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彝族及東南亞各國倮倮族之比較研究

2021-02-23 今日彝族

來源:四川在線

一、歷史淵源

  彝、倮倮族是分布於中國西南與寮國、越南的跨界民族。彝族多數自稱諾蘇、納蘇、聶蘇。「諾」、「納」、「聶」為各地彝語方言「黑」之意,「蘇」為人群、家族之意。因方言、支系、地區的不同,彝族還有不同的自稱和他稱。中國四川、雲南大小涼山、滇東北和黔西的彝族自稱為諾蘇潑,「潑」是「人」或「族」之意,雲南哀牢山、無量山及開遠、文山、馬關一帶的彝族自稱密撒潑、臘蘇潑、羅羅潑、濮拉潑等,滇東南、滇南和滇西一帶部分彝族自稱為改蘇。此外,還有蘇拉培、圖拉拔、撒尼潑、阿細、阿哲、撲拉、拉烏蘇、撒馬等數十種自稱。過去,彝族的他稱很多,如羅羅、彝家、卜拉、撒梅、山蘇、阿細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經過民族識別,並遵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願,統稱為彝族。中國彝族有657.2173萬人(1990年),主要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及廣西西北部,其中約有405.41萬人分布在雲南,以金沙江、元江和哀牢山、無量山之間的地區較為集中,在靠近邊界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等池也有分布。廣西壯族自治區約有彝族0.71萬人,聚居在隆林、睦邊兩縣。

  在越南民族學界稱之為黑倮倮和花倮倮的倮倮支系,他們(包括尼蘇人)所操用的彝語屬於彝語南部方言,與我國雲南紅河、元陽、金平等地的彝族尼蘇支系尼蘇人所使用的彝語相同。黑倮倮和花倮倮主要居住在北越河江省同文縣和苗勝縣的山區,以及高平省保樂縣山區和平地,宣光省也有零星分布。

  越南倮倮人有許多不同的自稱和他稱,居住在越南的瑤、傣、壯等民族稱之為「布姆阿」,苗族稱他們為「麻」,這與國內的苗族自稱Hmong相同。與他族交往時,倮倮支系的彝族自稱為「曼彝」、「曼幾」、或「門彝」等。自稱稍有差異主要是由地方語言音變所致。

  越南彝族倮倮支系遷徙於中國。根據越南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1968年出版《大越史記全書》(第六集)記載:「戍辰年(1508年)雲南倮倮人流入興化鎮(即今老街省)水尾區域」。「苗旺和同文的倮倮老人說,他們的祖先是起義失敗後為躲避明王朝捕殺而從中國來越南的。」據越南學者研究,這些倮倮支系的第一次遷徙很可能與明正德年間雲南紅河彌勒十八寨(今虹溪)阿寺,阿務造反被鎮壓有關。也就是說,彝族倮倮支系在越南出現的最可靠時間大約在16世紀,這種遷徙一直延續到以後的各個世紀。但根據史料,多數倮倮支系遷入越南與明末清初的阿迷州(即今雲南開遠市)普沙事變有著直接的歷史關係。

  寮國彝人一般被叫做倮倮族,人們也常稱他們為「賀(漢)阿倮」,這是因為他們多數是當地漢族商人與倮倮女子聯姻的後裔。

  寮國倮倮族約有2000人,分布在豐沙裡省有兩處聚居點,一在省府以北的盂華和孟阿林,一在距省府有兩天路程的烏德以東。

  中國彝族與哈尼、漢、傣等民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交錯分布。分布地區有壩區、山區和高寒山區幾種類型,海拔差異較大,地形複雜,氣候多樣。越南和寮國倮倮人多數居住在山區和高原,屬於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較為充沛。與他們交錯居住的民族有岱、苗、依、賀等族。

  越南和寮國的倮倮族都是從中國雲南遷去的。倮倮族向越南遷徙始於明代。15世紀時,一個名叫盧吾的倮倮族首領在一次反抗當地統治者的暴動失敗後,率領1萬多倮倮人南遷到今越南同文縣定居,開荒種地,建立村寨。17世紀,有一位名叫孔米(又叫官皇)的倮倮首領又率領數千人來到今越南苗旺縣開荒定居。與此同時,還有一個倮倮族酋長率眾遷到越南西北地區,並一度攻佔了萊州省的大部分地區。除了這兩次大規模的遷徙外,以後還有少數倮倮人從中國遷入越南或從越南返會中國。倮倮被當地其他民族公認為是最先開發本地區的居民,他們自己也為此而自豪:至今河宣省同文、苗旺一帶的岱族、熱依族、苗族在耕種收穫之後或莊稼發生病蟲害時,都要祭祀最早開墾荒地的功臣「倮倮鬼」,在越南倮倮族的詩歌、神話和祭文中,都提到越南最北端的同文縣是他們遷入越南後最初居住的地方,保樂縣的倮倮人就是在300多年前由同文縣遷去的。

