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是因為「附烏頭而生」而得名。李時珍解釋烏頭、附子的關係時,用了多見的芋來作比喻。烏頭好比是「芋魁」(俗稱芋頭婆),附子則像是圍著「芋魁」生長的芋子。也就是說,烏頭、附子同為一種植物,但烏頭為主根,附子是栽培品的旁生塊根(子根),臨床運用則以附子為多。
如果說大黃、黃連是中藥寒性藥的代表,那麼熱性藥則要首推附子、烏頭了。附子作為回陽救逆藥,是張仲景挽救陽氣衰微(包括今所謂休克)、陰寒內結的主藥。所以古人稱讚它有「退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能「斬關奪將」。此外,附子、烏頭還能散寒、除溼、止痛,廣泛用於治療各種寒溼疾病,如寒疝腹痛、陽虛水腫、心腹冷痛、風寒溼痺等等。若辨證得當,常可藥到病除。成藥附子理中丸,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多種疾病效果也很好。
據考證,烏頭可能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藥物之一。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堇」字,漢代的賈逵認為「堇」就是烏頭。公元前7世紀的驪姬曾「置堇於肉」來謀害政敵。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也用上了烏頭,因此,烏頭作為歷史上最早出現的一批藥物之一,應該毫無問題。
翻開中國古代的本草典籍,可見到有烏頭、附子、天雄三個看似不相干的藥名,其實,他們是「一母同胞」,均源於毛茛科(Rantlnclalaceae)植物烏頭Aconitumcarmicbaelii Debx。這種植物的乾燥母根入藥,稱烏頭;其乾燥子根,直接或經加工後入藥,分別稱附子或制附子;根部為一體、細長較大者稱為天雄。2010版《中國藥典》收載烏頭為中藥川烏和附子的法定原植物來源種。
中藥烏頭與附子,始載於《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記載煎烏頭汁為「射罔」,可以殺禽獸。這說明最晚在漢代,人們已經會提取烏頭的有毒成分製成箭毒來獵取禽獸。要將毒性這樣大的藥物用於治療,顯然必須經過炮製減毒。最晚在東漢末張仲景《傷寒論》中已經熟練掌握了炮製附子的技術,在《傷寒論》113方中,有附子者,多達21方。
然而附子畢竟溫熱性強,若炮製不當,還會有毒性,因此古代不同的學術觀點,對附子的評價也就相差很大。例如元代滋陰學派領軍人物朱丹溪雖然承認附子可以適當用來溫陽行溼,但他指出,烏頭之類的藥物,氣壯形偉,若習慣將它們「用為治風之藥及補藥,殺人多矣」。明代的溫補學派則把附子看成溫補命門之火的要藥,極力推崇。清代以後,溫病學派興起,用藥以清涼為主,對附子類的藥畏之如虎。此風一直蔓延到民國初期。但四川有一些醫家,善用附子等熱性藥,人稱「火神派」。出生於四川的民國間名醫祝味菊,也善於使用附子。他後來在上海行醫,用藥獨樹一幟,得了個綽號「祝附子」。
歷史上,關於烏頭與附子有很多傳說,人們根據植物母根狀如倒圓錐形,似烏鴉頭,冠以烏頭之名。而子根依附於母根,如母子相伴,稱之為附子。古人將生烏頭搗汁、曬乾成膏,用做箭毒。獵戶、戰將開弓放箭,可使獵物倒地,敵人落馬,主要是因烏頭鹼可以迅速發力侵襲心臟與神經系統。
用毒劇藥治療疾患,民間俗稱以毒攻毒,但這裡有一個副作用的問題。中醫早已認識到這個問題,所以中醫藥理論中又有一個祛邪不得傷正的說法,即治病不可傷身。如何做到呢?中醫藥的獨特之處在於合理處方與精心炮製,前者通過藥物的合理搭配,相互制約,減少毒副作用;後者使用各種炮製技術,改變藥性,減毒增效。
僅就烏頭類藥物的炮製而言,古代中醫早已積累了大量減毒增效的方法。四川省江油縣,大詩人李白的故鄉,也是目前附子加工方法最齊全的地方。在歷史上有記載的附子炮製方法有幾十種,現不少已經失傳或基本不用,現存的附子炮製方法大約有九種。附子在炮製過程中,原來生品中所含有的毒性很強的雙酯類生物鹼,水解為毒性較小的單酯生物鹼。
現在市場上最常見的炮製附子有三種,即「鹽附子」、「黑順片」和「白附片」。經過炮製的附子,其毒性可以降低70%~80%,與中醫理論認為炮製後峻烈之性大減相合。
中醫理論認為,川烏具有祛風除溼,溫經止痛的功效,主治風寒溼痺、諸寒疼痛、跌打損傷。臨床上用於風溼性關節炎、手術麻醉、頭痛、牙痛、中風、外科瘡瘍等病的治療。常用處方有複方烏頭湯、小活絡丹等。
附子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祛除寒溼的功效,主治元陽衰微,陰寒內盛,風寒溼痺,水溼腫滿。現代臨床還將附子用於風溼性及類風溼性關節炎、心律失常、感染性休克和多發性動脈炎等病的治療,常用處方有四逆湯、回陽救逆湯等。
烏附的安全用藥為歷代醫家所關注,中藥「十八反」中明確有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之說。有研究認為,十八反應當也包括附子。
古人對於中藥的毒性認識是通過親身實踐得來的,故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之說。亦如《周禮》所言:「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親有疾,飲藥,子先嘗之。」其實,與通常人們說的某些物質會造成人體損傷即有毒性的概念不同,中醫藥中所指的「毒」,是指藥物的偏性。大毒或劇毒是指有效劑量與中毒劑量十分接近。《中國藥典》明確規定,附片含雙酯型生物鹼的總量,不得多於0.010%,以控制毒性;有效成分總生物鹼的含量以烏頭鹼計,不得少於1.0%,以保證藥效。藥典中還規定附子常用劑量為3.0~15克。將其作藥引以增強補益作用時,常用量為1.5~4.5克;用以強心,溫中散寒止痛時,常用量為4.5~9.0克。用以回陽救逆時,附子常大劑量使用,但以不超過中毒劑量為度。
附子這味藥,讓人又愛又怕。要想用起來得心應手,一定要下工夫琢磨體察。明代李時珍的使用經驗是:「烏(頭)、附(子)毒藥,非危病不用。而補藥中少加引導,其功甚捷!」同時他指出,對附子的耐受性,因人而異,有的人才服少許就發燥不堪,而有的人日飲附子湯,數年無事。現代有關附子的研究越來越多,這對安全使用附子治療疾病肯定有所裨益。
千百年來,對烏頭、附子的毀譽參半。二者集奇效與劇毒於一身,若運用得當,可達挽重症起沉痾之效,如用之不慎,則為虎狼之品,關鍵在於使用者是否知藥。
百草查詢是中藥查詢官方公眾號,方便用戶在隨時隨地查找想要的中藥資料,大力弘揚中華5000多年中藥國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