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一個有野心且善於韜光養晦的雄主,其起兵不是被逼出來的

2020-12-22 歷史塵封

隋末動亂時期,李氏父子於太原起兵,直取關中,奠定了大唐基業,演義中的李淵可能沒有那麼英明神武,歷史記載中也是偏向於給太宗李世民高光,讓李淵的功績暗淡了許多,但是任何強大朝代的開國之君,那有無能之人,今天主要和大家來分享一下,李氏父子爭奪天下的第一階段,順便看一下不同的李淵。

首先要說的是,李淵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其北周時期,被追封為唐國公,而且為李淵的母親是隋文帝皇后獨孤伽羅的姐姐,可以說,隋朝時期的李氏是貴族出身,這也為李淵崛起於亂世之中打下了基礎。

那麼李淵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個人覺得,他是一個有野心且善於韜光養晦的雄主。

《舊唐書.高祖本紀》高祖歷試中外,素樹恩德,及是結納豪傑,眾多款附。時煬帝多所猜忌,人懷疑懼。會有詔徵高祖詣行在所,遇疾未謁……高祖聞之益懼,因縱酒沉湎,納賄以混其跡焉。

在早期進入隋煬帝的「造反名單重點嫌疑清單」時,李淵的套路就是死活不會將自己置於死地,隋煬帝召見,自己病了去不了,不得不說這病的真實時候,隋煬帝也是知道李淵的心思,所以才會通過後宮的王氏,也就是李淵的外甥女,質問「你舅舅是病得要死了嗎?」

所以李淵為了活命,只能拼命的表現出自己是一個沒有野心的人,縱情享樂,貪汙腐敗,最起碼讓隋煬帝能夠降低對自己的猜忌,由此可以看出,李淵絕不是忠心於隋煬帝的人,不然不會不奉詔,哪怕知道是死路,同時他也不是一個衝動之人,不然得知隋煬帝忌憚自己,可以果斷準備造反了,而李淵是一個能夠忍耐的雄主,他或許在當時就已經察覺到隋朝經歷了隋煬帝的折騰,亂世將起,他在等待一個機會。

終於從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的王薄領導的長白山首義開始,持續了14年隋末農民起義爆發,李淵等待的機會也出現了。

只是歷史記載中,對於起兵反隋這件事,兩唐書中強調是李世民力主的,開始李淵態度不明,這個不可能,如果李淵是那麼猶豫的人,早就在前期隋煬帝的忌憚中被嚇死了,我個人認為,就算歷史的記載符合當時的事實,李淵在等待局勢變化的可能性更大。

隋末動亂恰恰在大業十三年(617年)時是最高峰的階段,也就是說時機最為成熟,當時隋煬帝滯留江都,無力掌控全國,中原兩大勢力,盤踞在洛陽的越王楊侗、王世充和李密的瓦崗軍處於對峙階段,雙方在爭奪東都洛陽,也就是說,李淵此時起兵的話,最為有利,因為在太原的李氏集團,想要具備爭奪天下的資本,必然是要奪取關中,而在大業十三年,其他勢力都因為各種原因,無暇顧及李淵奪取關中的軍事行動。

還有一件事情也可以看出李淵是在等時機,而不是猶豫不決。

《舊唐書.裴寂傳》寂又以晉陽宮人私侍高祖,高祖從寂飲,酒酣,寂白狀曰:二郎密纘兵馬,欲舉義旗,正為寂以宮人奉公,恐事發及誅,急為此耳。

也就是裴寂找來幾個晉陽宮的美女侍奉李淵,晉陽宮帝王的行宮,隋煬帝曾多次擴建修繕,裡面的宮人也是專門侍奉皇帝的,裴寂此舉是想要讓李淵有僭越行為,逼迫李淵表態,但是李淵也就表態了,有起兵之意了。

