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簡介
中國有56個民族,55個少數民族,回族便是其中一個。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回回」最初為他稱,後來才演變為自稱。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八世紀的阿拉伯旅行家馬爾瓦則的《論中國突厥人與印度》一書中還記載了什葉派穆斯林大批進人中國的最早史實。
回族同胞信仰伊斯蘭教,回族同胞聚居區均建有規模不等的清真寺,形成以清真寺為中心的穆斯林社區。回族有自己的文化、語言,回回語屬於印歐語系-伊朗語族-西伊朗語支—波斯語-波斯語東部方言(東波斯語),是中亞現代波斯語的初始形式,即早期新波斯語(early new persian),也為元朝及明朝初期回回人所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
「十個回回,九個姓馬」的由來
回族在形成民族之前,以波斯語或阿拉伯語命名,有名而無姓。回族在與漢族長期相處的過程中,開始接觸到漢族的姓氏制度。中國回族的形成與漢族不同。回族形成後,普遍使用漢語,回族姓氏也最後漢化,與漢族姓氏基本相同。但追溯回族姓氏的淵源仍與他們先民的姓氏有關。一般說來:阿拉伯人的全民是由本人名、父名、祖父名、族名、地名、部落名等構成。
回族先民基本保持他們原來的姓氏,在唐宋的時候表現得比較明顯,例如:1965年泉州發現的唐代古阿文石刻,刻文為「這是海珊·本·穆罕默德·色拉退之墓,真主賜福他」。
這一姓氏特點在回族先民進入中國時仍然是很明顯的。唐宋元時來華的穆斯林,為中國回回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回回姓氏的誕生、形成和發展準備了條件。
元末明初,回族人開始用姓。由於阿拉伯人的名字中發「馬」和發近似「馬」音的不少如「麻」、「穆」、「沐」、「默」、「漠」等,回族人就漸漸地確定用譯音漢字「馬」作姓,後來代代沿用,這是回族人多「馬」姓的最主要的原因。
據《補元史·氏族表》載,回族人取「馬」姓有幾種情況。
一是取祖先原名的意譯為姓,如著名詩人馬易之,原名是「遒賢」或「納新」。他是元代葛邏錄人,葛邏錄又譯為合魯,是「馬」的意思。二是取祖名中第一字為姓,如馬速忽、馬哈麻、馬合沙等人的後裔,都取「馬」為姓。三是在祖名中取一個音為姓,如吉雅漠低音的後裔,因「漠」音近與「馬」音,所以取「馬」為姓。
此外,也有人以官職而取「馬」字為姓的。如元代著名文學家馬祖常,他的高祖在金朝末年曾任風翔兵馬判官,他的子孫遂以其官職「兵馬判官」中的「馬」字為姓。我們近代聽到的回族武裝力量,也多稱為「馬家軍」。
民國時期,在我國西北的甘、寧、青地區,存在著數股強大的回軍武裝力量。由於其首領皆為甘肅河州回族馬姓,故稱「馬家軍」,俗稱「西北群馬」。因割據範圍不同,又分成「寧(夏)馬」、「青(海)馬」、「甘(肅)馬」等,其勢力還曾擴張到新疆。20世紀40年代後期,「群馬」中以馬鴻賓、馬鴻逵、馬步芳三個集團最具實力,人稱「西北三馬」。
綜上,就是民間流傳「十個回回,九個姓馬」的由來。還有需要修正和補充的,請留言。謝謝點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