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儒草書《詩贈董其昌》,兄弟情深,不在言中,盡在字中

2020-12-18 雲間書法

陳繼儒

明代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字仲醇,號眉公、麋公。上海人。

諸生出身,二十九歲開始,隱居在小崑山,後居東佘山,關門著述,工詩善文,書法學習蘇軾和米芾,兼能繪事,屢此皇詔徵用,皆以疾辭。 擅長墨梅、山水,畫梅多冊頁小幅,自然隨意,意態蕭疏。論畫倡導文人畫,持南北宗論,重視畫家修養,贊同書畫同源,有《梅花冊》、《雲山卷》等傳世。其書法對董其昌影響極大。

說起陳繼儒,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提起《小窗幽記》便耳熟能詳了,而這本書的作者正是陳繼儒。從書法上來講,陳繼儒對蘇、米墨跡最為喜愛,雖殘碑斷簡,也必搜採,手自摹刻,成《晚香堂帖》及《來儀堂帖》。

陳繼儒幼年即聰明過人,文名卓著,史稱「穎異」,《明史.隱逸》說他「與董其昌齊名。太倉王錫爵招與子衡讀書支硎山,王世貞亦雅重繼儒,三吳名士爭欲得為師友。」

陳繼儒認為:「繁華繫纍不能奪,則俗心日退,真心日進,退得一分俗心,自能進得一分真心,《孟子》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慾者是也。心自太虛,則身還太虛,所謂仙、所謂佛,何俟多談!」在參加舉人試中兩戰皆敗,二十九歲的陳繼儒痛下決心與科舉功名永訣。

《詩贈董其昌》又稱《次董思翁過訪山居三字韻》是陳繼儒寫給董其昌的一部長篇詩,是二人友誼的見證。這篇詩作不僅內容情真意切,而且字體蕭散秀雅,賞心悅目。

陳繼儒草書《詩贈董其昌》欣賞

今日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喜歡的書友可以關注一下,每日推送精彩書法內容!

