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聽農村老人聊天,互相之間你說一句俗語我也說一句俗語,當時並不理解其中的含義,只是覺得這些老人的知識好淵博啊,他們怎麼懂得那麼多。後來隨著歲數的增長,也在生活中慢慢接觸到了各種俗語,也能理解俗語的意思就開始感慨我們的前輩為什麼這麼厲害,可以總結出這麼有哲理的話,並把它流傳下來,用來指導我們晚輩的生活。
而在經常聽說的俗語中,有一句筆者印象比較深刻,就是「生在八月,去在臘月」,也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農民說是「生在八月,死在臘月」,還有稍微複雜點的就是"小孩要在在八月,老人不在在臘月",這三句話的道理都是一樣的,講的是關於生死的規律。但是這菊花是在以前比較困難的生活條件下的特定產物,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的農民生活也是越來越好,這種情況現在也有點不太適用了。
「生在八月」,「小孩要在在八月」
按照我國老的日曆陰曆來講,8月首先天氣不冷不熱,太冷的天氣小孩容易被凍到,而太熱的天氣又容易被熱到,8月不冷不熱最容易存活。其次陰曆8月幾乎已經到了秋收的時間,秋收後父母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照顧小孩,而且因為剛收穫的糧食家裡的糧食比較充足,小孩也不會餓到,所以小孩最好的出生時間就是在八月,也就是俗語所說的小孩要在在八月。
雖然現在農村的生活相比城裡仍然比較困難,但是溫飽問題已經全部解決,也就不存在餓肚子的問題,而且現在各地的醫療條件也是越來越好,即使在貧困的山區也有醫務室可以看病,現在的小孩不管是什麼時候出生都是可以的,已經沒有以前這種講究了。
「去在臘月」,「老人不在在臘月」
每年臘月都可以認定為是老人的「鬼門關」,因為臘月天氣寒冷,而且人體內的陽氣內收對外界邪氣的抵抗力就比較弱,所以在以前農村臘月前後去世的老人數量就會比較多。而且因為臘月對於農民來講是一年中最閒的時間,因為臘月天寒地凍不存在農活,很多農民的主要任務就是準備吃穿的年貨留著過年。
老人要是在臘月去世,首先因為臘月沒有農活不會因為自己的去世耽誤子女的農活。其次冬季溫度低,屍體可以保存的時間也就比較長,也有利於以前那個交通不方便的年代親戚朋友悼念的機會。再就是進入臘月這一年就過去了,老人該享受的生活又享受了一年,所以對於老人來講,臘月去世是一件「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