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馬利為什麼極力支持西德加入北約組織?法國反對,爭論4年

2020-12-27 騰訊網

1946年6月,蒙哥馬利就任帝國參謀總長,與其躊躇滿志相反的是,蘇聯與西方國家的衝突日益尖銳,原子彈的出現更是改變了未來軍事的變革,而新一屆政府致力於戰後療傷和建立福利國家,不可避免地大幅削減軍費,這讓他倍感難受。

多年的人生經歷,蒙哥馬利意識到自身的缺點,也深刻認識到與上級和同事們保持友好交往,對實現自己的夢想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初到陸軍部,蒙哥馬利努力與白廳的人打成一片,與自己的上級——3任陸軍大臣,更是相處甚好。

但不久,與政府的衝突開始了,最嚴重的當屬國民兵役制度。隨著東、西方關係惡化,為了解決兵源不足的問題,蒙哥馬利提議修改國民兵役法,建議服役期延長至2年,至少也要18個月,但遭到許多議員的反對,認為和平時期沒有必要。

一向目中無人的蒙哥馬利,拗勁上來了,居然聯合陸軍委員會成員,在他的帶領下以集體辭職的方式,向首相施壓。最終,政府同意了18個月的服役期,但對他的做法十分反感。因為,誰也不願意用一個管不住,並且動不動就要挾的部下。

再有,「多管閒事」,惹怒海軍。蒙哥馬利到新加坡考察了一圈,回到國內就建議遠東海軍司令部,從香港移到新加坡,與陸軍、空軍司令部同處一地,便於協調。原本是一件很合理的建議,卻引起了海軍部的不滿,海軍大臣對其更是憤恨有加。

因為,海軍官兵們都不願離開這個著名的「購物天堂」。這件事,一度引發了兩軍種的矛盾,在同一俱樂部裡,海軍與陸軍士兵不說話,軍官們之間更是冷嘲熱諷。儘管在蒙哥馬的利堅持下,海軍司令部搬至新加坡,但海軍上下對他十分討厭。

更有甚者,其老朋友亞歷山大成為國防大臣後,他居然不顧一點面子,因戰後陸軍的發展規模,兩人爭得臉紅脖子粗。不知天高地厚的蒙哥馬利,居然聯合其他官員一起請求首相罷免他,倆人徹底反目成仇。最終,他被「明升暗降」調走了。

新的職務,很適合蒙哥馬利。

1948年9月,作為帝國參謀總長的蒙哥馬利,被亞歷山大提議擔任西歐聯盟常設防務機構主席。這個職務說起來很「響亮」,但其實更多的是與各國進行協調,根本無權無兵。這意味著,他的任期還未到,就被一群得罪過的人給「踢走了」。

蒙哥馬利自然明白其中的緣由,但也無法反駁。一方面,這是英國政府的一項正式任命,不可抗拒;另一方面,西方國家建立一個統一的軍事司令部,便於相互協調,正是他積極爭取和倡導的。這有點作繭自縛,自己給自己找麻煩的意思。

反應比較快的蒙哥馬利,立刻意識到自己不能離開軍隊,不能不帶兵。於是,提出兩個條件:一是不脫軍裝,仍是一名軍人;二是有上戰場的機會,不擔任最高統帥,他要親自帶兵。亞歷山大巴不得趕緊打發走,十分爽快地答應了他的要求。

上任後,蒙哥馬利很快進入了情況,他認為在西歐組織防務,就必須包括西德。也就是說,西德不僅要加入西歐聯盟,而且要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一員。儘管法國極力反對,並為此進行了4年之久的爭論,但在他的努力下,西德如願以償。

隨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蒙哥馬利又順理成章地成為北約軍隊副司令,直到1958年退休。在國際舞臺的10年,是他一生中較為快樂的一段時期,由於遠離決策中心的緣故,儘管他仍與人爭執不斷,但極少發生大的爭吵。

讓他滿意的是,作為二戰中的偉大人物,北約軍隊副司令讓他享有極高的聲譽和威望,並且經常在歐洲東奔西走,高高在上的檢閱各國軍隊,是他樂此不疲的事情,並遠離讓人煩心的權力鬥爭。從這點看,這個位置對他來說,再合適不過了。

任何人,適合做什麼,都是靠自己慢慢地去摸索。就好比,一件事情,是你很想去做的,不去做,就會覺得很不舒服,非做不可。那麼,這件事情,就是這輩子,最適合你做的事。作為軍人的蒙哥馬利也一樣,帶兵打仗是他最中意的事情。