文徵明晚年巔峰之作《陋室銘》,溫文爾雅,難得君子之氣

行書|宋高宗《賜嶽飛批剳卷》氣韻溫和,秀色可人

清代趙世駿臨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墨跡本)學褚體臨摹極佳範本

相關焦點

  • 董其昌與陳繼儒:那些嘯歌泖橋的閃閃發光的日子
    在董其昌和陳繼儒的共同記憶庫裡,「泖橋澄鑑寺」是跟詩酒風流連在一起的,是閃閃發光的。 下面這件董其昌所繪陳繼儒題字的《泖橋勝概》就是他們「少而執手」的明證:
  • 「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特展」將展,上博助陣「雲間三友」
    清代張琦、項聖謨 《尚友圖》 上海博物館藏 (畫中人物有董其昌、陳繼儒、李日華、釋智舷、魯得之、項聖謨) 非此次展品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香光、思白、思翁,原籍上海縣,後徙居華亭(今上海松江區)。明代萬曆十七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後諡「文敏」。
  • 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來襲
    2020年12月15日,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首個以「雲間三友」為主題的書畫特展正式開展,展覽名為:「雲間三友,逸筆丹青」——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展期將跨年持續至2021年3月15日,展出上海博物館館藏12件真跡。
  • 董其昌的詩有哪些?董其昌的詩詞全集11首
    明代詩人董其昌,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閔行區馬橋)人,明代書畫家。萬曆十七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後諡「文敏」。
  • 「雲間三友,逸筆丹青」——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在...
    12月15日,「雲間三友,逸筆丹青」——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正式開幕。這是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首個以「雲間三友」為主題的書畫特展,將跨年持續至2021年3月15日,展出上海博物館館藏12件真跡。
  • 王寵 草書《送李願歸盤谷序》
    時而筆勢長拖,如「耳」、「中」;時而連綿不絕,如「茂樹以」、「於前孰」、「而疾馳」等以一筆書成,筆筆中鋒,行氣、筆意頗有懷素(活動於公元八世紀中期)氣概。此外,「食」、「居」二字之左撇長曳,隱約間又有黃庭堅(1045-1105)消息。  綜觀通幅行筆時縱時緩,擒放自若;時而上下絲牽,連環勾鎖,參差錯落,攲斜有致。除了草書的流暢外,亦參具個人風貌之拗折筆法,神化無窮。
  • 中國十大草書家,二王皆在榜中.
    好飲酒,每當飲酒興起,不分牆壁、衣物、器皿,任意揮寫,時人謂之「醉僧」。他的草書,出於張芝、張旭。唐呂總《讀書評》中說:「懷素草書,援毫掣電,隨手萬變」,宋朱長文《續書斷》列懷素書為妙品。評論說:「如壯士拔劍,神彩動人。」黃庭堅
  • 經典碑帖:董其昌《書七言律詩軸》,平淡空靈,圓勁秀逸
    董其昌《書七言律詩軸》,縱128.8cm,橫54.3cm,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董其昌天才雋逸,善書畫,富收藏,尤精鑑賞。臨摹書跡,至忘寢食。據文獻,經他鑑賞、收藏過的歷代名人書畫,總不下五、六百件之多。汪砢玉曾把自己收藏的兩幅陸廣山水圖請董其昌鑑賞,董其昌見後認為這兩幅山水圖是從一軸中割裂而來。眾人不信,裝潢工匠便將兩幅畫投池水中,其中一幅偽款立即洗去,而另一幅「揉素至碎,字跡終不脫」。觀者因而嘆服其「善鑑」若神。
  • 王寵、董其昌書法世界中的陶淵明
    但以往對董其昌與陶淵明關係的分析又多浮於表面,多數僅就意象、風格之相似或文辭用典的使用做文章。筆者旨在通過考查王寵、董其昌二人的書法、書論,來進一步闡述陶淵明對於中國文化的巨大影響。王寵工詩文書畫,亦通篆刻,是「吳中三家」中最年輕的一位,去世時年僅三十九歲。王寵書法有晉人恬淡之趣,他的小楷疏朗空靈,不落時人俗套。
  • 【名家欣賞】「秀逸」的董其昌《赤壁賦》
    董其昌的書法,吸收古人書法的精華,但不在筆跡上刻意模仿。
  • 讀這首詩,秋的別致,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
    秋季向來是要多一些愁緒,古往今來,存在著大量寫秋的詩,大多也都是借秋來表達一種愁,而往往忽略了秋的美好。秋不一定就得是殘敗、落寞的,也可以是秋高氣爽,晴空萬裡的。劉禹錫寫過一首《秋詞》,這首詩中劉禹錫可以說是用盡了氣力去表達秋的美好。
  • 明代禪宗與董其昌的繪畫美學思想(第一期)
    《容臺集·陳繼儒序》亦稱其:「獨好參曹洞禪, 批閱《永明宗鏡錄》一百卷, 大有奇悟。」曹洞宗是中國禪宗五家之一, 「五位君臣, 偏正回互」是其宗旨。《永明宗鏡錄》是延壽的佛學著作, 延壽以一心匯通各宗學說, 廣辯異同, 著成此書。董其昌與達觀真可、憨山德清、雲棲蓮池等禪門高僧經常交往, 他們的禪學思想對董其昌影響很大。
  • 中國10大草書大師,看看選的恰不恰當?
    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三國魏書家韋誕稱他為「草聖」。晉王羲之對漢、魏書跡,惟推鍾(繇)、張(芝)兩家,認為其餘不足觀。對後世王羲之、王獻之草書影響頗深。張芝刻苦練習書法的精神,歷史上已傳為佳話。晉衛恆《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後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後人稱書法為「臨池」,即來源於此。
  • 十分鐘讀懂 十大草書大師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一、張芝張芝: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字伯英,善章草,後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為「今草」,張懷瓘《書斷》稱他「學崔(瑗)、杜(操)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三國魏書家韋誕稱他為「草聖」。
  • 3034 中國這些草書大家
    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三國魏書家韋誕稱他為「草聖」。晉王羲之對漢、魏書跡,惟推鍾(繇)、張(芝)兩家,認為其餘不足觀。對後世王羲之、王獻之草書影響頗深。張芝刻苦練習書法的精神,歷史上已傳為佳話。晉衛恆《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後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後人稱書法為「臨池」,即來源於此。
  • 煙江疊嶂詩中謎 流傳千年現原跡
    擅寫楷、行、草書,筆力遒健,功底深厚,懸腕作字,簡遠平和,行草書蘇軾《煙江疊嶂圖詩》真跡無存,僅有法帖流傳在世(圖4)。至此《煙江疊嶂詩》是蘇軾創作不容置疑,詩作不但出於蘇軾題畫留跡,況且在詩中明明白白添注了「蘇軾先生」四字,蘇軾原創《煙江疊嶂詩》已是既成事實,記入史冊。然而,也有人提出過疑惑,就是這首詩只見於書畫傳跡,或有後人編入文集,未發現蘇軾列入其著作,這點疑惑未引起關注,不影響蘇軾是原創作者的地位。
  • 一位文化部長喜歡寫狂草,被書法界大為推崇,一幅字曾賣500多萬
    王鐸草書《贈鄭公度草書詩卷》王鐸在19年保利所拍賣的《五言詩》,也並非其生平極品。王鐸在草書領域堪稱極品的作品,要屬他的草書名作《贈鄭公度草書詩卷》了。王鐸草書《贈鄭公度草書詩卷》在王鐸的這件草書《贈鄭公度草書詩卷》中,字的擺動極為強烈,筆筆雄健力透紙背,且能夠筆筆無往不收、無垂不縮,乃是王鐸生平當中通會之作。
  • 黃庭堅的字有多好?為什麼說黃庭堅是「字中有筆」
    關於「字中有筆」的論述,黃庭堅在《自評元祐間字》中也曾提及:往時王定國(鞏)道餘書不工,書工與不工是不足計較事,然餘未嘗心服。由今日觀之,定國之言不謬。蓋用筆不知擒縱,故字中無筆耳。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非深解宗趣,豈易言哉!
  • 十大草書大師
    由於唐太宗並不十分欣賞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父作品那樣有大量留存。傳世名作《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    王獻之的書法藝術,主要是繼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規,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傳世書法作品中,不難看出他對家學的承傳及自己另闢蹊徑的蹤跡。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為"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於神智"。他的用筆,從"內拓"轉為"外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