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者同出毛茛科,易混淆;而白附子則是天南星科的;但四者都有毒,內服多需經過加工炮製,我們見到的飲片多為炮製品。這裡主要區別川烏、草烏、附子這一家子。
川烏 毛茛科植物烏頭的乾燥母根
產地 四川、陝西省為主要栽培地,湖北、湖南、雲南、河南等省亦有種植
川烏 未經炮製前(個子貨)
1 不規則圓錐形,稍彎曲(長2-7.5cm,直徑1.2-2.5cm)
2 中部多向一側膨大
3 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有瘤狀側根(釘角)及子根(附子)脫落痕跡
切片後
4斷面類白色或淺灰黃色,粉質,形成層環多角形
5氣微,味辛辣而麻舌
草烏 毛茛科植物北烏頭的乾燥塊根
產地 主產於東北、華北各省
草烏 未經炮製前(個子貨)
1 不規則長圓錐形,略彎曲(2-7cm,0.6-1.8cm)
2 表面灰褐色或黑棕褐色,有縱皺紋、瘤突狀側根(釘角)
切片後
3斷面灰白色或暗灰色,形成層環紋多角形或類圓形,髓部較大或中空
4氣微,味辛辣麻舌
這三種飲片我們見到的基本為炮製品,均可採用煮法降低毒性
【炮製方法】
制川烏
取川烏,大小分檔,先用水浸泡至內無幹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時,或蒸6-8小時,至取個大及實心者切開無白心,口嘗微有麻舌感,取出晾至六成幹,切厚片,乾燥
制草烏
取淨草烏,大小分檔,先用水浸泡至內無幹心,取出,加水煮沸至取大個及實心者切開內無白心,口嘗微有麻舌感,取出,晾至六成幹,切薄片,乾燥
附子 (毛茛科植物烏頭子根的加工品,四川、陝西為主要栽培產區)
鹽附子
選擇個大、均勻的泥附子(採挖後除去母根、鬚根及泥沙),洗淨,浸入食用膽巴(鹽滷水)水溶液中過夜,再加食鹽,繼續浸泡,每日取出晾曬,並逐漸延長晾曬時間,直至附子表面出現大量結晶鹽粒(鹽霜)、體質變硬為止
黑順片
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別洗淨,浸入食用膽巴水溶液中數日,連同浸液煮至透心,撈出,水漂,縱切成厚約0.5cm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調色液將附片染成濃茶色,取出,蒸至出現油麵、光澤後,烘至半乾,再曬乾或繼續烘乾
白附片
選擇大小均勻的泥附子,洗淨,浸入食用膽巴水溶液中數日,連同浸液煮至透心,撈出,剝去外皮,縱切成厚約0.3cm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曬乾
另外,還有炮附片(用砂武火拌炒附片至鼓起或微變色)和淡附片(取淨鹽附子,清水浸漂,每日換水2-3次,至鹽分漂盡,與甘草、黑豆加水共煮至透心,切開後口嘗無麻舌感,取出,切薄片,乾燥),但是商品少見。
【炮製成品】
川烏 炮製品
1 不規則厚片,表面黑褐色或黃褐色
2 有灰棕色多角形細環紋
3 氣微,微有麻舌感
草烏 炮製品
1 不規則類圓形或近三角形片,表面黑褐色
2 有灰白色多角形粗形成層環,並有空隙,周邊皺縮或彎曲
3 無臭,味微辛辣,稍有麻舌感
附子 炮製品
附:生附子個
鹽附子
1 圓錐形,表面灰黑色,被鹽霜
2 頂端寬大,中央有凹陷的莖痕,周圍有瘤狀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
3 橫切面灰褐色,可見充滿鹽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環紋
4 質重而堅硬,受潮易變軟
5 氣微,味鹹而麻,刺舌
白附片&黑順片
黑順片
1 不規則縱切片,上寬下窄
2 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黃色,油潤,半透明狀
3 具縱嚮導管束脈紋
4 質硬而脆,斷面角質樣
5 氣微,味淡
白附片
1 氣味、形狀同黑順片
