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董其昌行書《邵康節無名公傳並程朱贊》有「顏骨趙姿」之美

2020-12-26 騰訊網

董其昌,是明代後期著名的書畫家,不光書法上有建樹,在繪畫上也是翹楚,為「華亭畫派」傑出代表。在書法上有「邢張米董」之稱,繪畫上有南董北米之說。在璀璨的中國書法史上董其昌也是最具影響力的一位書法大家,對前人的法帖日夜臨池並吸收精華,其書風也是和趙孟頫差不多,也是以妍美秀雅為主,飄逸空靈,也是值得我們臨摹學習的書法範本。基本上書法家都有繪畫的才能,所謂的書畫同源一說,只不過有的書法強於繪畫而已。在明代這些書法家中董其昌也是獨樹一幟的,與其他書法家如文徵明的書風有明顯的區別,董其昌行書《邵康節無名公傳並程朱贊》也是不可多得的書法作品,本文圖片選自《中國十大書法家墨寶全集—董其昌書法全集》。

學習書法,先精專一家書風,在日漸成熟的基礎上,再去博採眾長,日就月累,自己的風格慢慢就出來了。不然底子不夠深厚,上層建築就會歪斜。學習書法切勿投機取巧,除非只是為了日常寫的好看,可以學習下速成之類的,但是經不起推敲。

敲黑板:本人持續分享古今著名書法家的書法作品以及書法教材類,方便書友臨摹學習,更多資源看我以往發布的文章和視頻。學習書法可以參考《宗少林實用鋼筆字》視頻課程,專業的視角,系統的講解演示。您的關注、點讚、評論、轉發,是我持續分享的動力。

