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託爾斯泰,於1828年9月9日出生於一個貴族家庭,卒於1910年11月20日,是俄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作家和思想家。其作品《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成為世界文學史上不可逾越的經典。
託爾斯泰不僅是一個具有非凡的文學才能的作家,而且還是一個多情種。自從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少女索菲亞後,就被索菲亞的聰明和美貌所迷倒。從此,這位偉大的文豪便尋找一切機會去接近索菲亞。隨著時光的流逝,隨著託爾斯泰的滿腔熱血的追求,處於懷春時期的索菲亞也對託爾斯泰產生了好感。託爾斯泰見時機成熟便懷著既激動又惶恐的心情向索菲亞寫出了那封流傳後世的求愛信。
「索菲婭·安德列耶夫娜:
我再也忍耐不下去了。接連三個星期,我每天都對自己說:我今天一定要說出來。可每次辭別的時候,我仍是懷著惆悵、懊悔、恐懼和幸福的心情離開了。每天夜裡,當我像這會幾一樣回想逝去的一天時,我感到痛苦,我問自己:為什麼不說出來呢?怎樣說,說什麼呢?我帶著這封信在身邊,如果我又沒機會或者沒有勇氣向您傾吐衷曲,就把這封信交給您。
我覺得,你們全家對我有一種錯誤的看法,認為我愛你的姐姐莉扎。這是不對的。您的小說深深印入我的腦海,在讀了您的小說之後,我深信我這個杜勃裡茨基不配嚮往幸福,不配佔有您的富有詩意的愛情??我過去不曾,將來也不會羨慕您所愛的人。我覺得,我能從您身上,就像從孩子們那兒一樣得到快樂。
我曾經寫過:在您面前我清楚地感到自己年老,沒有福氣同您匹配。但是無論當時還是後來我都在欺騙自己。當時我還能斬斷情絲,重回鬥室,去致力於寫作和我所醉心的事業。現在可什麼也不能做了,我感到我在府上犯了過錯;我同您作為朋友,作為正直的人之間的關係,已經不復存在。進退兩難。您是個正直的人,請您看在上帝份上不慌不忙,把手貼在胸口,不慌不忙,告訴我:我該怎麼辦?嘲笑是非,自受其累。假如一個月之前有人對我說,我不會像現在這樣苦惱,我簡直會樂壞,現在我卻樂於自尋苦惱。請您說句實話,您願意不願意做我的妻子?如果您真心願意,您就大膽回答:願意。如果您對自己還有一點兒懷疑,那就乾脆說:不願意。
看在上帝份上,認真問問自己吧。
我害怕聽到「不願意」的答覆,但是我估計到這種情況,在自己身上尋找力量來應付它。倘若我做您的丈夫不過,而我卻得不到您的熱愛,就像我愛您那樣,那將是更可怕的!」
新婚是幸福的,婚後的很長一段日子也是幸福和甜蜜的。的確,結婚及其早期的生活對於兩個異性來說,都充滿了新鮮感和幸福感。特別是索菲亞年輕貌美又多才多藝,既能寫又能畫、既會縫衣又能為託爾斯泰抄寫作品,託爾斯泰焉能不喜?而託爾斯泰具有非凡的文學才能,一部部文學作品在他的筆下生花,索菲亞焉能不樂?所以才有了託爾斯泰向友人的傾吐:和索菲亞在一起是我最大的幸福,那種幸福是一般的夫妻不會有的;所以才有了索菲亞的真心告白:我感到我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然而,列夫·託爾斯泰在進入天命之年以後,其思想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他一天比一天的厭惡起貴族生活,一天比一天的同情起窮人;另一方面,託爾斯泰的大男子主義愈發嚴重,常常無視索菲亞的艱辛和付出。而索菲亞呢?自從和託爾斯泰結婚後共生下了十幾個孩子,還經常幫丈夫抄稿,又要負責一家人的吃喝拉撒,確是不易,但這並沒有得到託爾斯泰的理解,這令索菲亞非常生氣。特別是後來,託爾斯泰要求索菲亞和他一起過平民生活,這更讓索菲亞忍無可忍。這就有了索菲亞和託爾斯泰的不斷爭吵,這就有了索菲亞是個潑婦的傳說。美滿幸福的生活一去不返。
早在十九世紀的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託爾斯泰就幾次想離家出走。二十世紀的1910年10月的一天,託爾斯泰終於離家出走。不久,這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就去世了。
託爾斯泰去世後,關於他和妻子索菲亞的關係就成為很多人的爭議話題。有的人責怪索菲亞是無情無義的悍婦,是她逼走了丈夫並致使丈夫悲慘的死去。有的人則通過索菲亞在晚年的訴說,認為託爾斯泰也應該為他們的婚姻負責。
總之,託爾斯泰和索菲亞的婚姻以喜劇始,以悲劇終。其中原因,只有他們夫妻二人最明白。
列夫託爾斯泰生平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