  寮國倮倮族主要是在1874年中國雲南李文學領導的彝族農民起義被清軍擊潰之後,起義失敗的群眾被迫遷入豐沙裡省北部。

二、語言文字

  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在中國有6種方言。不同方言區各有差異,但其語法結構基本相同,同源詞較多,都有一定數量的漢語助詞。

  越南倮倮族的語言也因地區和支系的不同而有一定差異,但基本能夠通話。中國雲南、貴州、廣西有不少彝人均通曉漢語。接近廣西百色地區平錳縣的越南保樂縣的倮倮支系有彝文經書,據說是從中國遷出時帶去的,目前當地彝族無人能夠認讀。而分布在越南萊州省封土縣的麻慄寨、紅坡寨等地的越南彝族尼蘇人還保存著老彝文古籍《指路經》、《錢行書》、《驅鬼書》、《獻牲書》《敘情書》等彝文書。

  寮國的倮倮族能講漢、苗、哈尼等多種語言。

  彝族文字,舊稱「羅羅文」或「倮文」,通稱老彝文。現存彝文包括異體字在內,有近一萬個字形。1974年在各級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對於流行於四川的彝文字形進行了規範整理,制定出《彝文規範試行方案》。至今我國大部分彝族地區都還保留著一些用老彝文抄錄的有關歷史、文學、醫學等方面的古籍和譜牒,彝族的「畢摩」(巫師)是彝文的掌握者和傳授者。

三、經濟與生產

  各地彝族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居住在城鎮附近的,生產水平接近或相當於當地漢族,山區則比較落後。滇南彝族以種植水稻為主,水田較多。滇東北、黔西北則水田少旱地多,在土地貧瘠的高寒山區,輪歇地佔一年播種面積三分之一。所使用的農具基本上與當地漢族相同。在生產技術上,壩區、山區、高寒山區有很大差別。壩區普遍使用耕牛、犁、耙,使用肥料,中耕次數較多。山區與高寒山區耕作粗放,一般不施肥,中耕次數少。在山高坡陡的地區,只能種蕎麥、馬鈴薯、豆類等雜糧,產量很低。越南倮倮族主要從事農業,稻子和玉米是主要的農作物。由於各地自然條件不同,耕地有旱田、定耕山地和不定耕的石坡地、梯田等多種類型,以定耕山地為主。倮倮人的耕作技術水平在當地民族中是比較高的。他們用石壘成田埂,以防水土流失,並普遍採用間種、套種、輪種等傳統的耕作辦法。

  畜牧業是彝族主要的副業,其他家庭副業還有養蜜蜂、打草鞋、挖藥材等,農閒時進行漁獵活動。彝族有銀器製作、毛紡織和木漆器製作等手工業,所制銀器頗為精美,還用金、鋼、木、玉、石、骨、貝、珊瑚等為料與銀配合,製成各種首飾。過去主要採取定期集市的形式進行商品交換。改革開放之後,農民逐漸從單一經濟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開展多種經營,商品經濟逐漸活躍,農林牧副各業都得相應發展。越南倮倮人也以畜牧、狩獵和採集作為農業的補充。手工業作為家庭副業而存在,主要有編織和紡織。

  寮國倮倮族以經營旱地農業和商業為生,同時還兼營畜牧業。倮倮族中有不少人經營小本生意,用馬匹馱運貨物,流動售貨,大都是出售燒酒和鴉片。有的還在家中開設賭場。倮倮族人善於飼養豬、馬、牛,許多人還懂獸醫知識。

四、服飾文化

  在服飾方面,各地、各支系的彝、倮倮族有著不同的特點。在大小涼山一帶,男子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雲貴大部分地區穿中褲腳長褲,大涼山中部地區流行穿小褲腳長褲。頭上蓄小綹長發,椎譬於頭頂,裹以長達數丈的包頭布,在右前方裹成尖堆狀,斜插額前,以示英武,稱為「卓貼」,漢稱英雄結。彝族男子的髮髻和英雄結被視為神聖,任何人不得觸摸。男子以無須為美,左耳戴黃、紅色大耳珠,下面綴以絲線。涼山婦女穿鑲邊或繡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褶長裙,裙邊鑲以多層色布,美觀大方。其他地區的彝族婦女大都穿長裙,許多支系的婦女還在褲腳邊繡或鑲上精緻的花邊。中青年婦女多頭頂繡花的瓦式方帕,用髮辮纏壓,方帕前端遮住前額。滇中、滇南未婚彝族女子喜歡戴雞冠形花帽。