相關焦點

  • 【名家欣賞】「秀逸」的董其昌《赤壁賦》
    董其昌書法作品兼有"顏骨趙姿"之美。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六體"和"八法"在他手下無所不精,在當時已"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明史·文苑傳》)。其昌淵源合一,故摹諸子輒得其意,而秀潤之氣,獨時見本色。草書亦縱橫排宕有致,朕甚心賞。其用墨之妙,濃淡相間,更為絕。臨摹最多,每謂天姿功力俱優,良不易也。"
  • 董其昌《謝惠連雪賦》書法長卷欣賞
    董其昌的書法,吸收古人書法之精華,但不在筆跡上刻意模仿,兼有「顏骨趙姿」之美。
  • 董其昌「香光居士」、「華亭畫派」傑出代表,名作《山水圖》欣賞
    作者介紹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閔行區馬橋)人,明代書畫家;萬曆十七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後諡「文敏」。董其昌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蕩、青綠設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傑出代表,兼有「顏骨趙姿」之美。"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詩句出自於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名為《戒子書》。書中遠山空靈,江水悄然無聲地流淌。
  • 董其昌的詩有哪些?董其昌的詩詞全集11首
    董其昌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蕩;青綠設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傑出代表,兼有「顏骨趙姿」之美。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能詩文。
  • 董其昌(明代)山水畫,物有所值圖片以實物已一致
    董其昌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蕩;青綠設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傑出代表,兼有「顏骨趙姿」之美。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能詩文。
  • 書法家趙孟頫行書《前赤壁賦》秀麗妍美,極盡書法藝術之美
    書法家趙孟頫行書《前赤壁賦》,結字秀麗妍美,極盡書法藝術之美。我比較喜歡趙孟頫和文徵明的行書《前赤壁賦》,也許非常適合我的風格,看了多遍愛不釋手,閒暇之時也會臨摹,確實是不錯的學習法帖。
  •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董其昌行書《小園賦》卷
    據《明史》記載, 董其昌「天才俊逸, 少負重名」。他通禪理、精鑑藏、工詩文、擅書畫, 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書畫作品和以題跋匯集為主要形式的理論著述, 是明朝晚期最傑出、影響最大的書畫家。他的繪畫「集宋、元諸家之長, 行以己意, 瀟灑生動」, 被尊為「松江派」泰鬥。
  • 董其昌20歲楷書真跡,放大10倍欣賞,美的讓人難忘!
    文 / 小七各位網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當我們聊起中國的書法文化時,每一位網友都非常的感興趣,書法在我國有著3千多年的歷史了,在這3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我國的書法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特別是像我國著名書法家王羲之、鍾繇、宋徽宗們的影響下
  • 董其昌《吳來儀公墓志銘》及《濬路馬湖記》創作年代考
    董其昌擅畫山水,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傑出代表,兼有「顏骨趙姿」之美。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能詩文。《桐城耆舊傳》卷四有《吳司馬廷尉傳》,對吳用先的履歷有較為詳細的記載。通伯藏有此卷後,又延請譚宗浚、于蔭霖、吳汝綸、劉澤源等賞鑑並觀跋。是卷曾經清末民初學者馬其昶(1855-1930)及近代書法家、篆刻家、金石收藏家張祖翼(1849-1917)鑑藏。
  • 著名書法家胡鐵軍行書千字文欣賞,筆法秀逸古樸,結體自然純正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申明:本文由清雅閣書畫原創首發頭條,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行書的執筆力度及筆法中鋒的運用簡述;行書執筆要用力。要虛中有力,寬處亦見力。顏魯公筆力雄厚,力透紙背,王大令下筆千鈞。力要活用,不要死的;死力不能成字。寫字要用勁,但不是死勁,是活的。力量要用在筆尖上,執筆要鬆緊活用,重按輕提。
  • 崇禎四年,董其昌77歲行書作品《小園賦》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董其昌行書《小園賦》卷為國家二級品。紙本, 縱27、橫249釐米。書錄了《小園賦》全文, 共736字。卷尾有書者跋:「義興吳光祿丞澈如, 寄餘佳紙索書。數日風雨如晦, 泓穎久廢, 朝來始見霽色, 偶然欲書為竟, 此卷頗得破方為圓削繁為簡之意。
  • 書法文雅之美,必須力戒四種氣——「武」字行書技法
    比如:謙讓之美、中和之美、含蓄之美。然而,字形之美在外在表現,終究來自於對書法的深刻理解,也更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哲學深意。回復以下關鍵詞,讓我們重溫優雅的書法之美:竹,自;或數字023、041。注意有幾種氣不可用。——我們強調的是要有書卷氣,而不能寫出來霸氣、野氣、俗氣、火氣。這些氣不能用。必須力戒!
  • 當代行書名家鄧真友,18幅獲獎行書作品鑑賞,行雲流水,自然遒勁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聲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 謝!書法是獨具中國特色的藝術,也是世界上粉絲最多的藝術。
  • 書法史上小人物,寂寂無名200多年!沒有啟功推薦,少有人知道
    書法,古代是文人的「雅玩」之物,居廟堂之高,難以進尋常百姓家!今人趕上一個好時代,加上科技發達,讓更多人能夠欣賞到這種傳統文化之美。高清藝術微噴的技術成熟,讓過去難得一見的碑拓複製品、字帖得以普及,讓大家一飽眼福!
  • 現代著名書法家嚴仲良,精美行書作品欣賞,筆法雋秀,結體舒暢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聲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 謝!比如,唐代書法家孫過庭的《書譜》、顏真卿的《十二意》,黃自元的《間架結構九十二法》等。在明代,人們因為會悟不出書藝筆法的奧妙,所以就在結構上弄巧,竭力把字體形態寫得美觀,形成了「尚態」的習氣。李淳撰寫《大字結構八十四法》,送給皇帝.頒發全國,充實了結字的理論,也推進了「尚態」思潮的蔓延。董其昌雖然提出「書道只在巧、妙二字」的論斷,卻又自述其體會說:「晉、唐人結字,須一一錄出,時常參取,此最關要。」
  • 著名書法家沙孟海書法欣賞,91歲行書用筆精美,寫出了藝術美!
    文 / 小七各位書法愛好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談到中國的書法文化,我們都非常的感興趣,中國的書法文化那可是非常的博大精深,在幾千年的發展中,我國的書法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傳承,在我國的古代就有很多著名的書法家,比較有名的有楷書鼻祖鍾繇
  • 前外長楊潔篪,22幅行書楷書作品欣賞,網友:可與書法家論高下
    楊潔篪的書法已經達到了專業書法家的水平。如果單從楷書來看,楊潔篪外長的楷書已經可以稱之為自成一體了,他融合歐楷和柳楷的筆法。楊外長的楷書字體端莊大氣,平穩有力,直中求曲,曲中有直,間架結構嚴謹秀美,富有格局美,力感美,氣勢美,結構美,自然美。
  • 當代十大美女書法家劉玉婉,精品行書橫幅欣賞,氣韻靈動幽蘭芬芳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聲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 謝!中國當代十大美女書法家分別為孫曉雲、周慧珺、林岫、胡秋萍、解小青、胡朝霞、韋斯琴、蔡夢霞、韓寧寧、張改琴。劉玉婉並沒排列在這個十大美女書法家之內,但是絕對是屬於上乘美女的書法家。劉玉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與欣賞,學習和修煉都有自己的見識,詩詞歌賦,箏舞書法,都很刻苦。
  • 清朝狀元王文治,行書真跡《快雨堂錄》欣賞,行雲流水,筆法犀利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聲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 謝!不論是中國畫還是中國書法,都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墨色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