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頭記:雲階凍頂寒 附子烏頭熱

2021-02-12 守望本草

仲春之月,冰雪消融,人世間柳絲軟拂,桃含丹珠。天氣下降,地氣上騰時節,山中是怎樣一番景象,且入山打探一下春的消息。

一行五人往雲階山去登雲頂。山腳下,小藥八旦子已展開葉子,日本續斷露出尖尖的小芽。


荊棘叢裡掛著雀兒織的小巢,空空的。

樹木尚在夢眠之中,輕輕走動,不要出聲,只聽野雞鳴叫就行。


雲階鎖寒,堅冰封路。


雖處山陰,幾片深紅已在枯葉衰草中暈染開,「是烏頭」。不畏陰寒,這麼早就露出頭來,你渾身是火吧。

登上雲頂,遼闊的草甸沒有一絲綠意,枯黃的蒼朮藏在深深的草叢中。看看蒼朮的春芽是否在土中萌動,「啊,好硬,還是凍土啊。」


山陽晝永,烏頭苗子蒼翠敷布,更加茁壯。你並沒有氣味,隊長把你的黑根放進嘴裡就嚼。「隊長保重,千萬別咽。」「來口水,漱漱口。」和你熱吻後,隊長的唇舌發熱發麻,持續了大半天。有人把你當作野芹菜,不幸的人啊!


你的名字多,在這裡,隊長叫你圓錐烏頭,





在梁父山,隊長叫你展毛烏頭,





在嶗山,隊長叫你高帽烏頭(高帽烏頭根不能作烏頭附子的代用品),

在徂徠山,隊長你叫烏頭,




在內蒙草原,隊長叫你北烏頭。


你們都去百草園吧。

你一莖直上,如火上竄,寧死不屈。若已竄出莖稈,移栽時千萬不能去掉你的頭,誰知你莖不能分櫱,去頭就憋死。若把葉都去掉,留著頭心,即使已經高稈,也可將你移栽成活。


 

烏頭塊根有多種名稱,如烏頭、烏喙、天雄、附子、側子等。其根的繁殖狀態就像種芋頭一樣,種下母塊繁殖子塊。


塊根倒圓錐形,暗黑褐色,形似烏鴉之頭,故謂之烏頭;有兩歧共蒂,狀如牛角,如烏鴉之嘴,又名烏喙;始種烏頭,經年獨生長大而不生附子、側子者,名天雄,就是公的。


《神農本草經》將附子、烏頭、天雄區別使用。「附子:味辛,溫。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溼踒躄,攣膝痛,不能行步。」


「烏頭:味辛,溫。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溼痺,咳逆上氣,破積聚寒熱。其汁煎之,名射罔,殺禽獸。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烏喙。」


「天雄:味辛,溫。主大風,寒溼痺,歷節痛,拘攣緩急,破積聚邪氣,金瘡,強筋骨,輕身健行。」

三者功能無區別,即止痛、興陽、驅寒。


事實上,你是古代的萬能藥,為百藥之長,是毒藥、春藥、麻醉劑、興奮劑。常作箭毒與蒙汗藥。

葉子與塊根作用相同,很像野芹菜,誤食迅速中毒身亡。


射罔殺禽獸也殺人,射中敵人,眼看著,見血封喉,「三步倒!」「五步倒!」「七步倒!」所以新鮮的創口,不能用它外敷止痛。

若中毒,《日華子》:「以甘草、藍青、小豆葉、浮萍、冷水、薺苨皆可御也。」即用寒涼藥物,解其大熱之毒,諸如黃連、黃芩、黃檗之類亦可。


烏頭(Aconitumcarmichaeli Debx.):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中文名草烏、鵝兒花、鐵花、烏藥、五毒。塊根倒圓錐形,長2-4釐米,粗1-1.6釐米。莖高60-150(200)釐米,中部之上疏被反曲的短柔毛,等距離生葉,分枝。莖下部葉在開花時枯萎。莖中部葉有長柄;葉片薄革質或紙質,五角形,長6-11釐米,寬9-15釐米。基部淺心形三裂達或近基部,中央全裂片寬菱形,側全裂片不等二深裂,表面疏被短伏毛,背面通常只沿脈疏被短柔毛;葉柄長1-2.5釐米,疏被短柔毛。