  越南彝族有悠久傳統的織染工藝,婦女們自行種棉、紡紗、織布和染布,自給自足,一般不向其他民族購買。布料多為藍靛色或黑靛色。染布的主要原料為馬藍(又叫藍靛),正月撒播,七月收穫時連同技稈葉子一併割捆帶回,放在各種大小缸裡浸泡,每一擔子馬藍加泡一碗石灰粉液,浸泡9天~10天以後馬藍爛透了,就把濾好的液體倒進別的缸裡就可以染布。染布時是一節一節地放入缸中染浸,染了曬乾,又再染,直到染得滿意時,曬乾後再放進蒸鍋裡再蒸上一小時左右才算完工。有了這道工序,各種布料的藍靛色就不易褪色。布料要染成紅布時,取回山林裡的紅色草,搗爛擠出汁,把布或線放入紅色草汁中浸泡曬乾即成。染黃布時,取回一種似蘆葦的草本植物菜草,熬出黃色汁液,布料放入浸泡,黃布就染成了。越南彝族的服裝比其他民族的豔麗,色彩搭配明顯。河江省苗旺課倮倮支系女子,服飾花紋以幾何圖形為主,頭巾、上衣、裙子、褲子、褲罩繡有用紅、綠、黃、百色絨為主的對稱型花紋,以三角形拼布組合成美麗的圖案。衣服上垂吊六朵紅花,袖子左右各拼十個三角形為一組的三組圖案,共為六組。衣服上配每組為九個三角形的十四組圖,構成二十八個陰陽圖,形成與二十八宿對應數。褲子上左右各配每組為九個三角形的九組圖為陰圖,又以空白截對的九個陰陽圖案,與古代彝歷每月36日的數相符。

  越南彝族撲拉人編制的衣拍餐具等品種繁多、花色齊全、色彩鮮豔,遠近聞名。他們靠手工業勞作以彌補經濟收入的不足,如編織藤器、製造木器、鍛鑄打鐵等。編織的官箕、竹竿、背兜、木器馬鞍、箱子、桌椅、水桶,鑄造的犁頭、鋤、鐮、刀等,均在市場上出售,產品質量深受其他民族的歡迎。

  寮國倮倮族服飾與過去雲南漢族的服飾很相似,男子穿藍、黑或灰色的衣服,留長髮結辮於頂。女子穿側開襟長衫和窄腿長褲用布纏頭。有許多婦女自幼裹小腳。

五、民居與社會生活

  彝、倮倮族住房形式因地而異。中國彝族村寨多座落在山坡,一般由20戶~30戶組成,也有幾戶或獨家居住的。村寨間距離為兩三公裡以上。房屋多為土木結構和木結構,上架木質棟梁,屋頂用茅草或瓦覆蓋,涼山地區也有木板覆蓋的。房屋一般分為三間,正中一間是廚房兼客房,屋內有三塊石頭支成的火塘,俗稱「鍋莊」。客人來家,飲食居住都在火塘旁邊。門開於正屋。正屋左側的一間為裡屋,與正屋隔開,是主人內室,禁止外人入內。右側的一間是外屋,放置各種農具、磨、水缸,也有隔開用於關養牲畜的。滇南彝區有一種類似哈尼族住房的「土掌房」,屋頂築成平臺用泥木蓋頂,既是屋頂又是曬臺。在廣西和雲南東部彝區,還有「幹欄」式的住宅。

