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面、鋤地、掰玉米 歷城區萬象新天學校師生這樣迎接「世界糧食日」

2020-12-16 舜網教育

  舜網訊 2020年10月16日是第40個世界糧食日。響應濟南市「積極開展2020年『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活動」,萬象新天學校的師生利用假日、周末和課餘時間,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與糧食有關的活動。

  孩子們從身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在實踐鍛鍊中認識到糧食對於我們人類社會的生存和延續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體會到了爸爸媽媽為吃、穿、住、行所付出勞動的艱辛,喚醒了孩子們的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真正懂得了「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寓意。

  郭林逸同學正在使用玉米剝粒機為玉米棒子脫粒,需要很大的力氣才行呦。

  羅雨軒同學積極幫助媽媽和面,體會到了媽媽的辛勞,食物的來之不易!

  麵粉原來是由無數的小麥磨出來的,真是不容易呀!謝爾珍同學在幫助媽媽和面的同時知曉了麵粉的由來。

  學著媽媽的樣子,擀皮、包餃子,真是太棒啦!當然啦,麵皮兒大小要合適,餃子餡兒也不能浪費哦。

  尹靖良與弟弟收花生。

  張安迪去農田裡掰玉米,密集的玉米葉子又刺又癢,農民伯伯真是太不容易啦!我們一定要珍惜糧食呀!

  有模有樣地給玉米棒子剝皮兒。

  扛袋子、運玉米,絕對是男子漢、純爺們兒幹的活!

  秋天是個碩果纍纍的季節,也是個忙碌的季節。田裡的農作物都已經成熟了。看,寶貝們也紛紛上陣幫忙了,掰棒子、撿豆子、收地瓜……不遺棄任何糧食,真正做到顆粒歸倉。

  看似簡單的勞動,真正做起來也沒那麼容易。孩子們體會到了爸媽的辛苦,更加珍惜勞動成果。

  人類繁衍500多萬年,離不開食物,而食物的獲得惟有依靠勞動,可以說勞動能力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在現代社會中,勞動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糧食觀和勞動觀,還可以培養他們的責任心。通過開展糧食主題教育活動,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掌握基本的勞動技巧,在以後的生活中能夠積極主動的從事各種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體驗到勞動樂趣同時也能收穫豐碩的勞動果實。他們從各種活動中也切切實實感受到糧食的來之不易,樹立起節約糧食、珍愛糧食,以及可持續等思想觀念,有助於培養孩子們健康的生活習慣和良好的生活作風,為發揚我們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

