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文豪」託爾斯泰:批莎士比亞欺世盜名,與屠格涅夫好友反目

2020-12-14 櫻汐筆談

1861年,兩位俄國大作家託爾斯泰和屠格涅夫因觀念不同起了衝突,差點鬧到要決鬥的地步,一對好友自此分道揚鑣。

到底是什麼事情讓他們如此大動肝火呢?

羅曼·羅蘭在《名人傳》裡給出的說法是,當時兩人在天南地北地聊天,一開始氣氛相當融洽。後來屠格涅夫提到女兒正在從事的慈善事業,認為這是在實踐泛愛人間的思想。託爾斯泰一聽卻有些惱火,他覺得這完全是惺惺作態,跟真正的大愛完全不沾邊。

他用嘲諷的語氣說:「一個穿著考究的女郎,在膝上拿著些齷齪的破衣服,不啻是扮演缺少真實性的喜劇。

屠格涅夫本來很以女兒為傲,託爾斯泰的不屑讓他既憤怒又受傷,接下來就是「鬧劇」般的場面:屠格涅夫聲稱要揍託爾斯泰,託爾斯泰毫不退讓,掏出手槍打算決鬥。最後雖然決鬥不成,但終究是不歡而散。在這之後的一二十年間,他們成了陌路人。

從這樁軼事可以看出,託爾斯泰對所謂的「真實性」十分看重,他推崇真誠善良,厭惡虛偽和浮誇。這一點還影響到了他在文學創作上的態度,他提出,一部真正的藝術作品必須具備三個特徵:美感、分寸感和真實感。如果不能做到三點兼具,就不能稱之為好作品,他的文學評論也大都以此為準繩。

最近讀到《託爾斯泰讀書隨筆》,對託爾斯泰的「文學標準論」有了更深入和直觀的了解。這本書收錄了託爾斯泰的經典文學評論、與友人、作者的書信往來,以及他讀書的所思所感。

在字裡行間,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跟印象中「不一樣」的託爾斯泰,他「懟」起不滿意的作品來,絲毫不留情面,特別是對莎士比亞戲劇的批評上,幾乎可以說是「毒舌」了。

但讀完全書又會發現,其實託爾斯泰的文學態度是一以貫之的,他讀書、寫作、批評、思考、生活,都是在踐行一種獨特的價值觀:真實並忠於自我,永遠是第一位的。

01 託爾斯泰的「評論套路」:熟悉的「你很好……但是」

身為文學大家,託爾斯泰免不了時不時要給一些小說作序、寫評論,也會在與友人的書信往來中,探討對文學作品的看法。

託爾斯泰的文學評論有一個相對固定的「套路」:先抑後揚,先來個「你很好」,接下來的「但是」才真正進入主題,很有幾分「糖衣炮彈」的感覺。

有時,他會花不少的篇幅、用委婉的辭藻做鋪墊。他在致信彼·德·鮑鮑雷金時,先極盡溢美之詞:「我深深喜歡上了您的才華」,然後又不無謙遜地說:「我的意見或許有助於消除那些遮蔽了您才華的有害的彼得堡文學灰塵。」

聽起來,似乎言辭間還帶著幾分謙卑意味,不過千萬別被這個表象欺騙了。到了批評環節,託爾斯泰的「毒舌」功力仍然顯露無疑:您寫得過於草率和鋒芒;這是陳腐的表達方式,在您這裡令人厭煩。

想必鮑鮑雷金在讀信的時候,心情大概也會像在坐過山車一樣,一會兒置身雲端,下一秒就被拋落谷底。

託爾斯泰給莫泊桑的文集作序時,先是提到屠格涅夫對莫泊桑人品的盛讚:「是個出色的兒子,出色的朋友,還經常跟工人來往,幫助他們。」又談到自己閱讀中的感受:「我不能不看到作者身上那種可成為才華的東西」「莫泊桑擁有的就是這種在一些事物上見他人所未見的天賦」。

誇了半頁紙之後,話鋒一轉,重點來了:「但遺憾的是……」。之後的30頁裡,大都在指出莫泊桑小說中的「缺點」。

在託爾斯泰看來,莫泊桑的作品中敘述的流暢度、真誠性都沒問題,最欠缺的是一種合乎道德的態度。莫泊桑用大量的篇幅寫人們對「性」的追逐,忽略了底層普羅大眾的真實生活,這種「不以道德完善為目的」的寫作,和藝術傑作的標準背道而馳。

雖然這一做法在法國文學圈十分普遍,但對於關心農民、關注道德宣揚的託爾斯泰來說,是絕對無法忍受的。

在託爾斯泰的文學評論中,「但是」之前的內容更像是一層言語上的偽裝,這個詞語一出現,他的犀利和鋒芒就會瞬間展露。

在一些情況下,他乾脆就放棄了「偽裝」,直接表達自己的不滿。他曾批評易卜生的戲劇「全是杜撰,寫得很差」,至於易卜生在歐洲的名聲鵲起,他更是不屑地指出:「這只能證明歐洲創造力極度貧乏。」

