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動亂時期,李氏父子於太原起兵,直取關中,奠定了大唐基業,演義中的李淵可能沒有那麼英明神武,歷史記載中也是偏向於給太宗李世民高光,讓李淵的功績暗淡了許多,但是任何強大朝代的開國之君,那有無能之人,今天主要和大家來分享一下,李氏父子爭奪天下的第一階段,順便看一下不同的李淵。
首先要說的是,李淵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其北周時期,被追封為唐國公,而且為李淵的母親是隋文帝皇后獨孤伽羅的姐姐,可以說,隋朝時期的李氏是貴族出身,這也為李淵崛起於亂世之中打下了基礎。
那麼李淵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個人覺得,他是一個有野心且善於韜光養晦的雄主。
《舊唐書.高祖本紀》高祖歷試中外,素樹恩德,及是結納豪傑,眾多款附。時煬帝多所猜忌,人懷疑懼。會有詔徵高祖詣行在所,遇疾未謁……高祖聞之益懼,因縱酒沉湎,納賄以混其跡焉。
在早期進入隋煬帝的「造反名單重點嫌疑清單」時,李淵的套路就是死活不會將自己置於死地,隋煬帝召見,自己病了去不了,不得不說這病的真實時候,隋煬帝也是知道李淵的心思,所以才會通過後宮的王氏,也就是李淵的外甥女,質問「你舅舅是病得要死了嗎?」
所以李淵為了活命,只能拼命的表現出自己是一個沒有野心的人,縱情享樂,貪汙腐敗,最起碼讓隋煬帝能夠降低對自己的猜忌,由此可以看出,李淵絕不是忠心於隋煬帝的人,不然不會不奉詔,哪怕知道是死路,同時他也不是一個衝動之人,不然得知隋煬帝忌憚自己,可以果斷準備造反了,而李淵是一個能夠忍耐的雄主,他或許在當時就已經察覺到隋朝經歷了隋煬帝的折騰,亂世將起,他在等待一個機會。
終於從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的王薄領導的長白山首義開始,持續了14年隋末農民起義爆發,李淵等待的機會也出現了。
只是歷史記載中,對於起兵反隋這件事,兩唐書中強調是李世民力主的,開始李淵態度不明,這個不可能,如果李淵是那麼猶豫的人,早就在前期隋煬帝的忌憚中被嚇死了,我個人認為,就算歷史的記載符合當時的事實,李淵在等待局勢變化的可能性更大。
隋末動亂恰恰在大業十三年(617年)時是最高峰的階段,也就是說時機最為成熟,當時隋煬帝滯留江都,無力掌控全國,中原兩大勢力,盤踞在洛陽的越王楊侗、王世充和李密的瓦崗軍處於對峙階段,雙方在爭奪東都洛陽,也就是說,李淵此時起兵的話,最為有利,因為在太原的李氏集團,想要具備爭奪天下的資本,必然是要奪取關中,而在大業十三年,其他勢力都因為各種原因,無暇顧及李淵奪取關中的軍事行動。
還有一件事情也可以看出李淵是在等時機,而不是猶豫不決。
《舊唐書.裴寂傳》寂又以晉陽宮人私侍高祖,高祖從寂飲,酒酣,寂白狀曰:二郎密纘兵馬,欲舉義旗,正為寂以宮人奉公,恐事發及誅,急為此耳。
也就是裴寂找來幾個晉陽宮的美女侍奉李淵,晉陽宮帝王的行宮,隋煬帝曾多次擴建修繕,裡面的宮人也是專門侍奉皇帝的,裴寂此舉是想要讓李淵有僭越行為,逼迫李淵表態,但是李淵也就表態了,有起兵之意了。
乍一看,李淵起兵是被逼出來的,其實不然,大家想一下,裴寂可不想坑李氏父子,他不會不留後手,也就是晉陽宮的美女侍奉李淵這件事必然要做的絕密,很少人知道,那麼李淵就死活不造反又能怎樣,裴寂會把這件事捅出去嗎?當然不會,那樣的話坑了李氏父子不說,自己也是重罪啊,就是他策劃的啊,裴寂會那麼傻嗎?而且退一萬步講,這件事就算隋煬帝知道了又能怎麼樣,遠在江都他,能調集誰去討伐李淵啊,所以說,裴寂此舉看似可以威脅李淵,實際上李淵完全感受不到威脅,裴寂只是想通過此舉確定李淵的心意罷了,而不是逼迫李淵造反。不然的話,裴寂完全可以通過些手段,把消息透露給監視李淵的兩個人。
《舊唐書.高祖本紀》十三年,為太原留守,郡丞王威、武牙郎將高君雅為副。