相關焦點

  • 一粒玉米的前世今生:浪費糧食遭天譴!
    前世我是一粒玉米,生長於一隻碩大的玉米棒子。我的主人嚴國仁網名三目巨人,事實上身材矮小,那時候也很瘦弱。主人收莊稼的時候,把我從母株掰了下來,扔進背上的竹背簍,和幾百個玉米棒子擠在一起。他把莊稼地裡的雜草拔乾淨,集中起來燒掉,把灰均勻揚回地裡。然後牽來耕牛,架上犁鏵,把土層翻過來。一塊地翻完了,他用鋤頭把角落裡犁鏵到不了的地方挖松,把犁翻的大土塊打碎,把地面鋤平整。然後,他把地面挖出小坑,每個坑口二十公分見方,十公分深,坑與坑之間間隔六七十公分。我作為珍藏的種子,被嚴國仁拿到地裡,撒進小坑。每個坑六至八粒。
  • 玉米丫子用不用掰?不用掰!但這兩個一定要掰!!
    近期隨著玉米的生長,地裡的玉米丫子開始出現,勤快的農戶開始準備去地裡掰丫子了,有的農戶就開始問了,這個丫子是怎麼長出來的呢,用不用掰呢?如果後期長出多結的棒子及後期頂部雄穗用不用應不應該掰呢?接下來說一說玉米丫子那些事。
  • 掰玉米 挖土豆 磨麵粉 秋天裡下地幹活 體驗勞動帶來的快樂
    「在玉米地裡掰玉米,大傢伙兒根本顧不上支稜著的玉米葉扎不扎皮膚,飛來飛去的蟲子是不是落在身上,就專注地衝著那一根根玉米稈,想著怎麼能完好無損地把玉米棒子掰下來。」
  • 玉米Y子掰不掰,多結的棒子掰不掰
    玉米Y子,一棵玉米幾個棒子,是玉米生長期的一個常見生理現象,那它們到底需不需要掰掉? 玉米丫子產生的原因 玉米丫子用不用掰?不用!! 為什麼不用掰? 1、增加玉米整體的葉面積。 研究表明:不去分櫱的實驗玉米品種每畝的葉面積為2374-3100平方米,而去分櫱的每畝葉面積僅為1646平方米,前者比後者葉面積大得多,為玉米產生更多的乾物質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沒除草劑年代,小麥收割後,農民是咋鋤玉米田雜草的?
    夏玉米點播後,不管是澆地還是下雨,玉米苗還沒上來,已經是一地雜草了。最頑固的雜草叫「抓地絆」草(學名馬唐),這種禾本科雜草拱出地皮,子葉就像一隻小兔子耳朵,向天長著,密密麻麻一層,誰晚一天露頭,地面就沒它的底盤了。
  • 玉米丫子不用掰,多餘棒子必須摘!
    種玉米的時候,有可能碰到玉米長了丫子,多結了棒子。那麼問題就來了——玉米丫子掰不掰,多餘棒子摘不摘?這個問題,農民說的答案也不一樣,究竟該怎麼做?答案就是——玉米丫子不用掰,多餘棒子必須摘!一、玉米丫子不用掰為什麼不用掰掉玉米丫子?我們先來了解玉米丫子到底是什麼,怎麼來的?玉米丫子,就是玉米根部長出來的許多小分叉,是玉米多餘的分櫱。
  • 玉米丫子不掰影響產量嗎?
    2、玉米分櫱的形成主要是肥力過剩或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削弱了玉米植株的頂端優勢,促使營養供應到基部腋芽,從而形成了分櫱。二、玉米丫子是掰好還是不掰好呢?這裡有2個不同的觀點。1、掰掉玉米丫子會增加玉米產量。
  • 掰玉米(2)——打豆豆
    吃嫩玉米,小時吃嫩玉米可不是現在城裡賣的水果玉米或粘玉米,而是還沒有長老、成熟的嫩玉米,是打糧食的那種。
  • 玉米丫子到底掰不掰,別再費力不討好了,這次專家給出專業答案!
    其實就是玉米的分櫱,在玉米生長過程中屬於正常現象,掰或者不掰,實際上農戶不要太糾結這個問題,下面談談玉米到底要不要掰掉丫子。什麼原因玉米會長丫子?養分過多,分櫱多,其實還是養分過量,特別是氮肥使用過多,多餘的營養會促使丫子產生以便消耗「充足的養分」,產生的丫子實際上也可以增加光合作用的葉面積,擴大「生產車間」。
  • 玉米丫子用不用掰?不用糾結了,專家告訴你答案
    很多年前,三農小喇叭栽種玉米時,碰到這類狀況時,會立即將不必要的丫子掰掉,之後直至玉米獲得,也沒見玉米有哪些異常。但是,有權威專家科學研究,玉米丫子不掰,對生產量都沒有危害。玉米怎麼會造成不必要的的分櫱呢?
  • 世界糧食日反思 - 鳳凰網河北頻道
    「民以食為天」,糧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始終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地位。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以喚起世界,特別是第三世界注意糧食及農業生產問題。敦促各國政府和人民採取行動,增加糧食生產,更合理地進行糧食分配,與飢餓和營養不良作鬥爭。而在我國,由於人口眾多,耕地面積有限,關於糧食方面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和問題。