頂生總狀花序長6-10(-25)釐米;軸及花梗多少密被反曲而緊貼的短柔毛;萼片藍紫色,外面被短柔毛,上萼片高盔形,高2-2.6釐米,側萼片長1.5-2釐米;


花瓣無毛,瓣片長約1.1釐米,唇長約6毫米,微凹,距長(1-)2-2.5毫米;雄蕊無毛或疏被短毛,花絲有2小齒或全緣;心皮3-5,子房疏或密被短柔毛,稀無毛。蓇葖長1.5-1.8釐米;種子長3-3.2毫米,三稜形,只在二面密生橫膜翅。9-10月開花。


在我國分布於雲南東部、四川、湖北、貴州、湖南、廣西北部、廣東北部、江西、浙江、江蘇、安徽、陝西南部、河南南部、山東東部、遼寧南部。


烏頭野生的植株有兩個塊根,經過栽植後塊根數目增多,而有不同名稱,如烏頭、附子、天雄、鬲子、天錐、側子、漏籃子。李時珍將烏頭分為川烏草烏二類:「烏頭有兩種,出章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謂之川烏頭是也。……其產江左、山南等處者,乃《本經》所列烏頭,今人謂之草烏頭者是也。」現附子、烏頭的主產區仍是四川江油、平武一帶。通常藥用商品主要是栽培品,主根(母根)加工後成「川烏」,側根(子根)則稱「附子」


烏頭屬植物在我國分布很廣,屬下分烏頭亞屬、牛扁亞屬和露蕊烏頭亞屬。烏頭亞屬 Subgen. Aconitum 下多種植物的母根和子根可作為烏頭、附子使用,山東分布有烏頭(Aconitumcarmichaelii), 展毛烏頭(Aconitumcarmichaeliivar. truppelianum)圓錐烏頭(Aconitumpaniculigerum)。牛扁亞屬山東分布有高帽烏頭(Aconitumlongecassidatum)。露蕊烏頭亞屬山東沒有分布。