王威、高君雅就是隋煬帝留守監視李淵的,但是兩人顯然是不知道李淵晉陽宮事件的,他們倆是在李淵藉口防備劉武周和突厥南下,大肆徵兵時,察覺到李淵要有造反,想要謀殺李氏父子,結果失敗被殺了,從頭至尾,他們都不知道晉陽宮的事。
所以總的來說,李淵即便當時沒有明確表態,但是李氏集團也做足了起兵的準備,李淵只是在等一個時機罷了,直到局勢成熟,隋朝失去對全國的掌控,中原混戰無暇西顧之時,同時隋煬帝因為劉武周割據馬邑自稱天子事件遷怒於李淵(《舊唐書.劉武周傳》武周自稱太守,遣使附於突厥),李淵果斷於大業十三年七月,於太原起兵,3萬精銳,直取關中,大唐立國之戰開始了。
《舊唐書.高祖本紀》(九月)高祖親率眾圍河東,屈突通自守不出,乃命攻城,不利而還。
局勢發展也是按照預期,關中腹地兵力空虛,無力得當李氏集團南下的大軍,李氏父子率軍先後破守霍邑的隋鷹牙郎將宋老生、渡黃河,對守河東的隋將屈突通圍而不攻。
當時屈突通扼守的地點在今山西永濟西南,山西和陝西交界,黃河東岸,顯然屈突通的目的是阻止李氏集團的大軍渡過黃河,屈突通作為隋煬帝留守關中的名將,只是,李淵雖然暫時沒有辦法對付守城的屈突通,但是李淵果斷分兵,留一部分部隊圍城,之後快速去攻打長安了,只要長安被攻下,屈突通只能投降,或者逃跑,沒有別的出路。
《舊唐書.高祖本紀》冬十月辛巳,至長樂宮,有眾二十萬。京師留守刑部尚書衛文升、右翊衛將軍陰世師、京兆郡丞滑儀挾代王侑以拒義師。
《舊唐書.屈突通傳》通大懼,留鷹揚郎將堯君素守河東,將自武關趨藍田以赴長安。
大業十三年十月,由太原起兵的李氏集團,沿路投奔者甚眾,抵達長安時已擁兵20萬,當然其中能戰之兵也就保持數萬規模,據守河東的屈突通想要回援長安,但是被劉文靜所阻,最終經歷了內心掙扎後,選擇了投降。
攻佔關中後,李淵擁立其孫代王楊侑為帝,開始了為大唐的建立擴張地盤的階段,隨著大業十四年,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天下各方勢力都開始稱帝了,李淵自然也在其中,在攻佔關中的次年,直接拉下楊侑,自己稱帝,大唐由此立國。可以說,到了這個時候,局勢的發展都在李淵的計劃中。
而剛建立的大唐國力並不強大,地盤也僅限於關中和河東部分地區,所以立國於關中的大唐必須做一件事,那就是擴張,也就是向西北和東北方向擴張,洛陽附近王世充和李密正在交戰,完全可以等雙方打個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去爭奪洛陽,大唐立國初期的目標,放在了關中周圍實力較弱的對手,同時劉武周急衝衝的逃出來成為大唐必須解決的勢力。
《舊唐書.劉武周傳》武周進逼,總管齊王元吉委城遁走,武周遂據太原。
《舊唐書.李軌傳》(武德元年)攻陷張掖、燉煌、西平、枹罕,盡有河西五郡之地。
《舊唐書.薛舉傳》總兵略地,又克鄯、廓二州,數日間,盡有隴西之地,眾至十三萬。
太原是李氏集團發家之地,其徵討關中主力士卒的家眷也大多留在了太原附近,可以說太原城是大唐立國之初的一個根基,除了劉武周,還有盤踞在河西走廊的李軌以及隴西之地的薛舉父子。
在這個階段,李世民的功績是值得稱讚的,他先後擊敗了薛舉父子以及劉武周,解除了大唐西方的威脅並鞏固北方,使得關中之地更加的穩固,李軌是被安興貴擊敗的,至此,也就是唐武德二年的時候,大唐可以在關中扎穩腳跟,和竇建德以及王世充相抗,並且因為佔據地利,在最關鍵的三方勢力角逐中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
總的來說,李淵作為大唐的開國君主,前期他是選擇了韜光養晦的,在實際成熟時果斷起兵,趁其他勢力無暇顧及關中時,奪取了關中,而大唐在立國初期的擴張戰爭中,也會能夠實現在兩年時間內,快速擊敗周圍勢力集團,有了穩定的後方基地,才有能力東出去爭奪天下。
參考資料《舊唐書.高祖本紀》《舊唐書.裴寂傳》《舊唐書.劉武周傳》《舊唐書.李軌傳》《舊唐書.薛舉傳》《舊唐書.屈突通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