  越南的彝族村寨的居民成分大都是單一的。一般不與其他民族雜處。倮倮族的小村寨一般在半山腰上,各村寨的房屋形成密集型或圓型布局,背山面谷。越南倮倮族的民居住宅有三類:高腳屋、平房、半高腳屋和半平房。高諒省保樂縣和河宣省新街縣地區的高腳屋與岱族人的相同,其中也有為數不多的半高腳屋半平房。即前半部分是高腳屋,後半部分是平房。住房一般一正房兩耳房,柱子直接埋在泥地。河宣省同文、苗旺地區的倮族平房與當地苗族的完全一樣。住房的結構形式雖有不同的三種,但屋內的布局各地區都完全相同。越南彝族的傳統主宅是封閉型的,窗子少,居室、穀倉、養畜禽、廚房等都在圍成圈的小院內。房屋布局一般為三室兩廂,祖魂置設在中廳後壁上,右廳是主人的臥室,前面是火塘,是主灶,左廳是子女及其他成員的臥室,前面是爐灶,視為輔灶,以及堆雜物。畜禽關在屋簷下或者山牆內側。倮倮支系還在房屋左廳設有非正常死亡者的靈位,除屋主之外,其他任何人都不能觸摸這個靈位。

  與許多少數民族一樣,倮倮族主要以農業為主,兼以畜牧、狩獵、採集以及一些副業如編織,織布等。根據地理條件,倮倮族的耕作區可分為兩大地區:石山高原(河宣省同文縣、苗旺縣)和土山高原(高諒省保樂縣)。石山高原區的耕地可分為三類:旱田、定耕山地、石洞點種。自古以來,越南倮倮族在上述三種耕地上種稻穀和玉米。靠雨水澆灌的旱田種一季稻子,定耕。山地和石洞點種則種玉米。間種、套種、輪種,並用石塊壘田埂以防水土流失已成為他們傳統的耕作方法。在高諒省保樂縣,倮倮人居住的地區可以看到梯田和定耕地,他們的生活來源主要靠耕種田地。

  水稻以糯稻和釉稻為主,一般在2月~3月撒秧,4月~5月插秧,10月~11月收割。旱地作物以麥子、小米、紅米、芋頭、地瓜、冬瓜、豆類、辣椒和蔬菜為主。在生活中比較重視飼養畜禽,比如牛馬豬雞鴨等。馬用作運輸,牛為犁耕,每個家庭戶以牛馬數來衡量財產的多寡。但是,由於氣候惡劣,醫療衛生不發達,瘟疫較多,畜牧業沒有得到很好地發展,形不成商品交換規模。

  彝族尼蘇人的耕作技術水平在當地民族中是較高的。他們用石塊壘成田埂,山坡開成梯田。一塊地裡多種套種、輪種。稻穀和玉米是他們的主食,青菜、薯、豆等類為副食品;狩獵、採集、編竹品、紡織、養禽及經濟林木為家庭副業。

  彝族大部分地區以玉米為主食,其次有蕎麥、大米、土豆、小麥和燕麥等。玉米、蕎麥、小麥磨粉後做粑粑,用火烤食,燕麥做炒麵,土豆煮食或烤食,大米做米飯。用各種豆類磨漿,做連渣菜湯、豆花和豆腐。吃牛、豬、羊、雞肉時,通常是切成大塊煮食,漢稱「砣砣肉」。大小涼山及大部分地區的彝族禁食狗肉,不吃馬肉及蛙蛇之類的肉。彝族普遍嗜酸、辣和酒。善於釀酒,在各種場合均有以酒待客的習俗。有些地區至今仍使用木質器皿。

  寮國倮倮人居住在山區,住房多為平房,低矮而不通風。

  一夫一妻制是彝、倮倮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婚姻習俗因地、因支系而異。中國滇南、滇東北彝族的婚姻習俗基本與漢族相同,過去要父母包辦,父母同意後再測八字,男家要向女家送聘禮,用花轎迎新娘等。涼山彝族的婚姻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制,盛行姑舅表優先婚和寡婦轉房制,嚴禁姨表兄妹相婚,違者要處死。有的地方還保留著男女雙方事先約定好的「搶婚」,由男家派人前來搶人,被搶的姑娘大聲呼救,女方親屬也假裝出來追趕,新娘被搶走成親。也有女家在男方迎親人進門時,用冷水、棍棒、鍋菸灰等突襲來者,打鬧一場之後,再待以酒肉,讓迎親人將新娘帶走的風俗。

  婚後若夫妻不合,可以離婚,手續較為簡單。若系女方提出離婚,女家應將聘禮加倍送還男家,並向男家賠禮,而後女方即可另嫁。若男方提出離婚,女方可沒收其彩禮,並責令男方賠禮。有女子婚後幾年不落夫家的習俗。

  越南倮倮族也盛行姑舅表優先婚,但按慣例舅舅家只能嫁一個女兒給外甥,不然會被他人恥笑。雖然也有允許叔娶寡嫂的轉房制,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少發生。倮倮族實行從夫居,沒有不落夫家習俗。倮倮族嚴厲處置非婚男女關係,夫婦離異的現象極少,一夫一妻的家庭形式相當穩定。