02 從託爾斯泰到奧威爾:跨越時空的「莎翁戲劇之爭」

在評論莎士比亞戲劇時,,託爾斯泰的「毒舌」風格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他在晚年時寫過一本名為《論莎士比亞和戲劇》的小冊子,以《李爾王》為例,對莎士比亞戲劇作品進行了全方位的「批評」。他自比為戳穿皇帝新衣騙局的小男孩,直指莎士比亞戲劇的風行是一種「滾雪球式炒作」的結果,作品質量和聲望完全不匹配。

神奇的是,在44年後,英國作家、《動物莊園》的作者喬治·歐威爾,也寫了一篇名為《李爾王、託爾斯泰和弄臣》的長文,條分縷析地駁斥了託爾斯泰的言論,最後還不無諷刺地總結道:

「如今,40年已經過去了,莎士比亞作品的聲譽絲毫未損,而那些試圖詆毀莎翁者的文章,早已紙張泛黃,被世人遺忘。倘若不是託爾斯泰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著作傍身,他的那篇《論莎士比亞》早已不會有人再提及。」

從現實情況來看,奧威爾所言非虛,畢竟莎士比亞的作品在過去數百年間,都是廣受追捧的名作,託爾斯泰的批評聲顯得有些不合時宜,與主流觀念格格不入。

託爾斯泰為什麼會這麼做呢?拋開莎翁作品本身的優劣不談,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進行分析。

首先,託爾斯泰向來對所謂的「流行」有一種天然的反感情緒。他在《致比魯科夫書》中說:

「我的一種性格,不論是好是壞,但為我永遠具有的,是我不由自主地老是反對外界的帶有傳染性的影響:我對一般的潮流感著厭惡。」

對於生活在19世紀-20世紀初的託爾斯泰來說,莎士比亞的名聲早已如雷貫耳,無數榮耀的光環加諸其身。

不過,託爾斯泰一開始就對莎士比亞的劇作不太感冒,真正讀了《哈姆雷特》《李爾王》等作品之後,內心的排斥感進一步得以驗證和強化,得出了「莎士比亞非但不能被看作偉大的天才作家,甚至連最平庸的編寫者都算不上」的結論。

其次,我們之前提到,託爾斯泰有一套嚴苛的「文學三標準」(美感、分寸感和真實感),他認為莎士比亞戲劇與此存在很大偏差。

在《李爾王》中,李爾王給三個女兒分家產的方式、葛洛斯特與兩個兒子的關係,看上去都十分不自然,缺乏真實性。劇中人物的臺詞更是以誇張著稱,動輒就冒出一大段箴言,讓人摸不著頭腦,分寸感拿捏得很不到位。

至於美感更是欠奉,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大都有歷史或文學原型,但託爾斯泰認為莎士比亞的改編,在人物塑造和情節布置上,都遠不如原作來得精彩,更遑論藝術上的美感了。

再者,從出身背景和生活環境來看,莎士比亞和託爾斯泰有著巨大差異,這也影響了他們的創作理念。

莎士比亞出身低微,曾做過戲劇演員,他的劇本創作需要考慮觀眾的喜好,是一種直接面向市場的創作,因此劇本中出現插科打諢、誇張段子等,都在情理之中。

託爾斯泰雖然一直關心社會底層的生活狀態,但他本人出生於貴族之家,住在大莊園,隨時有僕人秘書侍奉在側。他追求的「真實」更多是面對自己內心,要遵循一套更嚴苛的道德標準和美學要求。

03 「真實」是一種創作理念,也是託爾斯泰的人生態度

人們常說: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文學作品的欣賞和評論從來都不只有一種聲音,託爾斯泰對莎士比亞戲劇的批判雖然有其偏頗之處,但在某種程度上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名家名著固然有其權威性,但並非毫無可質疑之處。

正如託爾斯泰所說:「誠信不疑」的觀念在我看來是徹底沒有主見:它是誠實的習慣,而不是誠實的信念。

託爾斯泰在文學上始終追求「真實」,不隨波逐流,講求獨立的判斷。他可以「冒天下之大不韙」,直言莎士比亞是欺世盜名的「害蟲」,也不吝於給予那些能夠忠實描繪生活的寫作者以溢美之詞。

他對另一位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尊敬有加,雖然兩人從未謀面,但在得知陀翁去世後,他忍不住流淚,並在書信中向友人直言:

他的藝術,還有才智,在我心中喚起了妒忌,在我的內心裡只感到快樂。……(當我)讀到:他死了。就像有一個支撐的東西從我身下撤出。我茫然不知所措,後來才清醒地意識到,他對我多麼寶貴。

《託爾斯泰讀書隨筆》中,提到過一個很有趣的細節。他作為語文老師輔導孩子們寫作文,幾個農奴家庭出身的孩子熱情地討論故事細節和框架,安排人物對話和動作。

出乎他意料的是,孩子們寫出來的東西有著如此驚人的力量。相形之下,自己的文字反而顯得矯揉造作,缺乏真誠的美感,直到孩子們幫忙指點之後,糟糕的狀況才有所改觀。

由此可見,託爾斯泰對莎翁的批評,絕非出於「文人相輕」,而是自己真實觀點的表達。實際上,無論是面對經典名著,還是學生習作,他的評判標準從未改變。

在文學之外,託爾斯泰的人生態度中,同樣有著對「真實自我」的堅守。

奧地利傳記作家史蒂芬·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一書中,將託爾斯泰晚年的「出走」列為群星閃耀的時刻之一。彼時的託爾斯泰,已經是83歲的垂垂老翁,家中妻子時刻關注著他的一言一行,令他倍感窒息。

這時,兩個青年學生拜訪託爾斯泰,邀請他參與到暴力對抗沙皇的活動中。雖然託爾斯泰敬佩他們的熱情與勇氣,但於他而言,暴力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手段,只有「愛所有人」才是正途。學生們尖銳地指出:「你在讚揚苦難的同時,自己卻沒有真正受難,為什麼不親身示範一下呢?」

這些話語讓託爾斯泰感到無地自容,他開始正視自己的怯懦和逃避,毅然選擇深夜逃離農莊,最後在一間寒酸破舊的火車站休息室裡,度過了人生最後一刻。

說來也是神奇,託爾斯泰在幾年前批評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時,認為李爾王的種種舉動過於荒誕不經,是常人無法理解和做出的行徑。

然而,對於許多人來說,託爾斯泰的晚年「出走」,不啻為某種行為藝術,同樣是難以理解的瘋狂之舉。他和李爾王之間,似乎有種隱隱的共通點。

莎翁戲劇裡的真實性,在這一刻得到了驗證。或許,這是命運跟託爾斯泰開的最後一個玩笑,又或者這傳遞出一個訊號:關於「真實」概念,其實可以有更廣泛的外延。《戰爭與和平》是一種真實,而《李爾王》《哈姆雷特》所呈現的,則不失為另一種人間真實。

參考資料:

