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蒙哥馬利就任帝國參謀總長,與其躊躇滿志相反的是,蘇聯與西方國家的衝突日益尖銳,原子彈的出現更是改變了未來軍事的變革,而新一屆政府致力於戰後療傷和建立福利國家,不可避免地大幅削減軍費,這讓他倍感難受。
多年的人生經歷,蒙哥馬利意識到自身的缺點,也深刻認識到與上級和同事們保持友好交往,對實現自己的夢想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初到陸軍部,蒙哥馬利努力與白廳的人打成一片,與自己的上級——3任陸軍大臣,更是相處甚好。
但不久,與政府的衝突開始了,最嚴重的當屬國民兵役制度。隨著東、西方關係惡化,為了解決兵源不足的問題,蒙哥馬利提議修改國民兵役法,建議服役期延長至2年,至少也要18個月,但遭到許多議員的反對,認為和平時期沒有必要。
一向目中無人的蒙哥馬利,拗勁上來了,居然聯合陸軍委員會成員,在他的帶領下以集體辭職的方式,向首相施壓。最終,政府同意了18個月的服役期,但對他的做法十分反感。因為,誰也不願意用一個管不住,並且動不動就要挾的部下。
再有,「多管閒事」,惹怒海軍。蒙哥馬利到新加坡考察了一圈,回到國內就建議遠東海軍司令部,從香港移到新加坡,與陸軍、空軍司令部同處一地,便於協調。原本是一件很合理的建議,卻引起了海軍部的不滿,海軍大臣對其更是憤恨有加。
因為,海軍官兵們都不願離開這個著名的「購物天堂」。這件事,一度引發了兩軍種的矛盾,在同一俱樂部裡,海軍與陸軍士兵不說話,軍官們之間更是冷嘲熱諷。儘管在蒙哥馬的利堅持下,海軍司令部搬至新加坡,但海軍上下對他十分討厭。
更有甚者,其老朋友亞歷山大成為國防大臣後,他居然不顧一點面子,因戰後陸軍的發展規模,兩人爭得臉紅脖子粗。不知天高地厚的蒙哥馬利,居然聯合其他官員一起請求首相罷免他,倆人徹底反目成仇。最終,他被「明升暗降」調走了。
新的職務,很適合蒙哥馬利。
1948年9月,作為帝國參謀總長的蒙哥馬利,被亞歷山大提議擔任西歐聯盟常設防務機構主席。這個職務說起來很「響亮」,但其實更多的是與各國進行協調,根本無權無兵。這意味著,他的任期還未到,就被一群得罪過的人給「踢走了」。
蒙哥馬利自然明白其中的緣由,但也無法反駁。一方面,這是英國政府的一項正式任命,不可抗拒;另一方面,西方國家建立一個統一的軍事司令部,便於相互協調,正是他積極爭取和倡導的。這有點作繭自縛,自己給自己找麻煩的意思。
反應比較快的蒙哥馬利,立刻意識到自己不能離開軍隊,不能不帶兵。於是,提出兩個條件:一是不脫軍裝,仍是一名軍人;二是有上戰場的機會,不擔任最高統帥,他要親自帶兵。亞歷山大巴不得趕緊打發走,十分爽快地答應了他的要求。
上任後,蒙哥馬利很快進入了情況,他認為在西歐組織防務,就必須包括西德。也就是說,西德不僅要加入西歐聯盟,而且要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一員。儘管法國極力反對,並為此進行了4年之久的爭論,但在他的努力下,西德如願以償。
隨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蒙哥馬利又順理成章地成為北約軍隊副司令,直到1958年退休。在國際舞臺的10年,是他一生中較為快樂的一段時期,由於遠離決策中心的緣故,儘管他仍與人爭執不斷,但極少發生大的爭吵。
讓他滿意的是,作為二戰中的偉大人物,北約軍隊副司令讓他享有極高的聲譽和威望,並且經常在歐洲東奔西走,高高在上的檢閱各國軍隊,是他樂此不疲的事情,並遠離讓人煩心的權力鬥爭。從這點看,這個位置對他來說,再合適不過了。
任何人,適合做什麼,都是靠自己慢慢地去摸索。就好比,一件事情,是你很想去做的,不去做,就會覺得很不舒服,非做不可。那麼,這件事情,就是這輩子,最適合你做的事。作為軍人的蒙哥馬利也一樣,帶兵打仗是他最中意的事情。
一旦功成名就、遠離戰場,四處走訪最能滿足他愛「出風頭」的欲望。當然,時常喋喋不休地與人理論,也是他鮮明性格的一部分。總之,蒙哥馬利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樂趣,儘管常處於人們的非議中,但他覺得很快樂。這就是蒙哥馬利。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蒙哥馬利傳》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