一旦功成名就、遠離戰場,四處走訪最能滿足他愛「出風頭」的欲望。當然,時常喋喋不休地與人理論,也是他鮮明性格的一部分。總之,蒙哥馬利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樂趣,儘管常處於人們的非議中,但他覺得很快樂。這就是蒙哥馬利。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蒙哥馬利傳》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東西德合併的時候,為何英法跳出來極力反對,甚至不惜一戰?
    現在英國雖然退出了歐盟,但這三個國家依然在美國北約的體系下,互相合作非常緊密。然而,在幾十年前卻不是這樣。1990年,東西德終於迎來了合併的契機,美蘇兩國都表示支持,但唯獨這個時候英國和法國跳出來,極力反對東西德合併,甚至揚言不惜一戰。難道德國在英國和法國眼裡,就是「表面兄弟」?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這個問題。東西德分離的局面,是二戰結束後形成的。
  • 東德領導人為何主動放棄權力,選擇低姿態加入西德,支持統一
    1990年,在美英蘇法四大強國的支持下,柏林圍牆被拆除,東德併入西德統一成全新的德國。此後東德的政府和軍隊遭到清洗,絕大多數重要職位都由西德人擔任。 可東德領導人為什麼會主動放棄政權,選擇低姿態加入西德呢? 一、「兩德」經濟的差距。 雖然東德和西德同樣在戰爭廢墟中崛起,同樣獲得了卓越的發展。但它們兩者間最大的差異,就是為居民提供的生活條件不一樣。 作為蘇聯社會主義陣營的櫥窗,東德在整個東歐國家中,經濟發展水平最高,民眾生活最好。
  • 波蘭總統說支持北馬其頓加入北約和歐盟
    新華社華沙2月4日電(記者陳序 張章)波蘭總統杜達4日說,波蘭支持北馬其頓加入北約和歐盟。杜達當天在華沙會見了到訪的北馬其頓總統彭達羅夫斯基。他在會見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北馬其頓正式加入北約的時刻即將到來,我們預計這將在未來幾周內發生。」
  • 北約2020年:同床異夢的聯盟
    最初的冷戰時期的北約是由兩個超級大國之一領導的相對團結的實體,其大多數成員是西歐的工業化民主國家,西德是其最東歐的成員國,聯盟計劃圍繞蘇聯進行。但是即便如此,聯盟還是存在裂痕。例如,義大利幾乎沒有任何作用,因為它沒有與任何華沙條約國接壤,也沒有實踐將其部隊部署到西德來對預期的華沙條約入侵進行防禦。
  • 1990年兩德為什麼能合併統一?看看德國人是怎樣努力的就明白了
    那麼,是什麼讓法國面對德國合併統一這個現實的呢?其一,西德的經濟發展速度迅猛,法國已經遠遠不及,這讓法國人心存佩服。法國人意識到就是德國不合併,靠自己也無法抑制德國的發展。其二,德國對所犯戰爭反省誠懇深刻,法德間的牴觸已經緩和。並以此為基礎開始了歐洲一體化進程,到了80年代,歐共體發展迅速,許多歐洲國家已經加入其中。
  • 西德反對!
    隨著霍亨索倫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威廉二世將反對殖民主義的首相俾斯麥解職,德國作為當時的次強也加入了和老牌列強英法的爭奪。 工業革命使得德國的實力大幅度上升﹀ 波茨坦的默認 這樣的爭論一直延續到後來1944年的雅爾達會議中,三國仍舊無法對邊界問題達成共識。蘇聯甚至不認可原波蘭的流亡政府,力主扶植更加聽話的波蘭新政府。
  • 1990年兩德統一,蘇聯為什麼不反對,不是不想,是力不從心
    1990年8月,東德人民議院決議東德加入西德,10月3號,正式統一。這個從二戰就就分裂了近半個世紀的國家終於統一了。二戰結束後,德國被英國、美國、法國、蘇聯分區佔領,之後,英法美三個國家佔領的地方合併成一個。每兩年,雙方分別成立新的國家,就是東德、西德。在冷戰的影響下,雙方一直都是互相敵視的。
  • 北馬其頓加入北約受關注
    北馬其頓同北約的關係由來已久。1995年,馬其頓成為北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參與國。1999年加入北約「成員國行動計劃」,並開啟改革,為加入北約做準備。2019年1月,北馬其頓與希臘達成協議,將國名更改為北馬其頓共和國,掃除了該國加入北約和歐盟的一大障礙。當年2月,北約各成員國籤署了北馬其頓加入協議草案,並陸續依照各自法律完成批准程序。
  • 二戰後東德政府領導人是出於什麼考慮,放棄政權,與西德統一的?
    到了70年代,東德和西德的關係有所緩和,並在1973年同時加入聯合國。80年代時,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美蘇冷戰進入到尾聲,兩國採取了一些緩和兩國關係的措施,比如放寬東德去西德旅遊條件。當時間軸來到了1989年,科爾提出德國統一的「十點計劃」。德國要統一了?這幾個字在歐洲掀起了滔天巨浪。
  • 投票獲得壓倒性支持,持續努力30年,小國將正式加入北約軍事集團
    據了解,北馬其頓議會當天的投票總共邀請了北馬其頓看守政府高級官員,北馬其頓鄰國議會議員,北約官員和駐北馬外國使節等數十個組織與團體出席,投票當天,114名議員投票批准了加入北約議定書,投票以114比6的壓倒性優勢獲得支持。
  • 華約:那個敢硬剛北約的軍事集團,1990年解散
