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制勝法寶在手,西取長安的王者徵程中,李淵為何處處示弱?

2020-12-15 騰訊網

老成持重的李淵,在李氏兄弟取得西河首戰的勝利後,他由衷的讚美了一句「以此行兵,雖橫行天下可也。」,這一場勝利,是整個團隊的首場勝利。這場勝利的價值不可謂不大,作為一個年輕且初創的團隊,憑此一戰就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明白什麼是制勝法寶,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這個團隊在獲得如此重要且寶貴的財富後,從而更堅定了「南下關中,西取長安」的既定戰略。明明底牌和戰略定位是如此的清晰,可為何會在西取長安的徵程中,手握制勝法寶的李淵,為何要處處示弱呢?

明明自己需要的,為何要讓與百姓

在平定西河後,李淵做了兩件關乎整個團隊未來的事情。

第一件是平定西河後,李淵隨即開倉賑糧。取得勝利後的李淵,做的第一件事是如此的充滿了正能量,也如此的讓人充滿疑惑。糧食對全軍將士來說,是如此的珍貴,遠離根據地太原不說,早在西河之戰時就定下了「與民無犯」的政策,更不能無償搶奪百姓的財物,沒有什麼比手中有糧更讓人踏實的了。

開倉放糧,是重拾民心,鞏固戰果的需要,更是一種天然的口碑傳播。站在另一個角度,我們就不難理解李淵為何要這麼做了,西河之戰時就用過。將西河郡的糧食分給百姓,一來百姓有糧就有了活路,誰再來剝奪他們來之不易的活路,還不和他拼命?因此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參與這支隊伍的人,就不下數萬。

從奪取輿論和話語權的角度講,這種「苦了自己,富了百姓」的做法,是用別的自賣自誇的宣傳換不來的。一城一地的得失,不是真的得失,用一城百姓的生計,換來百姓的擁護,是對這支隊伍在獲得制勝法寶後的再次驗證,百姓的口碑傳播帶來的正面效應有時候是想像不到的。

對於李淵自己的口糧,是太原宮中提供的。這一來一往,不僅能名正言順的用隋王朝府庫的財產,也是爭取人心的另一個高明的對策。

團隊核心成員建設

穩定民心、獲取民心始終是第一位的。而加強團隊核心成員和組織架構的建設了,也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617年的六月十三日,李淵正式開設大將軍府並自封為大將軍,其它的比如謀士劉文靜,為司馬,裴寂為長史,李建成為隴西公等職,統率左三軍;李世民為敦煌公,統率右三軍。就這樣一個政治和軍事方面的班底就成立了。

用團隊建設,解決名分問題。一個從為晉陽起兵,就進行過周密謀劃的團隊,終於解決了最大的一個問題,為誰而戰的問題。到這裡李淵所舉得旗幟是和舊王朝徹底告別的宣告,是踏上新的徵程的起點。

為何處處示弱

有了班底和民心支持的李淵,走得路都是明智的,可他為何還要處處示弱呢?

向突厥人示弱,是穩固後方的需要,也是獲取戰馬這種戰略資源的需要

第一點,隨著戰鬥的深入,有孤軍深入的風險作為太原留守,李淵的主要勢力集中在太原,事業剛剛起步,如果後方再不保,不僅沒有退路,更沒有供需,那麼就有軍心大亂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北邊的劉武周,草原地區的突厥人,沒有一個放棄了對於太原的野心。

為了穩定後方,李元不得不採取示弱的姿態。一來可以滿足突厥人在錢財上的野心,如果真的引入了突厥人的隊伍,那麼馬邑的劉武周就不敢輕舉妄動了。

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是這樣說這種示弱式的慷慨的。

「如果你正在奪取王權,那麼,被人譽為慷慨是十分有利的……對於那些既不是你的東西,也不是你的老百姓的東西,你盡可以做一個很闊綽的施主……你慷他人之慨,只會為你增添名聲,而不會對你的名聲造成損毀。」

一中一外,兩個相距了近九百年的人物,居然在慷慨和示弱上有如此的一致。那麼李淵都向誰示弱了呢?