乍一看,李淵起兵是被逼出來的,其實不然,大家想一下,裴寂可不想坑李氏父子,他不會不留後手,也就是晉陽宮的美女侍奉李淵這件事必然要做的絕密,很少人知道,那麼李淵就死活不造反又能怎樣,裴寂會把這件事捅出去嗎?當然不會,那樣的話坑了李氏父子不說,自己也是重罪啊,就是他策劃的啊,裴寂會那麼傻嗎?而且退一萬步講,這件事就算隋煬帝知道了又能怎麼樣,遠在江都他,能調集誰去討伐李淵啊,所以說,裴寂此舉看似可以威脅李淵,實際上李淵完全感受不到威脅,裴寂只是想通過此舉確定李淵的心意罷了,而不是逼迫李淵造反。不然的話,裴寂完全可以通過些手段,把消息透露給監視李淵的兩個人。

《舊唐書.高祖本紀》十三年,為太原留守,郡丞王威、武牙郎將高君雅為副。

王威、高君雅就是隋煬帝留守監視李淵的,但是兩人顯然是不知道李淵晉陽宮事件的,他們倆是在李淵藉口防備劉武周和突厥南下,大肆徵兵時,察覺到李淵要有造反,想要謀殺李氏父子,結果失敗被殺了,從頭至尾,他們都不知道晉陽宮的事。

所以總的來說,李淵即便當時沒有明確表態,但是李氏集團也做足了起兵的準備,李淵只是在等一個時機罷了,直到局勢成熟,隋朝失去對全國的掌控,中原混戰無暇西顧之時,同時隋煬帝因為劉武周割據馬邑自稱天子事件遷怒於李淵(《舊唐書.劉武周傳》武周自稱太守,遣使附於突厥),李淵果斷於大業十三年七月,於太原起兵,3萬精銳,直取關中,大唐立國之戰開始了。

《舊唐書.高祖本紀》(九月)高祖親率眾圍河東,屈突通自守不出,乃命攻城,不利而還。

局勢發展也是按照預期,關中腹地兵力空虛,無力得當李氏集團南下的大軍,李氏父子率軍先後破守霍邑的隋鷹牙郎將宋老生、渡黃河,對守河東的隋將屈突通圍而不攻。

當時屈突通扼守的地點在今山西永濟西南,山西和陝西交界,黃河東岸,顯然屈突通的目的是阻止李氏集團的大軍渡過黃河,屈突通作為隋煬帝留守關中的名將,只是,李淵雖然暫時沒有辦法對付守城的屈突通,但是李淵果斷分兵,留一部分部隊圍城,之後快速去攻打長安了,只要長安被攻下,屈突通只能投降,或者逃跑,沒有別的出路。

《舊唐書.高祖本紀》冬十月辛巳,至長樂宮,有眾二十萬。京師留守刑部尚書衛文升、右翊衛將軍陰世師、京兆郡丞滑儀挾代王侑以拒義師。

《舊唐書.屈突通傳》通大懼,留鷹揚郎將堯君素守河東,將自武關趨藍田以赴長安。

大業十三年十月,由太原起兵的李氏集團,沿路投奔者甚眾,抵達長安時已擁兵20萬,當然其中能戰之兵也就保持數萬規模,據守河東的屈突通想要回援長安,但是被劉文靜所阻,最終經歷了內心掙扎後,選擇了投降。

攻佔關中後,李淵擁立其孫代王楊侑為帝,開始了為大唐的建立擴張地盤的階段,隨著大業十四年,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天下各方勢力都開始稱帝了,李淵自然也在其中,在攻佔關中的次年,直接拉下楊侑,自己稱帝,大唐由此立國。可以說,到了這個時候,局勢的發展都在李淵的計劃中。

而剛建立的大唐國力並不強大,地盤也僅限於關中和河東部分地區,所以立國於關中的大唐必須做一件事,那就是擴張,也就是向西北和東北方向擴張,洛陽附近王世充和李密正在交戰,完全可以等雙方打個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去爭奪洛陽,大唐立國初期的目標,放在了關中周圍實力較弱的對手,同時劉武周急衝衝的逃出來成為大唐必須解決的勢力。