    北約成立後,美國積極運作西德加入北約。杜魯門曾說過:「沒有德國(西德),歐洲的防禦不過是大西洋岸邊的一場後衛戰,有了德國,就能夠有一個縱深的防禦,有足夠的力量來對付來自東方的侵略。」1954年10月,在美國的主導下,北約成員國籤署了《巴黎條約》,同意西德加入北約。
  • 20年已過,塞爾維亞仍拒絕加入北約:民眾不會遺忘
    很多人覺得,歐盟和北約是一樣的。 其實,歐盟和北約,雖然都是以西方國家為主導的組織,而且很多成員國都重疊,但是它們是不一樣的。 歐盟是一個歐洲政治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其主導者是德法等歐洲大國;而北約則是一個軍事同盟組織,美國是其主導者,其他歐洲國家都是"小弟"。
  • 英國成功脫歐,但卻為何要在1973年加入歐盟(歐共體)?
    他為了促進和解開始扶持西德,不僅幫西德恢復經濟,還積極策劃北約組織,要把西德也納入北約當中。除了幫助西德以外,他還變相向法國施加壓力,法國雖然是二戰中的戰勝國,但國際地位已不能跟戰前相比,不管是經濟還是軍事都非常依賴美國,所以不得不為了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改變原來希望「肢解德國」的對德政策。
  • 蘇聯為什麼堅決反對中國加入聯合國?羅斯福卻堅持支持?
    ——米·左琴科(蘇)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707,閱讀約2分鐘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在紐約成立。中,美,蘇,英,法成為普通成員,承擔保護世界安全的責任,享有一票否決權。但中國想要走向世界並不容易,主要是有羅斯福的支持,否則很難加入進來。1943年,美蘇英三國舉行德黑蘭會議。羅斯福提出,應該建立一個聯合國,由中,美,蘇,英四國領導,負責維護世界和平,處理對和平構成威脅的突發事件。史達林則反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認為應由美蘇英三國主導。他認為,中國沒有加入德黑蘭會議,也不應該進入世貿組織。
  • 德國付出了怎樣的代價才換來東德與西德的統一?
    隨著美蘇兩大陣營冷戰的加劇,1961年民主德國修建了柏林圍牆,柏林圍牆成為一把插在德國人民心中的刀,深深刺痛著每個德國人的神經,直到德國的再次統一。70年代,東德和西德的關係有所緩和,兩國開始了一些有建設性的交往。兩國於1972年籤署《兩國關係基礎條約》,在平等基礎上建立睦鄰友好關係,並「互設常駐代表機構」。1973年,兩國同時加入聯合國。
  • 德國統一為何是東德併入西德,而不是西德併入東德?
    上個世紀90年代,西德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而東德就要落後的多。以1988年為例,東德人均GDP僅為西德的1/4,勞動生產率僅為西德的30%,進出口貿易為西德的1/10,平均月工資只及西德的三分之一,科技水平落後於西德20年。西德的經濟發展水平高,工資高,生活條件好,這也是當時數十萬東德人翻過柏林圍牆,逃亡西德的重要原因。
  • 上世紀的兩德統一,為什麼是西德吞併了東德?
    可統一後的德國仍沿用原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的國名、國歌和國旗,而且繼續留在了北約,完全跟東德沒什麼關係。因此,很多人比較好奇,為什麼是西德吞併了東德,而非兩個國家真正意義的合併在一起?兩德統一所採取的實質上是東德加入西德的方式,簡單說就是東德政府先解散,它所屬的州以單獨的身份加入西德。
  • 當時的西德跟東德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合併的呢?
    東、西的統一本質上是西德、蘇聯、美國、歐共體國家和東德之間利益交換和平衡的結果,其中西德總理科爾和蘇聯總統戈巴契夫是推動這一進程的關鍵人物。20世紀90年代末,蘇聯已經處於政治經濟交困的局面,戈巴契夫的民主化改革取得了進展,但是對計劃經濟的改革並未取得成功。
  • 德國統一時,東德之所以願意放棄自己而加入西德,主要原因是三點
    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如此,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大的國際事件莫過於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東歐劇變中最大的是事件,就是兩德統一,那麼東德為何願意放棄自己,而加入西德呢?原因有三個方面。縱觀德國歷史,德國一向都是一個分裂的國家,1474年奧地利國王改名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名義上,德國獲得第一次統一。
  • 法國為何屢次吞併德國的薩爾
    薩爾回歸德國1933年納粹黨上臺執政,積極對薩爾宣傳回歸德國的好處,希望薩爾回歸德國。許多反納粹黨的德國人逃到薩爾,反對薩爾回歸德國,希望由國聯繼續託管或併入法國。但多數薩爾人對加入法國並不感興趣,極力想回歸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