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託爾斯泰,壞人,會在某個時刻,良心發現嗎

2020-12-11 瀟湘夜雨靜翻書

《復活》:託爾斯泰,壞人,會在某個時刻,良心發現嗎

在我小的時候,目睹了一次殺狗的情景,大人們用繩索套住了它的脖子,跑上了二樓,用力的往上提,這條狗掙扎著,很快就咽了氣,當時,我只覺得大人們真聰明,而且後來端上來的狗肉也真香,一晃,二三十年過去,我屢屢為那個情景而羞愧,覺得當年的自己,是個畜生。

這也許是良心發現,雖然它來得晚,但畢竟是來了,葉赫留多夫也是這樣,他猝不及防,在法庭上見到了當年那個被他欺騙侮辱的女孩,感到了深深的自責,而對方淪落妓女的悲慘遭遇,更讓他寢食難安,這一切都是他的錯,是他一手釀成的,他要贖罪。

故事就這樣娓娓道來,苦命的喀秋莎,還是被判處流放,為之奔走的葉赫留多夫不忍她接著受罪,居然跟著來到了西伯利亞,他的真心,感動了喀秋莎,使得她重新認識了他,但遺憾的是,最後喀秋莎還是拒絕了這個貴族青年,和一個進步青年結成了夫妻。

這本書,描寫細膩,波瀾壯闊,在託爾斯泰的筆觸下,我們分明看見了歷史的潮流,俄羅斯人民的命運,還有人性中的光輝閃爍,懺悔自己的過錯,能夠這樣做的,已經是涅槃重生了,我們說浪子回頭金不換,這句話一點都沒有錯。

在大眾的話語中,總是以為,壞人就是壞人,到老都不會改變,而是壞人變老了,善良和邪惡,其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人,都有正義和邪惡的一面,只是很多時候,呈現的多少而已,善良需要自律,邪惡也會忌憚,能夠懺悔和醒悟,是需要條件的。

如果說奧古斯丁的懺悔錄,是心靈的懺悔,那麼託爾斯泰的《復活》無疑是一場人性的懺悔。奧古斯丁的《懺悔錄》是理性的,而《復活》,是感性的,帶有滴漏般細碎而綿長的痛楚,心底裡像破了一個大洞似的,不停地汩汩地流下血來。