李淵都向誰示弱了

617年六月十八日,始畢可汗的使者,為了推銷戰馬來到太原。那時候的戰馬,相當於現在的「戰鬥機」,要如何花最少的代價,將這一千匹戰馬都留下呢?李淵採取的是為精挑細選的五百匹戰馬付全款,剩下的表態說買不起。

就這樣,李淵買不起戰馬的消息,不僅讓士兵們都願意慷慨出資,也讓使者左右為難。結果李淵用一張西取長安後,將所有的錢財都贈送於突厥人,換取了剩下的戰馬,突厥人跟隨李淵的近百人的騎兵,也震懾了劉武周,讓他誤以為突厥人是李淵的靠山。有了這些「戰鬥機」式的軍事力量,也穩住了突厥人,穩住了自己的大後方。

向李密示弱,為的是換取奪取長安的時間,避免對隋軍和李密同時用兵,而分散了力量。

打宗親牌,同為李氏子孫。將《桃李章》中的讖語「強加」在裡面頭上,用李密是「天命所歸」來迷惑對方,同時表示願意共推李密為天下反王的盟主。本來就有些自視清高,沒有奪取長安的戰略眼光的李密,就這樣在李淵西取長安時,採取了不幹涉的中立態度,而是深陷在如何奪取洛陽的泥潭裡。

在首戰之地西河,李淵採取了分封官職的舉措,通過一千多個虛職,徹底的獲取了西河的民心,也用這種廉價的方式在人心上下足了功夫。

李淵的示弱,在進軍霍邑和河東郡時,發揮了比較明顯的作用。霍邑的守將是宋老生,河東郡是屈突通。這兩個地方從軍事上看是互成犄角,戰略位置十分的重要。如果不集中主要精力對付他們,就會有失敗被殲的危險。

無論是從自身的實力來看,李淵都沒有兩線作戰的本錢,更別說在後方不穩的前提下,繼續向西行動了。這支隊伍,即使一再見識到了爭取民心的重要性,可處於發展壯大中的隊伍,要做的不是為了虛名而戰,而應該是務實低調的按照既定的目標行動。這種「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打法是現實中的理性選擇,也是有王者之姿的李淵,為奪取長安所要採取的忍耐策略!