相關焦點

  • 我讀《神農本草經》247附子
    《吳普》曰:附子一名莨,神農辛,岐伯雷公甘有毒,李氏苦有毒,大溫,或生廣漢,八月採,皮黑肥白。《名醫》曰:生楗為及廣漢東,月採為附子,春採為烏頭。案《範子計然》云:附子出蜀武都中,白色者善。我們在謝老師基地拍的烏頭原植物。
  • 專業篇:附子超量不中毒的秘密、附子配伍運用匯粹
    從上述昔賢論述中,足見附子在名醫心目中地位之重。 自漢張仲景以降,歷代善用附子之醫家舉不勝數,近代更有以附子為名者如祝附子(祝味菊)、吳附子(吳佩衡)、李附子(李彥師)、附子先生(傅夢商)等,他們十分推崇附子的卓越療效,並善用附子而充分發揮附子的功用,以此博得醫林佳名。
  • 附子藥證
    2、解表治療少陰表虛寒(表陰證):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 3、「治腳疼冷弱,腰脊風寒,寒溼踒躄,拘攣膝痛」。附子大辛大熱,溫筋通絡散寒止痺痛:附子湯、甘草附子湯、白朮附子湯。 4、心腹冷痛,溫太陰少陰散寒止痛:附子理中湯、附子粳米湯。 5、破癥瘕積聚(破寒積,消腫結):大黃附子湯、麻黃附子細辛湯。
  • 每日一味中藥--附子
    附烏頭而生者為附子,如子附母也。烏頭如芋魁, 附子如芋子,蓋一物也。別有草烏頭、白附子,故俗呼此為黑附子,川烏頭以別之。諸家不 分烏頭有川、草兩種,皆混雜註解,今悉正之。 夏至至小暑間挖取附於母根旁的子根,洗淨泥土,稱為泥附子,按大小分別加工:①鹽附子 選取較大的泥附子洗淨泥土,浸入鹽滷和食鹽的混合液中,每日取出曬晾,並逐漸延長曬晾的時間,直至附子表面出現大量結晶鹽粒,並體質變硬為止。
  • 經方漫步之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由炮附子,白朮,甘草,生薑,大棗共五味藥組成。附子氣熱,味大辛,純陽。辛、甘,溫,大熱。有大毒。通行諸經。《神農本草經》:味辛溫。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創,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溫,踒躄。《象》雲∶性走而不守。
  • 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附子理中丸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症
    附子,知道的人會說附子有毒,大家聽說附子有毒肯定都不敢食用。大家看過電視劇都知道裡邊有些人就能用毒救人,可以這麼說,附子用好了是治病救人的良藥,用不好就是毒藥。存在就是道理,有毒的附子到底對人們有什麼好處,下面我就給大家說說附子合理使用的好處。
  • 熟附子的現代臨床應用
    生附子卻有劇毒,誤服足以致命。但炮製過的附子毒性雖減也要小心使用。所以,使用附子必須深明陰陽至理及藥物特性,用藥更要小心謹慎。       附子,為毛莨科植物烏頭的塊根上所附生的塊狀子根,形態宛如兒子附母親,因而得附子之名。毛莨科烏頭屬多年生草本,塊根可以藥用,其花色甚美,可供觀賞,在中國分佈極廣。
  • 附子為百藥之長(下)
    此是附子的最重要配伍,又稱"仲景附子配伍法"。考火神派諸家如吳佩衡、範中林等用附子時,最常見的配方就是四逆湯,吳佩衡更經常加入肉桂,稱為"回陽飲"。 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創溫脾湯,將附子、大黃、人參、乾薑、甘草熔於一爐,功在溫補脾陽,攻下冷積,這是對張仲景大黃附子湯的發揮。近人用於急性菌痢、慢性腎炎,療效很好。
  • 倪海廈講中藥:附子
    我們在用附子的時候,生附子和炮附子功能不太一樣。市面上拿到的都是炮製過的附子。炮製的方式很多,有的附子蒸一下,跟豆腐放在一起,豆腐可以去毒,豆腐很厲害,豆類解毒能力很強。豆腐放下面一層,硫磺放在中間,下面是壓著豆腐,蒸。或者過去是珍珠,珍珠粉也可以這樣做,附子烏頭也可以用豆腐。還有人煮時候用甘草煮過,煮出來後切片,烘培過,切片,就是制過的炮附子。
  • 每日一藥:附子
    1、鹽附子。選打個泥附洗淨,放入氯化鎂(滷水)及食鹽混合溶液中,浸泡數日撈出晾曬至半乾,再浸入氯化鎂溶液中隨時添加食鹽,使之保持過飽和狀態,如此反覆多次直至附子內外均有食鹽結晶附著時曬乾。2、附子瓣。由於脾腎虛寒所致的腸鳴腹痛,胃脘痛、口吐清水或粘痰、大便稀爛貨或洩瀉、手足欠溫、脈弦細(可見於潰瘍病、胃腸神經官能症、慢性結腸炎等),可用附子配乾薑、黨參、白朮等,方如附子理中湯。此外,附子還可用於溫化寒飲。如痰飲在肺而寒象較嚴重者,常覺背寒,並有虛寒喘咳(如支氣管哮喘、某些類型的慢性支氣管炎),除用麻黃、五味子、半夏外,有時還要加附子溫腎。
  • 用好桂枝附子湯,總共分幾步?(附音頻講解)
    桂枝附子湯功能溫經散寒,祛風除溼。該方中由桂枝湯去芍藥加附子、增桂枝一兩組成,主治風寒溼邪兼表陽虛的溼痺。桂枝辛溫,溫通經絡,祛風散寒;附子辛熱,溫經扶陽,驅逐寒溼;甘草、生薑、大棗調和營衛,扶正祛邪。諸藥合用,可使風溼之邪從外而解。本方附子量大,散寒止痛,用於風溼相搏之身體疼煩。原文冠以「傷寒」二字,是該方非典型應用。
