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託爾斯泰,壞人,會在某個時刻,良心發現嗎
在我小的時候,目睹了一次殺狗的情景,大人們用繩索套住了它的脖子,跑上了二樓,用力的往上提,這條狗掙扎著,很快就咽了氣,當時,我只覺得大人們真聰明,而且後來端上來的狗肉也真香,一晃,二三十年過去,我屢屢為那個情景而羞愧,覺得當年的自己,是個畜生。
這也許是良心發現,雖然它來得晚,但畢竟是來了,葉赫留多夫也是這樣,他猝不及防,在法庭上見到了當年那個被他欺騙侮辱的女孩,感到了深深的自責,而對方淪落妓女的悲慘遭遇,更讓他寢食難安,這一切都是他的錯,是他一手釀成的,他要贖罪。
故事就這樣娓娓道來,苦命的喀秋莎,還是被判處流放,為之奔走的葉赫留多夫不忍她接著受罪,居然跟著來到了西伯利亞,他的真心,感動了喀秋莎,使得她重新認識了他,但遺憾的是,最後喀秋莎還是拒絕了這個貴族青年,和一個進步青年結成了夫妻。
這本書,描寫細膩,波瀾壯闊,在託爾斯泰的筆觸下,我們分明看見了歷史的潮流,俄羅斯人民的命運,還有人性中的光輝閃爍,懺悔自己的過錯,能夠這樣做的,已經是涅槃重生了,我們說浪子回頭金不換,這句話一點都沒有錯。
在大眾的話語中,總是以為,壞人就是壞人,到老都不會改變,而是壞人變老了,善良和邪惡,其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人,都有正義和邪惡的一面,只是很多時候,呈現的多少而已,善良需要自律,邪惡也會忌憚,能夠懺悔和醒悟,是需要條件的。
如果說奧古斯丁的懺悔錄,是心靈的懺悔,那麼託爾斯泰的《復活》無疑是一場人性的懺悔。奧古斯丁的《懺悔錄》是理性的,而《復活》,是感性的,帶有滴漏般細碎而綿長的痛楚,心底裡像破了一個大洞似的,不停地汩汩地流下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