相關焦點

  • 李淵奪長安為何反擁楊侑稱帝?自古政路都難走,唯有套路得人心
    在平陽公主率領精銳部隊與李家軍匯合之後,李淵便著手部署、制定詳細的攻克長安的計劃。面對來勢洶洶的李家軍,長安城中的隋軍會作何反應?李家軍的攻城之計又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衛文昇病倒後,整個長安的管理指揮權就交到了另外一個大臣——陰世師的手裡。其實,此時長安城中的兵馬並不算少,城內的糧食也十分充足,足夠城中人士存活一段時日了。如若隋軍能夠眾志成城、共禦敵人,即使是李淵兵臨城下,估計要攻克長安也得耗費不少力氣。
  • 楊玄感、李密和李淵,面對同一目標和相同的選擇項,為何選擇不同
    李密的護軍柴孝和向李密獻計:以裴仁基守回洛倉,翟讓守洛口,李密親率精銳向西取長安,鞏固關中之後,再回軍東取洛陽,天下可定。柴孝和特別向李密強調,此計的執行刻不容緩,因為現在天下英雄並起,如果被其他英雄佔了先,則悔之晚矣。
  • 職場上,那些「處處示弱」的人,最後都「贏」了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有些人處處逞強,咄咄逼人,結果雖然才華出眾,但總被撞得頭破血流,與升職加薪無緣。《康熙王朝》中有一句話是「老祖宗」形容鰲拜和老相索尼的,說鰲拜是「處處逞強」,而索尼是「處處示弱」,索尼比鰲拜高明的多,所以奉勸康熙要跟索尼結交,事後的態勢發展也完全印證了「老祖宗」的判斷,索尼家族三朝宰相,而鰲拜卻被康熙設計除掉。
  • 別小看一個處處示弱的人
    他們自信而豁達,該認輸時認輸,該示弱時示弱。在某檔談話節目中說,有人問名嘴梁宏達:「老梁,你怎麼回事兒啊,怎麼總喜歡在公共場合,說自己有糖尿病的事。」梁宏達笑著說:「我就是在示弱啊。」適當地示弱,一點壞處也沒有。」明輕重,懂進退,知取捨,才不會因小失大。《廉頗藺相如列傳》裡,廉頗仗著有「攻城野戰之大功」,根本不把地位在他之上的藺相如放在眼裡,還幾次三番揚言:「我見相如,必辱之」。藺相如聽說後,便處處迴避廉頗,上朝的日子,也稱病不出。
  • 處處示弱的人,很厲害
    處處爭強好勝的人,看起來很厲害,其實不堪一擊。強中自有強中手,你與任何人爭執,都會傷害到自己。那個處處示弱的人,很厲害,就像深潭裡的水,令人敬畏,不敢輕易踏入。01真正厲害的人,看起來很老實。一個人,處處示弱,很容易被人當成老實人,以為他可以隨便被欺負。事實上,厲害的人,只是裝老實,他還帶著鋒芒。要是誰惹急了他,肯定會奮力反饋。我們常常用「披著羊皮的狼」,來形容那些面善心黑的人。事實上,這樣的人,有他的可取之處,他可以把自己的內心和外表分開,不容易被人識破。只是他的內心很陰暗,為人不夠光明。
  • 班公湖畔解放軍為何能大獲全勝?解放軍少將透露制勝法寶
    班公湖畔解放軍為何能大獲全勝?解放軍少將透露制勝法寶 2020-12-14 09:39:33 華山穹劍
  • 李淵父子晉陽起兵,兵鋒直指長安,霍邑之戰敲響了隋朝滅亡的喪鐘
    果不其然,當劉武周攻下樓煩,並襲擊了汾陽行宮,兵鋒直指太原時,王威和高君雅急了,他們二人無統兵能力,只能求助於李淵。而這正是李淵所期待的,有了劉武周無意中的「助力」,再加上王高二人的支持,他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徵兵了。說幹就幹,李淵徵兵的命令一下,短短幾日間,便徵集了近萬人,而這支軍隊將成為太原起兵的主力軍。
  • 處處示弱的人,其實很厲害
    -01- 《陳言邊務疏》中王陽明提到: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驕傲者處處碰壁,謙遜者遍地坦途。摔得最慘的,往往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往往是內心膨脹大發的。一個真正能做到「示弱」的人,必定是一個充盈智慧的人。 老虎頭上頂碗,卻沉默;蒼鷹高空飛翔,不作聲。強者懂示弱,弱者才逞強。處處示弱的人,其實很厲害。
  • 千萬別小瞧一個,處處示弱的人
    在人際交往中,那些喜歡張揚的人,不一定是真的厲害與有本事。越是張揚與強勢的人,往往越是「酒囊飯袋」;越是低調與懂得示弱的人,往往越是厲害之人。 示弱,從不代表真的無能與懦弱,而是懂得隱藏自己的鋒芒。 示弱,是一種退讓,是擁有寬廣胸襟的體現。
  • 唐高祖—李淵
    李淵是唐朝開國創業的軍事統帥,深謀多算、善於決斷、既富遠見、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縱觀李淵的一生,他有著因勢借力、先取關中、後圖天下的興兵起事思想;軍政兼施、各個殲滅群雄、統一全國的戰略指導思想;正確料敵、集智用長、先勝後戰的作戰指導思想;因勢定製、嚴明賞罰、用人所長的建軍思想。李淵於武德七年(624年)頒布了唐的官僚制度,基本使用了隋的制度。
  • 石川真佑光有身高還不夠 聰明機智才是制勝法寶