  • 一顆玉米長了多個玉米棒,不增產還可能減產!需要人工掰掉嗎?
    一、玉米出現多穗到底要不要人工掰掉呢?鄉村似歌認為,這種多穗的玉米,只有根據實情留下1-2個健壯的,其它的必須無條件地掰掉,否則後患無窮。1、玉米多穗如果不及時掰掉,多個玉米棒處於生殖生長,雖然有的不能成棒或形成秕小的玉米棒,但是它們還是在大量的消耗養分,加上單顆玉米杆上有多個玉米棒子,大大地增加了重量,如遇大風,還有可能導致玉米抗倒伏的能力下降而造成倒伏。這樣的玉米多穗,將會嚴重影響玉米的產量和品質,有的甚至會導致絕收。
  • 2021年是「二龍治水,甲田四分,七人鋤地,草子十分「,啥意思?
    導讀:21年是「二龍治水,甲田四分,七人鋤地,草子十分」,啥意思?現在已經到2020年的年底了,還有一個多月就要迎接2021年了,大家都知道21年是辛丑牛年了吧,這可是一個「金牛年」,辛丑牛年,而「辛」從屬金,所以我們才叫金牛年。
  • 剝玉米
    上下班的路上常見到小販們在賣玉米,牌子上寫著甜玉米2元一根。看著大人小孩香甜地吃著,不禁拾起了我對玉米的一些零散記憶。
  • 番興明:玉米地裡追夢人
    在番興明的工作室裡,有一個「玉米塔」,上面一層一層擺放著他和團隊選育的玉米品種。「這只是做的一個展示,我們選育了40多個國家和省級審定玉米品種,全部擺的話,肯定擺不下。」番興明說。    7日下午,記者採訪了2019年度雲南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得主、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番興明。
  • 群勝村志願者助農收玉米
    「真是太感謝你們了,要不是你們幫忙,不知道什麼時候這些玉米才收得完哦!」6月1日,看到滿頭大汗的志願者們,建勝鎮群勝村村民張遠智不停道謝。去年12月,為了幫助村民增收,群勝村村委會為村民免費發放優質玉米種子。半年過去了,玉米已成熟,進入收穫季節。從上周開始,志願者們開始在地裡幫張遠智採收玉米。張遠智69歲,家中有一畝玉米地,由於今年雨水好,玉米喜獲大豐收。但怎麼才能收穫到家,讓身患疾病、行動不便的張遠智犯了愁。「我兩個女兒都在外地工作,難得回家一次。看著別人家的玉米一袋袋地往家扛,我心裡好著急。」
  • 關注|請牢記,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
    關注|請牢記,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 2020-10-15 10: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聯合國「世界糧食日」海報大賽啟動 邀請廣大青少年繪出心中「糧食...
    4日,「聯合國世界糧食日海報大賽」暨絲綢之路國際青少年風採展示活動——「食品英雄」海報設計大賽啟動儀式在西安交通大學附屬小學南校區舉行。世界糧食日,是世界各國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圍繞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舉行紀念活動的日子。聯合國世界糧食日海報大賽由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全球範圍內發起,面向5-19歲的青少年,主題是「厲行節約,儉以養德——每個人都是糧食英雄」。
  • 舌尖上的玉米
    這是有原因的,舊時小麥產量沒有玉米產量高,小麥價格高,主要用來交租子、交公糧,或是當做商品出售,這樣七除八扣,就剩不下幾顆麥籽。走進農家,房簷下掛的是玉米棒,囤子裡茓的是玉米籽,瓦缸裡儲的是玉米面,饃籃裡放的是玉米饃,揭開鍋蓋,是一鍋玉米面糊塗。當時,流傳這樣的俗語:「黃麵糊塗黃窩,三百六十天吃不到頭」,「清起黃糊塗,夜黑糊塗黃,不吃肚裡餓得慌」。
  • 新玉米的香:漿粑
    那個時候山裡遍坡架嶺都是玉米地,一入秋,生產隊會派專人去山坳的林畔上守野豬。我那陣曾多次和村裡人去山上守野豬,到了目的地我們做的事是首先從林裡撿來大捆乾柴在庵棚門前燒起大火,然後從玉米林裡挑個大,籽粒飽滿的玉米棒子掰上一堆,放在大火裡連殼燒,燒的玉米粒爆響,燒的散發出誘人的香味。這個時候,我們剝去燒焦的玉米殼就急不可耐地啃食起來,那個新鮮、誘人的美味在胃蕾裡簡直是一種絕佳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