  寮國倮倮族多實行包辦婚姻,男女從小就由父母訂親,結婚後女子即住夫家,服侍公婆。

  彝、倮倮族家庭是父權制的小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未成年的子女。在中國彝族中,婦女在家庭事務上有重要的支配權。未婚少女一般在家內有管家的權力,父母兄弟都聽她調遣。遺產在諸子間分配,絕嗣者遺產一般歸近親所有。長子、次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幼子留在父母身邊,可分得較多財產。女兒無父母財產的繼承權,但出嫁時可以得到一份陪嫁。彝族十分尊重舅權,甥舅關係密切。

  越南倮倮人家庭的父權性質較為明顯。男性家長總攬家中大權,決定家庭的生產、財政開支,造新房、娶媳婦、嫁女兒等大事,並代表家庭進行各種社會活動。只有兒子才能繼承父母的財產,女兒只能在出嫁時得到一些嫁妝。在倮倮人的母系親屬中,舅舅的地位最為重要。舅舅來作客,要盛情款待,家中有美味佳餚,要請舅舅來共享;女兒出嫁,由舅舅出面索要彩禮,妻子亡故,也要讓舅舅見最後一面方可入殮等。與中國彝族尊重舅權的習俗相同。

  中國彝族盛行父子連名制,用這種方法計算父親的譜系,可以上溯到幾十代。在涼山彝族地區,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還存在著以父系血緣為基礎,以父子連名制譜係為紐帶而建立起來的家族制度,即「家支」。在家支中,包括同一祖先繁衍十代以後的子孫,按血緣關係的親疏分為若干大支和小支,小支之下,是為數眾多的小家庭。家支成員有相互援助和保護的義務,內部事務由家支頭人和家支議事會處理,每個家支都有自己固定的地域。

  越南倮倮族也保存著家族組織,但規模較彝族的家支小。已沒有父子連名制的習俗,家族是由同一姓氏、同一父系祖先的三五代子孫組成。同一家族的各戶通常住在一個村寨中,祭供共同的祖先,共用一套銅鼓。每個家族都有一位族長,通常由年事最高的長輩擔任,負責維護家族的權益和風俗習慣,主持家族內各家的婚喪嫁娶,調解家族內部或與外家族間的矛盾和糾紛,族長具有很高的威信和地位。家族成員有互助的義務,相互間關係十分密切。

  彝族歷史上實行火葬,但自明清以來,多數地區逐漸改為木棺土葬,其葬法與漢族大致相同,只有涼山地區仍行火葬。越南和寮國的倮倮族均行木棺土葬。越南倮倮族在死者出殯前要跳幾天的送葬舞,由死者的女婿戴著骷髏面具領舞,以送亡靈返回故土。

六、宗教祭祀與節日

  中國彝族的傳統節日以火把節最為普遍和隆重,一般在夏曆6月24日前後舉行。屆時人們以松木為火把,入夜以後手持火把在田間宅邊繞行,並在山間田野彈琴、吹口弦,痛飲美酒,盡情歌舞,往往通宵達旦。有些地區還要舉行賽馬,鬥牛、打鞦韆、摔跤、射箭等活動。由於受漢族影響,許多地區的彝族也過春節、清明、端午等節日,涼山彝族還過「彝族年」。彝族年沒有固定日期,秋後由「畢摩」擇吉日舉行,一般在夏曆11月至12月。年節期間全家歡聚,宰豬或牛羊祭祖。

  越南同文縣一帶的倮倮族過去多在七月間過年,又稱七月節,屆時舉行祭祖儀式。保樂縣一帶的倮倮人則在三月間過節。但現在大多數地區已改變了這一習俗,與當地其他民族一樣只過春節了。寮國倮倮族也以春節為主要節日。

  彝族主要信奉萬物有靈的多神崇拜,主要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涼山彝族崇信鬼神,也普遍祭祀祖先,盛行佔卜。宗教活動由「畢摩」和「蘇尼」主持。「畢摩」都由男子充任,熟知彝文,通曉經典,為人佔卜、合婚、治病、祛災、開路、祭祖等,在社會上頗受尊敬。「蘇尼」則男女皆有,不懂經典,專事跳神作法,為人驅鬼。在一些邊遠偏僻的地區,還有許多與原始宗教有關的禁忌,如雷鳴不能下地生產,兔日不能種蕎麥,農曆正月初一到十六不能勞動和動土等。在中國雲南、廣西和貴州彝族地區,受周鄰民族的影響,把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和道教、佛教的影響結合在一起。