    石川真佑:光有身高還不夠,聰明機智才是制勝法寶當看到一米七幾的身高,你絕對想不到,這還能跟打排球沾上關係,但日本女排的石川真佑,不僅打了,還在上面混得風生水起。可能你會覺得她的身高,會成為影響她打球的關鍵因素。
  • 李淵22個兒子,為何就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3個兒子鬥得最兇?
    李淵那麼多兒子,為何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鬥得最兇? 李建成是太子,近水樓臺先得月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嫡長子李建成被立為太子。
  • 歷史揭秘:李淵為啥不立李世民做皇太子?
    玄武門之變是中國歷史上一處有名的兄弟手足相殘的慘劇,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當時李淵對唐王李世民的態度是怎樣的?他又為何沒選立李世民做太子呢?
  • 入長安,李淵仿劉邦入關約法三章事,廢隋峻法,與百姓約法十二條
    由獅子進化成猴,當屈突通在李淵的心中的完成了這巨大的演變後,整個關中戰場基本沒有了什麼懸念。李世民率領著右三軍沿既定的渭河北岸一路向西,遇神殺神,遇鬼滅鬼,迅猛前插。太原起義前夕,李淵送密信到河東召回李建成和李元吉,同時也把密信送到了長安,準備召回的女兒和女婿。這女婿就是柴紹。柴紹,字嗣昌,晉州臨汾人。祖父柴烈是北周驃騎大將軍,歷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軍縣公;父親柴慎,為隋太子右內率,封鉅鹿郡公。
  • 玄武門之變的疑案,唐高祖李淵為何沒有命令外地勤王軍隊救駕?
    玄武門下兄弟相殘但玄武門之變中也有很多疑點值得商榷,比如當事變發生之時,為何長安城內的太子府軍隊沒有救駕?而事件發生後,也沒有外地的勤王部隊進攻長安?到底是來不及還是另有隱情?而當時在長安城內,李建成太子府內就有數千太子府屬兵,而李元吉府上的兵力也自然不會。所以李世民及長孫無忌等幕僚將此次行動定義為斬首行動,必須用最快的速度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將這場兄弟相殘的武裝衝突控制在皇宮範圍內。
  • 李淵起兵第二年就稱帝,為何朱元璋起兵後,卻要「緩稱王」呢?
    因此李氏父子進軍神速,大業十三年(617年)十一月九日,攻入長安。十一月十三日,李淵宣布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擁立其孫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隋恭帝。不過,擁立隋恭帝,顯然不是李淵造反的最終目標。
  • 李淵22個兒子,為啥就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鬥得最兇?
    李淵那麼多兒子,為何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鬥得最兇? 李建成是太子,近水樓臺先得月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嫡長子李建成被立為太子。
  • 破曉至、萬物生、長安啟 《王者榮耀》新版本震撼來襲
    處處皆是天然畫,那些僅在詩詞歌賦當中出現的美景,躍然於王者峽谷,宛若一幅潛藏於世外的桃源畫卷,每一個細節都體現著人文與自然的超脫與融合。氣清更覺山川近,意遠才知宇宙寬。對中國美學最空靈的想像,輕易的便能在此尋到。正是《王者榮耀》對觀感體驗的不懈追求,才有了「中國美之夢」的生動註腳。全新的王者世界,千巖競秀,萬壑爭流。
  • 「玄武門之變」,李淵只能無奈妥協,禁軍與其餘兵馬為何不阻止
    古往今來對唐太宗的歌頌史料不勝枚舉,但世人對於李世民的印象,似乎都繞不開「玄武門之變」,誠然這是李世民一生中抹不去的「汙點」。而在此宮廷變亂事件中,有許多史料未記錄,使得後人難以理解的謎團。例如秦王李世民深居帝都,在他準備發動變亂前期,李淵並未事先察覺到風聲,而且自始至終李淵在這場巨變中的「存在感」十分的低,他為什麼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兒子們自相殘殺,而沒有命令禁軍幹預?
  • 朱駿:跨界是特種化學工業制勝法寶
    化學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在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可持續發展、城鎮化、老齡化、數位化等社會大趨勢已成為影響化學工業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和焦點。另一方面,在經過多年的調整和提升後,化工行業,特別是中國化工行業,正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