《舊唐書.劉武周傳》武周進逼,總管齊王元吉委城遁走,武周遂據太原。

《舊唐書.李軌傳》(武德元年)攻陷張掖、燉煌、西平、枹罕,盡有河西五郡之地。

《舊唐書.薛舉傳》總兵略地,又克鄯、廓二州,數日間,盡有隴西之地,眾至十三萬。

太原是李氏集團發家之地,其徵討關中主力士卒的家眷也大多留在了太原附近,可以說太原城是大唐立國之初的一個根基,除了劉武周,還有盤踞在河西走廊的李軌以及隴西之地的薛舉父子。

在這個階段,李世民的功績是值得稱讚的,他先後擊敗了薛舉父子以及劉武周,解除了大唐西方的威脅並鞏固北方,使得關中之地更加的穩固,李軌是被安興貴擊敗的,至此,也就是唐武德二年的時候,大唐可以在關中扎穩腳跟,和竇建德以及王世充相抗,並且因為佔據地利,在最關鍵的三方勢力角逐中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

總的來說,李淵作為大唐的開國君主,前期他是選擇了韜光養晦的,在實際成熟時果斷起兵,趁其他勢力無暇顧及關中時,奪取了關中,而大唐在立國初期的擴張戰爭中,也會能夠實現在兩年時間內,快速擊敗周圍勢力集團,有了穩定的後方基地,才有能力東出去爭奪天下。

