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持重的李淵,在李氏兄弟取得西河首戰的勝利後,他由衷的讚美了一句「以此行兵,雖橫行天下可也。」,這一場勝利,是整個團隊的首場勝利。這場勝利的價值不可謂不大,作為一個年輕且初創的團隊,憑此一戰就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明白什麼是制勝法寶,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這個團隊在獲得如此重要且寶貴的財富後,從而更堅定了「南下關中,西取長安」的既定戰略。明明底牌和戰略定位是如此的清晰,可為何會在西取長安的徵程中,手握制勝法寶的李淵,為何要處處示弱呢?
明明自己需要的,為何要讓與百姓
在平定西河後,李淵做了兩件關乎整個團隊未來的事情。
第一件是平定西河後,李淵隨即開倉賑糧。取得勝利後的李淵,做的第一件事是如此的充滿了正能量,也如此的讓人充滿疑惑。糧食對全軍將士來說,是如此的珍貴,遠離根據地太原不說,早在西河之戰時就定下了「與民無犯」的政策,更不能無償搶奪百姓的財物,沒有什麼比手中有糧更讓人踏實的了。
開倉放糧,是重拾民心,鞏固戰果的需要,更是一種天然的口碑傳播。站在另一個角度,我們就不難理解李淵為何要這麼做了,西河之戰時就用過。將西河郡的糧食分給百姓,一來百姓有糧就有了活路,誰再來剝奪他們來之不易的活路,還不和他拼命?因此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參與這支隊伍的人,就不下數萬。
從奪取輿論和話語權的角度講,這種「苦了自己,富了百姓」的做法,是用別的自賣自誇的宣傳換不來的。一城一地的得失,不是真的得失,用一城百姓的生計,換來百姓的擁護,是對這支隊伍在獲得制勝法寶後的再次驗證,百姓的口碑傳播帶來的正面效應有時候是想像不到的。
對於李淵自己的口糧,是太原宮中提供的。這一來一往,不僅能名正言順的用隋王朝府庫的財產,也是爭取人心的另一個高明的對策。
團隊核心成員建設
穩定民心、獲取民心始終是第一位的。而加強團隊核心成員和組織架構的建設了,也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617年的六月十三日,李淵正式開設大將軍府並自封為大將軍,其它的比如謀士劉文靜,為司馬,裴寂為長史,李建成為隴西公等職,統率左三軍;李世民為敦煌公,統率右三軍。就這樣一個政治和軍事方面的班底就成立了。
用團隊建設,解決名分問題。一個從為晉陽起兵,就進行過周密謀劃的團隊,終於解決了最大的一個問題,為誰而戰的問題。到這裡李淵所舉得旗幟是和舊王朝徹底告別的宣告,是踏上新的徵程的起點。
為何處處示弱
有了班底和民心支持的李淵,走得路都是明智的,可他為何還要處處示弱呢?
向突厥人示弱,是穩固後方的需要,也是獲取戰馬這種戰略資源的需要。
第一點,隨著戰鬥的深入,有孤軍深入的風險。作為太原留守,李淵的主要勢力集中在太原,事業剛剛起步,如果後方再不保,不僅沒有退路,更沒有供需,那麼就有軍心大亂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北邊的劉武周,草原地區的突厥人,沒有一個放棄了對於太原的野心。
為了穩定後方,李元不得不採取示弱的姿態。一來可以滿足突厥人在錢財上的野心,如果真的引入了突厥人的隊伍,那麼馬邑的劉武周就不敢輕舉妄動了。
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是這樣說這種示弱式的慷慨的。
「如果你正在奪取王權,那麼,被人譽為慷慨是十分有利的……對於那些既不是你的東西,也不是你的老百姓的東西,你盡可以做一個很闊綽的施主……你慷他人之慨,只會為你增添名聲,而不會對你的名聲造成損毀。」
一中一外,兩個相距了近九百年的人物,居然在慷慨和示弱上有如此的一致。那麼李淵都向誰示弱了呢?
李淵都向誰示弱了
617年六月十八日,始畢可汗的使者,為了推銷戰馬來到太原。那時候的戰馬,相當於現在的「戰鬥機」,要如何花最少的代價,將這一千匹戰馬都留下呢?李淵採取的是為精挑細選的五百匹戰馬付全款,剩下的表態說買不起。
就這樣,李淵買不起戰馬的消息,不僅讓士兵們都願意慷慨出資,也讓使者左右為難。結果李淵用一張西取長安後,將所有的錢財都贈送於突厥人,換取了剩下的戰馬,突厥人跟隨李淵的近百人的騎兵,也震懾了劉武周,讓他誤以為突厥人是李淵的靠山。有了這些「戰鬥機」式的軍事力量,也穩住了突厥人,穩住了自己的大後方。
向李密示弱,為的是換取奪取長安的時間,避免對隋軍和李密同時用兵,而分散了力量。
打宗親牌,同為李氏子孫。將《桃李章》中的讖語「強加」在裡面頭上,用李密是「天命所歸」來迷惑對方,同時表示願意共推李密為天下反王的盟主。本來就有些自視清高,沒有奪取長安的戰略眼光的李密,就這樣在李淵西取長安時,採取了不幹涉的中立態度,而是深陷在如何奪取洛陽的泥潭裡。
在首戰之地西河,李淵採取了分封官職的舉措,通過一千多個虛職,徹底的獲取了西河的民心,也用這種廉價的方式在人心上下足了功夫。
李淵的示弱,在進軍霍邑和河東郡時,發揮了比較明顯的作用。霍邑的守將是宋老生,河東郡是屈突通。這兩個地方從軍事上看是互成犄角,戰略位置十分的重要。如果不集中主要精力對付他們,就會有失敗被殲的危險。
無論是從自身的實力來看,李淵都沒有兩線作戰的本錢,更別說在後方不穩的前提下,繼續向西行動了。這支隊伍,即使一再見識到了爭取民心的重要性,可處於發展壯大中的隊伍,要做的不是為了虛名而戰,而應該是務實低調的按照既定的目標行動。這種「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打法是現實中的理性選擇,也是有王者之姿的李淵,為奪取長安所要採取的忍耐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