  • 大黃附子細辛湯
    大黃附子湯方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炮)  細辛二兩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裡,進一服。 【桂林本9-102】陽明病,腹滿,脅下偏痛,發微熱,其脈弦緊者,當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細辛湯。
  • 川烏,草烏和附子
    (毛茛科植物烏頭子根的加工品,四川、陝西為主要栽培產區)鹽附子選擇個大、均勻的泥附子(採挖後除去母根、鬚根及泥沙),洗淨,浸入食用膽巴(鹽滷水)水溶液中過夜,再加食鹽,繼續浸泡,每日取出晾曬,並逐漸延長晾曬時間,直至附子表面出現大量結晶鹽粒(鹽霜)、體質變硬為止黑順片
  • 附子:回陽救逆散寒止痛功效多
    附子其性走而不守,功能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本經》雲其善治「風寒咳逆邪氣,寒溼痿躄,拘攣膝痛」,《本草匯言》謂其乃「回陽氣,散陰寒,逐冷痰,通關節之猛藥也……凡屬陽虛陰極之候,肺腎無熱證者,服之有起死之效」。  煎劑用量一般可根據病情從6~9g開始,逐漸加量至30g為限,特殊病例或急救時亦有用60g。9g以上時需先煎30分鐘甚至更長時間,且宜與甘草或生薑同用,加強解毒之力。
  • 附子中毒表現及常用解毒措施,以及使用附子需注意的事項介紹
    6月下旬至8月上旬採挖,除去母根、鬚根及泥沙,習稱「泥附子」。加工炮製為鹽附子、黑附子(黑順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屬溫裡藥。中藥中「回陽救逆第一品」。功能主治:回陽救逆、 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洩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溼痺,踒躄拘攣,陽萎宮冷,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 【經驗鑑別】川烏、草烏、附子
    這三者同出毛茛科,易混淆;而白附子則是天南星科的;但四者都有毒,內服多需經過加工炮製,我們見到的飲片多為炮製品。這裡主要區別川烏、草烏、附子這一家子。  (毛茛科植物烏頭子根的加工品,四川、陝西為主要栽培產區)鹽附子選擇個大、均勻的泥附子(採挖後除去母根、鬚根及泥沙),洗淨,浸入食用膽巴(鹽滷水)水溶液中過夜,再加食鹽,繼續浸泡,每日取出晾曬,並逐漸延長晾曬時間,直至附子表面出現大量結晶鹽粒(鹽霜)、體質變硬為止黑順片
  • 民間獸醫本草-168-附子
    【採收】夏至至小暑間挖取附於母根旁的子根,洗淨泥土,稱為泥附子,按大小分別加工,加工方法如下:(1)鹽附子選取較大的附子洗淨泥土,浸入鹽滷和食鹽的混合液中,每日取出曬晾,並逐漸延長曬晾的時間,直至附子表面出現大量結晶鹽粒,並體質變硬為止。
  • 附子、半夏配伍使用分析及舉隅
    清代張璐《本經逢原》卷二·毒草部中明確提出附子反半夏、栝蔞、貝母、白蘞;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藥物篇·附子、烏頭、天雄解中也指出「附子烏頭天雄皆反半夏」。現代觀點認為附子是烏頭的附生根,兩者同出一種植物,其主要有毒成分一致,故附子亦反半夏,《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在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與附子條下均指出不宜與半夏同用。
  • 雲上長安免費獲取10張13階門票 帶你了解破兇者成就
    在DNF中,雲上長安現在已經淪為摸金聖地,高階門票和頂級闢邪玉是玩家們對這個副本抱有的幻想,在冒險團挑戰模式中有一個成就任務--破兇者,該成就隨著通過通關雲上長安完成,階段越高,贈送的門票階級越高,接下來可以了解一下這個成就。
  • 地道薬材之【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1、鹽附子。選打個泥附洗淨,放入氯化鎂(滷水)及食鹽混合溶液中,浸泡數日撈出晾曬至半乾,再浸入氯化鎂溶液中隨時添加食鹽,使之保持過飽和狀態,如此反覆多次直至附子內外均有食鹽結晶附著時曬乾。2、附子瓣。凡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均不宜用附子:1、脈實數或洪大;2、大便熱結;3、發高熱;4、內熱外寒、真熱假寒;以上四種情況屬熱症,如無妄投附子,恰如火上添油,越燒越烈,會出現口鼻出血,甚至抽搐等反應;5、心臟病而見房室傳導阻滯,也不宜用附子。至於有一般禁用。2、附子宜熟用。生附子易中毒不宜用。附子經煮沸一小時以上,其對心臟的毒性作用即已降低,但強心作用仍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