  通過西方傳教士的活動,天主教和基督教於19世紀末先後傳入了一些彝族地區,有少數人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

  越南倮倮人認為萬物有靈,在各種神靈中,以主宰宇宙、創造人類的天神和主宰大地、庇護人類的土地神為最重要。過去,每個倮倮村寨附近都有一片禁止砍伐、火燒的樹林,他們認為這是土地神的寄寓之處,不能觸犯。每年都要祭土地神,祈保莊稼豐收和免遭蟲、鼠禍害。耕種結束後,各家各戶要再祭一次土地神。保樂地區的倮倮人還有每年年初舉行衝稻、衝地儀式的習俗,喚醒地魂、稻魂。有人生病時,要請巫師來家中佔卜,並祭供祖先和兇死者的靈魂。

  倮倮人崇拜祖先,信奉鬼神。家家戶戶都設有祭祀祖先的供桌,每逢春節和七月節都要舉行祭祀儀式,婚喪嫁娶或遇天災人禍時也要祭祀供奉。主要的祭祖活動在族長家中舉行,供桌設在正屋對門的牆邊,桌上供香,牆上竹鞘中插一些木製的人像,象徵被祭供的祖先,從左到右,按血緣關係的遠近依次排列,祭祀時全家族的人都要參加。

  各村寨子的上方都有一片祖神林。與苗族、傣族不同的是,房屋面對的山谷,大樹環抱村寨,附近森林緊密。倮倮族人禁止砍伐村寨附近的這些樹木,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認為神靈寄居在樹上,另一方面是為了保護樹蔭和水源。並定期進行公祭。

  寮國倮倮族信奉鬼神,每年春節都要殺豬敬鬼,遇疾病時也要拜神祭鬼。

七、文學藝術

  中國彝族地區流傳著許多記載本民族悠久歷史和文化的老彝文手抄本,已發現有上千種之多。其中有著名的《西南彝志》、《勒俄特依》等。還有一些彝文鑄銅、碑刻,也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民間口頭文學豐富多彩,有史詩、神話傳說、故事、詩歌等。彝族曾創製過10個月為1年的曆法,並以彝文記述。

  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歌曲、音樂有多種曲調,如爬山調、進門調、迎客調、吃酒調、娶親調、哭喪調等。山歌分男女兩調,男聲調雄渾高亢,女聲調柔和細膩。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笛、三弦、編鐘、銅鼓、大扁鼓和「克些覺黑」等。舞蹈流行「跳月」、「跳歌」、「鍋莊舞」等,大都是集體舞,節奏明快,氣氛熱烈。傳統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繡、銀飾、雕刻、繪畫等。

  銅鼓是越南、寮國倮倮人素負盛名的傳統樂器,至今許多地區的倮倮人還保存著成套的銅鼓。每套有大小兩件,小的是雄鼓,大的是雌鼓。銅鼓一般由族長保管,平時埋在地裡,遇年節或族內有人亡故時,才挖出來以備伴舞。使用時必須雌雄兩鼓配合成套,鼓面相對而掛,擊鼓者站於兩鼓之間,手執鼓槌中段,用兩端各擊一鼓,人們踏著銅鼓的節拍翩翩起舞。越南倮倮族流傳一些民間故事,寫有古彝文的手抄本也被他們視為珍品。傳統的歌謠、舞蹈和刺繡工藝等依然有部分保存下來。

  綜上所述,本文以中國彝族及東南亞各國的倮倮族在歷史淵源、語言文字、服飾文化、民居與社會生活、經濟與生產、文學藝術等方面從社會人類學的角度進行了探索與比較,並分析了如下基本事實:

1、中國彝族與越南、寮國的倮倮族屬同源,在700多年前曾是共同祖先的族群群體。

2、越南、寮國的倮倮族在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等方面仍保持著中國彝族的傳統形式,如越南倮倮(尼蘇人)還收藏保存著彝文古籍《指路經》、《驅鬼書》、《獻牲書》等。而這類古彝書籍在中國彝族社會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3、在現實社會生活中,越南、寮國的倮倮族與中國彝族在婚姻上的最大相似之處,就是盛行姑舅表優先通婚和寡婦轉房制。其婚喪嫁娶習俗也還保持著相當的一致性。