2 但無外皮,全體黃白色,半透明
不多此一舉
炮附片
1 形如黑順片、白附片
2 表面鼓起黃棕色
3 質鬆脆
4 氣微,味淡
淡附片
1 縱切片
2 外皮、切面褐色(切斷面顏色和外皮接近,與黑順片區別)
3 半透明,有縱嚮導管束
4 質硬,斷面角質樣
5 氣微,味淡,無麻舌感
然而,就山西來看常用黑順片。
上述附子加工品均為藥典標準,另外還有地方標準——黃附片、熟附片、刨附片、卦附片(不可直接入藥)、炮天雄。
1黃附片(用甘草、紅花、生薑、牙皂取汁浸漂),又稱黃片
極少量生產
2熟附片(炮製類似白附片,橫切片)
3刨附片(高溫特殊烤制)
極少量,是傳統饋贈親友的煲湯食療佳品
4卦附片(順切對半),又稱卦片、卦角
為傳統出口產品
5炮天雄(炮附子)
特殊工藝炮製(發酵),產量極小,高端保健飲片
不做無用功
川烏、草烏、附子在炮製時,遇水、加熱促進水解有毒成分,降低毒性。
生川烏、生草烏有大毒,炮製後的制川烏、制草烏可供內服,具有祛風除溼,溫經止痛的功效。用於風寒溼痺,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內服宜先煎、久煎;1.5-3g。
生附子有毒,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加工炮製後,毒性降低,便於內服;產地加工鹽附子(半成品,需再加工方可入藥;如淡附片)的目的是為防止藥物腐爛,利於貯藏。加工成黑順片、白附片後毒性降低,可直接入藥。炮附片以溫腎暖胃為主,用於心腹冷痛,虛寒吐瀉;淡附片長於回陽救逆,散寒止痛。
3-15g,先煎、久煎。
附註:上述所說的附子炮製品均為有膽系列,另外還有無膽系列——生附片、炒附片、蒸附片。
1生附片(洗淨後直接乾燥),不可直接入藥
2炒附片(炒制後的生附片),可直接入藥
3蒸附片(蒸製的生附片),可直接入藥
附子偽品——紅薯片
區別:正品附子飲片上圓下尖,最重要的是味道,偽品紅薯片就是紅薯幹的味道。
☞ 如果你的好奇沒忘記白附子,那就滿足你。
白附子 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的乾燥塊莖,習稱「禹白附」。
產地 主產河南、甘肅、湖北等省。
1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5cm,直徑1-3cm)
2表面白色或黃白色,有環紋、鬚根痕
3頂端有莖痕或芽痕
4質堅硬,斷面白色、粉性
5氣微,味淡,嚼之麻辣刺舌
生白附子一般外用。具有祛風痰,定驚搐,解毒散結,止痛。用於口眼斜,破傷風,外治瘰癧痰核、毒蛇咬傷。
制白附子毒性降低,消除了麻舌感,增強了祛風痰的功效。多用於偏頭痛,痰溼頭痛,咳嗽痰多。宜炮製後用,3-6g。
【炮製方法】
制白附子
取淨白附子,大小分開,用清水浸泡,每天換水2-3次,數天後起沫,換水後加白礬(每100kg白附子,白礬2kg),泡一天後換水,至口嘗微有麻舌感,取出;另取白礬及生薑片加適量水,煮沸後倒入白附子煮至內無白心,撈出,除去生薑片,晾至六七幹,切厚片,乾燥。
每100kg白附子,用生薑、白礬各12.5kg
【炮製成品】
制白附子
1類圓形或橢圓形厚片
2外表面淡棕色,切面黃色
3角質呈半透明狀
4味淡,微有麻舌感
歷代本草記載還有一種——關白附(毛茛科植物黃花烏頭Aconitum coreanum的塊根),兩種白附子均能祛風痰解痙,但禹白附毒性較小,又能解毒散結,現在已做為白附子的正品廣泛應用;而關白附的毒性大,功效偏於散寒止痛,現已較少應用。
PS:未標註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尹茂才)
聲明:本文轉自「 中藥飲片真偽優劣鑑別「,分享僅為傳播中藥基礎知識,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插入廣告與原作者無關,感謝原作者的辛苦付出。若有異議,將做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