學跨越發展,戮力譜寫農安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
中國吉林網、吉刻APP記者專訪中共農安縣委書記韓明玉,暢談農安未來……
連續五年農安縣進入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行列
「把發展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和關鍵」——這是五年來,農安縣始終堅持的一條鐵律。
連續五年,農安縣進入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行列,縣域發展競爭力不斷增強,做大做強縣域經濟發展,農安縣為什麼會不斷晉位升級,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績?
採訪中,農安縣委書記韓明玉分享了農安縣的經驗做法。
「突出工業主導地位不動搖,把做大底盤、招大育強作為發展工業的總抓手。」韓明玉說:「先後打造了長春農安經濟開發區、農安工業集中區和伏龍泉、小城子兩個特色園區,建成區面積達到36平方公裡,為項目承載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同時,充分利用農、畜、礦、氣、風、電等資源和域外人脈,開展招商引資,引進建設了富士康、旺旺、華能熱電、路通軌道客車、職業教育園等一大批投資額度大、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支柱產業不斷壯大,重點產業穩步發展,規上工業企業發展到148戶,實現產值376億元,是五年前的2.6倍,多元支撐格局初步形成。
近年來,農安縣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位居全省第一,秸稈綜合開發利用為全省做出示範,糧肉總產量穩定在70億斤和80萬噸的階段性水平,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328家,被評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全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並贏得擴權強縣的重大發展機遇。
在農業方面,農安縣堅持夯實農業基礎作用不鬆勁,不斷強化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提高科技貢獻率,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韓明玉說:「還有一點也是農安縣必須面對的,就是補齊三產發展短板不懈怠。聘請省內知名設計團隊,規劃設計了覆蓋縣鄉村和涵蓋各領域的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確定了農業服務、商貿物流、旅遊休閒、電子商務、健康養老等10大產業,整體推進67個重點項目,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建「眾創空間」 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
記者:農安縣響應「雙創」號召,在縣城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園,打造「百家創客」,累計實現線上交易額近億元;在合隆籌建眾創空間孵化基地,以服務業為主體的民營經濟取得重大突破,農安縣突出發展民營經濟的有哪些先進做法?
韓明玉:今年,合隆鎮籌建的眾創空間孵化基地嶄露頭角,長春農安經濟開發區眾創空間孵化基地項目正式籤約,北京大學東莞光電研究院、中國創業實習網、長春職業技術學院三家創客平臺載體首批入駐孵化基地,意味著農安縣在「雙創」工作中邁出了更加堅實的一步。
三家創客平臺載體分別擁有國家級科技創新實力、戰略創業實戰經驗、技能崗位聯合辦學等特色,基地免費提供電腦、電話、辦公等,徹底解決創業者初期普遍存在的規模偏小、布局分散、產業層次低、用地難、融資難和應對風險能力弱的問題,特別是眾創空間創造出的「金點子」,將用於開發區民營企業轉型發展、創新發展,也更利於中小微企業利用「專利」創業發展。未來的基地將成為農安廣大創業者的一片「試驗田」,經濟成長的一個「新引擎」。
近年來,農安縣不斷完善民營經濟發展政策,出臺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對擴大經營規模、增強自主研發能力、推行品牌戰略、積極上市的中小企業給予資金獎勵。
全縣金融擔保機構2家,註冊資本金2億元,融資擔保能力達到20億元,多次召開銀企對接會,邀請小微企業參會,達成貸款意向15家,為企業放貸3960元;充分發揮「助保金池」作用,為企業融資,目前省級「助保金池」項目已經通過專家評審論證。
農安縣加快園區轉型升級,積極探索了「零地」招商模式,引導新落戶項目租用或購買現有的閒置廠房和閒置土地,目前,已嫁接盤活的閒置土地達到22萬平方米,閒置廠房36萬平方米,盤活企業23戶。
創新打造縣級融資平臺被住建部譽為棚改「農安模式」
記者:農安縣創新打造縣級融資平臺,將爭取到的銀行政策性貸款和自籌資金,全部用於統購存量房回遷安置,被住建部譽為棚改「農安模式」。進一步激活了房地產開發市場,減少了房地產存量,穩定了經濟增長。「農安模式」有哪些模式?優勢在哪?
韓明玉:談到「農安模式」,在融資模式方面,農安縣研究建立了政府購買服務「七步法」融資模式。
健全制度,縣政府制定了《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暫行辦法、指導意見和實施意見》;縣財政局將棚戶區相關建設內容納入指導性目錄,按照文件,「住房保障」原則上可通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方式逐步轉由社會力量承擔。
由縣政府授權住建局作為購買主體;財政局按照政府採購法有關規定,選擇公開招標方式確定承接主體;通過合法合規的程序,通過公開招標;確定農安縣房地產開發總公司中標,承接購買服務。納入財政預算,縣政府與縣房地產開發總公司籤訂《政府購買服務合同》,明確購買服務的內容、期限、數量、價格等要求,以及資金結算方式,雙方的權利義務事項和違約責任等內容。
12月末,農安將組織群眾抽號、選房、籤協議,春節前,他們就能住進新樓了。
「農安模式」進一步激活了房地產開發市場,減少房地產存量,穩定了經濟增長。在國家政策規定框架內,農安縣創新性的走出了一條符合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型融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