4、中國彝族與越南、寮國的倮倮族都共同認為萬物有靈,都共同崇拜祖先、信奉鬼神。

  越南、寮國的倮倮族經過學術界考證是從中國(主要是雲南)遷涉去的。在漫長的700年曆程中,雖然他們在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受到所屬國家和居民的影響,但也受到周邊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影響,所以,他們的傳統文化才得以較完整地保存下來。

本文原載於《天府新論》2003年第2期。

【通知】城鄉居民繳納280元基本醫療保險費的用戶與城鎮職工醫保用戶,請及時激活你的電子醫保卡。現在激活最高領取999元紅包,點擊下面掃碼領紅包↓

看完請點「在看」 ↓

相關焦點

  • 20世紀以來中國彝族與日本大和族跨文化比較研究
    伊藤清司則主要關注神話和民間傳說的視角,發表有《雲南彝族的虎節及民間故事》《中國雲貴高原的田遊》,此外還有伊藤清司在雲南開展的彝族「撮泰吉」祭祀的考察報告,將其與日本來訪神與農耕祭祀進行比較研究;此外還將日本神話與彝族納西族等神話進行了比較分析,代表作品有《日本神話與中國神話》《中國日本民間文學比較研究》《故事傳說的譜系——東亞的民間故事比較》《眼睛的象徵——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創世神話研究》等等,以上都是將彝族的神話
  • 20世紀以來中國彝族與日本大和族跨文化比較研
    20世紀以來中國彝族與日本大和族跨文化比較研究徐秋平
  • 揭穿「老泰先民建立南詔說」的謊言,守護彝族或將被「竊取」的輝煌
    在史學界,比較為大多數學者公認的觀點是,陸真臘建都文單城,所以真臘一分為二後,陸真臘在中國史書記載裡就變成了文單國。文單城的位置,經學界的考證,得出了為絕大多數學者認同的觀點,即文單即萬象(Vientiane)之音譯,文單城即今寮國萬象。
  • 日本的大和民族和中國的彝族是否同根同源?
    日本和族,是幾部分組成的。第一,是所謂繩文人。最早到達日本的土著,約1.8萬年~5000年前。繩文人。黃色人種起源在中國雲南地區。大體分為了四支。在這之前,大約5萬—2.5萬年前有部分向南去向東南亞,最終達到澳大利亞,具備矮黑人特色。然後,這一支又有一部分順島嶼向北前進,通過菲律賓臺灣琉球到達日本地區。
  • 爾蘇藏族和涼山彝族火把文化比較研究—— 王德和等
    原文載: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012 年第2 期爾蘇藏族和涼山彝族火把文化比較研究*
  • 彝族第一美女馬嘿阿依出演首部彝族母語電影《我的聖途》
    點擊彝族 一鍵關注為彝族之人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讓我們大家更了解彝族,民族一家親,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 沉默的圖騰——彝族植物崇拜文化研究之馬纓
    人們對馬纓的印象似乎只停留在夏初綴染漫山的鮮豔中,它為滿眼翠綠的大地憑添了一筆色彩,除此之外別無他用。但是,在彝族密岔人心目中,它是高貴純潔的,特別是白馬纓是作為祖先的軀幹而存在,其寄託了對逝者的追思,所以這同樣也應屬於原始植物圖騰崇拜的一部分。
  • 南詔國的族屬問題——是彝族?白族?傣族?
    2、信仰佛教(南詔時期傾全國之力花費十餘年修築的崇聖寺其當時有房屋800多間,大小佛像一萬一千多尊,為當時南中國及其中南半島最大的佛教建築群,這足以說明當時南詔佛教的興盛。白族為傳統佛教民族,且南詔大理時期信奉的密宗阿吒力教派只有白族地區有所保留;而彝族不是佛教民族)。
  • 【趙 蕤】論中國彝族與日本隼人竹文化及二者關係
    [摘要]中國彝族與日本隼人發達的竹文化多維度反映出兩者相似的宗教觀念與民俗生活,通過比較可以為陷入瓶頸的「日本民族文化」起源提供佐證。目前日本學術界關於「日本民族文化」起源的對比研究主要停留在宏觀視野,缺乏微觀比較。
  • 論中國彝族與日本隼人竹文化及二者關係
    目前日本學術界關於「日本民族文化」起源的對比研究主要停留在宏觀視野,缺乏微觀比較。本文詳細考察中國彝族與日本隼人各種宗教儀式所體現的竹崇拜,探索彝族「竹王神話」與日本物語鼻祖《竹取物語》的相似性源頭,嘗試分析中國彝族與日本隼人的關係。
  • 2019年中國與東南亞各國人均GDP情況,越南僅2700美元
    越南馬來西亞人均GDP高於我國馬來西亞在大家眼裡,是東南亞發達地區,發展水平比我國高很多。但依據2019年人均GDP看,只領先917美元,馬來西亞為11193美元,中國為10276美元,實際水平差不多。且中國增速比馬來西亞快,很可能在兩或三年超過馬來西亞。
  • 【會議信息】第五屆東南亞宗教研究高端論壇一帶一路與東南亞宗教會議日程