參考資料《舊唐書.高祖本紀》《舊唐書.裴寂傳》《舊唐書.劉武周傳》《舊唐書.李軌傳》《舊唐書.薛舉傳》《舊唐書.屈突通傳》

相關焦點

  • 李淵起兵第二年就稱帝,為何朱元璋起兵後,卻要「緩稱王」呢?
    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淵率軍三萬誓師,以「廢昏立明,擁立代王,匡復隋室」的名義正式起兵直趨關中。當時,隋煬帝遠在江都(今江蘇揚州),關內隋軍力量薄弱。因此李氏父子進軍神速,大業十三年(617年)十一月九日,攻入長安。十一月十三日,李淵宣布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擁立其孫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隋恭帝。
  • 唐高祖李淵,晉陽起兵滅隋建唐,子掌軍權被逼退位
    唐高祖李淵(公元566年12月21日 —公元635年6月25日),字叔德,是我國唐朝的開國皇帝,於公元618年6月18日至公元626年9月4日在位,歷時八年。李淵,在山西晉陽起兵反抗隋朝,後成功受禪滅亡隋朝,建立唐朝;但最終因自己決策不果斷,被其次子李世民(即後來的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被逼迫退位。
  • 李淵起兵反隋,其實並不是他的本意,奈何有一個雄心大志的兒子
    換句話說,皇帝金口一開,他所說的每句話都是至高無上的聖旨,一旦敢站出來反對的,就會遭到刑罰,甚至遭遇株連九族的後果。因為這樣殘酷不仁的刑罰,歷史上屢屢發生,大家所熟悉的陳勝吳廣,而歷史長河中又豈止這兩個人呢?就連大唐的開國皇帝李淵也是因為發動了起義,才建立了唐朝。其實在剛開始的時候,李淵並沒有在大腦裡萌發謀反的念頭,但是為什麼他依然起義了呢?
  • 李淵起兵反隋 為什麼要與突厥合作
    文/老張讀史 隋朝末年,朝政荒廢,徭役繁重,導致「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紛紛舉義旗、起兵反隋,天下變得四分五裂,老楊家的基業朝不保夕。 當時,李淵官拜太原留守,其子李世民知道隋朝必將滅亡,於是私下結交結豪傑,招納亡命之徒,與晉陽令劉文靜謀舉大事。
  • 歷史故事——唐國公李淵起兵造反
    年少時風流倜儻,志向遠大,喜愛讀書卻不善於死背章句,更喜歡騎馬射箭,廣交朋友,由於家境還不錯,對於錢財這身外之物看的也很輕,樂善好施,擁有這種品質即是可造之才,後來在同鄉兼前輩賀拔嶽手下做事時深受重用。大統三年(537年),李虎受封隴西郡公,與安定公宇文泰、廣陵王元欣、趙郡公李弼、河內公獨孤信、南陽公趙貴、常山公于謹、彭城公侯莫陳崇因有輔佐之功,故都成為加「柱國」銜的最高武官,號稱「八柱國」。
  • 太原起兵迷霧重重,究竟李淵是主謀者,還是李世民推動的結果呢?
    很少會有人記得真正的開國者李淵,而且李淵在位也很多年。我想這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大多數人都認為太原起兵的真正主謀者是李世民。因為太原起兵可以說是唐朝建立的起點。也正是由於太原起兵,李淵揮師南下,打下了長安這個地方,就在長安建立了唐朝。那關於太原起兵的真正的主謀者,真的是李世民嗎?正史中記載,李淵這個人非常猶豫。
  • 曹操為何耗費一生還是三分天下,劉邦、李淵不到七年就能統一天下
    三國鼎立的局面他在短時間內無法撼動,最終在各國走向衰落時,司馬家族將其平定,建立統一王朝晉。公元前209年,劉邦於沛縣響應起義,最終於公元202年君臨天下,建立統一的大漢王朝,他從起義到建立王朝僅僅用了不到7年時間。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於公元617年在太原起兵反隋,次年便消滅隋朝建立唐,隨後掃除群雄,一統天下,前後也花了不到5年時間。
  • 唐高祖李淵是如何太原起兵當上皇帝的?——李氏文化
    李淵本來是隋王朝的貴族,靠繼承祖上的爵位,當上了唐國公。在農民起義之時,李淵被隋煬帝派去鎮壓農民起義。可是,為什麼李淵鎮壓著起義,結果,卻自己當皇帝了?這其中,就有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太原起兵。  公元617年,隋煬帝派他到太原去當留守(官名),鎮壓農民起義,開始他也打過幾個勝仗,後來看到起義軍越打越強,越打越多,他也感到緊張起來了。  李淵有四個兒子。
  • 李淵父子晉陽起兵,兵鋒直指長安,霍邑之戰敲響了隋朝滅亡的喪鐘
    起兵前的準備①:巧除煬帝親信,李淵順利起兵大業十三年正月,李淵因兵敗遭到隋煬帝免職處分並就地拘押。也就是從這時候起,李淵已經下定了起兵的決心。但是,他的身邊還安插著隋煬帝派來的兩顆釘子——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他們是楊廣特意安插在李淵身邊的兩名親信,目的就是為了監視李淵。
  • 李淵有多信任裴寂?讓三位貴妃親臨其府第徹夜宴飲
    裴寂雖然出自於河東裴氏,但是他的前半生實在是平平無奇,等到616年,年近五十的裴寂成了晉陽宮的副監,而他的領導、晉陽宮監正是比他大四歲的李淵,但是的李淵還是太原留守。兩人之前就是好朋友,又有這段共事的日子,其親密程度自然不是別人可以比的。