相關焦點

  • 託爾斯泰、《復活》:一部俄國貴族青年人性復活的懺悔錄
    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是世界著名文學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復活》、《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這些小說皆可列入世界文學寶典。但是,你知道嗎?他的著名小說《復活》,卻是一部懺悔錄,深刻揭示了一個俄國貴族青年的良心發現和人性的復活。
  • 【人文素養】列夫·託爾斯泰 《復活》
    列夫·託爾斯泰 《復活》列夫·尼古拉耶維奇·託爾斯泰,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該書取材於一件真實事件。瑪絲洛娃原是一個農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誠地愛上聶赫留朵夫。
  • 《復活》:託爾斯泰世界觀發生劇變後,最後一部長篇巨著!
    《復活》是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99年。男主人公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見到從前被他引誘的女人,深受良心譴責。他為她奔走伸冤,並請求同她結婚,以贖回自己的罪過。上訴失敗後,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亞。他的行為感動了她,使她重新愛他。但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和地位,她最終沒有和他結婚而同一個革命者結為伉儷。 《復活》是託爾斯泰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總結,被譽為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發展的高峰。
  • 名人傳 | 託爾斯泰:創作《復活》,在理想與現實之中掙扎
    昨天我們了解了託爾斯泰創作的藝術理論與淵源,還有音樂對他創作的深刻影響。尤其是貝多芬的音樂,讓他不得不屈服於一種偉大的藝術力量對自身所產生的震懾。由此,我們也發現託爾斯泰在性格上的剛愎。今天,我們將繼續閱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列夫託爾斯泰的故事,在託爾斯泰的晚年,他又會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文字收穫呢?
  • 紀念列夫·託爾斯泰逝世110周年,《復活》:掛起為世界照路的燈
    但卡秋莎拒絕和涅赫柳多夫結合,因為她擔心這樣會損害涅赫柳多夫的名譽和地位,會使涅赫柳多夫不幸,也會讓她墮落。這是小說《復活》第二部的結束部分:涅赫柳多夫收拾行李和文件,看到他的日記本,就停下來,翻看其中的幾個地方,讀到了那裡面最後寫的一段日記。那段日記是他在動身到彼得堡去以前寫的:「卡秋莎不接受我的犧牲,卻要犧牲她自己。她勝利了,我也勝利了。
  • 十九世紀的良心在此出走:託爾斯泰的人生最後一站
    進入車站大樓後,我很快就聯想到,託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寫到的那個彼得堡火車站就是這裡。先是在候車大廳,然後是在車站裡面的月臺上,我一邊漫步,一邊試圖從那陌生而神秘的空氣中嗅到安娜·卡列尼娜和伏倫斯基曾經呼吸過的氣息,試圖從月臺和月臺下面的鐵路上的某個陳舊的縫隙裡感受到他們在此相遇時的蹤跡。然而,不僅季節與這對情侶相遇時的季節對不上號,就是時代也已經遠不是小說所描寫的19世紀70年代。
  • 救贖-《復活》列夫·託爾斯泰
    —題記列夫·託爾斯泰,是公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復活》是他晚年的作品,也是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主要通過瑪絲洛娃的經歷,揭露沙皇統治時期俄國社會的種種暴行,也是託爾斯泰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結晶。只這樣敘述,好像對聶赫留朵夫不太公平,或者會覺得他的轉變有點突然。其實他的內心一直是掙扎的,外界的環境一直告訴他,享樂奢靡是對的。知道他和已婚法國女人偷情時,母親感到高興,母親卻害怕他和瑪絲洛娃結婚。
  • 託爾斯泰《復活》裡那些美好與救贖
    作者簡介託爾斯泰,俄國作家,列寧稱他為「俄國革命的鏡子」,82歲病逝。作品簡介本書是由真實事件改編。沼澤你有過墮落的時候嗎?我們崇尚美德,對待生活有熾烈的熱情,這是我們生命中閃亮的部分要珍惜。保持美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人是複雜,是擁有各種各樣屬性的動物。當我們進入一個環境,環境會通過滿足我們的欲望來引誘出我們身上的弱點,我們想要的越來越多,陷得也越來越深。
  • 復活 艱難的抉擇
    在列夫·託爾斯泰的筆下,這就是曾經放浪荒唐、風流成性的涅赫柳多夫到後來的思想覺悟、人性復活的涅赫柳多夫的轉變過程。人去樓空,才發現只不過是南柯一夢。帶著一身傷痕,她開始墮落。可最終,她也無法擺脫人性的枷鎖,她的愛慕虛榮使她淪落為風塵女子。或許這個可憐的女人的命運早已被她自己預言——「我在這裡,在泥濘裡,在黑暗中,任風吹雨打,站著哭泣。」 幸好,最終,他們都還是復活了。
  • 列夫託爾斯泰《復活》
    前段時間讀完了託爾斯泰的《復活》,斷斷續續的。
  • 託爾斯泰《復活》那一夜他犯下的錯,她是否能原諒?
    《復活》是俄羅斯文學家託爾斯泰最後一篇長篇小說。前些天刑法羅翔老師的課提到了這部不朽的作品,我心中有很大觸動,本期給大家分享龐邦本繪製的版本。
  • 列夫·託爾斯泰作品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出版
    1957年,出版了田漢任編劇的《復活》,一個月後,平裝《復活》小說譯本出版,第一版精裝本出版於1992年。1958年12月,董秋斯譯四卷本《戰爭與和平》出版,同時出版平裝本和精裝本。1986年啟動的列夫·託爾斯泰文集中開始採用劉遼逸的《戰爭與和平》譯本。
  • 託爾斯泰的中國知音草嬰:他為讀者搭建了一座通往俄羅斯文學的橋梁
    託爾斯泰的作品進入中國的大約120年裡,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獨特的文學性吸引了無數中國讀者,包括許多著名現當代作家如魯迅、瞿秋白、茅盾、鬱達夫、巴金、冰心、夏衍、田漢等。■列夫·託爾斯泰在託爾斯泰的作品進入中國讀者視野的過程中,俄語翻譯家草嬰先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那些為「壞人」辯護的律師 良心真的被狗吃了嗎?
    「明明是罪大惡極的壞人,這些律師為了錢,一點負罪感都沒有,簡直是惡人的幫兇!」「你們還有沒有良心?」每當有重大刑事案件庭審的新聞上線,當看到刑辯律師還在為所謂的公眾眼中的「壞人」辯護時,總有這樣的評論齊刷刷的出現,無數的網友對辯護人口誅筆伐,為受害者打抱不平。他們不理解,有些甚至是很有名氣的律師,明明不缺錢,為什麼還要打這樣的官司。
  • 託爾斯泰的反暴力和他自己的暴力
    他們感覺到的是什麼?是一種精神上被壓抑、被操控、被擺布的痛苦。高爾基說:「這種想法使我始終無法跟他接近,因為我不能不感覺到這裡有一種對我施加暴力的企圖,一種要控制我的良心、用正義的鮮血的光輝來迷惑它,要在我的脖子上套上教條的重負的願望。」可是,託爾斯泰恰恰一生都在指責對別人的生活進行安排、操控的企圖,認為這正是暴力的根源。
  • 李晟林:《復活》人物的多樣人生(附評)
    假如能夠舉其他作品裡的次要人物與之比較會更耐讀。固守與解放的衝突,拉開時代變換的序幕;理智與感性的羈絆,衝破世俗偏見的枷鎖;救贖與沉淪的對撞,綻放人性壯美之煙火。作為歌頌人類同情心的詩篇,《復活》沒有做到和諧完美,但也頗為壯闊與真實,透過託爾斯泰「那種直透人心的目光」,每個心靈都能看到人性的複雜與壯美。
  • 跳水| 列夫 託爾斯泰
    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維奇·託爾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託爾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 屠格涅夫與託爾斯泰的交集:從彼此欣賞到決裂,最終回歸正常交往
    世界名著《復活》《戰爭與和平》的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維奇·託爾斯泰是個自負且極為偏激的人,他與《父與子》的作者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曾經交惡很深,託爾斯泰還因其偏激的個性導致了他與屠格涅夫長達17年的決裂。
  • 大文豪列夫.託爾斯泰的求婚信與婚姻
    列夫·託爾斯泰,於1828年9月9日出生於一個貴族家庭,卒於1910年11月20日,是俄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作家和思想家。其作品《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成為世界文學史上不可逾越的經典。
  • 列夫·託爾斯泰和他的中國知音草嬰
    二十世紀下半葉,在將託爾斯泰作品全部引進中國的過程中,俄語翻譯家草嬰先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從1964年出版譯著《高加索故事》至1977年出版十二卷集列夫·託爾斯泰小說,草嬰將自己翻譯生涯三分之一的時間獻給了託爾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