    現代南傳佛教發展的問題王愛平   國家宗教政策與東南亞華人宗教的發展:以印尼為例——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視野下的觀照黃雲靜   越南《宗教信仰法》頒布的背景與原因謝昂     越南高棉族佛教南宗及其歷史發展 15:00—16:25 第三場 東南亞宗教與國際關係研究 (發言12分鐘/人,點評10分鐘) 主持人:【馬來西亞
  • 《古永、驃國、蒲甘王朝和緬甸東南亞之起始點》
    「蒲縹」的「蒲」就是「百濮」,「縹」就是「驃」景頗族、阿昌族、彝族等「騎馬的山地民族」。哀牢國強大以後,「蒲縹人」逐步向東南亞擴散,此時的東南亞尚且是蠻荒之地還沒有國家政權,只有大大小小的土著部落。景頗族先民「蒲縹人建立的國家」驃國是東南亞的第一個國家政權。而之後建立的蒲甘王朝被認為是東南亞第一個朝代。
  • 東南亞怎麼有那麼多國家,他們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呢?
    不過還是有部分「百濮民族」開始順著瀾滄江、紅河向東南亞發展,成了那種主體民族。這個地方是如今孟族、高棉族、京族的前身。其實,這個高棉族、京族這個正好是如今越南的主體民族。「百濮民族」經營許久的東南亞很快迎來第二波外來戶的挑戰。在青藏高原東部,四川盆地的這一帶生活著漢族很近的親遠族群「西羌族群」。
  • 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對待華僑華人的政策比較研究
    摘要:東南亞地區集中著世界上數量最多的海外華僑華人,佔到了海外華僑華人總數的八成。面對數量如此龐大的華僑華人群體,東南亞各國政府對華僑華人的政策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從國家層次來看,東南亞各國的華僑華人政策均有所不同,一些國家的華僑華人政策相對寬鬆,而一些國家在某些方面的政策對華僑華人較為苛刻。
  • 安徽倮倮米業:科技賦能 綠色興農
    走進位於安徽天長市的安徽倮倮米業有限公司辦公樓一樓,碩大的標語「為耕者謀利 為食者造福」,十分醒目。近年來,安徽倮倮米業有限公司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不斷擴大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讓牆上的標語落實成一項項實際行動。 一稻開花幾裡香,一家煮飯香全莊。如今,安徽倮倮米業有限公司種植、生產的大米因顆粒飽滿、色澤清透、飯粒油亮、香味濃鬱。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和他所經歷的東南亞研究
    《椰殼碗外的人生: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回憶錄》[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著 徐德林 譯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8月1安德森1936年出生於中國昆明,父親是愛爾蘭人,在受西方支配的中國海關總稅務司工作,母親來自英國,出身於典型上層中產階級家庭,但安德森的幼年成長卻深受家中說法語的越南女傭影響。
  • 貴州彝族習慣法淺析
    ,它不僅為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穩定提供了長期的保障基礎,而且也為國家法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源。一、貴州彝族歷史彝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地皇時代(約公元前2570-2550年),雲南省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辦公室所編《賒豆榷濮、敘祖白》云:「彝族相傳年、月、日、時『編出來』的時間始於『地皇』時: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白天十二時,一夜十二時。白天與黑夜,從此對半分。這些分好後,又分春與夏,再分秋與冬。一年為四季,四季都分明。
  • 雲南富寧縣彝族女裝貼布繡的應用研究
    北京服裝學院 服裝設計與工程學院 唐 然 賀 陽摘要:貼布繡是一種用裁剪的貼片繡縫在織物上的刺繡技法,是中國傳統刺繡工藝的表現之一,其造型獨特,歷史悠久,應用範圍廣。本文從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的館藏實物入手,通過對雲南富寧縣彝族女裝貼布繡的結構,工藝,色彩三個方面的進行分析研究,將其傳統的民族民間工藝應用於現代服飾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