  • 李淵被逼退位後,想出了一個「陰招」,讓李世民頭疼不已
    李淵本人的才能不輸其他的開國皇帝,但奈何他生了一個比他更有野心和能力的兒子——李世民。當初隋末天下大亂之時,李淵仍然向著隋朝,要不是李世民和手下謀士用計,騙李淵和隋煬帝的妃子酒後同床犯下了死罪,可能就沒有開創盛世的大唐了。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率部在玄武門誅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
  • 劉黑闥起兵造反後,李淵為什麼沒有在第一時間派出李世民?
    武德四年(621年)七月,竇建德舊部劉黑闥利用李淵的錯誤和東突厥的支持在河北起兵造反,聲勢浩大。按照之前的習慣,唐高祖李淵應該在第一時間派出最厲害的名將、自己的二兒子秦王李世民平叛。然而在劉黑闥起兵後,李淵連續派出幾路大軍平定叛亂,但就是不派李世民。結果這幾路大軍全部被劉黑闥擊敗,李淵的堂侄李道玄戰死沙場、名將薛萬均兄弟被俘,連唐朝一等軍事家李世勣都大敗而歸。由於多次失敗,劉黑闥幾乎佔領了竇建德的全部故地,在武德五年(622年)正式稱王。李淵只得命令秦王李世民出兵。
  • 唐高祖李淵,起兵只有3萬人,為何能建立大唐王朝?
    唐高祖李淵從太原起兵,當時的兵力不過3萬人,在隋朝末年農民起義的浪潮中,這3萬人充其量只算是一個浪花而已。為什麼李淵最後能夠建立大唐王朝,消滅其他割據勢力?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 李淵起義之前,就居高臨下,充分考慮到自身的優勢,制定了長足的戰略布局,這是其他割據勢力所不具備的。
  • 裴寂簡介 唐初大臣李淵太原起兵策劃者裴寂生平——李氏文化
    那時,李淵任太原留守,他與裴寂過去即有舊誼,這時又相處一地,李淵經常邀裴寂赴宴、飲酒、賭博、下棋,常常「通宵連日,情忘厭倦」。當時,李世民(李淵次子)想趁隋末混亂之際,舉旗起兵,奪取天下,但又不敢和他父親直言。就想借用裴寂和他父親的親密關係,讓裴寂出面說服李淵。
  • 明明制勝法寶在手,西取長安的王者徵程中,李淵為何處處示弱?
    老成持重的李淵,在李氏兄弟取得西河首戰的勝利後,他由衷的讚美了一句「以此行兵,雖橫行天下可也。」,這一場勝利,是整個團隊的首場勝利。這場勝利的價值不可謂不大,作為一個年輕且初創的團隊,憑此一戰就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明白什麼是制勝法寶,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 隋煬帝楊廣與唐高祖李淵是什麼關係?說出來你別不信,關係不簡單!
    隋煬帝楊廣與唐高祖李淵是什麼關係?說出來你別不信,關係不簡單!
  • 隋末戰事:十八路反王都未成功,為何李淵晉陽起兵成大事
    關於隋朝覆亡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但後朝史官描寫前朝的語言,總會有那麼一丁點主觀色彩。所以今天的側重點並非隋亡的原因,而是隋朝末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正所謂「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其中,最讓人羨慕的就是七歲便承襲唐國公,雖然對他來說並非是一個好消息,因為其父李過世他才能襲爵。
  • 李淵成功的三要素
    我們可以肯定他對隋煬帝早已經心懷不滿,他卻沒有學楊玄感,李淵認為時機不成熟,不利於舉事。李淵他當皇帝之後不久,有一個隋朝的一個舊臣,叫宇文士及來投奔他,投降他,結果在大殿之上,這兩個人之間,講了一段這樣的話。
  • 李淵起兵太原得到突厥援助,很可能是李世民與突利在其中穿針引線
    武德七年八月,李世民遣騎告突利時云:「爾往與我盟,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攻,何無香火之情也!」此處「香火之盟」,陳寅格認為「當即在唐兵入關之時也」。史載,「突利初自武德時,深自結於太宗,太宗亦以恩義撫之,結為兄弟,與盟而去。」據《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上》載:「隋大業中,突利年數歲,始畢遣領其東牙之兵,號為泥步設。隋淮南公主之北也,(突利)遂妻之。」
  • 唐高祖—李淵
    李淵是唐朝開國創業的軍事統帥,深謀多算、善於決斷、既富遠見、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縱觀李淵的一生,他有著因勢借力、先取關中、後圖天下的興兵起事思想;軍政兼施、各個殲滅群雄、統一全國的戰略指導思想;正確料敵、集智用長、先勝後戰的作戰指導思想;因勢定製、嚴明賞罰、用人所長的建軍思想。李淵於武德七年(624年)頒布了唐的官僚制度,基本使用了隋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