1、託爾斯泰,《託爾斯泰讀書隨筆》

2、羅曼·羅蘭,《名人傳》

3、喬治·歐威爾,《李爾王、託爾斯泰與弄臣》

4、史蒂芬·茨威格,《精神世界的締造者》

5、史蒂芬·茨威格,《人類群星閃耀時》

相關焦點

  • 屠格涅夫與託爾斯泰的交集:從彼此欣賞到決裂,最終回歸正常交往
    1855年11月,託爾斯泰準備退伍,即將離開從軍的塞瓦斯託波爾之際,收到了屠格涅夫寄來的第一封信。屠格涅夫在信中表達了對託爾斯泰的讚賞和與其相見的迫切心情。於是,退役後的託爾斯泰回到聖彼得堡後,屠格涅夫與託爾斯泰見第一面時,他們都情不自禁自吻了對方。
  • 俄羅斯人的暴力,哪怕文人都逃不過的循環,託爾斯泰的暴力傾向
    他們這兩位世界級的文學大豪,認識的時候是在1855年,屠格涅夫比託爾斯泰的年齡大出10歲來,這一年在彼得堡這個很知名的地方,他們兩個在一場文學方面的聚會上相識了,畢竟兩個人都是俄羅斯這裡出身的,還同樣的有了很高的成就,並且還都是一個領域的圈子中的人,那麼相見自然就是必然發生的,只不過就是一個時間上面的快慢早晚的問題而已,所以這一天他們的相見本就是歷史的必然交錯!
  • 講座|王立業:屠格涅夫與其最優秀的作品《獵人筆記》
    編者按:屠格涅夫以《羅亭》《父與子》這樣的長篇作品為文壇貢獻了一類理想主義的、卻總有點哀傷和盲目的俄羅斯青年。但諸多評論家都認為屠格涅夫最好作品則是他的一系列短篇——即《獵人筆記》。《獵人筆記》體現屠格涅夫從浪漫主義到現實主義的轉變,這也就決定了屠格涅夫有別於託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的現實主義當為詩意的現實主義,這不僅是法國作家莫洛亞的定論,也是作家自己的創作自白。
  • 紀念日 託爾斯泰:向聾子提問的人
    ,又以極端的誇張渴望找到一個絕對價值,激烈的內心交戰讓他們不能沉入現實,社會文化在種種抽象觀念中執迷難行,社會批判就成了核心話題。任何哲學體系都難以對付這些現實,多種意識形態在知識階層競爭著,內心反省的,民主改革的,走向民間的,暴力革命的,都傾向於走向極端。普希金創辦的《現代人》雜誌停刊多年後,1847年由別林斯基等人復刊,聚集了託爾斯泰、屠格涅夫、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作家。到了大改革時,《現代人》出現分歧,車爾尼雪夫斯基鄙視西方的純藝術,屠格涅夫相反。
  • 俄國文豪託爾斯泰在文學中追求的真理是什麼
    伊利亞·列賓(Ilya Repin)的作品《列夫·託爾斯泰肖像畫》有些讀者或許會驚訝地發現,作為文學大師的託爾斯泰,最受感動的藝術形式竟是音樂。他的作曲家兒子謝爾蓋曾說,他未曾見過任何人像他父親一樣如此深受音樂感動。許多知名人士也目睹了他對音樂的反應。
  • 俄國首位戰地新聞記者託爾斯泰筆下的克裡米亞戰爭
    克裡米亞民眾把脫烏入俄當成「回家」,事實上,克裡米亞也孕育和培養了不少偉大的俄羅斯人,託爾斯泰就是其中之一。列夫•託爾斯泰是享譽世界的俄羅斯大文豪,作品《戰爭與和平》等膾炙人口,其中對戰爭場面的逼真描寫也廣受稱讚,這跟他在克裡米亞戰爭(1853-1856年)中的經歷是分不開的。
  • 屠格涅夫:將《獵人筆記》繪成一幅充溢油畫質感的俄羅斯風情畫卷
    在屠格涅夫筆下,農民是第一次被作為一個有若巨大精神財富的階級出現,屠格涅夫自己寫道:「在俄國人身上,一種未來的偉大事業、發展中的偉大人民的胚胎正在孕育成熱。」大自然和它懷抱中的萬物,在屠格涅夫筆下,好像是一種獨立於人外的有生命有靈魂甚至有思想的實體和存在。屠格涅夫只要一鋪開風景圖,必定有鳥的蹤跡與啼鳴。
  • 真正的莎士比亞到底是誰
    據不同統計,莎士比亞的劇中具有17000-29000個之大的詞彙量。莎士比亞沒有上過學、受過教育的記錄。離家不到一公裡的King’s New School如今還在,當年的校長是牛津的畢業生,但學校的註冊記錄已經遺失,無法證明莎士比亞在這裡上過學,儘管如今這裡被譽為「莎士比亞當年讀書的學校」。
  • 欺世盜名-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欺世盜名】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欺世盜名拼音:qī shì dào míng解釋:欺:欺騙;世人:指當時的人。欺騙世人;竊取名譽。繁體:欺丗盜名簡拼:QSDM注音:ㄑ一 ㄕˋ ㄉㄠˋ ㄇ一ㄥˊ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貶義用法:欺世盜名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 最強蝸牛莎士比亞手稿鑲嵌技能講解
    18183首頁 最強蝸牛 最強蝸牛莎士比亞手稿鑲嵌技能講解 最強蝸牛莎士比亞手稿鑲嵌技能講解 來源:網絡
  • 託爾斯泰為什麼打網球?
    照片注釋裡寫著,這個老頭就是列夫·託爾斯泰。在球網的另一側,是一個穿著及踝束腰長袍的女人,左邊是她的球伴,臉被託爾斯泰的頭擋住了,沒辦法仔細辨認,只是看起來要比託爾斯泰要年輕一些。這個女人莫非就是託爾斯泰的女兒Alexandera?那位身邊的球伴,他又是誰呢?照片注釋沒有提供任何其他線索,我也不知道到底是誰拍了這張照片。
  • 拉什迪 同一天去世的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
    時值威廉·莎士比亞與米蓋爾·德·塞萬提斯·薩維德拉逝世四百年之際,或許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兩位巨匠都在1616年4月23日逝世,但這其實並不在同一天。1616年西班牙已經開始使用標準陽曆,而英國仍在使用比前者落後11天的儒略曆。(英國直到1752年才廢除舊制儒略曆,據說在變更當日,國內發生暴動,人群在街頭高呼,「把我們的十一天還回來!」)
  • 蔡少芬聲稱沒和陳法蓉同框演戲,氣的20年的好友反目互扇!
    這劇情瞬間讓在場的幾位都懵了,說是20年好友反目了。其實小編還知道《靈鏡傳奇》裡面也有蔡少芬和陳法蓉。當時這兩部劇是非常之火的。不知道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 歡迎在評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和小編一起討論哦!